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2年第1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1。2012 汉语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形式 陈波先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摘要:禁忌语是社会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对象,但对于禁忌语的分类,这些学科都还没有系统 的论述。本文将从禁忌语的分布范围、实施禁忌语的主体和禁忌语禁忌的对象来分类。禁忌语虽然是被禁忌的,但并不意 味着这种语言符号不出现在交际中,而是以各种替代形式出现。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论述禁忌语的各种替代形式。 关键词:禁忌语;所指;分类;替代形式 中图分类号:H 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2012)01—0069—03 一、引 言 以在运用“死”这词时,都禁止直接说出,在各地有不同的 替换形式。 禁忌语的研究分属于多个学科的范畴。民俗学把民 在谈及与性或性器官有关的词时,全国的汉族人民 间禁忌作为一种风俗进行研究,民族学把禁忌现象作为 也是禁忌的,因为直接说出来会很尴尬,被认为是没有修 一种文化特质进行剖析.社会语言学则从社会与语言共 养的人。 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学科对禁忌语的研究各有所取。从 2、地域性禁忌语。由于汉族各地的方言与风俗习惯 笔者收集到的禁忌语材料中,还没有一个学科对禁忌语 不同,所以各地相应地有本地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是各 进行系统的分类。本文将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在第二小节 地汉族人民的共同心理所决定的。 中对禁忌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使其系统化。 比如在广州市,可以看到很多“吉屋出租”的红纸条 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所指与能指的任意结 贴在店铺的门上。“吉屋”实际上是没有人住的房子,即空 合。汉族人民把对禁忌对象的恐惧与崇拜转达到表达这 屋。但由于“空”与“凶”谐音都读为[hoo],是不吉利的表 种现象的语言上,从而对表达禁忌对象的语言符号产生 现,所以改成“吉屋出租”。这是由于方言所造成的禁忌 恐惧与崇拜,以至于语言符号的能指等于所指.所以表达 语,只在说粤语的地域所禁忌。 禁忌对象的语言符号就不直接出现在交际中,而是以各 在湖南临湘一带早上有忌说“龙”的习俗,由于“龙” 种替代形式间接出现。本文将在第三小节中从语言学的 与“笼”同音,所以“灯笼”要说“亮壳里”。在山东一带喜称 角度对汉语禁忌语的替代形式进行分析。 “二哥”,忌称“大哥”,据说是与“武松”的传说有关。这是 之所以把汉语禁忌语的分类与替代形式放在一起讨 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产生的。 论,是因为它们在各个学科中都只是零星的提及,没有进行 (二)从实施禁忌的主体来分类 系统的论述。笔者是想通过本文,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官方禁忌语。这一类禁忌语主要发生在中国的封 建社会。现在很难见到。官方禁忌语是指实行禁忌的主体 二、禁忌语的分类 是,具有强制性。如皇帝名字的避讳是通过政令 虽然社会语言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都研究 施行的,如果违反将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失去生命。汉人 禁忌语,但都还没有对禁忌语进行系统的分类。本文试图 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从三个方面来对禁忌语进行分类。 比如: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赢政。“政”字就被 (一)从禁忌语的分布范围来分类 明令禁止运用,改用别的字替代,“正月”在秦始皇以前是 1.全国性禁忌语。全国性禁忌语是指禁忌语的范围分 叫“政月”,在秦始皇后改为“正月”并一直沿用到今。唐太 布于全国汉族人群中,产生的原因是全国汉族人的共同 宗叫李世民.就把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心理所决定。这一类的禁忌语在全国汉族人群中有高度 对于“死”的用法,封建王朝也作了规定。如:皇帝死 的认同感。以下的禁忌语就是全国性禁忌语的代表。 了用“崩”或“裂”,诸侯死了叫“薨”;大夫死了叫“卒”;老 对于“死”的恐惧是全国汉族人民所共有的心理.所 百姓死了才叫“死”。 收稿日期:2011-12 1 作者简介:陈波先(1985一),男,江西余干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o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南方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 ・70・ 陈波先:汉语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形式 第l期 2.民间禁忌语。这一类禁忌语在汉族不管是原始社会 还是现代社会都存在。原始社会存在禁忌语是因为当时 的汉人不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在现 代社会中存在禁忌语,我们用马林洛夫斯基的功能论来 理解的话,那是对心理需要的满足,因为现代社会对自然 现象及自然力的作用有一定合理的解释。 民间禁忌语是相对于官方禁忌语而划分的,官方禁 忌语有强制性,民间禁忌语具有自发性,自觉性。换言之, 民间禁忌语不是某个人规定的,而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 俗成的。民间禁忌语的自发性与自觉性可以在个人或不 同行业的群体中有着同样的约束力,由此可以分为个人 禁忌语与行业禁忌语两小类。 (1)个人禁忌语。个人禁忌语是由汉族人向来有尊敬 祖先和尊重长辈的传统造成的,对于祖先的名字和长辈 的名字是不能够直说的,是被禁忌的,所以这类禁忌语只 对个人或家族内的人有效(皇帝的名字除外),只是个人 或家族内的人自发与自觉的遵守,一般称为“家讳”。 如著名的个人禁忌语有司马迁写史记时,因其父名 “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 在六朝时,有人也是为了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为 白铁树。还有一个因家讳闹出笑话的是南宋钱良臣的儿 子读经书,见到“良臣”二字,都委婉地改读为“爹爹”。有 一天读《孟子》,对“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也如 法炮制,读为“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2)行业禁忌语。行业禁忌语是指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禁 忌通行的语言,不从事这类相关行业的人就不用遵守禁忌, 但从事这行业的人必须自觉地遵守,不然就是犯了禁忌。 比如以渔业为生的渔民,对于“翻”字的禁忌很严,因 为经常在海上打鱼,最忌讳的就是翻船,所以与“翻”字谐 音的字也被列在禁忌的范围。渔民们把“幡布”称为“抹 布”:吃鱼时不能说把鱼翻过来,而是称为“滑过来”、“顺 过来”。过去戏班子里也有行业禁忌语,戏班子的成员是 不能直接说“老鼠、刺猬、蛇、黄鼠狼、狐狸”五种动物名 字.而是用“灰八爷、白五爷、柳七爷、黄大爷、大仙爷”分 别代替。 (三)从禁忌语的禁忌对象来分类 1、关于神称谓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的禁忌对象是 神的称谓。在旧石器的中晚期,图腾崇拜经过图腾亲属观 念、图腾祖先观念最后到图腾神观念。(何星亮,2008)原 始人对图腾神的崇拜致使信奉这个图腾的氏族或部落的 成员不能直接呼叫图腾的名字。图腾的名字就是被禁忌 的对象.而要用相关的事物替代。比如在广东北部的一些 汉人,人们崇拜“狗”图腾,把“狗”改称为“瓠”。在笔者的 家乡,有几处关帝庙。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不管是信与 不信关公神,都不能直呼关公的大名关云长或关羽,而要 说成关老爷、关帝(虽然关云长是人,但是在这已经当作 神看待)等。 2、关于人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的禁忌对象是人或 人身体的某个部位。上面已经说了司马迁对他父亲名字 的避违以及皇帝名字的避讳。这是关于人的禁忌语。对于 人的性器官的描述,也是被禁止的,如果在交际中说出来 会被视为无知的人。这是关于人身体的禁忌语。 3、关于物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禁忌的对象是某类 事物或动物。比如汉族人对“梨”的禁忌就存在结婚的时 候。在结婚时梨这水果是不出现的,因为“梨”与“离”谐 音,被视为不祥之物。 三、禁忌语的替代形式 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符号。虽然它的原形不能出现在 交际中,但不意味着这一类的语言符号不出现,而是以各 种各样的替代形式出现在人们的交际中。 1、音同或音近词替代。同音或音近词替代是指禁忌 语的原形词不出现,而是以原形词的同音或音近词替代。 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光义的“义”字,把江苏的“义 兴”改成“宜兴”,因为“义”与“宜”音相近,并且“宜兴”一 直沿用至今。 2、反义词替代。反义词替代是指禁忌语的原形词不 出现,而是以原形词的反义词或其谐音的反义词替代。 用反义词替代的有:在广州一带,忌说“死”字,把“笑 死我”说成“笑生我”、把“气死我”说成“气生我”。用词的 谐音反义替代的有:对于做生意的屠夫来说,“猪舌”是个 不吉利的词,原因在于“舌”与“蚀本”的“蚀”谐音,各地的 屠夫在交际过程中用不同的反义词来替代,如广州用“猪 劂(利)”、在江西用“猪赚头”等。 3、同义词替代。同义词替代是指禁忌语的原形词不 出现,而是以原形词的同义词替代。 在音韵学上有一种注音的方法叫做反切,一开始并 不叫反切,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太宗李世民之 后,唐朝的统治者害怕老百姓造反,忌讳“反”字,因而将 “反”改为“切”。“反”和“切”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复切 摩”的意思。所以“切”替代“反”就是用同义替代的方式。 类似的还有:为了避李世民的“民”字,曾有用同义的 “人”字替代:“世”字曾用“代”替代,因为“世”与“代”是同 义词。 4、比喻替代。比喻替代是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 出现.而是用要表达的事物打比方,即用要表达的事物做 本体,用比喻的喻体替代要表达的事物。 云游客的《江湖丛谈》一载的北方江湖的快 为:“梦、桥、塔、牙、龙、蛇、虎、兔”。分别称梦为黄梁子、桥 为悬梁子、牙为柴、龙为海条子、蛇为土条子、塔为土堆 子、虎为海嘴子、兔为月宫嘴子。在禁忌语“快”中就 第1期 陈波先:汉语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形式 ・7l・ 部分采用了比喻的方式替代:把桥比喻成悬梁子、把塔比 喻成土堆子、把牙比喻成柴、把龙比喻成海条子、把蛇比 喻成土条子、把虎比喻成海嘴子。类似的比喻替代还有: 把皇帝的死比喻成山崩,所以皇帝的死叫做“崩”。 5、比拟替代。比拟替代是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 出现,而是把要表达的事物当作人或物来写,即用比拟的 方式来替代原来的事物。 在北方有蒸馒头的习俗。如果馒头蒸裂了不能说裂 了,因为“裂了”有“四分五裂、不团结”的意思,而要说成 馒头笑了。在这里就用了比拟的修辞,把馒头当作人来 说,因为只有人才会笑。所以把“馒头蒸裂了”说成“馒头 蒸笑了”。 类似的比拟替代方式在渔民的生活中也存在:每一 次回航时把桅放倒,不能叫做“倒桅”,因为“倒”是个不吉 利的词,是禁止说出的,而用“眠桅”,这里也是用了比拟 的修辞,因为只有动物才会睡觉。 6、借代替代。借代替代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 现,而是用借代的方式来替代要表达的事物,即不直说出 某人或某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每个人都要大便,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少用大便这 个词,而是用“上厕所、洗手间”等来表示,这里就是用特 征、标志代本体的借代方式。 类似的还有。“避孕”叫做“计划生育、节制生育”等替 代,这也是借代,用具体代抽象。 7、象形替代。象形替代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 现,而用要表达事物的形状来替代。 在民间对于“梨”和“伞”这两种事物特禁,因为“梨” 与“离”同音、“伞”与“散”谐音,因此把“梨”说成“圆果”、 把“伞”说成“竖笠”。因为“梨”的形状是圆的,又是水果, 所以叫做“圆果”;“伞”的形状像斗笠,并且每次遮雨时是 竖起来撑着的,所以叫做“竖笠。” 8、形近字或词替代。形近字或词替代指禁忌语的原 形字或词不出现,而是用与原形相近的字或词替代。 原形相近替代的有:在江浙一带,逢年过节,要写“招 财进宝”、“和气生财”等字样,贴在门首。因为“财”字的偏 旁“贝”字谐音“违背”的“背”字,唯恐因此而“背运”、“失 财”,所以就把“财”的偏旁“贝”字有意写成“见”字。以为 如此,便可时时处处见财,大吉大利了。(任骋,2006)因此 就写成“招见才进宝”与“和气生见才”。 9、功能替代。功能替代指禁忌语要表达的事物不出 现,而是用要表达的事物所具有的功能替代。 对于“苦”字,人们就会联想到生活的苦难,这与中国 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老百姓的生活一直处在饥饿的状 态有关,所以对于带“苦”的事物就有可能被列在禁忌语 的行列。“苦瓜”在民间有称为“凉瓜”的,“凉”正是从“苦 瓜”具有“清热祛暑,明目解毒”的功能所得到的,所以人 们就称其为“凉瓜”。 类似的还有。关于“雨伞”的禁忌语,在大多数的方言 区,“伞”与“散”谐音,中国人盼望团圆的心理使“伞(散)” 被替代。“雨伞”一般称为“雨遮、雨盖、雨挡”,都是从“伞” 有遮风挡雨的功能替代的。 10、第三人称替代。第三人称替代指要表达的人称不 出现,而是用第三人称替代的方式指称要表达的人称。 中国人不仅避先辈人的名字,而且同辈之间也有忌 讳。在北方,妻子叫丈夫为“xx他爹”,丈夫叫妻子为“xx 他娘”;在外面叫“某某的男人或某某的女人”。这就是用 第三人称替代的方式来避讳。 类似的还有司马迁把“赵谈”改成“赵同”,也是用第 三人称替代的方式,因为“赵同”可能有其人。 11、引申义替代。引申义替代指要表达的事物不出 现,而是用要表达的事物的引申义替代。这类替代一般指 用典故中的引申义替代。 典故中引申义的替代有上面举的快中的另两 个:梦为黄梁子、兔为月宫嘴子。因为典故中有“黄粱一 梦”与“嫦娥奔月”,“梦”与“兔”是从这两个典故中引申而 来的。 四、余论 汉族分散居住在辽阔的地域。各地的地理环境与风 土人情不一,再加上汉语的各个方言区在语音、词汇、语 法上的差异,禁忌语的对象与范围也不同。因为我们对禁 忌语的搜集不是很全 对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方式也就 在所难免有不足之处。我们相信随着禁忌语的研究的深 入,其分类及替代方式也就越来越全面。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傅杰.禁忌语的语用理据分析Ⅱ].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 [3]傅杰.禁忌语的”言有所指”刍议Ⅱ】.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 [4]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I.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任骋.民闻图腾禁忌[MI.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6]王新华.汉语禁忌语分布研究O】.东岳论丛,2004. [7]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7. [8]云中天.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M】.南昌:百花洲文艺 出版社.2005. [9]臧永红.禁忌语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心理基础13].湖南城市学 院学报,2006. 【审稿:岳中奇贵编:刘淼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