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教案)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教案)

来源:爱站旅游
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 历史 学科 艾海平 教师教案

20009-2010 学年度第1学期第 1 周第4课时 授课班级: 初二 年级 1-6 班 课题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本课以“西方文明之源”为主题,介绍了古代希腊和罗马奴隶制文明的基本教 材 分 析 概况。标题点出了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历史地位。课文两个子目,分别点出了古代希腊历史的重点是雅典的繁荣,古代罗马历史的重点兴亡的发展线索的 1、初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因此课前我预先布置他们查找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相关资料,使他们在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先对本课有一个感性的具体的了解。 2、学生对要学的内容所具备的水平:学生通过前面所学知识,对于人类形成已有一点知识储备,再通过预习课文、搜集和整理资料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因而有助于参与课程并为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提供鲜活的感性材料。 学 情 分 析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改革,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雅典和斯巴达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从而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整理故事,课中阅读教材,学会从课本出发,以现有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 2、通过相关问题的导引,挖掘理论内涵,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对事物全面辩证的认识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习惯训练

教学重点 及 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处理办法: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加强直观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难点: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全面辩证地认识;对古代罗马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把握。 处理办法: 1、引导学生梳理线索。 2、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概念; 教学难点 及 解决方法 板书设计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一、西方文明之源 1、希腊文明: (1)起源:爱琴文明 (2)城邦时期: ①斯巴达 ②雅典 2、罗马文明 (1)罗马城邦 (2 罗马共和国 (3))罗马帝国 课 后 小 结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及 效果 教 学 反 思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请说出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四大古代文明名称及其产生的大致时间。 埃及文明,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00年;印度文明,公元前2500年;中国文明,公元前2070年。 上述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些文明都处在哪两个纬度之间?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大河流域。北纬20°~40°之间。原因大致有:第一,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第二,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课本中14页导入框“木马计”的传说与下列哪些人物有关? 厄瑞斯忒。 “木马计”就是第一课所学的希腊传说中,厄瑞斯忒的父亲阿伽门农远征特洛伊所使用的。这里提到的特洛伊战争,就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激烈碰撞。它反映了当时除了亚非大河流域的东方文明之外,欧洲的西方文明也已经诞生。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西方文明之源。 (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讲授新课: 一、雅典城邦的繁荣 希腊的早期文明为什么被称作“爱琴文明”? 古代埃及 教师展示《古代希腊》地图,扼要介绍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强调指出:亚非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是一种海洋文明。 古代希腊与今天的希腊国家一样吗?它的地理范围怎样? 学生结合地图回答:古希腊是一个地区而非一个国家,其地理范围与今天希腊国家的版图不同,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的西部海岸。 爱琴文明发祥地在哪里?爱琴文明的中心在何地? 克里特岛、迈锡尼。 从爱琴文明衰落后四五百年,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古代希腊形成的奴隶制城邦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城邦? 斯巴达和雅典 斯巴达、雅典两城邦各有何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斯巴达:内陆、崇尚武力、经营农业;雅典:近海、崇尚文化、工商业发达、奴隶制共和国。 斯巴达崇尚武力的历史原因是什么?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学生讨论) 斯巴达境内被征服居民人数数倍于斯巴达人,需要用暴力反抗以维持统治;雅典境内多山、临海且有良好的港湾,在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外开放对内民主的政治模式。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成以下表格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第1页 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原因是伯利克里当政时期进行一系列改革: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如何评价伯利克里时代高度发展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学生讨论) 总结:第一,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第二,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请根据19页“自由阅读卡”回答:怎样认识奥运会的作用? 学生:奥运会源于古希腊城邦时代人们祭神活动和健身娱乐的需要,形成了“神圣休战”等“奥林匹克精神”,有利于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罗马共和国是在罗马城的基础上建立的。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了共和国。早期的罗马共和国是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城邦,包括周围一块不大的地方。罗马共和国建立标志着罗马进入奴隶社会。 那么谁给大家讲一讲罗马建成的故事?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并组织大家共同朗读16页的英文谚语。 台伯河畔,公元前509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Rome masn’t built in A day. 转译为:成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 罗马共和国建立后,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罗马在意大利半岛南征北战,经过200年努力,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了意大利。那么,古罗马怎样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的? 为取得地中海上的霸权,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同迦太基人发生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最后终于取得胜利。 教师出示动画:布匿战争。 介绍布匿战争:迦太基城是古代地中海沿岸一座著名的商业城市,位于今天的突尼斯境内,后被罗马人所毁。罗马征服整个意大利半岛后,向外扩张,与迦太基发生冲突,于是引发了两国之间的战争。由于罗马也称迦太基为布匿,所以历史上把他们之间的战争记载为布匿战争。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布匿战争先后爆发了三次。古迦太基国不断被削弱并最终被灭亡,罗马尽占其地,在其领土上设置了阿非利加省。今天英语中的非洲 Africa 即源于此。 教师:指导学生对照16页“意大利半岛”和17页“公元前2世纪末的罗马”两幅地图,感知罗马领土变化情况。同时强调:汉朝丝绸之路的西端“大秦”指的就是古代罗马。 通过三次布匿战争到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已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霸主地位的确立靠的是尚武精神和长期的军事征服来实现的,长期的对外侵略扩张使罗马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但罗马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危机。那么大家想一想:在罗马共和国社会危机中爆发的大规模奴隶是谁领导的?此次被后,谁建立了统治?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为:斯巴达克,凯撒 罗马 屋大维 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了政权,在以后的八年里他获得了无限期的权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者,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力日渐削弱。由于凯撒的一些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招来杀身之祸。凯撒死后,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后来凯撒的亲戚打败对手建立帝国。那么大家想一想: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是谁?他在哪一年开始独揽大权?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为:屋大维,公元前27年 第2页 教学过程设计 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公元前27-公元476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中国一样,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 罗马帝国建立后,由于内战停止,政局稳定,出现了“罗马和平”时期,说明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后来罗马帝国在395年成东、西两个帝国。其中的西罗马帝国在476年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联系中国奴隶社会结束的公元前475年进行比较,两者数字几乎相等,但是却有公元前、后之别,中国进入封建时代实际上比西方早了近千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元年 公元476年 | 475+476=951 由于这一部分知识点较多,讲述完之后,让学生整理罗马发展的历史线索,出示图表: 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简表 罗马城(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年)─→帝国(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课堂小结:学习了本课的知识你受到哪些启示? 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等等,要尽力地去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