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2篇)
近日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在解读肖川对教育随笔的理解时,我也对教育随笔有了新的认识。其实,随笔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教育随笔应该有教育思想的浸润。读大师的教育随笔,总会被他们厚实的语言功底所折服。在浸润教育思想的深沉隽永中,不乏他们的“文化底蕴”之深厚。常常为他们“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的悠然自得而倾倒,那引用的一个个经典故事,对天文地理的通晓以及对教育乃至生命的哲学思考,无不折射出他们的积淀之厚。看来,要想写好教育随笔,必须阅读,阅读,再阅读;思考,思考,再思考。当我们的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思维火花才会闪现。我非常欣赏肖川说的“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那么你在阅读中会一次次受感动,又会在感动之后更深切地洞悉生活的真谛。柏拉图的“洞喻”表明:亮光在你的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
首”。当我们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便会荡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收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智慧!
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以随笔的形式,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它第一次让我领略到教育随笔这种表达方式的魅力:它随和、随缘、随意,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是有感而发,像朋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严谨,甚至不求客观公允,只求谴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嬉笑怒骂。这种逻辑实证之外的表达的美。这种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行云流水一般随意而不随便的文风,喜也,怒也,哀也,乐也,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时时处处,字里行间,无不显示着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体现着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对美的追求。它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正如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