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二炼铁厂事故案例集(一)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第二炼铁厂事故案例集(一)


前车之鉴

——本案例集序言

原炼铁厂新2#高炉自 2012年11月8日投产,由于工程监管不到位,造成质量缺陷、内部管理漏洞,大高炉操作经验的匮乏、人员培训不到位,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大高炉试生产期间,频繁发生生产及设备事故,最终导致新2#高炉未能顺利达产达效,于2013年4月15日彻底停产并转入大修,给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主要原因是管理问题,考核力度不够。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为总结经验教训,特编写本《案例集》,目的在于通过剖析新2#高炉试生产期间发生的所有生产及设备重大事故,透彻分析内部生产与设备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和漏洞,查找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指导今后第二炼铁厂内部管理工作,警示所有人员汲取过去失败的教训,懂得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理念,使之铭记于心,并在今后日常生产过程中继续提升管理水平与操作水平,确保生产安全、稳定、顺行。

本《案例集》共计收集各类重大事故44例,详见如下。

编者

2013年10月1日

目录

新2#高炉篇 .................................................................................................................. 5

1、新2#高炉开炉前炉缸存水(2012年11月) .............................................. 5 2、豁道岔子(2012年11月10日) ................................................................. 6 3、待罐休风(2012年11月10日) ................................................................. 7 4、皮带划伤(2012年11月18日) ................................................................. 8 5、供料翻板机故障(2012年11年29日) ..................................................... 8 6、减风堵炮(2012年12月4日) ................................................................... 9 7、煤粉影响新2#高炉喷煤(2012年12月18日) ...................................... 10 8、风管烧穿(2012年12月24日) ............................................................... 11 9、新2#高炉悬料事故(2012年12月29日) .............................................. 11 10、换热器爆炸(2013年1月1日) ............................................................. 12 11、皮带划开(2013年1月4日) ................................................................. 13 12、高炉停煤(2013年1月5日) ................................................................. 14 13、煤粉停补气风(2013年1月6日) ......................................................... 15 14、热风阀烧坏(2013年1月8日) ............................................................. 16 15、减风堵炮(2013年1月8日) ................................................................. 17 16、铁水落地(2013年1月10日) ............................................................... 18 17、减风堵炮(2013年1月20日) ............................................................... 18 18、新2#高炉悬料事故(2013年1月22日) .............................................. 19 19、待料休风(2013年1月31日) ............................................................... 20 20、卡料休风(2013年2月4日) ................................................................. 21 21、停电休风(2013年2月7日) ................................................................. 21 22、A201皮带折(2013年2月12日) ......................................................... 22 23、受料斗卡料(2013年2月12日) ........................................................... 22 24、待料减氧(2013年2月15日) ............................................................... 23 25、渣铁未及时排净(2013年2月20日) ................................................... 24 26、新2#高炉悬料事故(2013年2月27日) .............................................. 24 27、风管灌死(2013年3月4日) ................................................................. 25

28、渣落地(2013年3月) ............................................................................. 26 29、误操作造成高炉减风(2013年3月9日) ............................................. 27 30、待料休风事故(2013年3月12日) ....................................................... 27 31、风管烧穿(2013年3月12日) ............................................................... 29 32、切断阀拉杆断(2013年3月13日) ....................................................... 29 33、布袋着火(2013年3月16日) ............................................................... 30 34、煤粉悬料事故(2013年4月13日) ....................................................... 31 35、铁口上方烧穿(2013年4月13日) ....................................................... 32 新1#高炉篇 ................................................................................................................ 33

1、新1#高炉炉缸进水(2013年4月23日) ................................................ 33 安全篇 ......................................................................................................................... 34

1、摔伤事故(2012年9月18日) ................................................................. 34 2、起重伤害事故(2012年10月27日) ....................................................... 35 3、机械伤害事故(2012年11月12日) ....................................................... 35 4、机械伤害事故(2012年12月12日) ....................................................... 36 5、钩机火险事故(2012年12月27日) ....................................................... 38 6、皮带火险事故(2012年12月31日) ....................................................... 39 7、炉顶险肇事故(2013年1月21日) ......................................................... 40 8、煤气反应事故(2013年3月12日) ......................................................... 41

新2#高炉篇

1、新2#高炉开炉前炉缸存水(2012年11月)

事故经过:

2011年新2# 高炉炉缸及热风炉本体耐材砌筑完成,公司决定新2高炉暂时不投产。时已进入冬季,为防止新砌筑的耐材上冻,炼铁厂决定采用小高炉热风炉的废气对新2高炉炉缸及热风炉本体耐材进行保温。

2011年11月22日,小高炉热风炉废气管道与新2高炉热风炉间的管道连接完毕,随即对新2高炉进行保温。12月3日新2#高炉检查人员发现炉缸内有水,立即汇报相关领导,卸下风口小套检查炉缸内水深1.2米,车间领导立即组织处理,暂停保温采用水泵抽水,水抽干后做防水。

2012年12月4日重新开始保温,并要求每班对炉缸抽水一次。 原因分析:

1、小高炉废气温度350℃,经过新2热风炉到炉缸降低到不足100℃,水蒸气凝结成水聚集到炉缸。

2、新2#高炉热风炉及管道内新砌耐材中的水分随废气进入炉缸。

整改措施:

1、对炉缸采用沥青做防水,减少水渗入炭砖。

2、提高废气温度至400℃,尽最大限度将水分带出炉缸。 3、每班对炉缸抽水一次,减少水在炉缸停留的时间。

4、延长烘炉时间,保证在烘炉期间将炉缸内吸附水完全烘干。 事故定性: 此为责任事故。

2、豁道岔子(2012年11月10日)

事故经过:

2012年11月10日零点班0:20时,调度对小高炉区域1#机组下作业指令:“机车单机前往新2#高炉1线进行对位。”机组人员接到指令后,按调度计划进行作业,对位后机车在出铁场外待闭。此时调度命令:“2线机车转线,挂走行一线空罐后,返回2线进行对位。”1线机组看到2线信号灯为白色,误以为线路开通1线,就冒号驶出一线,造成豁岔子事故。 原因分析:

1、司机行车前未对调车指令进行确认,违章冒号行驶,是造成此次豁岔子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

2、1#机组人员长期在小高炉区域作业,对新高炉区域信号位置不熟悉,作业时误看信号,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整改措施:

1、针对此次事故召开专题会,本着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组织铁路全体人员学习此次事故内容并进行讨论,教育员工通过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

2、对安全意识淡薄人员及相关岗位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使其明确规定、岗位职责及作业规范,做到在铁路任何区域作业,都能够确保安全。

3、调度在下达完作业指令后,若机组人员没有确认,禁止启动机车作业。 事故定性:

此事故为操作岗位责任事故。

3、待罐休风(2012年11月10日)

事故经过:

2012年11月10日16:00时——17:00时。生产部会议制定《铁水成分接收规定》,钢厂接收铁水条件如下:

1.铁水含硅小于0.8%,钢厂全部接收;

2.铁水含硅在0.9—1.2%之间,钢厂接收1—2罐; 3.铁水含硅大于1.2%,钢厂拒收。

另外,炼铁厂建议钢厂同时开3个转炉,但钢厂暂未同意。

新2#高炉为满足《铁水成分接收规定》,于11月10日白班开始降低铁水含硅量,从1.2%降低到0.7%,造成铁水物理热从1500℃以上降至到1440℃,铁水流动性急剧变差,粘罐严重,最终铁罐凝坨。

11月11日,白班接班后调度室通知铁水罐紧张,有大头罐结壳罐较多处理不过来,上午10点左右通知高炉只能配最后一炉铁罐,已经没有空罐,高炉在本次铁出净渣铁后组织休风,于13:50时休风至11月13日21:30时送风。 原因分析:

1.大高炉开炉期间铁水炉温较高,铁水较粘,易粘罐结壳。 2.铁水罐总数较少,运行罐准备不足。

3.开炉后铁罐调运程序繁琐,导致铁罐不能及时运往钢厂。 4.钢厂在大罐调过去后没能及时翻铁。 整改措施:

1.制定调罐程序,在炉温高或铁水粘要一罐一调。 2.高炉设专人负责协调调罐,确保流程准确无误。 3.联系钢厂在大罐到后第一时间翻罐。 事故定性:

此事故为生产组织和协调不到位,铁罐运输、维护工作存在问题而造成的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休风3340分钟;造成直接损失约13万元,造成间接损失约132万元。

4、皮带划伤(2012年11月18日)

事故经过:

2012年 11月18日零点班正常出铁过程中,岗位工发现冲渣皮带突然有划下的口子,于是停皮带,炉前堵口,皮带上的水渣清理后发现,转鼓里的滤网松动掉了下来,将皮带划坏。 原因分析:

1、设备维护不好转鼓滤网松动没有及时发现,导致冲渣皮带划破。 2、岗位点巡检不到位。 整改措施:

加强岗位点检及设备点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岗位每班检查2次并做好记录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操作岗位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直接损失约20万元。

5、供料翻板机故障(2012年11年29日)

事故经过:

2012年11月29日,白班接班时槽前启动的是LJ流程,由于LJ101机尾和LJ205机头需要补漏,于11点左右停LJ流程补漏,随后启动LK流程,主控打A202翻板时因焦和矿三通阀到位信号都有,流程启动不起来,班长联系现场人员手动打下翻板看是否可行,现场人员把操作箱打到机旁后发现操作箱不好使,现场也是至焦和至矿信号都有,现场人员确认当时翻板在LK侧,班长联系电气人员把情况说明后,电气人员处理把至焦信号去掉流程可以启动,且机械人员到现场检查确认机械无问题,应该由电气人员处理,于是启动LK流程,LK流程启动后,岗位发现LK101机头下料口堵料,拉绳将LK流程停止,班长调人清理,20分钟左右透开,班长指示继续启动LK流程,再次启动5分钟左右发现又堵,岗位人员爬到下料口下侧发现里面全是冻块无法扣出,班长联系宝冶割口。14点钟左右,因焦炭槽存不好,于是准备再次启动LJ流程,班长通知宝冶人员LJ流程

的活先不干了上料,拉绳都恢复后,主控打A202翻板至LJ流程发现还是不好使,班长再次联系电气人员把情况说明(现在翻板在LK侧,但翻板两边信号都有,现在需要打翻板到LJ侧),电气经处理后说现在翻板至焦信号有,可以启动流程, LJ流程启动5分钟后岗位发现皮带上料没下来,于是跑到A202皮带,发现A202机头堵料且尾轮轴承断,班长于是通知段长,此时时间在14:30时左右,通过紧急调度,1号汽车槽于14:40时左右备料。事后处理A202机头堵料时发现溜管内无任何杂物或冻块,且堵料位置在LK流程侧溜管,因此,造成堵料的原因是翻板机的实际位置与电脑操作画面显示位置不符所致。 原因分析:

1.岗位工启动LJ流程没有现场确认翻板的实际位置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岗位工和电气人员联系信息不准确、不确认是造成此次事故的另一重要原因。 整改措施:

1.加强岗位工的岗位操作规程学习,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做好岗位之间的联系确认工作。 事故定性:

此事故为操作岗位责任事故。

6、减风堵炮(2012年12月4日)

事故经过:

2012年12月4日白班第二炉铁东铁口出铁,10:50时打开铁口,铁口见喷后准备堵铁口,第一下没堵住铁口,炮头烧坏,炉内被迫拉风至80KPa,换炮头,这样才堵住铁口。堵住铁口后开始回风至正常风压。 事故原因:

1、泥炮底座松动,炮体动作时跑偏。

2、堵炮时,泥炮动作时一个减速的过程,易烧坏炮头。

3、厚壁炮头备件不足,被迫用薄壁炮头堵炮。堵炮时油缸泄压。 4、堵炮时油缸泄压。 预防措施:

1、每次堵炮前,炮头糊上有水炮泥。

2、准备一些厚壁炮头备件 。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设备质量存在缺陷造成。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减风120分钟;造成直接损失约0.3万元,造成间接损失约2.4万元。

7、煤粉影响新2#高炉喷煤(2012年12月18日)

事故经过:

2012年12月18日喷煤丁班夜班,1:30时发现1号喷吹罐内侧输煤阀法兰垫坏,无法正常喷煤,马上倒用2号喷吹罐喷煤,联系宝冶机械维护人员处理,2点钟左右宝冶机械维护人员到现场。1:40时2号喷吹罐喷空,准备倒用3号喷吹罐喷煤,这时发现3号喷吹罐输煤阀和流化阀无法打开,马上联系夜班宝冶电气维护人员进行处理,1:45时宝冶电气维护人员到现场查找3号喷吹罐输煤阀及流化阀故障,2:40时宝冶电气人员未处理好,甲方电气人员张浩到现场,3:18时将流化阀处理完毕,3号喷吹罐输煤阀未找出原因交机械处理,一直到3:40时机械将3号喷吹罐输煤阀手动打开,3号喷吹罐抢修完毕,恢复正常喷煤。期间只能用2号喷吹罐为高炉喷煤,给高炉少喷煤粉15吨左右。期间高炉入炉焦比由340 Kg/t提至398 Kg/t,合计补焦15吨左右;未造成高炉减风。 原因分析:

1、1#、3#喷吹罐同时出现故障,无法为高炉喷煤,只能用2#喷吹罐采用常压倒罐为高炉喷煤,影响了高炉喷煤量。

2、宝冶维护人员对事故判断不准确,影响了抢修时间。 整改措施:

提高宝冶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设备检修人员技术水平低造成。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少喷煤15吨左右;造成直接损失约1万元。

8、风管烧穿(2012年12月24日)

事故经过:

2012年12月24日,中班接班首次铁,17:00时副工长接班执行每小时巡视两次风口,巡视过程中没有发现风口有异常,此时西铁口刚打开不久正在出铁,17:16时发现风口平台北侧有异响,瞬间异响变大,确认后是25#风管烧穿,炉内减风至100KPa,炉前开东铁口双铁口出铁,待渣铁出净后休风。 原因分析:

1.煤枪枪头烧没以后,煤粉磨风管与煤枪管连接处,此处是风管最薄弱区域,短时间磨损就会烧穿。

2.由于煤粉员工人员新没有经验,煤枪枪头坏没有及时发现。 整改措施:

1.制定“风口巡视制度”规定巡视时间及责任人,加强巡视风口的力度, 2.加强煤粉工的培训,增强煤粉岗位工的岗位操作技能。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操作岗位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休风140分钟;造成直接损失约1.4万元,造成间接损失约7万元。

9、新2#高炉悬料事故(2012年12月29日)

事故经过:

2012年12月29日0:15时顶压从205KPa突然下降到159KPa,压差209KPa,2:54时顶压从205KPa突然下降到173KPa,压差190 KPa,3:00时顶压从206KPa突然下降到138KPa,压差218 KPa,6:28时风压自动走开,6:35时出现滑尺,风压爬坡,6:40时悬料,风压377KPa,风量4288m3/min,顶压206 KPa,炉温0.50%,物理热1493℃,7:00时减风到1055

m3/min料崩下,料线3.3m,逐步恢复炉况。 原因分析:

1、28日中班和29日夜班由于1#调压阀组打手动调零时现场阀自动动作,引起顶压大幅动波动,造成顶压瞬间下降,改变煤气流分布,边缘气流发展。顶压大幅波动是此次悬料的诱导因素。

2、出现管道气流减风不及时,悬料减风不到位。操作上处理不及时不到位是此次悬料的直接因素。 预防措施:

1、做好炉况的分析,风压、上部压差出现波动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2、出现管道气流时,探尺工作不正常应控制翻料,特别是翻矿,避免直接翻料后管道堵塞造成悬料。

3、风压爬坡或冒尖,及时减风处理,风压减到低于爬坡前风压5-10KPa。 4、设备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上报、做好跟踪、不处理好不放过。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岗位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减风300分钟,造成间接损失约6.3万元。

10、换热器爆炸(2013年1月1日)

事故经过:

2013年1月1日10:09高炉按正常程序送风,3#热风炉送风,10:26 时1#热风炉烧炉,操作完毕1分钟后,听到现场发生爆鸣,热风炉高炉煤气压力下降,10:33时热风炉停止烧炉,10:35时高炉紧急休风。事后查看热风炉煤气换热器煤气出口管道全部脱离原位置,已无法正常使用。 原因分析:

认为此次事故属煤气爆燃事故,发生煤气爆燃有两个必备条件。

(一)、具有明火、电火或达到燃点以上的高温。认为如下原因可达到此条件: 1、阀门如燃烧阀、烟道阀动作时接触部位可能发生摩擦碰撞,产生明火。

2、现场检修拉扯电焊线,可能产生电火。

3、1#热风炉烧炉导致煤气、空气混合物接触燃点以上的高温。 (二)、煤气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认为如下原因可达到此条件:

1、由于长时间停产,煤气换热器内部可能发生泄漏,使煤气泄漏进入烟道,导致烟道或煤气换热器内部形成煤气与空气的爆炸性混合气体。

2、热风炉阀门内漏,可能导致空气泄漏进入煤气管道,导致煤气管道内部形成煤气与空气的爆炸性混合气体,经查3号热风炉燃烧阀内漏,煤气切断阀有变形。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设备存在设计缺陷造成。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休风895分钟;造成直接损失约350多万元,造成间接损失约42万元 。

11、皮带划开(2013年1月4日)

事故经过:

2013年1月4日夜班班末,由于TB202皮带松,跑偏,头轮罩把皮带划开,割去约100mm宽皮带,处理后上料。白班接班后发现此皮带仍然跑偏,随后槽下班长调紧皮带,并派人巡视皮带,槽下岗位配员5人,当班有两人请假。14:48时TB202断开,返焦走旁通,组织人清料,高炉正常备料,联系相关人员换皮带,中班班末皮带换完,TB202正常运转,高炉正常生产。 原因分析:

1、皮带质量不能达到生产要求,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2、皮带松跑偏是造成皮带断开的直接原因 。

3、岗位人员缺员严重和技能水平低,也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预防措施:

1、更换达到生产工艺要求的皮带。

2、加强岗位点检及岗位培训,配齐岗位工。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设备存在质量问题和岗位人员技能水平低造成的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虽未影响生产,但造成换皮带直接损失约10多万元。

12、高炉停煤(2013年1月5日)

事故经过:

2013年1月5日零点班,喷煤丁班接班后上班说煤气流量计异常,已达量程最大值,丁班便通知宝冶来人处理,宝冶仪表人员0:30时左右到达喷煤主控室,明确原因后到现场处理,大约10分钟后返回主控室,说“流量管冻了”,问他们什么时间能处理好,他们说化开就好了,主控人员告诉他们“如果3小时内处理不好,会影响生产”。然后他们便离开。

1:45时左右,喷煤主控发现煤气压力表异常,有变小的趋势,这时主控人员联系宝冶维护人员,多次打电话无人接听,便通知炼铁厂调度室,2:05时炼铁厂调度室告诉在职值班工程师刘印波的电话,2:30时左右宝冶仪表来到主控室了解情况后,去现场处理没有处理好,便把刘印波找来,2:45时左右仪表人员下去处理,回来之后告诉主控人员压力表管线冻了。这时喷煤主控人员便通知在高炉作业的喷煤工长孙大力(由于接班高炉送风,炉前作业较多,现场作业人员紧张,高炉工长要求喷煤工长去高炉指导、督促鲁兴人员作业),孙大力接到喷煤主控人员汇报后,要求仪表人员不要离开。3:10时左右工长回到主控室便和仪表人员一起去现场进行确认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喷煤工长孙大力要求主控人员通知动力厂来人确认煤气主管道压力,同时组织主控操作人员接通蒸汽,对燃烧炉煤气各阀门及管道进行加热,同时通知炼铁厂调度室及新二高炉说明情况,并根据现存煤粉量以及高炉喷吹量,计算出能够给高炉喷煤的时间。动力厂煤气人员到达后,经检测煤气主管道压力无异常(约9KPa),但煤气到煤粉燃烧炉前端压力约(1-2 KPa),满足不了煤粉制粉要求。大约4:00时左右燃烧炉温度快速下降,直至灭炉。孙大力组织主控人员开始用蒸汽加热估计冻结的管线及各连接阀门,煤气技师6:40时左右到达现场,指导作业,分析冻结部位。8:30时给高炉停煤,直至9:30时煤气管线恢复正常。经一个小时的烘炉,制粉系统开始运行,10:30时左右通知高炉喷煤。 原因分析:

1、北方冬季天气冷,新2高炉高炉煤气管线无保温措施导致管道冻,是造成燃烧炉灭炉,高炉停煤的直接原因 。

2、宝冶协力及岗位人员技能水平低,对现场实际情况判断不准,延误时间,也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预防措施:

1、做好煤粉系统高炉煤气管线上的保温工作。

2、加强岗位点检及岗位培训,提高岗位人员技能水平。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设备存在设计缺陷及岗位人员技能水平低造成的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影响高炉喷煤120分钟;造成直接损失约3.8万元 。

13、煤粉停补气风(2013年1月6日)

事故经过:

2013年1月6日18:30时左右,喷吹工在进行倒罐喷煤操作后,发现没有补气流量,于是给高炉停煤。这时高炉打来电话说炉前30支喷枪、止回阀发红,高炉减风。喷煤车间马上组织人员到炉前进行抢修,将损坏的30根喷枪、30根耐磨金属软连接进行更换,并逐个喷枪给高炉送煤,一直到零时左右高炉生产基本恢复正常。 原因分析:

1、后查找停风原因是:补气切断阀选用自动模式时,当3个喷吹罐的输煤2输煤阀同时关闭时,补气切断阀自动关闭,是此次停风事故的直接原因。

2、岗位操作技能不熟练,问题判断不准确,处理时间长,使此事故进一步扩大。 预防措施:

1、联系工程设计人员将此联锁去掉。 2、补气切断阀为气动阀,将其改为手动阀。

3、要求各岗位人员使用手动模式进行喷吹,严禁使用自动、半自动模式。 4、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岗位员工的操作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设备存在设计缺陷及岗位人员操作不熟练造成的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减风130分钟,造成直接损失约10万元,造成间接损失约3万元。

14、热风阀烧坏(2013年1月8日)

事故经过:

2013年1月8日,白班,15:21时热风炉换炉3#送风改用1#热风炉送风,发现1#热风阀开不到位,现场确认只开到三分之一,是由于热风阀阀柄变形造成的。白班接班后9:26时排水流量表不好使找仪表处理,水管压力在13:30时表数逐渐回零,找仪表处理;15:25时恢复正常。14:00时左右接动力通知置换热风炉循环水,配管工王胜和到热风炉现场热风阀回水包处放水。14:22时排水管温度由27℃突然上升到31℃。 原因分析:

1.由于膨胀罐施工方没有给水位仪做保温处理,造成水位仪冻,对实际水位判断失误。

2.由于动力通知置换水但却没有及时补水,与配管工没有配合好,在没有补水的情况下先放水,造成水压降低,水量减少,导致热风阀柄变形。 整改措施:

1.膨胀罐水位仪采取保温措施,保证正常工作。

2.动力置换水时应与相关人员确认沟通,避免先放水后补水,造成水压低,水量少。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设备管理不到位,沟通不畅造成的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计划检修1601分钟。造成直接损失约38万元,造成间接损失约70万元。

15、减风堵炮(2013年1月8日)

事故经过:

2013年1月8日夜班接班东铁口正在出铁,堵口时发现泥炮行程缓慢(泥炮油压不稳,泥炮行程至铁口时减速,堵炮时经常跑泥从开炉至今一直未解决),堵口冒泥,炉前重新修补泥套,夜班第二炉铁东铁口再次出铁,3:25时打开铁口,铁口喷溅比较严重,3:40时迎炮后准备出二次,堵铁口一切正常,10分钟后退炮,重新钻开铁口,开口后铁口正常,出铁几分钟后,铁口散花,铁流冲刷铁口泥套外沿及铁口左侧保护板,炉前联系炉内减风堵口,炉内迅速减风至130Kpa,同时联系炉前西铁口开口出铁,炉前堵口再次发现泥炮行程缓慢,堵口跑泥未堵上,烧坏炮头,炉内被迫拉风至50Kpa,炉前退炮换炮头,再次堵口,铁口未完全堵上,有小渣铁流从铁口流出,后经过人工堵铁口及泥炮压泥铁口,堵住后炉内开始回风至正常风压。 原因分析:

1、泥炮炮身液压缸拉杆松动,炮体动作时上下跑偏。

2、堵炮时,泥炮动作到铁口前端有一个减速的过程,行程缓慢,易跑泥烧坏炮头,同时给堵口造成困难。

3、堵炮过程中退炮慢,造成铁流冲刷铁口左侧保护板和渣铁上炕,使事故扩大。 预防措施:

1、每次堵炮前,炮头糊上有水炮泥。

2、责成厂家及相关部门彻底解决行程后部缓慢问题。

3、班中炉前各班班长和铁口负责人加强操作,堵口前应多观察和试设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设备存在设计缺陷及岗位人员技能水平低造成的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减风146分钟。造成直接损失约1万元,造成间接损失约2.9万元。

16、铁水落地(2013年1月10日)

事故经过:

2013年1月10日白班,12:30时西场开铁口出铁。13:15时发现2线铁滴下地,被迫堵炮,渣铁未出净。 事故原因:

1、铁沟下部淤铁将沟子堵死,铁水上炕,从上部两侧下地。 2、炉前岗位人员检查不到位。 整改措施:

1、炉温高时要将铁沟盖板吊起进行检查确认,若残铁将沟子堵上则要用氧气把沟子烧开。

2、加强对岗位人员教育,增强责任心。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操作岗位责任事故。

17、减风堵炮(2013年1月20日)

事故经过:

2013年1月20日,丙班接班23:57时铁口见喷,检查泥套和炮头完好,泥炮油压正常后堵炮,堵炮少许冒泥,为避免烧坏炮头退炮,退炮后检查炮头及泥套完好后,进行2次堵口,铁口未封住,退炮后发现炮头已经没有,二节子烧坏,由于铁口大喷,人无法接近泥炮炮头附近,无法更换炮头及二节子,随即减风处理,重新上好二节子及炮头后堵口成功。 原因分析:

1、由于泥炮动作时到铁口前端有一个减速的过程,行程缓慢,易跑泥烧坏炮头,同时给堵口造成困难。

2、炮帽质量不好,堵炮后炮帽开裂导致堵不上炮,不能满足正常生产需要。 3、铁口泥套有渣铁,使堵炮时炮头与铁口接触不紧密,导致冒泥现象。

整改措施:

1、联系厂家对泥炮进行调试,使泥炮堵炮时压力充足满足生产需要

2、机动科联系对炮帽进行整改,更换厂家,保证炮帽质量

3、出铁后期要对铁口泥套进行吹扫不能有渣铁残留,确保堵炮时候不冒泥。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炮帽质量存在问题,及岗位人员技能水平低造成的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减风80分钟。造成直接损失约1万元,造成间接损失约1.7万元。

18、新2#高炉悬料事故(2013年1月22日)

事故经过:

2013年1月22日中班悬料前顺行,风压395-400KPa,风量4350m3/min,料速5个,炉温0.4%,物理热1485℃。20:20时风压402KPa,风量4350m3/min,上部压差34KPa,21:00时风压下行到390KPa,风量4340m3/min,上部压差上升到54KPa,减风10 KPa,21:25时风压冒尖悬料,停氧,停煤,拉风到195KPa,风量1930 m3/min,料崩下,料线4.2m。之后逐步加风恢复到正常风量。 原因分析:

1、白班后期由于二、三烧事故停产,改上部分一期烧结矿,高炉中班检测烧结粒级:筛分5-10mm30.17%,烧结质量差导致炉料透气性变差,上部压差升高,是导致悬料的主要原因。

2、高炉车间规定操作风压395±5kpa,中班前期操作风压最高402kpa,高炉工长未按规定风压操作,上部压差升高后,第一次减风幅度不够,没能有效的控制悬料,大减风后料下。 整改措施:

1、提前预知烧结矿质量变化后,按照槽存及消耗速度预算入炉时间,针对入炉时间采取维持下限风压操作来保证炉况顺行,另外根据高炉接收风量状态,适当缩小矿石批重(5吨左右)。

2、高炉工长严格按照规定风压操作,上部压差升高后,果断减风控制上部压差到

正常水平,防止悬料。

3、工长及时检测烧结矿入炉5-10mm粒级变化,对于粒级差的料仓,减少入炉配用量,降低对炉况顺行影响。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操作岗位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减风期间损失料约55分钟,损失产量约90t;造成间接损失约1万元。

19、待料休风(2013年1月31日)

事故经过:

2013年1月31日,16:50时发现焦炭上不了,询问后得知是槽上200米皮带TJ201减速机尼龙柱销坏,紧急联系人员处理,18时处理好;20:00时发现TJ201皮带减速机尼龙柱销又坏,再次无法上焦炭,23:05时休风待焦炭,共计休风55分钟。 原因分析:

1.减速机尼龙柱销更换后由于着急恢复上料,检修质量不高导致尼龙柱销再次坏,高炉被迫休风。

2.宝冶人员处理时间过长。 整改措施:

1.加强宝冶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培训力度, 2.不能因为抢时间而不要施工质量。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宝冶协力人员技术水平不过关造成的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休风55分钟,造成间接损失约3万元。

20、卡料休风(2013年2月4日)

事故经过:

2013年2月4日夜班,高炉上密关不上,导致高炉无法上料,被迫于7:25时休风,于12:20时送风,休风295分钟。 原因分析:

休风后打开料罐人孔,发现料罐里有焦炭和焦粉裹在一起的大块,因此料罐关不上是因为夹大块造成。 整改措施:

1、高炉制定制度规定冬季生产2小时反吹一次料罐。 2、看好筛分减少入炉粉末量。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管理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休风295分钟。造成间接损失约11.6万元。

21、停电休风(2013年2月7日)

事故经过:

2013年2月7日,14:10时左右高炉正常生产出铁,本铁次正出到第六罐即将放满,14:12时高炉本体突然停电,工长立即派热风工到热风炉液压站手动关冷风大闸,防止煤气倒流至风机发生爆炸,副工长到重力除尘紧急处理煤气。按铁间批本次铁即将出净,停电后没有造成大灌渣及烧穿事故。 原因分析:

受一铁站变电所树钢2#线跳电影响高炉本体停电。 事故建议:

为应对无法预料到的突发事故,加强岗位人员的安全操作规程培训。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外界电网突然断电造成的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休风538分钟。造成间接损失约21万元。

22、A201皮带折(2013年2月12日)

事故经过:

2013年2月12日,18:45时因为槽前上料过满,料将皮带压死,皮带电机继续运转,将皮带拉折。共计休风1629分钟。 原因分析:

槽前上料过满,料将皮带压死,皮带电机继续运转,将皮带拉折。 整改措施:

1、加强岗位员工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工作责任心。

2、对皮带加报警设备,皮带打滑,电机空转等马上报警,防止将皮带拉折或磨折。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操作岗位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休风1629分钟。造成直接损失约30万元,间接损失约65万元。

23、受料斗卡料(2013年2月12日)

事故经过:

2013年2月12日中班,上料过程中发现炉顶往下掉料,皮带打滑,受料斗重量显示异常,卷扬立即停TS202停止上料,并派人到炉顶了解情况,发现受料斗有一批焦炭没下去,于是组织清理,发现料里有杂物(皮带牙子,编织袋,竹条)导致高炉减风并低料线5m。 原因分析:

1、皮带牙子、编织袋、竹条等杂物将受料斗下料口堵死,造成焦炭溢出,高炉上不了料被迫减风。

2、岗位点检不到位,杂物将受料斗下料口堵死没有及时发现。

整改措施:

1、槽下人员每班检查皮带牙子发现松动及损坏的及时处理,避免皮带牙子掉下进入主皮带上到炉顶堵塞下料口。

2、槽下人员清理给料机卡料时把杂物及时清理干净。

3、槽上人员及原料车间在原料进入受料槽前,应及时清理杂物。

4、炉顶受料槽下料口每个班槽下人员及炉内卷扬人员各巡检2次,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操作岗位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17:43—18:33时减风50分钟,造成间接损失约1万元。

24、待料减氧(2013年2月15日)

事故经过:

2013年2月15日,新2高炉于9:40—10:20时待料停氧40分钟。 原因分析:

1、宝冶维修人员对新2高炉槽上LJ205皮带机头下的ST-3三通进行补漏作业,既没通知上料主控室人员,也没有取操作牌,直接到槽上找到LJ205皮带岗位工,在LJ205皮带岗位工去告知TJ201焦炭皮带岗位工过程中,宝冶检修人员拉动TJ201焦炭皮带拉绳开关,导致TJ201焦炭皮带停机20分钟,焦炭上不来,1#、3#槽相继吃空待料。

2、新2高炉共4个焦炭槽,其中4#槽因内有一根3米多长钢管频繁堵槽,遂倒空准备进入槽内取钢管;且焦炭槽仓壁挂料导致料位仪不准(当时1#-3#槽位显示5-6米,4#空槽时槽位仍显示5.5米),对槽位造成误判。 整改措施:

1、严格执行操作牌制度。 2、加强岗位人员的责任心。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违章作业造成的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此次事故造成高炉于9:40—10:20时待料停氧40分钟;造成间接损失约0.8万元。

25、渣铁未及时排净(2013年2月20日)

事故经过:

2013年2月20日,新2号高炉全天出铁次数为8次铁,导致出渣不畅,渣铁排放不净。 原因分析:

1、高炉因为大修西场主铁沟,单铁口出铁。

2、高炉单铁口出铁,炉前采用直径为50mm钻头,造成出铁时间过长,铁流小。 3、高炉炉前技师及炉长关注不够。

整改措施:

1、高炉无论单双铁口出铁规定全天出12次铁。 2、控制下渣时间在出铁后30-40分钟。 3、制定相关考核制度。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管理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低压233分钟;造成间接损失约3.5万元。

26、新2#高炉悬料事故(2013年2月27日)

事故经过:

2013年2月27日夜班0:35时,热风压力突然增至439KPa,上部压差上升至89KPa,

减风50KPa,料尺不动,悬料,0:50时减风至255KPa,料下,料线3.6米,后加风恢复,减风时间50min。 原因分析:

1、26日中班后期炉温下行,增加煤粉喷吹量,煤比高引起煤气流分布变化。 2、26日中班末次铁渣铁排放不净,亏渣110t,导致高炉憋风,23:20时换炉后,热风压力从400KPa爬坡至416KPa,持续时间为13min,减风至400KPa,高压期间造成管道气流并已出现滑尺现象,是导致后期管道行程直接原因。

3、27日0:15时换炉后热风压力再次爬坡12KPa,上部压差从28KPa上升至41KPa,管道行程,未减风处理,是导致悬料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整改措施:

1、炉温下行,及时上用热量,并控制料速,煤量偏大时要适当轻负荷,避免超大煤量引起煤气流失常。

2、炉况受憋,压差上升要果断采取减风措施至正常水平。

3、渣铁排放不净时,缩短出铁间隔,积极组织炉前排放渣铁,同时出现热风压力爬坡及时减风处理。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操作岗位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减风50分钟;造成间接损失约1.2万元。

27、风管灌死(2013年3月4日)

事故经过:

2013年3月4日6点左右,当班副工长巡视风口时发现10#—13#风口小镜不亮,换风口镜片以及风口小盖后风口依然不亮,判断风口小套漏水,找配管减水处理后发现风口依然不亮,8:50时组织休风,休风后发现风管及中节里被热风围管灌浆料灌满。 原因分析:

1、热风围管砌筑砖质量不过关,部分砖被烧熔,烧熔后熔料流入中节及风管内,将风管灌死。

2、耐火砖熔点为1500℃—1700℃,由于倒流休风倒流的气体温度较高造成耐火砖熔化。 整改措施:

1、将熔砖扒掉重新砌筑,并重新灌浆。

2、高炉倒流休风前,要打开风口小盖1/3以上方可倒流休风。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工程验收不到位造成的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休风833分钟。造成直接损失约20万元,造成间接损失约33万元。

28、渣落地(2013年3月)

事故经过:

2013年3月,丙班中班发现5#风口坏见水养护1/3,夜班前期风压风量波动频繁,上部压差不稳定,煤气在线分析中的氢气含量突然上升到7.8%左右,渣铁物理热变差,早上7:30时最后一炉铁出铁过程中下渣下地,导致被迫堵炮。 原因分析:

1、因为风口漏水导致炉温下行,造成渣铁物理热低炉渣流动性差是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2、炉前人员下渣工在渣铁物理热变差时没有及时清理进而渣沟堵死导致炉渣下地。 整改措施:

1、发现风口坏,在炉况及外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立即组织人员更换,避免因为风口漏水而导致物理热下降进而影响高炉顺行。

2、加强炉前下渣工的岗位责任心,避免因为渣沟漫而导致炉渣下地。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操作岗位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虽然没有造成经济损失,但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9、误操作造成高炉减风(2013年3月9日)

事故经过:

2013年3月9日 9:50时新2高炉23#输煤管线漏,焊补后送煤,发现23#输煤管道在分配器部位堵塞。喷煤甲班喷吹工在处理分配器时没有及时关闭喷枪阀门造成热风倒流,将23#金属软连接烧坏,后岗位人员关闭枪阀并将金属软连接安装完毕后送煤。 原因分析:

此次事故的原因是岗位人员不熟悉此次操作的作业规程,在处理分配器时没有把枪阀关上而导致高炉减风操作。 预防措施:

加强岗位培训,使员工具备上岗作业技能。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操作岗位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造成高炉在10:00—10:15时期间减风15分钟。造成直接损失约0.2万元,造成间接损失约0.4万元。

30、待料休风事故(2013年2月12日)

事故经过:

2013年3月12日9时左右起,因大雪造成新2#炉原料上料皮带频繁跑偏、打滑、堵料停机,上料处于不连续性上料状态。10:15时左右,因LJ101皮带打滑且严重跑偏,岗位拉绳停机并汇报,车间主任到现场指挥处理,期间通过矿流程上料。10:35时左右LJ101皮带调整后通知主控上料,但随即下料溜管堵塞,检查发现三通阀两侧溜管都被

堵塞,通过捅料及大锤振打不起作用后,11时通知设备人员找宝冶开孔处理,开孔检查发现因三通阀因质量问题造成翻板自中部脱开,母板与衬板分离造成两侧溜管堵塞。在处理焦流程堵塞过程中,矿流程在 10:30时左右在LK204机头堵料,岗位班长到现场指挥处理,11:25时处理完毕恢复上料。期间,因上料停机处理时间过长加上焦炭槽冻仓,造成高炉待料休风。 原因分析:

1、露天皮带通廊因工程缺备件,防雨棚一直未封盖,在雨雪天气造成皮带频繁打滑、跑偏,影响皮带的正常运行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工程应负有主要责任。

2、此次下雪时因天气较暖,雪融化沾附力强,造成清扫器难于清理,头尾轮及托辊粘料后造成皮带跑偏、打滑各溜管堵料严重,车间对此事考虑不周,生产组织不力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3、三通阀质量差母板与衬板脱离,造成两侧溜管堵塞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工程同时负有责任。

4、三通阀母板与衬板脱离宝冶负有专业点检不到位的责任,负有一定的责任。 改进措施:

1、督促工程及时将防雨棚恢复,防止雨雪天气时皮带因雨雪造成的打滑、跑偏停机事故。

2、原料车间针对雨雪天气制定皮带打滑、跑偏及堵塞后的生产组织预案,并对生产岗位进行培训。

3、宝冶加强对三通阀的点检维护,建立定期维修处理制度。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工程质量缺陷及工程监管不到位造成的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此次事故造成新2高炉11:53—13:26时休风,期间12:45时上料恢复正常并通知高炉复风,由于高炉更换风口休风时间延长,因此事故考核时间按休风52min计算,造成间接损失约3万元。

31、风管烧穿(2013年3月12日)

事故经过:

2013年3月12日中班,高炉顺行,风量4450m3,风压383KPa,21:20时炉外副工长巡视风口回来汇报7#风口小盖发红,找配管接风枪打风处理,配管工21:25时左右处理完,给7#风口小盖打风处理。21:35时9#风管前端烧穿,此时正值出铁末期,工长马上停氧停煤,拉风控制。炉前、配管去风口平台向烧穿部位打水,同时副工长联系休风,于21:54时休风,更换9#风管及5#风口。卸下9#风管后,发现9#风口无损坏痕迹,风管钢圈剩少部分碎片。共计休风306分钟。 原因分析:

1、风口煤粉结焦,煤粉从风管与风口小套位置吹出,导致风管前端烧损。 2、当班工长、副工长、配管、煤粉工风口巡视工作不到位,煤粉结焦没有及时发现。 预防措施:

1、严格按照车间规定的“风口巡视方案”执行并落实的实处。 2、加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操作岗位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此次事故造成高炉休风306分钟;造成间接损失约12万元。

32、切断阀拉杆断(2013年3月13日)

事故经过:

2013年3月13日夜班1:00时送风,风压加至50KPa时,开煤气切断阀准备引煤气,关炉顶放散阀后发现顶压上涨不正常,反复开关炉顶放散阀发现煤气无法进入布袋 ,检查煤气切断阀,发现阀体拉杆断,铁后休风。共计休风1003分钟。 原因分析:

1、煤气切断阀拉杆变径处按照施工要求应该满焊,工程施工方未满焊是导致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2、工程交接时没有确认检查是此次事故的次要原因。 3、岗位及设备点检人员没有定期点检并及时发现问题。 整改措施:

1、加强设备点检,不错过、不放过。 2、加强岗位点检培训。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工程质量存在缺陷及工程监管不到位造成的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此次事故造成高炉休风1003分钟;造成间接损失约42万元。

33、布袋着火(2013年3月26日)

事故经过:

2013年3月26日,新建2#高炉布袋除尘2#箱体在更换布袋前期准备过程中,于3月26日夜班发生箱体积灰着火导致布袋着火事故,现将着火过程说明如下:

1、3月25日,中班19:00时开始,2#箱体温度由22℃逐渐上升,到0:00时温度达68℃;

2、3月26日0:00时—0:46时,箱体温度有68℃升至86℃;

3、3月26日0:46时开始箱体温度迅速上升,1:42时温度升至501℃,2:16时升至649℃;

4、3月26日2:16时—3:11时箱体温度超过仪表测量范围;

5、3月26日3:11时箱体温度开始下降,6:30时箱体温度降至260℃; 6、上诉过程中箱体下氮气一直开启,岗位发现箱体温度异常后,开始利用输灰管道箱体大量通入氮气,截止3月26日15:00时,箱体温度降至64℃。 造成的后果:

1、造成2#箱体布袋全部烧毁(该箱体休风前已经发现布袋有严重漏灰现象,联系设备人员准备对该箱体布袋进行全部更换,设备人员于3月24日已经向相关部门打报告);

2、箱体高温导致箱体变色,保温铁皮脱落;

3、布袋烧过残骸全部堆积在箱体下人孔处篦子上,需人工清理。

由于此次布袋着火过程中,箱体温度超过仪表量程(650℃)时间长达55分钟,最高温度不知具体数值,因高温对箱体本身材质造成的影响不明,需协调相关部门,对箱体材质的强度等做相关鉴定,以确认经受高温后的箱体材质能否满足正常生产时压力和温度要求,以防生产时发生安全事故。 原因分析:

1、岗位人员责任心不强,箱体温度出现异常时未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2、箱体局部高温,通风后导致布袋积灰自燃引发布袋燃烧。 整改措施:

1、检查箱体内部花板等设施,无异常后对2#箱体进行打压。

2、停箱体后,要对箱体温度进行监控,发现异常及时封人孔加大氮气量进行阻燃。 3、每个箱体增加两台振打器,确保检修前箱体内部灰卸净。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操作岗位责任事故。 损失评估:

此事故是在停产检修过程中发生的一起生产事故,暴露岗位工责任心不强,造成直接损失约15万元。

34、煤粉悬料事故分析(2013年4月13日)

事故经过

2013年4月13日夜班1:00—4:00时,喷煤车间为2号高炉喷煤时出现喷吹罐悬料现象,虽然喷煤量能够保证,但喷吹不连续,给高炉炉况造成影响。 原因分析:

1、澳大利亚烟煤具有粘结性,而且配煤比例高,达到55%,是造成喷吹罐悬料的主要原因。

2、中班煤粉存粉时间略长,达到4小时,煤粉的流动性降低,是此次事故的直接

原因。 整改措施:

1、严格要求各班按规定存粉量(磨制澳大利亚烟煤,煤粉仓存粉不准超过60吨)进行组织生产,车间每天检查。

2、各班加强为高炉服务的意识,尽全力为高炉服好务,努力为高炉顺行创造条件。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操作岗位责任事故。

35、铁口上方烧穿(2013年4月13日)

事故经过:

2013年4月13日下午15:00时新2#高炉开始烧东铁口,17:30时埋进氧枪,开压缩空气及少量的氧气, 4月14日早8:00时从氧枪窥视镜发现氧气没有点着, 14日下午15:00时左右继续烧东铁口,17:30时重新埋氧枪并开一半氧气,同时从1#、2#、30#、29#风口处往下方铁口处烧通, 4月14日晚22:00时左右发现氧枪灭火,重新烧铁口,4月15日早2:00时重新埋上氧枪,同时通压缩空气及一半的氧气,4月15日早8:28时复风后,因为13#风口波纹管法兰盘变型,8:48时被迫休风处理,9:19时开始送风逐步加风至风压174KPa、风量1260m3/min,10:53时东铁口渣铁自动流出直接流入干渣坑。出完渣铁后铁口喷出焦炭约4吨,高炉立即休风,休风后发现铁口上方400mm处,棕刚玉砖中间处烧出高100mm、长200mm的孔洞。 原因分析:

1、11月7日开炉后由于液压炮压力不足,对铁口维护重视不够,铁口长期维持在2500-3000mm之间,由于过浅对铁口区域组合砖造成侵蚀。

2、埋氧枪时氧气与空气比例控制不当,对铁口碳砖有侵蚀。

3、由于在棕刚玉砖中间部位烧漏,碳砖部位砖的缝隙之间夹铁且砖缝为3mm,标准为1mm以下,砖的缝隙较大,说明耐材砌筑质量不合乎标准。

4、开炉后频繁休风,经常使用氧气烧铁口作业,对铁口孔道有损伤。

整改措施:

1、铁口框架区域碳砖扒出直到焦炭为止,四周清理干净由专业公司进行整体浇注。 2、日后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保持铁口长度3000mm以上。尽量减少用氧气烧铁口。

小结:新2#高炉2012年11月8日开炉至2013年3月21日计划检修共计生产133天,累计休风24296分钟(405小时)、减风2599分钟(43.3小时),休风率高达12.69%、减风率1.4%。

新1#高炉篇

1、新1#高炉炉缸进水(2013年4月23日)

事故经过:

2013年4月23日17:00时,临时通知计划4月24日0:00时开始对高炉本体进行烘炉,接通知后按《烘炉方案》做烘炉前准备工作,其中4月23日晚21:30时对高炉气密箱通水,24日6:00时发现东铁口有水流出,遂组织人员停高炉本体各系统水、用水泵向炉缸外抽水,至下午13:00时炉缸内积水排净。 原因分析:

经过分析确认为气密箱溢水导致水流入炉缸内。 事故定性:

此为生产责任事故,责任心不强,确认不到位,造成此次事故。

安全篇

1、摔伤事故(2012年9月18日)

事故经过:

2012年9月18日22:30时左右,大高炉车间配管工徐斌、崔石二人,到新2#高炉热风炉北侧烟囱进行加木材烘烤作业,二人边闲聊边走,当走到烟囱北侧时,配管工徐斌突然掉入烟囱北侧电缆沟内,配管工崔石发现后立即将徐斌拉出,送回休息室休息,后车间炉长得知这一情况,将徐斌送到老边医院诊治,确诊为轻微擦伤,后送回家中休息。属微伤事故 原因分析:

1、徐斌、崔石二人均未携带照明工具就到热风炉区域点检,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二人精力不集中,安全意识不强,未对周边环境进行确认,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3、施工区域没做防护和警示信号,也是这起事故的原因。 整改措施:

1、要求高炉车间对车间员工进行培训,严禁未携带照明工具到照明条件不好的区域进行作业。

2、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3、督促施工单位完善现场防护措施。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违章作业造成的责任事故。

2、起重伤害事故(2012年10月27日)

事故经过:

2012年10月27日,为新2#高炉开炉筹备备品,炉前人员从出铁场平台东吊装口往平台吊运钻杆,平台4人作业,吊装口下(连同炉前技师)4人作业,平台4人负责从吊车挂钩卸钢丝绳。上午11:47时,在天车将两捆钻杆吊至指定位置后,任德成(营口同立公司劳务人员)将钢丝绳从吊钩上取下,在解钢丝绳扣时,由于钢丝绳扣解开后钻杆向倾斜的一侧滚落,任德成正好站在滚落的钻杆对面,钻杆砸向其小腿部位,其他3人迅速将钻杆撬开,将伤者移出,后送医院检查,诊断为右小腿骨裂。属轻伤事故。 原因分析:

1、营口同立公司培训不到位,任德成没有确认钻杆放平稳就上前作业,选择站位不当,现场经验不足,是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营口同立公司与大高炉车间监管不到位也是此次事故的重要原因。 整改措施:

1、新项目投产前,所有新员工(包括劳务、外协等)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一些危险岗位(如炉前、热风工、皮带工等),车间也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

2、对新员工在进行操作、作业时,必须有老员工进行现场指导或安全监护,确保其安全。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违章作业造成的责任事故。

3、机械伤害事故(2012年11月12日)

事故经过:

2012年11月12日15:30时左右,炼铁厂设备室称量点检工邹金桥(男、26岁)到新

2#高炉矿槽槽下,二层平台1#球团称量斗处,确认现场称重原件是否正常。邹金桥在确认称重原件正常后,想要爬到称量斗顶部查看称量斗内存料情况。1#球团称量斗约有3米高,没有操作平台及可靠攀爬设施,邹金桥凭借称量斗四周边条攀爬到称量斗顶部。左手支撑在称量斗上,右手将顶部的人孔盖板掀起,查看称量斗内存料。在掀起人孔盖板时,右手未扶住,人孔盖板滑落,将其左手砸伤。后送医院治疗,诊断为左手中指骨折,食指骨裂。属轻伤事故。 原因分析:

1、新2#高炉矿槽槽下称量斗处,无可靠操作平台及登高设施,是导致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设备室危险源辨识不细致,没有对该项作业内容进行辨识;《设备室称重系统检修过程作业规程》中,也没有该项作业的安全规定,是导致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3、设备室对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不够,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整改措施:

1、应在称量斗处安装可靠操作平台或设置攀爬设施,如爬梯等,确保此项作业环境安全可靠。

2、应进一步完善危险源辨识及作业规程,管理文件应全面、有效。

3、应组织对新建2#高炉及相关附属配套设施等新项目进一步开展隐患排查工作。 4、组织全厂员工对此次事故进行学习,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设备存在缺陷,作业者违章作业造成的责任事故。

4、机械伤害事故(2012年12月12日)

事故经过:

2012年12月12日早5:15时左右,炼铁厂新2#高炉上料工段LK101皮带故障,导致

块矿、球团矿无法上料,需要用TK202皮带上料。但TK202皮带中部有一段穿线管翘起,导致TK202皮带只能在穿线管东侧上焦炭,而无法到穿线管西侧进行块矿、球团矿的上料作业。

约6:00时左右,炼铁厂设备室电气工程师尹云鹏(男,31岁)、维修车间主任陈楠等到达现场处理该翘起段穿线管(没有办理操作牌)。处理穿线管期间,尹云鹏安排丙班上料班长于鹏和电气点检员黄生旭手动操作TK202上料小车,看小车能否通过该穿线管。早7:20时左右,小车能通过该穿线管,黄生旭到TJ201皮带处放电缆,于鹏将TK202上料小车打到集中控制,并当面询问尹云鹏是否可以正常上料。尹云鹏说:“上料吧。”,之后于鹏下楼交班。8:20时左右,上料主控岗位操作TK202上料小车从矿槽上料打到焦炭槽上料,此时尹云鹏仍然在继续作业,被上料小车料嘴刮伤。后送医院治疗,诊断为左脚脚踝错位(脱臼),右脚脚面组织表皮挤伤。属轻伤事故。

TK202皮带 焦炭下料 口 事故点 块矿、球团矿下料口 小车自西向东移动 上料 小车 穿线管

原因分析:

1、尹云鹏、陈楠到现场进行检修作业未执行工作牌制度,是导致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TK202上料小车声光报警装置声音过小,在现场生产噪音之下,基本听不到,是导致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3、尹云鹏在作业过程中,现场未安排监护人员,是导致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4、炼铁厂新2#高炉槽上除尘系统失效,导致现场粉尘浓度极大,视线极差。现场漏料情况极其严重,洒落的矿料在平台上大量堆积,拆除的废旧皮带也无序地遗弃在平台上,给人员行走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现场照明明显不足,作业环境昏暗。作业现场环境极其

恶劣是导致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5、炼铁厂原料车间新2#高炉矿槽主控室内无“操作牌领用登记记录本”,存在管理问题,是导致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6、炼铁厂危险源辨识不细致,没有对该项作业内容进行辨识;炼铁厂检修作业规程中,也没有该项作业的安全规定,是导致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7、炼铁厂安全教育培训不够,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整改措施:

1、必须对相关管理人员和岗位员工进行工作牌制度的培训,对制度要求全面熟练掌握,现场检修必须执行各项制度要求。

2、在检修安排上要全面考虑,检修过程中,安排专人监护,起到警示提醒的作用,避免各类事故发生。

3、应全面加强对现场的管理,新2#高炉槽上除尘系统应尽快修复,现场漏料应及时清理,现场照明应合理配置。TK202上料小车声光报警装置声音过小,应更换大功率设备。

4、应进一步完善危险源辨识及作业规程,管理文件应全面、有效。

5、组织全体员工对此次事故案例进行学习,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违章作业造成的责任事故。

5、钩机火险事故(2012年12月27日)

事故经过:

2012年12月27日,因车间内两台钩机均正在维修,雇佣外协钩机到炉前作业,此时新2#高炉正在出铁,外协将钩机停靠在铁口附近,外包的钩机司机便在操作室周围休息,这时铁口喷溅的火花喷溅到钩机操作室内,把钩机里面的衣服等物品引燃,炉前工发现起火后,立即跑到液压站及主控室内取出灭火器进行救火,经及时扑救将火源熄灭,只造成钩机操作室里面的衣服等物品烧坏。

原因分析:

1、外协单位钩机司机将钩机停靠在铁口喷溅区域内,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外协单位钩机司机未确认周边环境擅自离开操作室,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3、外协单位钩机司机安全意识不够,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整改措施:

1. 严格明确钩机严禁停留在铁口喷溅区域内,必须到指定安全地点停放。 2. 加强对钩机司机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一般火险事故。

6、皮带火险事故(2012年12月31日)

事故经过:

2012年12月31日16:40时左右,发生一起火险事故。宝冶检修营口项目部炼铁车间根据生产需求,在对槽上 S202皮带机开穿皮带引孔时,不慎将拆下的旧皮带引燃。由于现场人员及时利用返矿料将火扑灭,没有造成设备、设施损坏。这是一起责任火险事故。 原因分析:

1、动火作业前没有清理现场可燃物,也没有采取可靠措施,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2、监护人员监护不到位,也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3、作业时没带灭火器。 预防措施:

1、动火作业前制定防火方案,作业时落实好安全措施。 2、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消防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一般火险事故。

7、炉顶险肇事故(2013年1月21日)

事故经过:

2013年1月21日9:30时,新2#高炉送风后,炉顶1#、3#放散阀关信号不到位。炉内工长通知电气、机械、液压维护人员处理。接到通知后,电气人员王伟伟、贺朝军携带CO报警仪及个人工具到主控室和岗位联系并记录后,到炉顶处理故障。当2人上至炉顶放散阀平台后,正要检查接近开关时,炉顶1#煤气放散阀突然打开。1#放散阀打开后瞬间产生巨大的冲击波,把王伟伟和贺朝军2人推倒在地,且在倒地后滑出撞击到炉顶平台的护栏上。摔倒后王伟伟和贺朝军马上爬起来在机旁操作箱上打手动关闭阀门,由于压力太大,关到一半多就始终无法关上。2人将机旁操作箱打到集中位置后,打电话通知主控室将1#放散阀关闭。然后2人跟随来到现场的电气点检员周春雨回到值班室,后被送至老边医院检查,经检查除贺朝军左脸被喷出的热灰烫伤外2人并无大碍。贺朝军经消炎处理后回家休息。属微伤事故。 原因分析:

此次1#放散阀突然打开,是在炉内人员及炉顶液压站人员均未操作的情况下打开的,为放散阀自行打开。2012年12月13日已经发生一次放散阀自行打开的现象,此次为第二次原因不明的情况下放散阀自动打开。要求设备室工程师对此种情况进行研究确认,找出原因,进行整改。 整改措施:

1、电气、机械、液压维护人员必须到主控室集合,在登记表上签字后一同至炉顶作业,同时要手机与对讲机同时携带,防止因联络不当发生误操作。

2、炉顶液压站制作临时操作牌,处理时液压站阀台挂牌。 3、炉顶放散阀接近开关改造,使接近开关远离放散阀体。

4、主控室内炉顶放散阀操作箱改造,箱内加装断电装置,操作箱面板加装转换开关。 5、休风时轮流处理放散阀开关信号。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设备存在缺陷导致的以外事故。

8、煤气反应事故(2013年3月12日)

事故经过:

2013年3月12日,凌晨3点左右,新2#高炉14#风口风管烧红,配管工崔石、田东孝携带CO报警仪到14#风口区域进行打风作业,作业时此区域煤气含量不稳定,最高时达到400 ppm,;在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2人仍在此区域作业20余分钟,这时配管工崔石感到头晕,立即呼喊另一名在旁监护的配管工田东孝,将其扶至上风口通风处休息,休息5分钟后,配管工田东孝将崔石扶回主控室,确认无事后将其送回家中休息。 原因分析:

1、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差,煤气含量过高时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佩戴氧气呼吸器),而是继续作业。

2、车间培训不到位,员工对煤气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整改措施:

1、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2、车间加强对员工煤气危害性的培训。 事故定性:

此次事故为违章造成的煤气反应事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