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不懂就要问》教案设计(通用8篇)

《不懂就要问》教案设计(通用8篇)

来源:爱站旅游
《不懂就要问》教案设计〔通用8篇〕

《不懂就要问》教案设计〔通用8篇〕 《不懂就要问》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才能:

1、学会“要、时、着、思、很、讲、把、面、怕”9个字,会认“懂、那、背、刚、勇、答、题”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络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教具: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 课时:1~2课时 教学过程: 根底备课个性备课 一、谈话导入:

1、师:孙中山是我国的国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他小时侯上学的事情。

2、板书课题,读题。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第 1 页 共 38 页

1、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做“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全班认读。 三、感悟课文,指导朗读。 1、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同坐合作读第一段和第二段,评选最正确合作小伙伴。

3、学生充分朗读第三段,重点指导:“他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鼓起勇气说:‘先生,您刚刚让我背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体会孙中山先生勤学好问的精神。

4、读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读最后一句。引出话题,你平时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评选勤学小星星。 四、扩大练习:

假如你以后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第 2 页 共 38 页

五、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老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不懂就要问》教案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理解文内容,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答复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详细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第 3 页 共 38 页

1、〔板书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根底上,说说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化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如今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

第 4 页 共 38 页

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恳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以下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文插图,比照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老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第 5 页 共 38 页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化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xx,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容许的语气。〕

四、深化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可以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

第 6 页 共 38 页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不懂就要问》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17个字,会写9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才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1、孙中山的相关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交流搜集的有关孙中山的相关资料。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孙中山小时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感知,合作识字。

1、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很多识字方法,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方法解决。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第 7 页 共 38 页

3、课件出示词语卡片,老师检查认读情况。 〔1〕指名读,读的对就跟读。 〔2〕全体同学齐读词语。 4、老师检查生字。

〔1〕指名读,并谈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齐读生字,重点强调易错的字。

5、再读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的更通顺、流利,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要听准字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表达。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从哪儿读懂得,读出来给同学们听听。

〔1〕当学生答复读懂了“孙中山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时,课件出示: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a、指名读读这段话。 b、你能这段话加上标点吗?

第 8 页 共 38 页

c、让学生反复朗读这段话,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我们认识了逗号与句号,从如今开场再写话时要正确地运用逗号与句号。

3、讨论交流: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假如学生提出为什么“孙中山的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呢?”让学生读第1、4自然段,联络上下文理解。通过这两段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在私塾里,从来没有人敢向先生提问题,而且先生也很严厉。孙中山很聪明,在很短的时间能将老师要求背的书一字不错地背诵出来。

〔2〕对于课文中不懂的地方你是怎样做的.?

〔3〕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假如遇到不懂的地方你会怎么做呢?〔会像孙中山一样不懂就问〕

4、学习了课文,我们对孙中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如今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呢?

四、读者论坛全文,体会感情。 五、作业设计。

1、你还知道孙中山先生的哪些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2、你还想理解哪些伟人小时候读书的故事?请搜集有关资料。〔以上作业可任选一题〕

第 9 页 共 38 页

《不懂就要问》教案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会认“诵、例”等11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络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3、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____家孙中山先生。

第 10 页 共 38 页

2、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请“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生读生字,互相指正。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分组识字竞赛。 三、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2、指名分读课文正音。〔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第 11 页 共 38 页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根底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座互相交流后,举手答复。〔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老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五、课堂作业。 1、抄写写字表一遍。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听写本课生字。

二、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深化探究。

1、考虑: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 12 页 共 38 页

2、考虑: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从“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同时,解决“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讨论交流。 5、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第 13 页 共 38 页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1、〔出示PPT〕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恨读书迟。 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五、布置作业。 1、迁移练习。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2、搜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教学反思:

课文借用孙中山小时候上私塾的故事,告诉我们“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当学生问到孙中山向先生提问,不怕挨打吗?孙中山说:“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理解孙

第 14 页 共 38 页

中山答复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这是课文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因为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我借机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向孙中山学习,不要害怕被责备,不懂就要大胆地问。同时我也反思自己平时有没有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在无意间扼杀了学生提问的勇气和积极性。

《不懂就要问》教案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本文表达了孙中山小时侯学习的故事。“不懂就问”不单是一个学习习惯的问题,它反映了学习者的乐于考虑和探究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迫切求知的热情。孙中山长大后可以创始辛亥____的伟大事业,与这种态度、这种精神、这种热情有亲密的联络。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着力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也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多角度考虑的。学习时,要体会孙中山不懂就问、敢于质疑的精神,明白“不懂就问”的好处。

教材安排了认字17个:私、诵、思、例、段、糊、涂、晃、呆、鸦、雀、拿、厉、既、养、良。

写字7个:孙、思、诵、刚、鸦、良。 教学目的:

第 15 页 共 38 页

1、认识17个字,会写9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才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孙中山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师:老师让大家搜集孙中山的资料或图片,谁来介绍?

师生共同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或图片。

2、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有关孙中山的那么多故事,今天我们就孙中山小时侯是怎样学习的?

板书课题:不懂就问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试读课文,自学课后字条里的字,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内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3、读词语比赛。〔看谁能读正确,声音响亮。〕 〔1〕小组比赛。 〔2〕男女生比赛。

第 16 页 共 38 页

〔3〕小老师领读。

4、认读字卡。〔看谁交得生字朋友最多。〕

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个别字进展组词,形近字比拟。 5、小结: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认识了十几个生字朋友。老师相信大家再来读课文一定会读得更流利。

三、熟读感悟。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把不明白的问题用喜欢的符号标下来。 4、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问题1:孙中山为什么要壮着胆子问?同学们为什么吓呆了?

〔1〕结合看图,小组讨论。 〔2〕班内汇报。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至5自然段,体会当时的紧张的气氛。

〔1〕试读。 〔2〕指名读。 〔3〕学生评价朗读。 6、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四、拓展延伸

第 17 页 共 38 页

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样做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字,小组讨论哪些字难记,怎么记。 2、全班交流。

3、指导书写。〔可以利用给根本字加偏旁、换偏旁、形近字比拟等方法〕

4、学生练习书写。 5、全班展示、评议。 六、总结,布置作业。 1、谈收获。

2、把《不懂就问》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不懂就要问》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汉字,掌握2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颖感的词句,使用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弄清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第 18 页 共 38 页

3、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汉字,掌握2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颖感的词句,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难点:

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在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当你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都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自由表达。

预设:问家长、问老师、小组讨论、上网学习、等。 2、同学们的学习途径可真多,我想这也正是同学们学习优秀的原因。

可是在很久以前,那时候的小朋友却没有我们这么好的条件。今天老师带着大家认识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学习的。

课件出示:走近人物——孙中山

第 19 页 共 38 页

常识提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____家。1905年在____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学说,1911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孙中山是怎样学习的呢?让我们听读课文,理解一下。注意:在听的时候,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画出新颖感的词句。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有新颖感的词语。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有些还比拟难,不知道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带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生字指名领读。

3、去掉拼音,小组同学进展“你指我认”的活动。 4、重点认读“段、练、戒、厉、楚”等生字。 6、开火车读准字音,也可以开火车组词。

7、刚刚在听读和自读课文时,你画出了多少有新颖感的词语,跟本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吧!

8、老师找到了这些词语,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你可以说一下词语的意思或者是造个句子。

第 20 页 共 38 页

出示词语:摇头晃脑鸦雀无声糊里糊涂咿咿呀呀连连点头私塾戒尺

学生根据词语进展解释或造句。 四、读文见义

导学:读了课文,你知道以前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吗?看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1、出示课文第一段内容,学生自读。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你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吗?读出你的情感来。〕 随文识字:理解多音字“背”的用法。

2、课文中详细写孙中山读书的情况的是哪一局部?圈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 读书流程图。

孙中山背诵学过的功课。 先生圈出要学的新内容。 先生教读要学的新内容。 孙中山回座位练习背诵。

你觉得这种学习方式怎么样?枯燥乏味。

第 21 页 共 38 页

随文识字:理解多音字“圈”的意义和用法。

3、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孙中山有没有放弃学习?他学得怎么样?

预设:

从“先生听了,连连点头。”“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等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勤奋好学。但是孙中山学得不明白——糊里糊涂。根据上下文理解“糊里糊涂”的意思: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4、面对这种糊里糊涂的情况,孙中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相关内容。 预设:

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做: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刚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5、对于孙中山的做法,同学们是____的?大家有什么反响?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第 22 页 共 38 页

小组讨论:

同学们为什么吓呆了?向老师问问题很可怕吗?同学们到底在怕什么?

预设:戒尺,以前做错事或者不会背是要用戒尺打手心的。

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时的情景。 6、听到孙中山的问题,先生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朗读句子,重点读好动词和语言描写。必要时请几个同学演一演。

想象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假如不会背,结果会怎样? 学生大胆发言。

7、最后的结果怎样?孙中山挨打了吗? 预设: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考虑:孙中山没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因为孙中山学习勤奋,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8、既然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老师一开场不讲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如今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第 23 页 共 38 页

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重点考虑关联词“既然……就……”的关系。

出示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还是……”“无论……都……”“因为……所以……”等四组关联词,看看哪一组可以交换文中的“既然……就……”。体会“既然……就……”的因果关系。

9、同学们都不敢问,只有孙中山去问,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学习态度?

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尤其读好最后一段孙中山的名言:“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并想一想这段话与题目的关系——照应题目,点明中心。

五、才能提升

读书是有方法的。我们来想一想,读书都有哪些方法? 预设:

1、课文中的“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2、本文是略读课文,略读的意思就是理解大意,不必深究。

3、读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大胆地去跟别人交流,也可以去问老师或者其别人。

第 24 页 共 38 页

4、读书时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大胆地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猜想,也可以大胆地猜想故事的情节。遇到不认识的汉字可以查看工具书。

5、你还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六、拓展阅读

快速阅读《鲁迅的读书秘诀》,答复以下问题。 1、阅读成果,鲁迅先生少年时用得到的金质奖章做了什么?

预设:卖掉奖章,买了几本书,买了一串红辣椒。 2、鲁迅先生靠什么度过寒冷的夜晚?

预设: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方法驱寒坚持读书。

七、稳固练习

1、翻开“根底训练/阅读训练—《不懂就要问》”,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不懂就要问》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第 25 页 共 38 页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会本课“要、先、思、很、少、讲、于、气”9个生字,认识四个偏旁。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答复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正确标准书写生字。

结合详细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批评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融入情境,以疑促学。

1.小朋友们,谁知道孙中山先生?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孙中山先生小时侯的故事,叫“不懂就要问”(板书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

二、尝试学习,识字读文

1. 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 老师范读课文,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第 26 页 共 38 页

3.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一段尝试自学) 学习任务:

a.用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读准字音。

b.用好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c.先画出带有生字的句子逐句读一读,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正确、读流利。

d.合作方式:

组长组织大家围绕上述任务学习、交流。 明确分工各负其职,人人做好当小老师的准备。 如:可以一人负责教生字的读音,一人负责介绍识记生字的方法并组词,一人负责领读带有生字的句子,一人负责指导朗读整段话。

e.老师巡视,理解学情。

三、学生汇报交流,老师点拨指导。

1.各组轮流上台,人当小老师,指导其他小朋友学习课文的其中一段。

a.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各组的组员之间、台上的小老师与台下的小朋友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b.老师点拨:

第 27 页 共 38 页

引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思”是平舌音,“很”是前鼻音,“着(zhe)、要(yao)、背(bei)”是多音字。“着”是轻声。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有效的方法识记生字,并认识“心字底(心)、双人旁(ㄔ)、言字旁(讠)”。

帮助学生把每一段课文都读得正确、流利。 指导学生学会评价。

2.小组合作学习本组选择的段落之外的三个自然段,老师巡视指导。

四、朗读全文,稳固生字。

1.同桌练读;各组练读。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比比哪一组读得最正确、流利。

2.稳固生字。

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创设情境,做“摘果子”游戏。(复习生字和词语) 五、指导书写,重点:“要、很”。

1.学生观察范字,然后分别描红,再试写一个。 2.对照范字评一评。选择出现问题较具普遍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对照范字评议。

第 28 页 共 38 页

3.老师范写,提示要点:“要”字下部的“女”中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以下,写得稍长。整个字形的特点是形态稍长、上窄下宽; “很”是左窄右宽的字,第七笔竖提写在竖中线上。

4.学生练习。 六、布置作业

1.跟好朋友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

2.想一想:孙中山提问的时候害怕吗?那他为什么还要问?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

2. 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二、深化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如今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质疑、解疑。

第 29 页 共 38 页

“流利”、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鼓起勇气”?对先生恳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 “流利”、 “鼓起勇气”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以下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一愣、解答”。

接着看课文插图,想一想,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质疑:以前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敢向先生提出问题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我们提问呢?(老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教育与今天教育的不同。)

5.学习第四自然段。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

第 30 页 共 38 页

中山当时就是害怕也要鼓起勇气,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化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角色朗读。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但是为了学知识,不懂就要问。”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四、深化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刻苦,背诵非常流利,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别人都不敢问时,孙中山为弄清道理,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为了学知识,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不懂就要问》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第 31 页 共 38 页

1.认识本课的“诵、例”等11个字,认识多音字“背、圈”。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小组合作解决。

2.指导朗读,交流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从而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要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 32 页 共 38 页

一、简介伟人,导入课文。 1.(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____家孙中山先生。

2.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

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略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给出自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出示提示,自学感知。 1.自读提示:

(1)默读课文,画出有新颖感的词语和句子,与同学交流。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想法。

2.根据提示,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相关问题。 三、独立学习,提出质疑。

1.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如今请大家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第 33 页 共 38 页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老师板书和解决主要问题: (1)“照例”是什么意思 (2)“先生”是谁 (3)“戒尺”是什么 (4)什么是“私塾”

(5)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 (6)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

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设计意图:

自学,提出自己的困难,找出认为有新颖感的字词和语句,共同商议解决。锻炼学生自学和质疑的才能。

四、研读课文,交流展示。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老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诵”,翘舌音“楚”,前鼻音“圈、段”,边音“例、厉”。

另外注意多音字“背”,在文中读“bèi”,组词为“背诵”,还有一个读音是“bēi”,组词为“背包”。多音字

第 34 页 共 38 页

“圈”,在文中读“quān”,组词为“圆圈”,还有一个读音是“juàn”,组词为“羊圈”。

2.老师补充资料,

私塾: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个时候由老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老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的年限。

先生: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先生的,学生不许多问。

3.学生交流如下: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壮着胆子”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想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板书:背诵——很快心想——不懂(好习惯))

4.找出带有以下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吓呆了、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板书:提问——壮胆)

(1)课文插图

看课文插图,比照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第 35 页 共 38 页

(2)围绕以上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看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5.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老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6.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五、深化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3.老师评议,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1)(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2)“……,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第 36 页 共 38 页

(3)“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

(4)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容许的语气。

设计意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部编版教材的教学重点,三年级应该训练这样的才能。

六、深化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之后,你有哪些体会

(1)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不糊里糊涂,可以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2)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板书:不懂就要问)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七、拓展进步,积累运用。

第 37 页 共 38 页

1.迁移练习。用“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勤学好问的精神。

2.积累格言,明白读书道理。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抄一些用来自勉呢

本课的学习方法:

1.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2.交流有新颖感的词句。

第 38 页 共 3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