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弦一柱思华年 ..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B.锦瑟无端五十弦 ..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C.他生未卜此生休 .(卜:预料) D.空闻虎旅传宵柝 ..
(虎旅:勇猛善战的,这里指敌军) 答案 D
解析 虎旅:勇猛善战的,这里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A.有羡鱼情坐观垂钓者,徒.
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及.B.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待成追忆此情可.C.
此情无计可消除.
寒罗衾不耐五更.D.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劝君更.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副词,白白地。B项连词,和/动词,比得上。C项副词,难道,哪能/副词,可以。D项量词,古时夜间计时单位/副词,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B.望帝春心托杜鹃 ..C.此情可待成追忆 ..D.他生未卜此生休 ..
答案 B
解析 “春心”古义为“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今义为“思慕异性的心情”。
4.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筹”指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B.六军,按照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保卫京城或宫廷的。 C.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D.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答案 B
解析 六军,后泛指。
5.下列对《锦瑟》中所用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生梦蝶:庄生,即春秋时的庄周。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比喻梦中乐趣或人生变化无常。亦作“庄周梦蝶”。
B.望帝啼鹃: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
C.鲛人泣泪: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能织丝绸,哭泣时眼泪变成明珠。 D.良玉生烟:相传宝玉埋在地下,上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 答案 A
解析 庄周是战国时期人物。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西安是一块宝地。在这里,中国古代文化仿佛阳光空气一般,弥漫城中。唐代著名诗人的那些名篇名句,很多都与西安有关联。谁看到灞桥、渭水等等的名字不会立刻神往盛唐呢?谁走过丈八沟、乐游原这样的地方不会立即联想到杜甫、李商隐的名篇呢?______________。 A.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B.这里是一个梦和诗的世界,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 C.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D.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 答案 C
解析 横线之前的部分提到“立即联想到杜甫、李商隐的名篇”,下面应紧跟着说“这里到处是诗”,故选C。A项说“到处是梦”,可排除;后面的句子应先分后总,以“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作结句,B、D两项把结句放在前头不妥,可排除。
7.请以“李商隐的诗歌中喜欢用典”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由于当时章奏中使用的骈体文,要求辞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高。而擅长写作骈体文的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因此被认为这是李商隐的诗歌中喜欢用典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商隐的诗歌中喜欢用典,其原因被认为是当时章奏中使用的骈体文,要求辞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高。而擅长写作骈体文的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 8.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读李商隐,我懂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缠绵的思念;读李商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李商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我懂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种甘心的付出 我懂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一种心灵的契合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锦瑟》一诗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3)《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嵬(其二)》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中从对比角度写李、杨的爱情悲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2)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3)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4)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二、课内阅读强化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诗人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颈联“沧海月明”和“蓝田日暖”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明珠美玉
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答案 B
解析 用“望帝啼鹃”的典故不是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
11.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的语言清丽。开头听瑟的演奏,用的只是“无端”“一弦一柱”等,词语清丽,却表达出诗人凄婉悲怨的情感。中间两联所描绘的图景也同样具有清新明丽的特点,其中有栩栩然而飞的庄周的化身——蝴蝶,有杜鹃的声声哀鸣,有海上鲛人的泪光珠光,有晴空下升腾着的玉气。每一幅都用清丽的语言营造出浓浓的抒情气氛,传达出丰富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州,不过是空谈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唐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郎织女不如他俩可以永不分离。
D.尾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答案 C
解析 “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牛郎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13.本诗颈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前句说的是“六军”同时“驻马”,后句说的是玄宗以自己和杨贵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很明显,“此日六军同驻马”的原因是玄宗沉溺声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所以颈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是因果关系,前果后因。
解析 颈联中的“此日”和“当时”是一对时间上的概念,“六军同驻马”与“七夕笑牵牛”陈述了两种情境。从内容上看,“当时”的沉溺声色导致了“此日”的窘境,故颈联前后两句是因果关系,前果后因。
14.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作为皇帝的唐玄宗无法保护妻子杨贵妃的故事与作为普通百姓的卢氏夫妻恩爱,长相厮守的故事进行对比。(2)作用:让世人汲取唐玄宗沉迷声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
解析 尾联前句写唐玄宗贵为天子,却不能保护杨贵妃,后句写平民子弟卢氏能与妻子莫愁长相厮守,这里运用的是对比手法。这是一首咏史诗,分析对比的作用时应紧扣李、杨悲剧的根源进行思考。诗人借此希望世人汲取唐玄宗沉迷声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 三、课外阅读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潭 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
[注]
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
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
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没来由地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诗人借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委婉曲折、含蓄深沉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答案 B
解析 “诗人借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错,诗人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了
自己的幽怨哀伤之情。
16.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羁旅愁思之痛:借舜帝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寄居他乡的幽怨哀伤之情。(2)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太守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诗人借此表达世事沧桑之感。(3)英雄末路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坠马而抑郁而终,诗人借此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悲。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下句饱含了对官场的厌恶。
D.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答案 C
解析 “对官场的厌恶”错,这里是说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使他怀念家乡。
18.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诗人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诗人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诗人自身品质的高洁。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风 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①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②
注
①宝剑篇:唐将郭震,少有大志。武则天
曾召见,索其文章,震乃上《宝剑篇》。②新丰酒:马周西游长安,宿新丰旅店,悠然独酌。后来唐太宗召与语,授监察御史。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凄凉”二字,触目惊心。再加上羁泊与穷年,已经把风雨的无限凄凉感觉送到人们眼底。这是诗人总结一生,感触最深的情绪。
B.颔联进一步抒写羁泊异乡期间风雨凄凉的人生感受。这两句用风雨中飘零满地的黄叶反衬青楼豪贵得意纵恣、自顾享乐的热闹景象。
C.颈联两句中一“遭”一“隔”,写出了诗人在现实中孑然孤立的处境,也蕴含了诗人对“薄俗”的强烈不满。
D.诗题“风雨”,具有象征意蕴,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扼杀贤才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
实。 答案 B
解析 颔联中“黄叶仍风雨”一句是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和后一句形成对比。 20.文中首、尾两联都化用典故,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尾两联,暗用郭震、马周的典故,反衬诗人自己的悲惨际遇,孤立无援的悲凉,同时也委婉曲折地表露出对唐初开明政治的向往和匡世济时的强烈要求。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 嵬 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的意思是说《长恨歌》里所描写的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原作者虽对他们的荒淫误国有所揭露和不满,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美化,所以不必传颂吟唱。 B.第二句是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明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夫妻离散的悲剧。 C.第三句和第四句采用反衬的手法,用上流社会中因战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来反衬下层人民群众的悲剧。
D.诗人来到马嵬驿不叹李、杨悲剧,却借题发挥,抒写百姓因战乱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答案 C
解析 “反衬”错,这里采用的是对比和用典,说一般民众的苦难比帝王妃嫔的爱情悲剧更惨。
22.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诗采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2)典故的活用妙用,浑然天成:白居易《长恨歌》对李、杨爱情的赞美;牛郎织女银河的阻隔;杜甫《石壕吏》里夫妻的生离死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