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语文之现代文《猫》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七年级语文之现代文《猫》


【课本内容】第五单元:现代文《猫》

走进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山中杂记》《海燕》《泰戈尔传》等。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出身于贫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1921年初毕业于铁路管理学校。后从事文学编辑工作。1922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1923年后,长期主编《小说月报》,积极倡导人生现实主义文学,并致力于翻译介绍苏联及各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解放后,历任中央要职。1958年10月17日,在率领我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前苏联和阿富汗等国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创作背景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它是郑振铎早期的文学作品。在他之前的早期文学作品中,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在他所写的一些作品中,就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精神。

污涩(sè) 红绫(líng) 蜷(quán)伏 惩(chéng)戒

怂恿(sǒng yǒng):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妄(wàng)下断语:胡乱地下一个判断。

小侣:小伙伴,小朋友。

顽游:玩耍游戏。顽,通“ 玩 ”。

无抵抗:没有抵抗、不抵抗。

文中描写猫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的选用与猫的特点有何关系?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贴切,分别突出了三只猫的不同特点。第二只猫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的动作也就比第一只更丰富。第三只猫忧郁、懒惰,所以不好动,经常“伏着”。

作者抓住了三只猫的不同特征,描写逼真。

文章中作者总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

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三只猫的出场顺序可否交换?

我们来当一回侦查员,品读15-34段,完成以下侦查表。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

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为什么会造成冤案,原因是什么?

➢ 我没有判断明白

➢ 我没有对鸟亡事件冷静分析

➢ 我没有认真调查

根本原因:我对那只丑猫有偏见

在文章中,为什么作者说对于“它”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我冤枉了第三只猫,暴怒之下追打它,还以为惩戒不够。它死亡后,这个过失是无法弥补的,使我长久受到良心的谴责。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个结尾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方面

体现了作者误认为第三只猫是凶手后的自责,出于愧疚和良心的谴责,因此作者永不养猫。

结构方面

首尾呼应,开头交待几次养猫的结果,以永不养猫结尾,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同时也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作者说“我的良心受伤了”,这里的“良心”是什么?结合文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你认为以下三种看法哪一种更合理?

1.《猫》中寓有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这正是作者一贯坚持的文艺“为人生”观点的体现。

2.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3.作者通过对三次养猫过程的叙写,流露出一种热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的感情,同时也不难看出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猫天生带着妖气,

如果没有妖气,

猫根本不能算猫。

——铃村和成《村上春树·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