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北贫困地区城乡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西北贫困地区城乡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第28卷 第2期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4月 Vol_28 No.2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pr.2012 西北贫困地区城乡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蒲敏簪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城乡师资队伍的差距成为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调查与访谈,分析和研究了甘肃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现状以及不合理流动的原因,并提出了促进城乡中 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策略。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师;教师流动 [中圈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2)02-0155-02[收稿日期]2011—11—10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城乡师资 采用单独访谈的方式。研究方法则主要采用文献 队伍的差距成为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法、调查法和访谈法,并使资料分析与实地考察相结 因素。师资均衡配置是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前提, 合。 因此实行教师流动就是重要的举措。所谓教师流 二、城乡教师流动现状及原因分析 动,是指教师在相同或不同级别与类别学校之间的 根据调查,我们得到如下数据(表1)。结合访 工作变动,包括有编制、有正规手续的调动,也包括 谈,我们认为,甘肃城乡教师流动的现状及影响的因 无编制、无正规手续但双方认可并达成协议的流 素大致如下: 动。l1 中小学教师一般沿着这样的路径流动:农村 表1 教师选择调动的原因 学校一乡镇学校一县城学校一城市学校;普通学 调动原因 问卷占比(%) 校一一般学校一优质示范学校,即由农村向城镇、由 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氛围差 lO.5 差向好流动,这使城乡学校以及重点学校和普通学 工作条件艰苦,收入水平不高,生活待遇低 48.5 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并导致了城乡义务教育 进修提高机会少 36.5 资源配置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越发不均衡,由此造成 工作安排不合理 24.9 诸多危害,如中小学择校之风日益加剧、教育乱收费 难以取得工作成绩与实现个人价值 34.4 屡禁不止等,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人口素质提高和 为了家庭及孩子入学 36.8 社会和谐带来负面影响。_3 下面以甘肃省为例来分 析西北贫困地区城乡教师流动问题。 (一)城乡教师工资待遇的明显差异是导致教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师流动的根本原因 为了了解甘肃城乡教师流动的现状及影响的因 受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国家教 素,揭示内在规律,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我们于 育资源的配置,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明显地 2011年4月至5月对甘肃部分地区的教师进行了 向城市倾斜。在访谈中,许多老师谈到:城乡工资待 问卷调查。出于样本典型性、层级性的考虑,分别选 遇肯定有区别,城市无论职称还是出外学习交流的 取了21所学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 机会都比农村好,在职称的分配中农村的比例还是 640份,得到有效问卷582份,回收率、有效率分别 比较小,尤其是评高级职称是很困难的。对于两个 为91%和83%,符合统计学上的大样本原则。访谈 同一个学校毕业个人情况基本相同的师范毕业生, 对象涉及两类群体,一类是流动过的教师,采用单独 分别在农村和城市学校工作5年,那待遇是有明显 访谈和集体访谈两种方式;另一类是交流学校校长, 差别的,所以大家都愿意动用人际关系和金钱调到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社科项目“西北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与补充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05018)阶段性研 究成果。 [作者简介]蒲敏簪(1979一),女,陕西蒲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156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8卷 城里去。问卷统计表明,教师选择调动的原因:回答 “工作条件艰苦,收入水平不高,生活待遇低”占全 部凋查教师高达48.5%;而“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氛 围差”仅占10.5%;(见表1)说明了工作条件、收入 待遇是影响城乡教师流动的主要因素。如果城乡学 校教育背景和教学水平相当的老师之间的比较会产 生较为强烈的心理不平衡,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由 农村学校向乡镇学校,向县城学校,向城市学校流动 的现象。 (二)家庭本位习俗是阻碍城乡教师流动的主 要因素 据调查,有36.8%的教师是“为了家庭及孩子 入学”才进行调动的(见表1)。作为家庭一员的教 师,无论是单身教师还是已婚教师,都受到家庭各种 关系的制约,所以教师的流动行为自然而然地受其 制约,如果所在学校和周边环境不能为教师家庭的 组建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与支持,那么很多未 婚教师就会考虑调动工作。而对于那些已婚教师而 言,夫妻异地工作、父母的赡养、子女的教育等问题 是决定其流动与否的关键因素。若流动对照顾家庭 有利的话,教Orli ̄ml会倾向于流动。反之,教师则会选 择目前的工作环境,不会轻易做出流动之举。在访 谈中,90%以上已婚教师都谈到家庭问题。特别是子 女的教育问题。 (三)教师培训是制约城乡教师流动的重要条 件 在调查中,分别有36.5%和34.4%的教师提到 “进修提高机会少”和“难以取得工作成绩与实现个 人价值”是他们调动工作的原因(见表1)。近年来, 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都 很重视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经常组织自上而下的 短期培训。这些培训对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起到了 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经费保障、组织管理等等因 素,农村学校教师得到的培训机会远远少于城市学 校教师。 (四)城乡教师交流管理不到位是影响教师流 动的关键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影响城乡教师流动外,城乡教师 交流管理不到位也是关键因素。我国城乡教师定期 交流制度已经逐渐开始推行,但是对于交流的对象、 期限、待遇、义务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也没有 相关的后期监督评价体系,因此很难达到预期的效 果。例如,许多城市学校担心自己的升学率受到影 响,对农村交流来的教师有顾虑,不愿意让他们代 课,而许多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难以适应农村艰 苦的环境,不安心工作。 三、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策略探讨 (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教育资源配 置向农村倾斜 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加强省级政府统 筹,使区域问教师尽快达到均衡;要对农村和薄弱地 区进行额外的投入,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经 费投入标准,实现城乡教师待遇统一,减少城乡中小 学教师工资差距,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学校问 的差距,使所有教师都能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树立动态的教师管理理念,建立合理的教 师流动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教师流动是绝对的,教师 稳定是相对的,那么作为教师和管理者的理念也有 了新的要求。管理者应树立教师从”单位人”变成 “系统人”的观念,视教师为“系统人”而不是“单位 人”l4 J,通过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将区域内教师支 教,教师交流等政策制度化,引导教师向农村地区、 薄弱学校流动,促进教师的合理配置。尤其要尽快 出台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制定相关政策,设立 实施程序,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由政府机构组织和 主导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三)健全和完善教师的进修学习、培训制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应将义务教育公办教师的进修培训纳入 各级政府职责范围,建立起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和 保障机制,尤其应注意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的规划与 年度计划制度,积极推进培训的支持体系与多层次、 多形式培训制度建设。l5j其次,为提高教师整体素 质,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加强教师职后培 训,尤其是对于农村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应通过各种 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的学历 层次,更新农村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 质。 (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建设义务教育教师队 伍 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新义务教育法》修 订案中“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 的平均工资水平”的规定,改革城乡教师的薪酬制 度,实行同工同筹制度,缩小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 尤其应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为在艰苦边远地区 学校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 政策,在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加大对他们的 补贴 ,为城乡教师流动奠定经济基础,从而促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下转第159页) 第2期 刘玉立等:个性化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159 化。因为很多老师都说:“课改要想成功,关键看高 次,加强对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因教师准备不 足,而使选修课随意化的现象并不少。因此,要加强 对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如目前举办的国培班就 考制度。” 的确,高考有很多的弊端,但又不得不 承认它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相对来说也是 目前比较公平又能选拔人才的一种机制。所以在高 中开设选修课应该考虑高考这一目标,但同时也要 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经过深层对话,达成共 是一个很好的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选修课 的常态化进行就有了保障。 [参考文献] 识,完善选修课评价体系,进而加强管理。管理需要 制度化,包括课程实施的认同、课程资源的获得、投 [1]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0:299. 入、使用、再生产等方面,只有如此,才能使高中选修 课实施到位。。 。 [2]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 学-TI】,2011,(10).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确保准备条件到位 首先,教材准备必不可少。学生从教材获得相 关知识,并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这种最初的兴趣 [3]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EB/OL].(2000—01—31).http://wenku.baidu.corn/view/ c95facdc5022aaea998fOfea.htm1. 很可能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大学专业选择,甚至是一 生的职业取向。而当前高中选修课教材大多脱离学 校教学、生活的实际。因此,要将选修课教材的编写 纳入校本课程开发,同时,调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 生甚至家长的共同参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 一[4]宋艳.高中选修课——想说爱你不容易[J].教育文苑, 2011,(6). [5]田建荣,贾锦玉.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 衔接[J].教育科学研究,2009,(3). [6]夏海菊,朱成科.芬兰普通高中课程评价及对我国课程 改革的启示[J].课程与管理,2009,(4). 个开放的选修课资源库,学生不仅可以自由下载, 还可自由上传、分享他们的知识与体验,这种可持续 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有利于高中选修课的实施。其 [责任编辑:武学志] (上接第156页) [4]贾建国.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 制约因素[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 [参考文献] [5]韩小雨,庞丽娟.我国义务教育教师的国家教育公务员 [1]谢秀英.教师流动不同方式经济影响分析[J].中国教育 学刊,2010,(3). 法律身份及其保障制度[J].教育学报,2010,(4). [6]薛国风.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解决我国偏贫地区义 务教育师资问题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2,(1). [2]李森,杨正强.关于教师流动的理性认识与管理策略 [J].宁波大学学报,2008,(4). [3]李志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区域”的视角分 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李建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