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单元分析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单元分析

来源:爱站旅游


《我上学了》单元分析

单元目标

情感与态度: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喜欢和老师、同学交往。 行为与习惯:学习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

知识与技能:熟悉学校环境,能尝试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初步认识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

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能用游戏、观察、询问等方法掌握与老师、同学交往的知识技能,养成遵守学校规则与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深化喜欢学校、同学和老师的情感。

设计构想

儿童刚入小学,对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对小学生这样陌生的角色既充满新鲜与好奇,也不免有一些担忧、不安甚至惶恐。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地学习,一直是老师们努力探索的内容。设计“我上学了”这一单元,旨在配合小学的入学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使其学会愉快地与老师和同学交往,并学会遵守学校的规则与纪律。

“我上学了”是本套教材的起始单元,包括四个主题:(1)我背上了新书包;(2)校园铃声;(3)新朋友 新伙伴;(4)平安回家。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从学生“我”的视角出发,以与其密切相关的小书包、校园环境、新老师、新朋友、校园铃声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人员已经发生了变化,感受到每天当自己背上书包走进学校时,自己长大了,已经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小学生了,将学到许多本领和知识,还能结识许多新老师、新同学,这是令人愉快的事!这与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涉及认识学校的要求——“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的平面图和路线图。知道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及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虽然它们都涉及到学校的生活,但是侧重点不同,选择的切入点不同,提出的学习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主题活动指引新课标第一网

主题一“我背上了新书包”,引导学生体会成为小学生角色的变化,能与同学分享成长与变化带来的喜悦,并表现对小学生生活的美好憧憬,感受上学的喜悦心情。熟悉校园环境,尝试了解学校设施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关系。

1.忆一忆:从开学第一天家长的叮咛、校门口迎接新生的场面和学生充满期待的心情等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

2.比一比:可让学生将教室、课桌、座位、学习用品等与学前作比较,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所处环境发生的变化,从新书和课程表,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各门功课的思想准备。

3.说一说:学生亲历了开学过程,一定有许多想法和愿望,教师应给予学生发表感受的机会,表达对小学生生活的美好向往,感受上学的喜悦心情。

4.采用“校园探秘”的形式,教师带领或几个“小分队”分路“探秘”,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校园环境,增进对学校的亲近感。并通过采访有关人员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学校设施、设备及其功能。探秘后可以通过说说、画画最喜爱的地方,增进学生对校园的了解,通过连线的方式知道利用设施解决校园生活中的问题。

主题二“校园铃声”,以学校铃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懂得校园铃声的意义,学习遵守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www.xkb1.com

1.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做一做:一年级新生对铃声的反应不太敏感,教学时,可让学生听铃声,看校园中其他同学的举动,并讨论:预备铃响时,我们该做什么?为什么?上课铃响时该怎样做?为什么?下课铃响时该怎么做?为什么?

2.教师可创设一个喧闹的环境,要求学生把所听到的老师或同学讲的话复述一遍,以此使学生体验到上课要有纪律,这是学习的保证。通过讨论上课应该怎样听讲,引导学生明确听课时,应做到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不分心,大胆发言。

3.教师事先制作一些小卡片,画有“喝水、上厕所、写作业、游戏”等,通过“课间活动巧安排”,提示学生下课时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使其明白课间休息适宜开展哪些活动,不适宜开展哪些活动,哪些活动会有危险等。

主题三“新朋友 新伙伴”,以自我介绍和游戏的形式,使学生熟悉老师和同学,进行人际交往和合群能力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在新的环境下与新老师、新同学友好相处,克服孤僻、冷漠、羞怯等不良心理。

1.交朋友比赛:一个同学试着说出开学以来认识的新伙伴,其他同学计数,小组中依次进行,看谁认识的朋友多。

2.让学生通过口述、照片、绘画、自制名片、手工作品、特长表演等方式进行自我介绍,着重介绍自己的姓名、身份、喜好、性格和特长。学生在“叫名接龙”和“找朋友”、“猜猜我是谁”、“击鼓传花”等游戏中,能结识更多的新朋友,感受到小伙伴间的友爱和班集体的温暖。

3.应该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可借助教材中的情境以及本班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设计情境并展开辨析、讨论,这样经过学生自己的讨论、表演后得出的行为要求,会比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更贴近学生生活,容易落到实处。

主题四“平安回家”,主要通过学生回家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帮助学生树立安全、自护、守规则的意识。

1.学生讨论:(1)放学铃响告诉我们什么?(2)回家前要做哪些准备?(3)如果忘了把书本带回家会怎样?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整理好书包的意义。

2.现场调查回家方式,如独自回家、结伴回家、家人来接等。通过录像或情景模拟陌生人来接或路遇陌生人的情况,设想可能发生的后果,让学生明白“不随便跟陌生人走”,“不随便要陌生人东西”的道理,树立安全意识。

3.模拟活动:模拟农村公路交通,邀请学生自己来扮演驾驶员和行人,在师生共同游戏中,让学生了解到一些与行人有关的交通规则。

4.认一认、画一画与学生交通安全有关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认识人行横道、交通信号灯、人行道、车行道、隔离墩、护栏、天桥、地下通道等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了解它们的作用。农村儿童还应增加认识与之生活相关的交通标识,如火车道口、容易塌方路段等。

5.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将学生上学和放学路上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编成小品表演,进行辨析(如在马路上撒开家长的手独自奔跑等),来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