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心灵飞翔——谈失聪学生古诗的教与学

让心灵飞翔——谈失聪学生古诗的教与学

来源:爱站旅游
2010年10月 第29卷第l0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Oet.2010 V01.29 No.10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0.10.042 让心灵飞翔 谈失聪学生古诗的教与学 李静,车会丰 (哈尔滨市盲聋哑学校,哈尔滨150021)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是一大难点,它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丰富深奥的内涵诠释着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 而其文字精炼却意义深广这一特点在教与学当中给失聪孩子的学习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但同时它也是提高失聪 孩子语言素养的很好途径。通过阐述一些在古诗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如表象阅读(感知整体、品析语言)、得义阅读 (再现法、幻联法、寻踪法)、评鉴阅读(多视角评价,比较评价)等,旨在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古诗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失聪学生;古诗;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0)10—0101一O3 我们都知道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一大难点,特别是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更是难上加难。对于拥有五千年历史的 由于古诗语言特点决定的。因此,在概括古诗整体内容时教 师要引导失聪学生调动的以往记忆表象和过往经验要更加 频繁,组织语言更加细化。 中国古老文化,可以说古诗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丰富深奥 的内容内涵诠释着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而其字数精炼却 涵盖意义深广这一特点在教与学当中给失聪孩子的学习带 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但同时它也是提高失聪孩子语言素养的 (2)图示直观法。引导失聪学生对古诗中的内容材料 进行分析梳理,把握古诗的结构关系(层次)及性质关系(虚 实、衬比、因果等),然后用图象或表格将内容、结构融于一 体,标示出来,达到醒目、直观的效果 ”。此法针对失聪学 很好途径。因此,如何教好学好古诗就成了千万个特殊教育 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生的生理缺陷进行视觉补偿,以达到其信息摄入相对完整的 目的。同时它为失聪学生品味语言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梳理 了很好的思路,所谓“观其形,明其义,感其情”正是如此。 2.品析语言 、放飞心灵。冲破束缚——表象阅读 放飞心灵,让失聪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古诗教学中自由飞 翔,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冲破思想束缚…。所谓“表象”, 即学生在感知基础上,头脑中形成和保留的印象。表象阅读 是古诗作品阅读的第一步,在失聪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是至关 重要的,没有这一步将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同时,这 也是他们获取信息和进行重组并不断创新的基础。它包括 “感知整体”及“品析语言”两部分。 1.感知整体 古诗不同于其他体裁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精炼含蓄、却意 义深广,耐人寻味,因而学习的重点便是对语言的揣摩与品 味。词语是构建意象的材料,由语言品味深入下去,才能对 作品意义进行探讨,这一环节对失聪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 度,因其语言发展之后,表达能力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品味语 言时就要格外认真和用心。 (1)诵读法。这是品味语言、获得美感的途径之一,是 美育直觉性特征的运用 。教师可从感情、重音、停顿、速 度等方面进行示范指导,让失聪孩子在无声的世界中体会语 这一阅读要求是在通读全篇古诗中水到渠成地来进行 的,它的要求是粗知大意,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通常在这 一看似简单的环节中失聪学生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可 言的美。体会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语言表达的过程,使失聪 学生能在诵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古诗作品,接受渐染 熏陶。 采用以下办法来帮助失聪学生进行学习: (1)概括法。教师可让学生用以下问题对古诗所写的 内容进行概括,如:“这篇古诗写了哪些人、事、物、景?…‘这 (2)品味法。对古诗中所用词语的准确、精美、巧妙、合 适等特点进行反复品味,以获得所学作品美好情感的方法。 如:《岳阳楼记》,教师可采用删除、置换、添补、调序等手段 进行比较。“删、减、增、补、换”需要失聪孩子具有一定的语 篇古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讲一讲吗?…‘这首诗抒发 了作者什么感情?”等等-2jl。这种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其他 阅读教学中也会用到,但都不及古诗教学中的难度高,这是 收稿日期:2010—03—19 作者简介:李静(1979一),女,河北献县人,小学一级教师;车会丰(1975一),女,黑龙江宾县人,中学一级教师。 一1O1一 文素养和基础,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困难较大,特别在古诗中 “一字含多义”的情况下就更加困难。这也是失聪孩子在古 诗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他们获得知识,体会意义,开拓思维 的基础和桥梁。 (3)评注法。评,是对词语功能及作用的评论;注,即对 词语的言外之意及弦外之音的挖掘与揣摩 。这一环节为 失聪学生在古诗教学中的难点。引导失聪学生作评注的过 程也就是品评古诗词句获得美感,培养鉴赏能力的过程。 如:《爱莲说》,教师启发:世人爱什么?余爱什么?同余者 何人?指导时要注意训练学生概括感悟,提炼语言,分析语 句,既能多角度评论,又能说得深刻具体、围绕中心。 (4)涵咏法。“涵咏”意指沉人古诗作品中细细体味。 如:《陋室铭》中精彩的细节,可采取涵泳的方法,因为好的 细节在表现人物形象、刻画心理方面有突出的作用。好的作 品往往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提炼出一些独具特色的细节, 将人物刻画得生动逼真、个性鲜明、有血有肉。不但如此,古 诗恰恰是所有文学作品中语言最为简练,意义最为深刻,表 现手法成“隐性”的体裁,因此,品味古诗细节中的词语不仅 可以获得语言美感,同时也是认识“作者内心”的必要步骤。 失聪学生的最大弱势就是通过这些或含蓄、或隐晦、或过分 概括的语言感受“作者的内心”,涵咏法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他们的方法。 二、放飞心灵。把握机会——得义阅读 学生们的思想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世界比成人的更加 精彩,有时甚至是成人所无法想象的,特别是这些生活在无 声世界当中的失聪孩子们,他们的思维异于健全人,或者以 我们的观点来说他们的想法有很多是错误的。然而,这正是 他们畅所欲言,提出不同意见的灵感之门,不给学生说话的 机会,就谈不上心灵的飞翔;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在避免错 误的同时,也抹杀了他们的“个性”,就像复印机一样只是制 造出千篇一律的复制品来。 得义阅读——得“义”,即进入作者创作的意境,领会作 者写作的意图,感受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等。这里最要注意 的应该是鼓励学生多说多想,说出与众不同极具个性的不同 看法,这也是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意境就是主观与客观、 意与境、情与景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古诗作品兼具语言 美、形象美、音乐美,只讲句意,难以品其三味。引导失聪学 生从诗的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语,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 中形象,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在指导中既不 能混沌,又不能过实,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好的古诗 教学活动课往往从品言到忘言,故而有“得意忘言” 。而 对于失聪学生来说,他们往往过于依赖古诗作品中的语言, 不敢也很难脱离它的支撑,就造成了学生的“解意”容易“品 义”难,“体会”容易“再创”难的现状。 1.再现法 这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揣摩作品中人 物心理、了解人物活动的方法 。他们要凭借或者根据作 品中有限的描述,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想象作品未直接写出 一】02一 的人物的心理、神态甚至语言行动、社会现状、思想动态等 等,并要形成语言表达出来。它虽不是学生的个人独创,但 由于要再现别人创造的情景和形象,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创造 性。这对失聪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锻炼。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品中“直、圆”两个词语的运 用使失聪学生在再现场景的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把握古诗的 意境。再造想象的效果好坏取决于失聪学生头脑中已有的 表象储备的丰富与否及思维活跃与否,整体把握及语言品味 是它的前提,但不能止于“前提”。再现法继续发展了失聪 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2.幻联法 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作品中的人、事、物、景、情,联想 出另外的人、事、物、景、情,以准确把握意象,丰富自我感受 的方法。联想,是创造性思维品质之一,它是由一件事物想 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过程,由于客观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 的,能否善于利用这些联系点(如相关、相似、相反、相类、因 果等)展开联想,是阅读古诗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如: 《木兰诗》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应找准联系点,“木 兰从军的可能性在当时有多大?”“结合现在的女兵说说有 什么变化?”“试着联想以下木兰出征的场景”,“扩展木兰征 战十二载的战争场面”等等,启发学生进行联想。这一方法 在失聪学生的其他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作文教学也常常用到, 是进一步拓展失聪学生思维的法宝,在进行启发时应注意失 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的培养。 3.寻踪法 这是直接探寻写作主旨、感悟作品感情的一种方法。在 古诗作品中,文字往往是很散的,写人只见衣衫,记事只叙片 断,写景、咏物也只有点滴掠影,作者的写作意图更是含而不 露,凸而不显 ”。如何引导失聪学生学习这类作品呢?这 是就可以“寻踪”的方法,即抓住作者感情若隐若现的线索, 把握象征形象的整体特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找出抒情 点睛或反复重复的语句,这样,感情的“踪”就可被捉住了。 如《桃花源记》,可布置思考:“‘桃花源’在本文中的含义?” “作品中的主人公第一次是怎么进入桃花源的?为什么第二 次就找不到了呢?…‘哪些句段抒发了对‘桃花源’的感情? 前后感情有什么变化?是怎么变化的?” 给失聪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也给了我们对他们重新认 识和欣赏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个机会,课堂才精彩起来,失聪 学生的个性才有了发展,认识才进一步提高,体会才更深刻, 我们的合作才更愉快。其实,有了说话的机会,失聪学生的 灵感,个性体验才能得以表达;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也就体现 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 三、放飞心灵。精彩共享——评鉴阅读 让心灵飞翔就是要冲破束缚,就是要允许答案的多元 化,允许不同意见的产生和存在,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让课堂上的精彩学生们共同分享。而古诗的教学在这 方面更应该让失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生活在今天这 个有别于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相信他们对作品的 意义会进发出不同的理解。 元作品、同作者作品、同题材作品、同体裁作品等范围内进 评鉴阅读——“问”从疑中来。“新”自思中生 。这 行。如:杜甫的《望岳》、《春望》、《石壕吏》,注意选准比较的 是指在获取了表象,领悟了作者写作主旨后,用语言表达自 角度,如比较一下“以上杜甫的三首不同时期所作的古诗所 己对作品或作品中的人、事、物的看法的学习要求。在失聪 表达的情感和社会态度有什么不同?”引导失聪学生析同辨 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这是属于难度很大的教学内容,注意把 异,进行分析综合。这对失聪学生今后学习古诗有很大的积 握尺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谈出自己的感受,不以对错来 累作用。使他们达到识一变三、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作为评鉴的标准,这样的审美判断往往比套用某种理论模式 孩子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呀,即便他们失去了聆听世界美 演绎出来的结论更能引起失聪学生的兴趣与共鸣。 好声音的能力,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邀游,并不 1.多视角评价 影响他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又何必让标准答案成 即对一部古诗作品可采取多视角的方法进行评价。一 为一道枷锁呢?给失聪学生空间,放开把握他们前路的手, 篇古诗作品怎样才算好文章?好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难传 改为指引他们方向的航标,就让他们那颗曾经受过伤害但却 授的知识,如:《渡荆门送别》,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让 依然坚强的心灵自由飞翔吧,让我们成为他们飞翔的欣赏者 失聪学生多品味多评价,经过反复推敲后才能明白。并且很 和指路人…… 多人都知道评鉴一篇文章有很大的主观性,也正因为每个人 的欣赏水平、欣赏趣味、看问题的角度、价值取向的不同,对 参考文献: 同一篇古诗作品的评价,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而教师不能 [1]孙爱娟,张令松.放飞心灵[EB/OL].中教网,2007—08一 也不应该仅以“对错”来评定失聪学生的评鉴结果。这时就 O9. 需要“合作学习”,让失聪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完成共同的 [2]胡明道.“文学鉴赏”教学浅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失聪学生在运用这 1996,(2). 一学习方法时,能够取长补短,客观、完整地分析作品,这不 [3]“问”从疑中来“新”自思中生[EB/OL].快乐阅读网, 仅提供了他们一个互助性学习的机会,还可以让他们增加自 2007—10—14. 信,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同学们也多了一个相互了解、 [4]陈芳.文言文教学“三趣曲”[EB/OL].http://www.hmb— 畅所欲言的机会 J。 jtzx.com/newsInfo.aspx.9 pkId=1 108,2006—01—10. 2.比较评价 [5]老师下水,学生上岸[EB/OL].阳光论文网,2008:2. 即采用比较的方法对古诗作品进行鉴赏评价,可在同单 Let the Mind FIy——on the Poet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Deaf Students LI Jing,CHE Hui—feng (Harbin Blind Deaf School,Harbin 150021,China) Abstract:Teaching ancient Chinese poetry poses great challenge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Ancient Chinese poetry,with its unique style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s,enriches the Chinese culture meanwhile reflecting its long history.On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yr is its succinctness,which could be a big obstacle for deaf students,but once comprehended,it would rgea ̄ improve the students’language proficiency.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uthor’S experience in Chinese poetry teaching,such as initial re ̄ing(perception of the whole,appreciation of the language)comprehensive reading(recurrence,association,pursuit method), appreciative reading(comparing diferent poems,adopting diferent perspectives). Key words:deaf students;poetry;teaching and learning (责任编辑:侯秀梅) 一1O3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