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历史年代记忆法

历史年代记忆法

来源:爱站旅游
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年代记忆四十七法 历史知识的三要素是时间、空间、人物,由此构成历史事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浩繁的历史年代,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甚至说“只记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记历史年代,岂不省事吗?”历史老师往往会回答:学历史而不知时间,等于骑车上街不看红绿灯,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记忆历史年代,一要目的明确,二要坚定信心,三是方法得当。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同学,无不为记忆历史年代绞尽脑汁。所创立的方法,可分为十几大类计四十七种方法之多。下面依次加以介绍。 第一类,趣味式 所谓“趣味式”,即用感兴趣的方式来帮助记忆历史年代。 (1)谐音法。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可把“1818”谐音为“一巴掌一巴掌”,把“55”谐音为“呜呜”,合起来就把马克思生日说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直哭。” (2)比喻法。如1900年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时期,可把数字的形状比成义和团群众拿着各种武器,长矛像“1”字,钢叉像“9”,盾牌像“00”,从而记住1900年这个历史年代。 (3)口诀法。也叫顺口溜法。有朝代口诀:“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随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到共和”;有帝王年代口诀:“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也有公元年代口诀:“960,建北宋;1127年,南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会议,也可编成口诀:“一二三八古,12378;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届二中会,已经到49”。这里概括了党的九次会议,古田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八七会议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9年召开;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 在古代史中,有人把朝代和历史事件编成顺口溜,简便易记,效果很好。如“从夏至今四千年,公元前后各两千,后汉以后公元后,后汉似前公元前。”这就是把我国历史分成两大段,虽不十分准确,却也大致差不多。又如“夏商周秦前后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继两宋,下接元明和清朝。”这一口诀记述了我国朝代兴衰次序,二十八个字活画中国史长河的大体轮廓,再经过具体填充,朝代兴衰演变史的全过程就显得更清楚了。 第二类,对照式 所谓“对照式”,即用中外对照或古今对照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 (4)古今对照法。也称远近对照法。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再如公元前467年我国奴隶制结束,公元后476年西欧奴隶制结束。公元前841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后841年则是唐武宗会昌元年。 (5)中外对照法。把世界史和中国史和年代对照记忆。如我国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在世界史上雅典梭伦改革也是公元前594年。再如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开始,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也是1894年。 再如公元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的崩溃,而我国公元前476年则是春秋时期的结束,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终结。 第三类,比较式 所谓“比较式”,即用互相比较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知道一个历史年代比较另一个历史年代,早几年或晚几年,便可由一个年代比较出另一个年代来。 (6)比早法。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国近代史早200年,中国近代史是1840年,世界近代史便是1640。再如世界现代史比中国现代史早两年,中国现代史是1919年,世界现代史便是1917年。 (7)比晚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晚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1939年。再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晚16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便是1856年。 第四类,推导式 所谓“推导式”,即根据记住的历史年代,经过推导而记住另一个或几个历史年代。这只要有一个基点数,然后通过人物,事件之间的历史关系,就可推出历史年代来。可从基点数向前推,向后推,同时向前后推。也可互相推。 (8)前推法。从基点数向前推导。例如知道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白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军入关,均在这一年。 (9)后推法。从基点数向后推导。如知道1818年马克思诞生,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即1820年诞生;列宁又比恩格斯小50岁,即是1870年诞生。 (10)双推法。从基点数向前后推导。如记住了抗日战争开始于1937年,往前推,十年内战开始于1927年;往后推,八年抗战结束于1945年。 (11)互推法。几个密切相关的年代可以互相推导。如三国的建立年代,依次相差一年。220年魏国建立,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可推导出另外两个。 (12)干支推导法。也称甲子法。用天干地支纪年推算出公元年代。我国古代人一般使用甲子纪年法。近代史上也经常使用甲子法表示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等。学会这种方法,只要记住一个历史事件是公元某某年,就可推算出另一个历史事件的公元年代。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丑条约是倒转去了十个天干地支,应是1901年,庚子赔款接着倒转去了一个天干地支,应是1900年。 第五类,联想式 所谓“联想式”,即用联想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有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对联想等等。 (13)相关联想法。通过相关事物的联想来记住有关历史年代的方法。如记住1927年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而由此联想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同年周恩来,朱德等同志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毛泽东同志于九月八日领导了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同志领导了十二月广州起义。再如现代史的三个重要事件的年代,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1919年我国发生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件事密切相联,每隔两年发生一件,只要记住一件事发生的年代,其它两件事发生的年代也就联想起来了。 (14)相似联想法。通过相似事物的联想来记住历史年代的方法。如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119”这个三位数字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火警的电话号吗,由公元前119年,联想到“119”火警的电话号码便好记了。 (15)相对联想法。通过相对事物的联想记住年代的方法。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过四年,由爆发年代(1914年)可以联想到结束年代(1918年);反之,由结束年代也能联想到爆发年代。 (16)分组联想法。请看下列一组历史年代: 这11个年代,只要记住一个,便可顺势想出其余10个。这个年代可定为1661年,因为这是个特殊年代(中间两个“6”一边一个“1”),很好记。它与1684、1689、1694三个年代,都是有关台湾问题的。(这当中,只需留意郑成功收复台湾与康熙出兵台湾差21年。)然后,康熙就解决东北边疆问题,上一组四个年代关系是“第二年--所谓”马不停蹄”。接着,又引出下一组年代,康熙帝解决西北边疆问题。它与上一组年代的关系也是“第二年”,联系十分紧密。这三组年代紧紧相连,概括了康熙政绩的一个侧面。三组九个年代,开头一个(1661年)减100年,即一百年前,是另一位民族英雄戚继光。结尾一个(1696年)加100,即一百年后,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这样以“1661年”为“龙头”,连锁反应,演绎出十个年代。它的好处,不单以少及多,而且由点而线,由线而面,囊括了一大堆史实。 (17)中介联想法。要无一遗漏地记忆中外历史的全部年代,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但首先记住一些划时代年代和最重要的事件的年代,不但是办得到的,也是必需的。比方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事件发生的时间,应能脱口而出,不假思索,叫做“不记忆年代”。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年代也在苦思冥想,那就无从再记其它了。正如上述11个年代,“1661年”,也不能记住,那么“分组式联想”也就成了泡影。牢记一些基本历史年代的好处,还在于它们可用为“参照物”,去联想与之有关联的其它年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容易联想;在物质形态上相似的事物也容易联想。由原因想到结果,或由结果推及原因,这当中的关键,是寻找“中介性线索”。比如,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在世界近代史上,它是个极其重要的年代,必须牢记,属“不记忆年代”。在此一百年后,即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开幕,于是出现了“第二国际”。这不是偶然,是为了纪念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一百周年。会上,根据法代表团提议,通过了关于“五一”节——“国际示威洲游行日”的决议,而这个日子的确定,是为了纪念三年前,即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罢工。这样,1789-1889-1886三个重要事件,通过1789年这个“中介性线索”进行联想记忆,可谓水到渠成,势如破竹。又如,讲到宋元时期少数民族的兴亡。可以1127年金灭北宋为核心,它前二年,1125年,是金灭辽;灭辽100年前,1115年,女真建立金政权。这就是说,金建立100年后灭辽;102年后灭北宋。另外,1127年的100年后,即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这个年代是“自然数列”,极好记)蒙古灭金。“1271”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而“1127”与“1271”是相同的四个数字,只不过千位的“1”,移到了个位上而已。这样,以“1127”为参照物,一气呵成,便可记住其它几个年代。 再比如世界史年“开辟新航路”。四位航海家,涉及四个年代,关键在抓住哥伦布航海时间。他是1492年出海。五年前,1487年,迪亚士出海;五年后,1497年, 1

历史学习方法 达加马出海。迪亚士与达加马刚好差10年。至于麦哲伦,记个“1519”就行了。于是以哥伦布为桥梁,可记住这个系列年代(1487→1492→1497→1519),同样的方法记忆“三国鼎立”的年代,可以公元221年刘备建蜀为中心。一年前,220年,曹丕建魏;一年后,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吴大帝)220←221→222,记起来也非常便当。 (18)巧合联想法。有些历史年代,存在某种偶然的巧合。如果能有意识地将它们联系起来,记忆效果极佳。关键是“有意识”,正所谓“窍门遍地跑”看你找不找。举例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它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而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联系起来记,又清楚又深刻。又如,中国的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失败了,30年前,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这两件大事,同属社会变革,刚好相差30年,又如1861年,林肯领导反对黑奴主叛乱的斗争,摧毁了南方黑奴制度。同年,沙皇亚力山大二世实行了废除农奴制改革。黑奴制、农奴制,广义上都属奴隶制。同是指向奴隶制,又是同一年,这种巧合,也为记忆提供了方便。历史事件往往是偶然中有必然。公元7世纪,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其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特别是对日本、朝鲜等“一衣带水”的邻国。公元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进入封建社会,646年,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亚洲另一个大国:阿拉伯,公元622年出现伊斯兰教,促进了各部落统一,向封建社会过渡,也是在七世纪。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19)反思联想法。有些历史年代,相互本无联系,分别屑中国史和世界史。但我们可以把同一年代发生的事件,通过“再思”加工,进行联想。如公元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颁布了《权利法案》;同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二者全然无关,但作为“复习”、“反思”,联想一番,对记忆是有益的。公元962年,教皇在罗马为德意志国王奥托举行加冕,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与此几乎同时,中国发生了什么事?公元960年(只差两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北宋王朝建立。两个皇帝,中外对照,时间大体相当。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而公元73年,东汉政府班超出使西域成功。记住一个“73”联想出两件史实。又如当学习公元221年刘备建蜀时,不妨联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刘备与秦始皇,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二者相差四百多年。(公元前73年--公元73年,公元前221--公元221年,一字之差,不可忽视。)1592年,是朝鲜反击日本侵略的壬辰卫国战争;1392年,是高丽大将军李成桂建立李朝,改国号为朝鲜,1192年,日本进入历时六百多年的幕府统治时代。当学到1592年时,可依次联想学过的另两个“92”年,这三个“92”年又都是日本和朝鲜的历史。当然还有个1492年,那是哥伦布横渡大西洋。 为记忆某些历史年代,还可进行多方位联想。比如公元前119年,是西汉政府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成功,也是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骑兵主力。这个年代很重要。怎么记?“119”,火警。反击匈奴,十万火急,不算太牵强。公元前359年,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这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359”怎么记?党史里有个“大生产运动”、王震359旅开进南泥湾。其实,商鞅与359旅风马牛不相及,实在牵强,但实际证明,它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记忆效果。 这种现象,在教材中还有一些,只要留心是不难寻觅的。如:三大宗教创始的时间: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基督教是公元1世纪,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6+1=7。又如公元1452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又是东罗马帝国被土耳其灭亡。公元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又是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届大总统„„利用这种联想,也可减轻记忆负担。 (20)同月联想法。对另一些历史年代,可抓住相同的月份记忆。请看下列几组年代这些“合二而一”的记忆,都是因为月份相同。 这不仅可以减轻记忆负担,而且容易形成某种史实联想,便于理解教材。 另外,中国近代史的开篇,连续有四件事发生在六月份,它们是: (1)1839年6月--虎门销烟; (2)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3)1841年5月末6月初--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4)1842年6月--陈化成在吴淞阵亡。 两个月后,1842年8月,鸦片战争结束,《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将这些同月份的年代组合在一起,便于记忆重大史实的全过程。 (21)年内联想法。有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集中发生在一年内,人们常说:“难忘的××年”就是这种情况。比方中国史的1927年、世界史的1917年就是: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5月--许克祥挑起“马日事变”; 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 8月--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 9月--秋收起义; 12月--广州起义(广州起义两周年,1929年12月,邓小平领导广西左右江起义)。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沙皇; 4月--列宁《四月提纲》发表; 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人民的“七月流血”事件。 11月--彼得堡起义,十月革命爆发。 一年内的大事件集中记忆,突出了历史转折关头,与“同月式联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六类,排列式 所谓“排列式”,即根据数字排列的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主要有重复排列、顺序相连、倒序相连三种方法。 (22)重复排列法。根据数字重复排列的特点来记忆历史年代。如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后,1818年卡尔·马克思诞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都是前两位数字与后两位数字相同,重复排列。 (23)顺序相连法。历史年代中的各位数字顺序相连,排成自然数。如公元前123年盖约·格拉构改革,三位数字顺序相连。1234年蒙古灭金,四位数字顺序相连。再如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末三位数字顺序相连。这类数字的特点是按顺序排成自然数。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24)倒序相连法。历史年代中各位数字颠倒顺序排列。如987年拜占廷发生福加斯暴动。这类数字的特点,是按着从后往前的顺序,排成颠倒的自然数。即由大到小。倒序排 列。 第七类,整数式 所谓“整数式”,即把历史年代是整数的集中在一起进行记忆的方式。 (25)整十法。如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公元前30年屋大维的元首政治开始,末尾都是一个0。 (26)整百法。如官渡之战是200年,祖冲之去世是500年,法兰克王查理在圣诞节加冕称帝是800年。末尾都是两个0。 (27)整千法。如唐福发明火药箭是1000年,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国家是公元前3000年。末尾都是三个0。 第八类,求同式 所谓“求同式”,即找出某些数字相同的年代排列在一起,便于加强记忆。 (28)首部相同法。即把开头几位数字相同的年代集中在一起进行记忆的方法。如1113年基辅人民起义,1115年金建立,1119年教皇在耶路撒冷建立神殿骑士团。这些数字的特点是开头三位数字相同。再如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这些数字的特点是开头两数字相同。 (29)尾部相同法。即把末尾数字相同的年代集中在一起进行记忆的方法。如1222年匈牙利王安德烈二世颁布“黄金召书”,1555年奥格斯保宗教和约。这些数字的特点是末尾三位数字相同,有三个“2”或三个“5”。再如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这些数字的特点是末尾两位数字相同,前者两个“2”,后者两个“4”。 (30)首尾相同法。即把首尾相同的年代集中在一起进行记忆的方法。如383年秦晋淝水之战,首尾都是“3”;515年范缜去世,525年北魏时期北方人民大起义,首尾都是“5”;616年瓦岗军起义;676年新罗统一朝鲜,首尾都是“6”;898年唐末农民战争结束,首尾都是“8”。这类数字的特点是其首尾数字相同。 (31)首尾中间相同法。即把首尾数字相同,中间数字相同的年代集中在一起进行记忆的方法。如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首尾都是“1”,中间两个“6”。1881年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首尾都是“1”,中间两个“8”。这类数字相同,或者说前面两个数字与后两个数字颠倒。 (32)各位全同法。即把各位数字完全相同的年代集中起来进行记忆的方法。如公元前55年恺撤开始出征不列颠,99年班超在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再如公元前111年罗马朱古达战争爆发,222年吴国建立。三位数字完全相同。 第九种,颠倒式 所谓“颠倒式”,即根据两个历史年代中某些数字颠倒的特点进行记忆的方式。 (33)首部颠倒法。两个三位数。末位相同,前两位颠倒。如196年曹操劫持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916年契丹政权建立。 (34)尾部颠倒法。两个三位数,首位相同,后二位颠倒。如208年赤壁之战,280年西晋灭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13年第二次革命,1931年“九一八”事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2

历史学习方法 (35)首尾颠倒法。两个三位数,中间相同首尾颠倒。如317年东晋建立,713年开元盛世开始。 第十类,串连式 所谓“串连式”,即几个年代距离相等,串连起来,便于记忆。一般可分为十年一串与百年一串两种。 (36)十年一串法。如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军。1851年金田起义,1861年总理衙门建立,1871年马克思写成《法兰西内战》,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再如1115年金建立,1125年金灭辽,1135年钟相、杨幺起义失败。这类数字的特点是都是18-1或11-5,前两位与末位数字相同,中间的数字依次递增。 (37)百年一串法。如1392年,朝鲜李朝开始,1492年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1592年朝鲜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进行卫国战争。再如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892年普法签定军事协定。这类数字的特点是都是1-92;首位和尾二位数字相同,中间的数字依次递增。 第十一类,间隔式 所谓“间隔式”,即根据每隔几年发生一件大事的情况来记忆历史年代的方式。 (38)隔一法。从中国近代史开始,每隔一年就有一件大事。如1839年虎门销烟,1840年鸦片战争,1841年三元里抗英,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签订。再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是1921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是1922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是1923年召开,都是间隔一年。 (39)隔二法。如从辛亥革命开始,每隔两年就有一件大事。辛亥革命是1911年,二次革命是1913年,护国运动是1915年,护法运动是1917年,都是间隔两年。 (40)隔十法。在中国近代史里,基本每隔十年就发生一件大事: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军于金田村起义;1861年清总理衙门建立,洋务运动开始;1871年沙俄侵略我国伊梨地区,1881年《中俄伊梨条约》签订;1891年康有为《大同书》刊行;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岗和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在中国现代史里,也有类似情况: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发动了侵略我国的“九·一八”事变;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再如:1927年蒋汪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上海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我国的“七·七”芦沟桥事变和上海的“八·一三”事变;1947年台湾人民发动了“二·二八”武装起义,学生发生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1957年中国共产党整风运动。 第十二类,计算式 所谓“计算式”,即运用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方式来记忆历史年代。常见的有平方法,倍数法,等差法,综合法。 (41)平方法。利用数字的平方来记忆历史年代。如公元前525年波斯征服埃及,636年阿拉伯与拜占廷会战,都是前一位数字的平方等于后两位数。 (42)倍数法。利用两个数字的倍数关系来帮助记忆历史年代。如“孝文三十三,死于499年,是指魏孝文帝活了三十三岁,死于公元499年,99年是33的3倍,很好记忆。 (43)等差法。 根据两数之差相等的特点来记忆历史年代。有相差十年的,如唐末黄巢起义是在874年开始,到884年黄巢战败牺牲,正好十年。1841年三元里抗英斗争,1851年金田村起义,两者相距十年。中法战争是1884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是在1894年开始,两次战争也正好是十年。1120年北宋方腊起义,1130年南宋钟相、杨幺起义,两次起义相差十年。也有相差百年的。如1127年金灭北宋,1227年蒙古灭西夏,两者相差一百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这两件事也相差一百年。 (44)数序递增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在因历史年代中的数字,不断顺次递增,年代数字逐渐增大,形成节节高的定格。在世界中,如第一国际的四次代表大会,分别是1866年(日内瓦)、1867年(洛桑)、1868年(布鲁塞尔)、1869年(巴塞尔)召开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89年爆发的。在中国史中,1234年是蒙古灭金。 (45)综合法。综合运用各种运算方法来记忆历史年代。如1644年清军入关,是“4”的平方后边两个“4”,也可以说是后两个数字相乘等于前两个数字。916年契丹政权建立,是“3”的平方与“4”的平方连排在一起。 数字本身结构特征记忆法。此种年代数字本身由于组合方式丰富多彩,它的内容结构就演变成了各种饶的风趣的组合形式,寻找其特征,便于学生形象化记忆。如整数结尾的:公元200年官渡之战;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双位数重叠的,1616年努尔哈赤建金,1919年“五四”运动,1818年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诞生。另外还有首尾数字相同的;383年淝水之战,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数字结构的特征并不是普遍的规律,然而经过教者潜心开掘,有些年代数字就变得颇有趣味了。 第十三类,划分式 (46)年限分段法。也称大概法。有些历史年代不需准确记忆,只需记个大概即可。这可借助历史知识对年代进行分段记忆。历史按时间分,一般分为上古史,中世纪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几部分。然后在历史年代的大范围内再缩小记忆的范围。如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到1919年,现代史从1919年至1949年。可在这个大范围内去记忆某一历史年代。粗略一些,可记某一个朝代,某个世纪。细一些,可记某个朝代的初末,帝王年事(如唐贞观年间);也可记某世纪的初叶、中叶、末叶,或某十年代(如十八世纪中叶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等)。 (47)分类列表法。先对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和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年代进行分类,然后列表人,可加强记忆。例如,可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各次农民起义按时间顺序排列出来,也可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依次排列出来。再如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可用表格列出来。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年--188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可从上下对应,前后断限和每次间隔时间几方面来记忆。 年表的编制有许多种,如:历史大事年表。这种以重大历史年代为顺序把历史事件排列起来的年表,它以年代为“经”,以大事为“纬”,突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可培养学生完整的、科学的时间概念。此表可分综合大事年表、国别大事年表、历史线索大事年表、专门大事年表„„。如专门大事年表,还可再分列农民起义大事年表、朝代演变大事年表、中国人民反侵略大事年表、不平等条约大事年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大事年表„„。例又如:年代对照表。这种表仍以年代为“经”,但以同列的不同国家或不同的史实为“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在同一时间里发生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历史现象。如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相同的或不同史段发生的史实年代,也可把同一个国家发生在不同地区但其史实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年代列成表,便于学生作横或纵向比较,可培养学生同期性的时间概念,也可了解历史发展过程年代的差距或变化。 记忆历史年代的方法,竟有十几大类四十余种之多,也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也许我们从这些方法中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老师和同学们为了记住历史年代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吧。 一、学习中国近代史不可不了解清朝的帝王,可经常十个中漏了几个,如果你有口诀:“顺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绪宣统三” 。就能轻松记住清朝的十个皇帝的年号顺序了。 二、学习《南京条约》开放的五个沿海通商口岸,我们可以用“广厦福宁上,五口先通商”或用“商(上)人(宁)福厦广,沿海北到南”来辅助记忆。广厦尚宁否?其中尚同上即上海,否同福即福州。 三、鸦片战争中有许多爱国将领英勇抵抗牺牲,课文有一个表格,列出了爱国将领的姓名、牺牲地点,要一一对应记下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可以用“大沙虎定镇吴江,秦(陈)关三总欲(裕)沉(陈)海”来记忆。 四、《天津条约》规定开放十个通商口岸,口诀“九江淡水烟天台,汕营琼汉镇不惊”就帮上大忙了。获者也可编口诀为:牛登台,淡朝穷汉,久难镇。牛即牛庄,登即澄州(烟台),台即台湾,朝即潮洲(汕头),穷即琼州,汉即汉口,久同九,指九江,难同南,指南京。 同时配合第二条口诀,我们就不会把《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所开放的口岸混淆了。 五、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部分事件较多,可以编个口诀来记忆。“鸦片战,促惊醒,太平天国勃然兴。洪秀全自金田起,宣传斩妖享太平。克永安,定天京,北伐西征旌旗明。颁布《天朝田亩制》,人间天堂分粮均„„” 六、《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工厂。用“割赔开厂”四个字来对应四项内容,就起来就省事多了。 七、《辛丑条约》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后,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四项: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可化简为“钱”;②要求清政府严禁人民反帝,可化简为“禁”;③允许外国驻兵于中国铁路沿线,可化简为“兵”;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可化简为“馆”。这四项内容可化简串联记作:“前进宾馆出新(辛)丑”。新教材有六条内容,我们可以用六个字来记忆“赔划拆、惩改修”,一一对应六条内容,应该不难了吧? 3

历史学习方法 八、中共历史上召开了多次重要的会议,历次会议的时间经常容易混淆,例如中共“一大”、“二大”、“三大”、“七大”、“八大”、“九大”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21、1922、1923、1945、1956、1969,我们可以以一句口诀来记住,“123-789,123-569”,前者是中共全国代表大会的系数,后者是所在年份的末位数,一一对应就不会记错了。另一种方法:“一二三八古,12378;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届二中会,已经到49”。这里概括了党的九次会议,古田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八七会议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9年召开;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是不是轻松了许多。 九、1953年中央确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让你记住工业化和进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任务。 十、1984年中央开放了沿海14个沿海开放城市:口诀“一天两连通三州,烟波江上北两岛”让你一个也不会少!也可串记作:“闻您父亲逛大连(温州、宁波、福建、秦皇岛、广州、大连、连云港),天南海北宴请咱(天津、南通、上海、北海、烟台、青岛、湛江)”。 历史时间记忆六法 历史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可以这么说,离开历史时间也就不存在历史,更谈不上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教学了。唯其如此,历史时间的教学就有了不可低估的价值。然而,实际教学中历史时间的教学往往疏于指导和设计,学生的死记硬背即发此一端。 1、揭示历史时间的顺序性特征 所谓顺序性是指历史活动时间的先后更替承接。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是按1840─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1883─1885年、1894─1895年、1899─1900年、1911年的时间先后顺序更替的。在这一更替过程中,外国侵略的逐步扩大加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前赴后继,脉络清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按照时间顺序学习历史既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及学习心理相贴近,也符合秩序渐进性教学原则。 2、揭示历史时间的连续性特征 所谓连续性是指历史发展的起止。持续时间的长短。历史时间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快慢,有助于人们从现象入手探明历史本质。如我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结束,长达2000多年之久,这就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为什么这么缓慢?美国从1783年获得独立至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使其发展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的呢? 3、分析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时间特征 历史是一个呈阶段性发展的曲折的变动过程,在不同阶段上历史发展表现为或上升、或下降,或迂回的趋势。在历史教学中以时间划分历史阶段是基本的教学手段。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可划分为1919─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1937─1945年抗日战争、1945─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四个阶段,在对四个不同阶段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规律。可见,只有分析历史时间的阶段性,才能对历史进行较为周详的学习,进而总结历史深层的内容。 4、培养同期性时间观念 同一历史活动的不同侧面或不同历史事物处于同一时期,这便是历史的同期性特征,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1919年的历史事件有“五四”运动、朝鲜“三一”运动,巴黎和会召开、共产国际成立等,历史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不足(同期性内容排出先后次序)或教师的疏忽。学生心理上习惯性障碍(在时间经验上人们更多地习惯于顺序性推演),影响时空观念的形成,应引以重视。 5、时间运算 具体来说: (1)计算时间长短,如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从1624─1662年,长达38年之久;新民主主义革命比旧民主主义革命短多少年,可用下列算式推导:(1919─1840)一(1949─1919)=50年。 (2)比较、体会距今时间远近。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多少年;公元前594年和公元前359年哪个年代距今较近等。 (3)进行时间转换。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同纪年方法间的转换,如民国元年是1912年。甲午战争中的“甲午”是公历1894年。贞观元年是公历627年;一类是具体历史时间与世纪、年代、前期、中期、后期等模糊时间概念间的转换,如618年是七世纪前期,1868年是十九世纪中叶,再如下列选择题,也是考查的这种 (2)空间上的联想 我们可以对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历史事件产生联想。例如,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由南京这座城市我们可以联想到本学期学过的有关的知识点:①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②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③1937年, 我们还可以抓住某一时间,联想到同时发生的几件大事。如: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 我们可以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展开联想,如: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开始长征;1935年10月,陕北会师;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结束。 (1)时间上的联想 就是利用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接近关系,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 2 联想记忆法 要形成知识框架,首先要背好课本的章节目录,这是最粗的线条,也是最基础的内容。比如本册书共包括七个单元,可归纳为三个大框架:古代的中国(第一单元)和世界(第二单元);近代的世界(第三单元)与中国(第四单元——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五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当代的中国(第六单元)和世界(第七单元)。有了基本的框架,再向其中填充相应的内容,逐渐细化,最后,书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在框架之中。走向考场的一刹那,虽然脑海中只有一个知识框架,但实际上它包含了若干子目录。 1 框架记忆法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但历史知识浩繁复杂,又常让学生感觉无从为之。其实,如果你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掌握了有效的记忆方法,复习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下面以岳麓版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为例,向同学们介绍几种易于掌握的记忆方法。 技能,公元前594年是:①公元前五世纪初,②公元前六世纪初,③公元前五世纪末,④公元前六世纪末。 6、记忆时间 记忆时间也遵循着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规律,但实际教学中要严格地把两者区分开来是很困难的。具体学习中,更多的做法是揭示时间特征,组织记忆材料,激发记忆兴趣。一是揭示单个时间数字的特点促进记忆。如揭示时间数字的结构特点的有数位特点(单位数时间如公元8年。双位数时间如公元之年。三位数时间如220年、四位数时间如:1940年)、双数重叠特点(如1616年、1919年)。对称数字特点(如1881年)、自然数字递增特点(如1234年)等不一而足;一是揭示不同时间之间相互关系特点促进记忆。如年代间隔记忆法(如1911年、1913年、1915年、1917年、1919年、1921年等)、公元前后对称记忆(如公元前221年与公元221年)等 这11个年代,只要记住一个,便可顺势想出其余10个。这个年代可定为1661年,因为这是个特殊年代(中间两个“6”一边一个“1”),很好记。它与1684、1689、1694三个年代,都是有关台湾问题的。(这当中,只需留意郑成功收复台湾与康熙出兵台湾差21年。)然后,康熙就解决东北边疆问题,上一组四个年代关系是“第二年--所谓”马不停蹄”。接着,又引出下一组年代,康熙帝解决西北边疆问题。它与上一组年代的关系也是“第二年”,联系十分紧密。这三组年代紧紧相连,概括了康熙政绩的一个侧面。三组九个年代,开头一个(1661年)减100年,即一百年前,是另一位民族英雄戚继光。结尾一个(1696年)加100,即一百年后,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这样以“1661年”为“龙头”,连锁反应,演绎出十个年代。它的好处,不单以少及多,而且由点而线,由线而面,囊括了一大堆史实。 5种记忆法教你轻松学历史 4

历史学习方法 南京大屠杀。④1940年,汪精卫成立了南京伪国民政府。⑤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3 比较记忆法 就是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共同点中寻求规律性,从不同点中探索出矛盾的特殊性。 本册书中可以比较的知识点有很多,比如,可以比较古代的中国和西方政体的不同;古代的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体的不同;古代的民主政体与近代民主政体的不同;近代英、美、法、德政体的不同;现代中外政体的不同等。 再比如,我们还可以把1848年中外两个事件联系起来进行比较,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国际工人运动有了先进的思想武器;而1848年,洪秀全以“拜上帝教”组织发动群众,说明农民阶级革命纲领的落后性,不能领导近代的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4 归纳记忆法 就是对知识的横向或纵向的分析和归纳,也是记住线索和要点的过程。 比如,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可以归纳为三个“一”:一弱(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强(无产阶级革命性强)、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 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经过,可以归纳为四句话:“二月革命推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在掌握了革命的基本史实后,可以得出结论:二月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5 趣味记忆法 就是把枯燥的记忆趣味化,或者叫寓记忆于趣味之中。趣味记忆的方法很多,有时甚至很荒诞,但只要有利于记忆,都无大碍。 (1)谐音记忆法 比如,《南京条约》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可以谐音记忆为“光(广州)下(厦门)不(福州)能(宁波)上(上海)”。 (2)关键词记忆法 比如,《马关条约》的内容,可以记忆为:“一开厂、赔二亿、割三岛、开四口。” 再比如,“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同学们总容易混淆,可以记忆为:“历代敕令法典看,人财诉讼总论翻;学说解释在汇纂,查帝又把新敕传”。 (3)荒诞记忆法 南京不在南京,在天津;(南京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在《天津条约》) 天津不在天津,在北京;(天津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在《北京条约》) 北京不在北京,在天津。(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天津条约》) 记忆有法,而无定法。以上介绍的几种比较常用的记忆方法,由于各人的思维习惯与记忆水平的不同,并不可能适应每一位同学,笔者希望以本文为契机,激发同学们的探索实践精神,开发出更有效、更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历史知识记忆十三方法 1、“五到”识记法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重现三个层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记忆的第一步是识记,就是接受外界信息,贮存在大脑里。没有信息的贮存,不可能产生信息的保持和重现。识记质量的高低,影响保持和重现的质量。提高记忆力,首先要提高识记质量。学生所获得的有效信息,很大一部分来自课堂,提高课堂识记的质量极为重要。 教师上课时总是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这是对的。而学生对集中注意力的理解往往片面,以为背手凝神端坐,认真听讲就是集中注意力。其实不然。要让他们懂得,集中注意力就是上课要“五到”。 耳到。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回答问题,发表意见,便在大脑的听觉区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听觉信息。 眼到。认真听的同时,随时相应地观察老师的动作、表情、板书、教具,认真看课文,在大脑的视觉区又留下了视觉信息。视觉信息比听觉信息更容易贮存和保持。视听信息结合起来,印象就更加深刻。看电视比听广播印象更深,便是这个道理。 手到。认真视听时,勤于动手作笔记、画重点。自己阅读时,按读史六要作笔记,认真完成所要求的操作。这样,不仅使视听信息更加强了贮存效果,而且在大脑思维的参与下,使信息组合得更为合理。 口到。勤于动口。积极提出不清楚的问题并得到答复后,使模糊的信息清晰了。积极回答问题,在讨论和辩论中发表意见,头脑中的信息能够得到更好的重新组合。 心到。就是大脑处于积极思考状态。让思维活动始终参与一切过程,及时把各种信息加以分析、比较、综合,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贮存于头脑中的信息便接近于系统结构了。 可以看出,“五到”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也是识记过程。所谓集中注意,实际上是调动各种认识器官,开辟多种信息渠道,使信息接收系统处于开放状态,使各种信息通过思维的加工,在大脑中形成系统结构,便于贮存,也有利于保持,提高识记质量的目的便达到了。 2、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的类型 (1)纵向联想记忆法。这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时间的先后顺序,按照事物内部因果联系为特征的记忆方法。“纵向联想记忆法”的要点是紧紧抓住“原因”和“结果”,“本原”与“表象”诸项,把它们之间的联系扭合在一起,从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说明历史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这不但能使学生弄清楚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理清历史事件的规律,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而且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巩固记忆。 (2)横向联想记忆法。运用这种记忆法是通过把握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性质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以达到记忆效果的方法。横向联想记忆法的要点是抓住其中一项内容为基本点,左右联想,推及其余的思维方法。这能从横向形成知识结构体系,把知识结构的体系输入大脑,概念明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应用方便,随时可以再现知识结构体系信息。 (3)相似联想记忆法。历史的发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很多历史事件其发生、发展、特点极为相似。这种相似是客观事物的某种联系,相似联想记忆法是反映客观事物这种联系的方法。相似联想绝不是等同联想,把它们等同起来是错误的。这种方法的基本点是“相似之处”,从同类事物中找到相似之处,再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形成同类问题知识异同的记忆网络结构,印象深刻,不仅容易记住,而且记忆比较牢固。这方面的教学例子甚多,殊不一一列举。 (4)相反联想记忆法。这种方法着眼于历史事物的对立点,也就是说由对某一事物的思维记忆,引起对它有相反特点事物的思维记忆。对立物是鲜明的,所以运用相反联想来记忆历史知识是巩固的,能够运用相反联想于教学实践,有利于巩固记忆。例如从林则徐的主张禁烟联想到穆章阿等反对禁烟;从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率军英勇抗英联想到琦善、奕山、奕经、牛鉴等破坏人民和爱国官兵抗英斗争的情形,在头脑中形成正反的鲜明对比。 联想记忆的途径和方法 5 历史学习方法 (1)依据时代的联想。心理学把因时间相关的联想叫作接近联想。根据它,可以将年代作支点,通过某一史事的时间,联想到有关的历史事件。这种方法,大别之有三种: ①同时联想法:这是一种把发生在同一年代的史事结合起来联想的方法。通过“历史大事年代”,可以看到许多这类史事,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如由1689年彼得一世开始独掌大权,就可联想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和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史事。其作用,可对史事作横向比较,以发现不同地区的发展动向。 ②近时联想法:这是一种把时间相近的史事连接起来联想的方法。如义和团运动的年代,可先复习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再联想四年后的戊戌变法,然后以“两年后”联想导出。这种方法一般在引述新课史事时间时使用,具有强化其发生年代与复习相近史事时间的作用。 ③时距联想法:这是一种利用史事发生时间距离相等的偶合来进行联想的方法。如1689年英国制订《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是百年为距的例子。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历史知识的熟记程度。 (2)依据地点的联想。把空间上有关联的现象连接起来回忆。这类联想,因支点不同,也可分为三种: ①同地联想法:它以同一地点为基础,联想不同时代发生的史事。如北京,联想的史事,包括郭守敬开凿通惠河、元朝大都繁荣景象、明初营建北京、李自成攻占北京等等。这样联想,既可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又能了解该地的历史发展概况。 ②类似地点联想法:它以同类地点为基础,以联想相关的历史事件。如三国时期的都城,提及魏都洛阳,就联想到蜀都成都,以及吴都建业。又如两宋都城,在说到南宋临安时,就可能联想到北宋的东京。这样联想,可以将同类历史现象展示出来。 ③空间移进联想法:它以史事发生地点的移动变化为基础,联想相关史事的发展过程。如红巾军起义的主要过程,可以将颍州起义、毫州建宋和汴梁定都提出来联想,以揭示其发展趋势。这种方法,可结合历史地图复习时使用,有助于相关史实内在联系的展现。 (3)依据人物的联想。按照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功过、是非,可以将这类联想分为两种: ①人物活动归类联想法:一个历史人物,如教材记述其史迹较多,就可依托其人归类联想其事。一生活动性质一贯的如李大钊,他参加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筹建共产党和第一次国共合作,这些史事就可以他为基点进行联想。有些历史人物功过并存,这就需要分类进行联想,以便给以正确评价;如象左宗棠,他镇压过太平天国和捻军,但又参与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就应用这种方法联想。 ②人物活动类比联想法:不同的历史人物,可能活动相同或类似,可能作用一样或相反,于是就有连接起来进行类比联想的可能。如通过玻利瓦尔活动的作用,也就可以联想到圣马丁的事迹。再如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的孙中山和康有为,他们的活动是沿着不同轨迹行进的,回忆时自然应当采用对比联想的方法。 (4)依据史事的联想。从史事内容着眼联想,有类似定律、对比定律,以及因果关系为基础的因果定律。现分述如下: ①类似事件联想法:这是一种以某事引起对与之相同、相似或相近史事进行联想的方法。如纳西比战役、萨拉托加战役、瓦尔密战役和阿亚库巧战役之间的联想,就是以其各自所处的关键地位所决定的。这样联想,有助于对历史事件共同特征的认识。 ②对比事件联想法:这是一种将相反或相异史事连接起来回忆的联想方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联想是相反史事之例,对比的结果可以摆明因阶级属性不同而产生的特征。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联想可以看作同中有异史事之例,对比以后可以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③因果事件联想法:这是一种从史事因果关系入手的联想方法。史事之间,存在着因此之故与紧密相承的关系,务必要同在此之后和区域相连区别开来。由于这种关系在不同领域史事之间存在,所以联想就有经济——政治型、政治——文化型、军事——政治型、经济——军事型等的不同。就具体史事来说,它有产生的原因,又导致一定结果,因而既是结果又是原因,于是联想时就会形成如下的思路链环:“原因——结果【原因】——【结果】”。这些,在进行因果联想时,都是应予注意的。 3、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抓住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的字眼,把较繁杂的识记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来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运用浓缩记忆法,只要牢记要点,结合联想,并加以必要的扩充就能较全面地再现完整的内容。经过概括和浓缩后的材料微言大义,以小见大,印象深刻,难以忘却。浓缩记忆法常有如下几种形式: (1)内容浓缩法。就是根据材料主干,将其内容的精华和核心进行高度压缩或分解,用最简单、最本质、最概括的文字表达出来。如中国古代史的井田制,可将其内容浓缩为:“国王所有,诸侯享用,奴隶耕作,形似‘井’字”。或者进一步浓缩为:“王有、侯用、奴耕、井形”。这样记忆的好处是在需要回忆这段内容时,只要酌情在每段话上“添枝加叶”就可以了。内容浓缩法需要积极地思维和辛勤地筛选,只有这样,才能把精华提炼出来。在浓缩的过程中,删繁就简,择精选萃,使知识在数量上大幅度减少,在质量上成倍增长,显著地提高记忆效率。 (2)字头浓缩法。就是将每句话、短语或词的字头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字头浓缩法在识记中形成知识结构的整体缩影,特点在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记忆丝绸之路中几个地名,可将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等提取浓缩为:“长河新,安西大”。 字头浓缩法简单易学,方便好用,既提高兴趣,又便于记忆。所以在复习中应不拘一格地发挥它的作用。 (3)数字浓缩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高度归纳,将历史知识概括成数字来进行记忆。如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内容,可用一、二、三、四、五、六进行归纳和记忆,即:“一条大动脉,二百万人开凿,三点(涿郡、余杭、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数字浓缩法在运用时需充分地思考,认真地分析和仔细地堆敲,只有这样,才能把最本质的精华提炼出来,这正如制作压缩饼干和麦乳精一样。 (4)口诀浓缩法。就是以整齐押韵的句式概括出所要记忆的内容,形式上近于顺口溜,内容上极其概括,然后实行强化记忆。应用时根据口诀进行联想展开,达到准确全面记忆的目的。口诀浓缩法简单有趣,但是在开始时需动一番脑筋,把识记材料编成生动有趣甚至有韵味的口诀,这是要下点功夫的,不过,一经编好,便终生难忘了。如我国封建朝代歌:战国秦朝和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宁夏金元明清;统一王朝共九个,余为分裂各政权。 十国各兴歌:前后蜀,南北汉,两吴(吴、吴越)两南(南唐、南平),闽和楚。 清朝世系歌: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即:努尔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浓缩记忆法是记忆的工具,可以起到信息贮存器的作用,是一个小巧的知识库,浓缩记忆法是记忆的捷径,运用得法,既能巩固知识,又能节省时间,一举两得,便捷可行。然而,浓缩不是万能的,不能盲目运用,一定要在理解、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浓缩,方有良好效果。在利用浓缩法时,要注意弄通识记材料的含义,理解消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加以浓缩记忆。 还应指出的是,浓缩前要考虑所浓缩的内容是否属于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和基本内容,如将次要内容或本身就很简单的内容加以浓缩来记忆,无异于舍本逐末,就无法体现浓缩的“刀刃”作用了。 4、板块记忆法: 把历史知识排列组合成一个板块结构,比单个记忆又快又牢。如:陕北保卫战可化简为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四战。奥斯曼土耳其扩张战争可为:阿(德里亚堡)、科(索沃)、尼(科堡)、君(士坦丁堡)四战。土地革命路线可总结为:依联限保消变六字。(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逻辑记忆法 所谓逻辑记忆,即指在搞清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各组成部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后的记忆。在进行历史考查时,我们往往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对所要途述的事件十分熟悉,但他在答题时常常答不完整,即使大小事件他都提到了,也往往说不到点子上。任何历史事件都由三大部分组成,因而要把一个历史事件叙述完整,必须交代清楚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事件的前因、事件的过程、事件的意义(包括性质、作用、影响、评价等),而叙述事件的过程要力求简洁,但时间、地点、人物、结果诸要素不能遗漏。 6、分类记忆法 所谓分类记忆,即把历史事件加以归类整理以达到记忆目的。历史课本上,每写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朝代、一个历史阶段,都往往提到政治、经济、军事、文比诸方面,显得头绪繁多。如果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进行整理、归类,便可将纷繁的头绪理得比较清楚明了。 要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知识分类整理。比如,法国的拿破仑对外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要全记住,确非易事,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将其对外战争进行分类,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6

历史学习方法 (1)正义性、进步性的战争:多次打垮欧洲大陆封建君主组织的干涉军和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复辟。 (2)争夺霸权的战争:同英国、沙俄所进行的战争。 (3)侵略性的战争:进军埃及,侵犯葡萄牙、西班牙等。 这样,记住了三个观点,就比较容易说清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概况。 又如,中国近代史上左宗堂这个人物,学生要记住他在历史上的活动也不容易,有关他的历史记叙分散在课本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左宗棠的活动作分类、归纳: (1)他是湘军军阀,为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了人民起义。1860年起,他率湘军镇压太平军,围攻天京;镇压捻军,率湘军尾追西捻军到陕西;镇压回民起义。 (2)洋务派的地方代表,办过“洋务”,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作过贡献。1866年,他从法国购买机器和材料,成立福州船政局。 (3)为保卫祖国不受侵犯作过贡献。1875年他任钦差大臣,次年进军新疆,在人民的配合下,痛歼阿古柏侵略军。1878年初收复了新疆,粉碎了俄英侵略者利用阿古柏分割中国领土的阴谋。在中法战争中,他是主战派。 这样分类归纳以后,学生记忆方便多了,对左宗棠这一历史人物应该怎样评价,也就不会感到困难。 7、系统记忆法 学生学历史,总感到头绪繁多,难于掌握,死记硬背的结果,费了很多时间,吃了不少辛苦,记住的往往是一些零碎知识,掌握不住历史全貌,在回答综合性问题时,常感到束手无策。解决这个问题,要理清历史脉络,首先掌握历史阶段的轮廓,以便于鸟瞰全局。 例如,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间的历史。 (1)这段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 (2)在这一历史时期,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五次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民掀起了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八大事件”) (3)书本上其他章节的内容都可以看成是这八大事件的“附件”,例如,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前奏;捻军和少数民族起义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响应和延续;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可以看成是辛亥革命的延续。顺此脉络回忆出这一阶段中的各个历史事件。用同样的办法对其它历史阶段进行整理,头脑中零碎的知识就走向系统化、整体化了。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不仅记忆牢固,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8、规律性记忆法: 总结某些历史事件的共同规律,以认识其本质的记忆方法。 如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展,但却受到封建制度的障碍而发生。目的:一般是为反对封建制度,反对地主阶级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或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结果:一个剥削制度代替另一个剥削制度,封建制度的枷锁被打碎了,资本主义枷锁又套到人民头上来了。意义: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对其它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9、数学记忆法 历史事件的年代由阿拉伯数字排列而成,简单枯燥,不易记住。中学历史老师如能在教学中巧妙地借用某些数学知识,就能收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数轴记忆法。即规定以公元零年为原点、以公元前为负、公元后为正建立数轴。例如我国奴隶制崩溃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而西欧的奴隶制度的崩溃,则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标志。如果将这两个年代在数轴上予以注明,就很容易记住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早于西欧一千年。 (2)数字特征观察法。如罗马优努斯在西西里领导起义是在公元前137年,这三个数字是在四个连续奇数1、3、5、7、中挖去第三个奇数后排成的一个三位数。又如383年的淝水之战,1234年蒙古灭金,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进攻当时被荷兰殖民者霸占的我国领土台湾,18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18年马克思诞生等等,亦具有明显的数字组合特征。 (3)等差数列记忆。例如我国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这四个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1911年、1913年、1915年和1917年,这四个数字恰好组成了一个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再如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九一八”事变、皖南事变,分别发生于1911年、1921年、1931年和1941年,这四个数字恰好组成了一个以10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只要记住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其余三个年代也就记住了。 (4)时差记忆法。如唐末农民起义是874年开始的,起义坚持10年,就可推知这次起义是在884年黄巢牺牲后失败的。抗日战争为期8年,是1937年爆发的,由此可以推算出:它结束于1945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640年,整整两百年后英国才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故知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发生的。再如金建立于1115年,十年后灭辽,故知金灭辽是在1125年。 (5)推算记忆法。①逐年推算:1839年虎门销烟,1840年鸦片战争,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②等距推算:按每隔10年或100年一件大事去推算。例如,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③起讫推算:历史事件总有起讫两个年代,记住其中一个年代及其距离的年间,就能推算下一个年代。例如,美国独立战争八年,记住始于1775年,就可推算出结束于1783年。 社会发展有一定规律,历史年代的记忆也应寻其规律。关于历史年代的记忆方法很多,数字记忆法仅为其中的一种。中学历史教师倘认真发掘,一定还能找到诸如理解记忆、归纳记忆、编年记忆等其他许多事半功倍的记忆方法。 10、图表记忆法: 这一方法的特点是能化繁为简,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简表,可以把历史知识凝聚成点,化点为面。 11、对比记忆法。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或异类相关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通过比较,找出其异同,以增强记忆。 如把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放在一起对比,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 相同点。①从斗争形式来看:二者都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②从组织手段来看:二者都是利用宗教迷信动员、组织群众进行斗争的。③从性质来看:二者都具有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性质。④从作用来看:二者都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⑤从失败原因来看:二者都失败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压。 不同点。①从兴起背景来看:前者主要是反对封建统治;后者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②从斗争纲领来看:前者有较明确的反封建纲领;后者提出的口号笼统排外,结果被清政府利用。③从政权建设来看:前者建立了政权,并有一支统一指挥的军队;后者没有建立统一的政权,斗争也较分散。④从势力发展来看:前者势力发展到十八省,主要在南方;后者遍于于华北、东北八个省区。⑤从斗争时间来看:前者坚持十四年;后者从兴起到失败则不到两年。 12、巧合记忆法: 有些历史现象之间会出现偶然的巧合,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去记忆它效果较好。所以姑且称之为巧合记忆法。 巧合记忆法的类型大致可分为: (1)时间巧合记忆法。如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之间发生重大历史事件: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五个年代的数字都是奇数,而且正好组成一组等差数列。 再如:1933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开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这四个年代不仅相连,而且都是在10月。 (2)偏旁部首记忆法。如半坡氏族培植的粟,河姆渡氏族培植的水稻,这两个氏族的名称和他们培植的农作物之间就有一种偶然的巧合:粟是一种谷物,喜欢干旱。因此,常生长在地势较高之处。而半坡的“坡”字正好具备这一点,同时它又恰好是“土”字旁;水稻是喜欢水的,而河姆渡的“河”字与“渡”字正好都是“水”字旁。要想区别粟、水稻是哪个氏族培植的,只要看相关的偏旁就行了。 (3)字意巧合记忆法:如中国古代史上传说中的三位人物: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民教人种庄稼;伏曦氏教人结网渔猎。这三位人物的名字,可能是后人根据他们对人类贡献而命名的。因此,只要掌握“燧”、“农”、“伏”的字意,也就能记住了。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