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四度”创新研究
作者:张倍倍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4期
摘 要 入党积极分子是党的后备力量,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是做好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本文着眼于制度建设,结合党支部实际工作,研究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在理论学习、培养考察、日常考核等方面创新做法。 关键词 制度 培养人 考察 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入党积极分子是党的后备力量,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是做好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通过长期的党务工作积累,笔者发现,如何在积极分子队伍培养考察等系列环节上建立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制度,对于党组织来说,是一件基础工作,也是一项关键工作。本文着眼于制度建设,结合党支部实际工作,研究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在确立、培养、考察、联系、考核等具体环节中的系列做法。 1规范引导,夯实理论学习制度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各级基层党组织在建立阵地化学习时各有方法,但出现的普遍现象是: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各类主题学习走形式、浮于表面;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及党的政策“两耳不闻窗外事”。笔者所在支部为倡导形成支部理论学习自觉、关注政策自觉及宣传党建知识自觉等氛围,组创了组织发展部、政治宣传部、党校培训部、档案信息部等四个党建工作部,设立支部积分制,利用“党员之家”工作室,四个部门负责安排轮流学习《党支部工作指导》等党建工作书籍及相应规章流程,要求积极分子每学期达到一定的学时和积分,给积极分子创建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2主动谈话,完善培养人联系制度
据了解,很多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老师的设定没有系统化,一般给每位积极分子指定2名教师党员(行政人员如辅导员、教学秘书、学工秘书等,教师党员如兼任班主任的专业老师)作为其考察期的培养人,有的支部干脆为快捷省事直接指派一个党员教师联系一大批入党积极分子。结果出于各种原因,培养老师对积极分子了解、把关甚少,这就给后续党员发展增设难度。为改善一对多的单一联系模式,笔者所在支部吸收辅导员思政工作的“谈话”模式,设立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人联系登记表》,要求各批次入党积极分子定时找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老师“谈话”,变被动为主动,汇报生活学习工作。并确立定时交换表格、轮流检查与保管制度。
3多维学习,追踪思想汇报制度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不擅长基础性写作,在每月的思想汇报上就有很多问题。如大部分入党积极分子从网上大段摘抄关于党的宏观知识,套话大话连篇;传统格式化的思想汇报写作在如今互联网时代下基本属于“难产”;没有良性的监督及约束机制导致资料交接收发等不及时;积极分子教育引导不给力,容易出现“一边倒”、“捆绑”现象。本支部引入“谈话”模式,通过四个党建工作部,按专业组建党小组各批次,各个党小组内分配一名学生党员,有这位党员负责联系党小组内的一批积极分子,定期召开座谈会,反馈上交情况及老师意见。增设党小组之间、各党员之间交流的平台——微信群和qq群,使党员有组织归属感和自豪感。另外,充分挖掘积极分子踊跃向党组织汇报思想的合理机制,如在支部内部开展思想汇报优秀个案分享会,主题式交流会如感动人物、最美现象、社会热点等,既锻炼了学生又增添了党组织的魅力。
4弹性制约,量化日常考核制度
以笔者所在支部为例,在长达一年的考核期内,有些积极分子因为挂科或受处分或其他问题而被延长考核期之后,对撰写思想汇报的兴趣和动力不足,表现为很消极;还有一些积极分子投机取巧,过分看重个人加分和荣誉获奖。
为创建支部灵活有效的“弹性”制约器,让学生意识到入党积极分子没有终身制。支部尝试创建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电子档案库”,即包括处分、奖励、校园活动经历、提高班、学业成绩、班级内部考核等,设立“支部考核宣传墙”,每月更新量化指标,一旦发现积极分子在某一学期的考核亮起了“红灯”,就给该同学出示其“档案库”,面对面“谈话”,以示警醒,加以张贴公告、公示,实在不合格者给予取消入党积极分子资格。相反,对于特别优秀的积极分子,在考核到期时优先推荐考察对象及其他荣誉评审。
通过上述系列制度建设,支部形成了强大的组织力、团结力和战斗力。支部学生党员素质相对过硬,踏实肯干,任劳任怨,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师生评价较高;入党积极分子精神风貌良好,在校园文化活动、班团事务、自我服务及管理等方面成效显著。通过创新和传承和好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系列制度,将给党员发展带来无限大的有利空间,也给学校的学生工作的创新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