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公民意识”
一、“公民意识”的概念分析
郑杭生在《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公民意识主要指公民对其国家主人身份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减宏在《公民意识的蕴涵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中则分别从民主与法治制度、自由与平等权利、公平与正义价值三个角度出发,指出公民意识教育应是作为国家主人的主体意识教育、宪法意识与权利义务相统一意识的教育以及公共意识与规则意识的教育。
张宜海在《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培养思路及途径》一文中指出:“公民意识包括四个最基本的方面:公民身份意识、公民权利意识、公民义务意识和公民参与意识”。
综上,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其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主要体现在:
1、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2、监督意识。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3、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纳税)
4.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古希腊最早提出实施公民教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尽管对于公民教育的看法各有侧重,但是都表达了古典共和主义公民教育的内涵:公民个体德性的成全与成就只有在城邦事务之中才能得以实现。公民教育就是要促使公民个体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 编撰:黄凌
使公民促成、维护“共同善”,成为城邦的主人。
中世纪时期,臣民取代公民,公民教育自然无从说起。18世纪末,公民教育迎来崛起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强调民主、平等、自由,并鼓励个性化成长,目的是使每个人学习社会规则,适应共同生活,以此更好地发展个性,更好地享受权利和自由。
而就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而言,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未来公民社会的基本单位,即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
二、高考命题分析
1.(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
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
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3.(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
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4.(2011·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 编撰:黄凌
5.(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3)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
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6.(2013·海南单科·9)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7.(2012·海南单科·9)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8.(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32)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
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 )
A.直接民主导致派系林立 B.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 C.将道德凌驾于自由之上 D.立法的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答案解析】
1.【考点】雅典民主政治——宣誓仪式与责任意识的培养
【解析】材料提及官员宣誓、陪审员宣誓、青年男子成人宣誓,这些宣誓都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履行本职工作,对工作负责,并不是为了限制权力滥用,况且光宣誓也不能真正限制权力滥用,故A项错误;“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并非都是官员,因此不能说明这些宣誓旨在防止官员腐败,故B项错误;材料不仅在强调公民享有权利,还强调公民在履行权利的同时要遵守义务,故C项错误;官员、陪审员、青年男子都要履行责任,可见这些宣誓旨在增强责任意识,故D项正确。 【答案】D
2.【考点】雅典民主政治——公民的参政义务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 编撰:黄凌
【解析】在古代希腊,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从未流于形式,故A是错项。公民大会就是民众会议,多数民众保持政治热情,故B项是错项。政府特别是公民大会都由民众组成,民众不可能自己不信任自己,故D项是错项。驱赶少数民众前去参加公民大会体现了那时参政议政不仅是公民的权利,而且是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故C项是正确项。该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并弥补教材的不足。 【答案】C
3.【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解析】自梭伦改革后,雅典建立了定期选举执政官的共和民主制度,但有时也有人通过暴力或其他违反正当程序的手段夺取政权上台执政,这些人虽然出身贵族,但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基础,一般都比较重视占人口多数的平民的利益,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他们的权力来源的不合法性,故而在希腊人心目中,他们都是僭取政权的僭主。这一现象说明,贵族阶层在法律上并没有垄断国家政权,否则僭主们就无须采用非正当手段了,故而A项可以排除。僭主现象在当时虽非个案,但毕竟是少数,并非普遍存在,这说明通过法定程序民主选举执政官已是雅典政治生活的正常方式,故而B项是错误项。梭伦改革后,平民获得了选举国家官员和参与政府决策的政治权利,而且,僭主们能够攫取执政权都是通过争取平民的支持而实现的,这恰恰说明了平民享有了基本政治权利的历史事实,故而C项也是错误项。但凡权力来源不合法,则被普遍视为僭主,并给予流放等形式的相应惩罚,而不存在古代中国那种成王败寇的现象与理念,这说明在那时的雅典,选举产生执政者的民主政治已经是人心所向,故而D项是唯一的正确项。 【答案】D
4.【解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答案】B
5.【考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793年宪法
【解析】根据国民公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正式选举会议”、“是权威机关”、“是法庭”可知国民公会掌握了国家的立法、司法等国家大权,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法国1793年颁布共和国宪法,建立了共和国,实行激烈的民主政治,不是君主立宪,故B项错误;根据“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又是平民大众”可知国民公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同时也是民意的代表,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雨果小说对国民公会的描述,没有提到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故D项错误。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 编撰:黄凌
【答案】C
6.【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材料讲山区、平原、海滨不同地区的的人有不同的政治主张,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有影响,故选C;材料强调不同地区的不同政治主张,没有强调对立和不可调和,排除A;主张最激进的不是工商业者,排除B;各个地区的人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排除D。 【答案】C
7.【考点】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的意义。
【解析】《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典,其制定说明罗马法从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因此,D项正确;A项中的“社会 各阶级”的说法错误;B项错误于“立法主导权”;C项说法错误,此应是在习惯法时期,《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了贵族的特权。 【答案】D
8.【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不能证明党派林立,故A项错误;这种规定就是要强调公民必须有参政意识,即公民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道德范畴,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证明立法的主观性,故D项错误。 【答案】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