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②难点:虚像的概念,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准备:
学具:玻璃板、蜡烛、刻度尺、火柴若干套;小镜片、抛光的瓷砖若干。
教具:玻璃板、蜡烛、玻璃杯、水、火柴;多媒体课件 。
教材使用构想及学情分析
1
这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来探究成像特点。实验探究中,学生先依据生活经验来猜想,然后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教材中给出了尽量多的可供选择的实验器材,按照计划进行实验,采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实验完毕后小组在全班上交流自己的设计思想和实验结论。这种探究方法正是本节教材的闪光之处,体现课标的教育理念 。
同学们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多的感性经验,但对成像特点未必留心观察,本节从生活中的平面镜引入课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水中的蜡烛在燃烧”
【新课教学】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活动:看自己“孪生兄弟”的像,观察平面镜中自己的像。
学生根据平时的使用经验和现在的感受,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2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和进行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交流与分析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学生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通过提问不同组的学生,总结得出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的关系。
纠正学生从日常经验中形成的“人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小”这一错误看法。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让学生通过数一数像到平面镜的格数和物体到平面镜的格数,感性而直接的发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这一特点。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
让学生把物体和像的位置用一条直线连接起来后,观察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第三个特点: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
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
(1)实验验证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2)通过作图分析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回应引入,解释水中的蜡烛为什么能够燃烧?
三、交流与反馈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等大小;②等距离;③连线垂直;④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3、倒影的形成
平面镜成像图片欣赏(陶冶情操)
思考:岸边的树木和房屋,在水中的像看上去为什么都是倒立的?
4、堂上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4
1、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找资料,探讨以下问题:
①在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有哪些具体应用?
②潜水艇中用到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你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应用?
2、自我评价与作业2、4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管从导入还是教学过程,都要突出活泼的教学场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实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尝试探究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验证自己的设计,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学习。
七、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
1.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5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原理: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