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三项技能
教师教学三项技能
一、组织教学技能
1
组织教学的目的
(1)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中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情绪易兴奋,注意力不稳定。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教师必须重视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
(2)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因此要根据不情况创造不同情景。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在课堂秩序管理方面,采用不同的组织方法对学生的思维、情感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
任何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对于个别学生既要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又要看到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的长处,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良好的课堂秩序,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教师在讲情道理的同时,用规章制度所确立的标准来指导他们,约束他们。帮助学生履行规则,实现自我管理,树立良好的行为标准,是课堂组织的任务之一。
(5)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整个班级在课堂上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表现,只有积极的课堂气氛才符合学生求知欲的心理特点。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好地接受知识。并且能够使所学知识掌握牢固,记忆长久。
2
教学组织技能的类型
课堂组织从其基本特征出发,可归纳为十个行为方面。即行为的作用、方法、活动、题目、认知过程、参加人、时间、陈述、教学辅助和规则确定。
(1)管理性组织:管理性组织的目的是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其作用是使教学能在一种有秩序的环境中进行。课堂是学习的场所,既要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又要有纪律作为保障。
(2)指导性组织:这种行为特指教师对某些具体教学活动所进行的组织,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课程的方向为目的。包括对阅读、观察、实验等的指导组织,对课堂讨论的指导组织等。
(3)诱导性组织:诱导性组织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热情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教学组织中,教师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也没有代替学生思考,把结论灌注给学生。而是积极启发诱导,使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考路线,科学
正确地得出结论。
二、强化技能
1
强化技能的目的
(1)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上,防止和减少非教学因素刺激所产生的干扰,提高学生注意的持续性。
(2)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激起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3)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活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4)形成和改善学生的正确行为,如遵守纪律、正确观察等,使学生的努力在心理上得到适当的满足。
【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以便进行适合于学生心理特征的强化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都会有某种个人的色彩。教师若能在强化的同时关注他的心理特征,会更有助于增强强化的效果。另外,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心理状态也不同。教师在给予强化时也应考虑这种不同的因素。】
2
强化技能的类型
(1)语言强化
它是教师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如表扬、鼓励、批评。语言强化一般有三种形式:口头语言强化、书面语言强化和体态语言强化。
(2)活动强化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硬逼着学生去做,就会使他们感到枯燥、厌烦,把学习看成一种苦涩的事情。
(3)符号强化
符号强化又称标志强化。教师用一些醒目的符号,色彩的对比来强化教学活动。
3
强化技能的应用
(1)多样性 单调会引起学生乏味,故强化的方式要经常变化,强化的类型要根据
所授课内容的特点经常变化,使用的语言也要变化,要又幽默感。
(2)个性化 强化要顾及强化对象的个性及行为程度,强化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表现,注意以内部强化为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多用正面强化,不用或少用反面强化。
(3)针对性 给学生的强化应明确、具体。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用不同的强化方法,不同分行为用不同分方法。要特别注意鼓励较差学生的微小进步。
(4)实效性 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给予强化。强化的时间对于强化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过早易使学生慌乱,阻碍探究活动分进行,过晚易使学生失去帮助的良机,甚至可能接受不了正确的信息。
三、结束技能
1
结束的作用
所谓结束从技术上可以定义为:将学生的注意引导到一个特定的任务或者学习步骤的完成。结束是一个任务的完成,不是简单地说一声“这个问题(或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就可以结束的。最加的方法是在一个问题或一节课的末尾,将问题的论点、要点等简明地交待给学生,以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也是不仅要使以被感知的科学事实和所形成的概念的记忆中巩固下来,而且要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使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向高一级升华。
2
结束的类别
(1)认知型结束 又称为“封闭型结束“。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把学
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去,这种方法虽然是对问题或课程的归纳总结,对结论和要点的明确及强调,但也应该是有趣的,尽可能引出新的问题,把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中去。
(2)开放型结束 它是一个与其它学科、生活现象或后续课程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内容完成以后,不只限于对教学内容要点的复习巩固,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向其它方向伸延,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更浓厚的研究兴趣,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结束的方法除了对全课归纳总结、引伸拓宽、与后续课承上启下外,还有一些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要求来决定。在对一堂课的设计中,怎样来结束一个课题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你的教学才有了清楚的目标和方向。假如你自己都不知道这课的要点是什么,怎样归纳到一起,或最后把学生引导到什么方向,那么,你怎能把这一课教好呢?】
3
结束的过程
(1)简单回忆 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整理认识的思路。
(2)提示要点 指出内容的重点、关键是什么,必要时可做进一步的具体说明,进行巩固和强化。
(3)巩固和应用 把所学知道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激发思维。
(4)拓展延伸 有时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而把课题内容扩展开来。
4
结束的原则
(1)结束时要及时多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并使之条理化。
(2)归纳总结要紧扣教学目标、提示知识结构和重点。
(3)重要的事实、概念、规律等结束时要进行总结深化和提高。
(4)结束时要提出问题或采取其他形式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5)归纳总结要简明扼要。
(6)有些内容要拓展延伸,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
(7)结束可采取多种形式,既巩固知识又余味无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