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第6卷 第11期
“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混合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罗 源 朱惠平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引领的教育变革势在必行,混合教学模式下的体育课堂克服了传统的体育课堂中教学理念滞后、学习方式单一、教学资源匮乏、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弊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达成高质量、高效率的体育课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对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重新进行设计,构建出更切合“互联网+”时代的体育教学模式,并提出了要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注重评价机制科学化与全面化等实施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 体育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1)11—0143—04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认知,使师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转变。[1]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鼓励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育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这标志着互联网+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可以发现,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的结合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互联网+教育”有利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混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将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2]既具备在线学习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征,又具有线下学习实践性、互动性的特征,两者优势互补更适用于现代教育的发展,进而解决体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使体育课堂走向课内外一体化的道路。
1 混合体育教学模式的价值1�1 促进教育理念的革新
在教育领域中导入信息技术对整个教育提出了变革的要求,“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不能够只局限于技术和模式上的颠覆与变革,而应从更深层次思维与理念上进行改革与创新。混合体育教学模式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中既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工具性”,又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人文性”,[3]在关注学生身体素质与技能的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发展。只有新的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真正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探索者,进而在体育锻炼中收获真实性改变,在运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之拥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中必不可少的优质品格与出众的能力。[4]1�2 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学生之间存在原有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与身体素质等差异,教育本该因人而异。传统的体育课采用的是单一线下的教学模式,仅靠课堂时间很难使学生熟
基金项目:(1)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编号:Yxm2020049; (2)2017年度西北民族大学教改项目,编号:2017XJJG-25。
作者简介:罗源(1996~),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通讯作者:朱惠平(1981~),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143
练的理解与掌握一门运动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只能根据中等水平的学生群体为参照来制定,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学生之间出现学习差异和成绩分化的现象。[5]混合体育教学模式采用的是线上线下双向教学,线上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教师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将学习资源传送给学生,学生接收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化的学习,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进度,达成个性化的学习。线下课堂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积极练习,根据不同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实现差异化教学,促使学生知识内化,有效地做到让“教育适应学生”,[6]更符合“按需所求、量体裁衣”的学习需求。1�3 拓展教育资源的渠道
由于师资力量分配的不均衡性,城市往往比乡村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传统的体育课堂,体育教师课上对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个人能力,体育教师在示范技术动作时难免会出现动作偏差或者失误,特别是年长的体育教师没有精力再规范的去示范技术动作,例如,体操中的腾空、跳跃、翻转等,导致学生无法在脑海里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知识的获取渠道多样化,例如慕课中集合了各大高校的名师精品课程,体育网站中有各专项专业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视频,学生在网上观看技术动作视频时可以在技术难点时及时按下“暂停键”,使学生更直面的了解到正确的知识结构与技术动作要领,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让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受最优的教学课程,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化。1�4 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一节传统的体育课中,体育教师的大部分教学是在讲解和示范技术动作,学生进行机械的模仿,并不了解动作形成的内在规律,形成孤立记忆与机械式问题解决方式,忽略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活动。[7]在混合体育教学模式下的体育课堂,学生在课前“先学”已经发生,对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在课堂上带着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学习,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发展和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框架,形成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性认识,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串联,获得关联紧密的知识组织方式。[8]在体育混合教学模式当中“信息技术使能的深度学习”,更有利于形成
[9]
高质量学习的效能合力,得到学习结果方面质的提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助于高阶思维的养成。
1�5 促进教学评价的科学合理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学习,[10]教学评价的标准应基于学生对教学目标完成程度。传统体育课堂的教学评价较为单一,只注重运动技能的发展,导致学生过度关注体育
测试成绩,在成绩的压力下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恶或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11]混合体育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化,在评价的方式上,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运动天赋与运动能力不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拘泥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加入考核机制,学生日常体育锻炼参与情况、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测试都纳入评价体系,关注学生自身的纵向能力的提高。在评价的主体上,体育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打分者,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我评价更有利于了解学生情况,教学评价向着“以评促教”“以
[12]
评促学”“以评促建”的多元化方向转变。2 混合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混合体育教学模式将一节体育课分为课前线上预习、课中线下互动与课后线上交流三个板块,并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视角出发对线上线下混合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
图1 混合体育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步骤2�1 课前线上实施阶段:发布、预习
首先,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教师发布学习资源到学习平台供学生提前进行自主学习,视频编排时间控制在15到20分钟左右最适宜,符合人的高效专注时间,也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资源的内容设置要合理,详略得当,生动有趣,要突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循序渐进的讲述本节课的知识点,做到深入浅出,内容形式不限,可以是视频、图文、PPT等。网络平台的学习可以在学生技术动作习得之前起到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的作用,学习之初促进动作规范,掌握之后分析其原理。[13]其次,布置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其具体内容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和困惑与建议。学习任务单的作用是要学生了解本节课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任务活动,确保了“先学”的发生,以保证课上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课前学习任务要难易程度适中,较难的学习任务容易打压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自我怀疑;较易的学习任务则引起不了学生的重视使学生敷衍了事,起不到课前学习的作用,只有使学生经过思考和实践后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最适合课前使用。再次,反馈与沟通。学生提交学习任务后,与同学在论坛上积极讨论,互动答疑,
144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学习平台是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在线沟通的桥梁,在
[14]
互联网的支持下体育教学“在场有效性”壁垒被打破。最后,将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向教师寻求指导与帮助,教师总结重点问题并在课堂进行集中讲解,线上学习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为接下来的深度学习打好基础。2�2 课中线下实施阶段:互动、练习
首先,教师进行课前检查,提问相关问题并随机抽取学生回答,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课前学习的成果,及时对预习情况好的学生的提出表扬。其次,根据线上学习任务的反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组讨论的形式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更有利于有效沟通,分享经验。在小组讨论之后由教师梳理知识、聚焦问题,总结易犯错误,集中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互动交流,一堂优质的体育课需要教师的激情与学生的积极相辅相成。再次,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分组练习,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练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和纠正从而形成肌肉记忆,做到真正运动技术动作的掌握,提高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对于练习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综合练习从而达到了体育课的目的。最后,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对于本节课的收获通过游戏或比赛的形式展示,分享交流心得体会,师生之间相互点评总结。
2�3 课后线上实施阶段:监测、指导
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在课下学生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时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的向教师反馈,教师在线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一方面,可以消除面对面沟通的紧张感;另一方面,交流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保证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老师通过QQ群、微信群或公众号等途径向学生推送一些体育类的知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体育的相关的内容,进一步加强对体育的认识。教师还可以通过运动类的APP对课下学生的运动情况进行监测,这样教师通过了解课下学生的锻炼情况更好的把握课堂内容。学生根据体育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运动圈子,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增加了趣味性。并且学生还可以通过运动手环等智能设备观测到自己的身体变化,从而感受到体育锻炼的魅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体育教学活动自此走向“课内外一体化”的开放时空。
3 混合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3�1 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首先,在开展混合教学之前,学校应聘请专业的技术团队,建立透明高效的云管理平台,优化学校的网络环境,保证师生登录账时号信息安全,保障校园广泛的网络覆盖,网络速度快,资料传送方便,信息储存量大,并在发生故障时及时得到技术支持。[15]云管理平台包括体育教学资源的管理、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测试模块的管理、交流答疑模块以及教学评价
的管理五大模块。有了专业技术团队的支持,体育教师就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而不是舍本逐末在技术方面大费周折。再次,可汗学院、慕课等平台提供了大量的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是线上教学的有力保障,学校要学会利用与筛选现有的网络学习资源,整理出最符合学生的课程。学校也要致力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使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个性化,适应于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3�2 注重教师教学理念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混合体育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师生角色定义,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师不再独霸课堂,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在该课堂模式下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交流,提高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16]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肯于破守陈规,乐于改变,对学习新东西保持开放的态度,要把“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作为当前的教育理念,以“发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目标的指向。[17]在教学设计的把控上体育教师需要做好线上线下学习内容的合理分配,使得混合体育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最大化。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搜集与整合教学资源,要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多渠道信息的整合、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进、改造、自创来整合出最适合自身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与时俱进、主动学习了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基础的软件培训起着支持和辅助作用,可以帮助老师更有效的开展混合体育教学并实现其教学目标。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为教师提供进修和外出学习的条件,或者聘请专家教授来校进行培训讲座。
3�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体育教师需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了解混合体育教学模式,明白线上线下教学方法与主要任务,学习基础的在线学习平台操作知识,自信的迎接新型的混合学习的到来。学生要适应师生角色定位的转变,转变传统的师生之间传授与接纳的教学理念,积极转变学习态度学会主动学习,明白自己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学会对自己负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想法,与任课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获得学习上的主动权。[18]另外,线上学习有很强的自主性,缺少线下学习浓厚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在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干预和指导,鼓励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3�4 注重评价机制的科学化与全面化
混合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上都有所改变,评价体系更契合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教学目标从更充分的维度重新构建综合、科学、可操作的教学评价体系。[19]首先,在评价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145
的主体方面,为避免主观化评价,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能只局限于教师,应做到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我评价。其次,在评价的方式方面,把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课中协作探究表现及课后技能测试水平三部分教学活动都带入教学评价中,并计算好每部分所占的比例,使得课堂更加合理化。[20]最后,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在课程的开始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了解,为体育课程的实施做好准备。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结合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例如通过网络学习数据显示:学生的资料下载、作业提交、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与线下课堂的任务完成程度与阶段性测试,评价时也不只是与其他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更重要的是学生与自己进行纵向比较,与最初的诊断性评价的结果做对比,学生自身的进步情况。在课程的结尾进行终结性评价,一般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集中的对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课堂学习成果的最终验收。
参考文献:
[1]欧阳修俊�“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初探[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3):78-82�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1-6�
[3]李建军�体育课堂教学纵横[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
[4]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5]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9):18-24�
[6]周进�大数据时代的高校个性化教育:一种过程支持框架[J]�高教探索,2016(5):11-15,20�
[7]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57-62�
[8]朱文辉�指向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J]�教育科学研究,2020(5):72-77,83�
[9]杨南昌,罗钰娜�技术使能的深度学习:一种理想的学习样态及其效能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20(9):13-20�[10]周兵�现代体育课程评价论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172�
[11]台盼盼�高校体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5):63-64�
[12]王国亮�翻转课堂引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实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1):110-116�
[13]荆雯,李洋,刘元国�“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泛在化新型体育学习模式研究[J]�体育学刊,2019(1):120-124�[14]肖尔盾�“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123-129�
[15]胡悦,侯会生�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7):76-80�
[16]王国亮,詹建国�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的价值及实施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2):104-110�[17]周凰,古雅辉,刘昕�“互联网+教育”进程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6):125-131�
[18]张彦秋,徐利民�课程理论发展与体育院校课程改革趋势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74�[19]郑勤华,陈耀华,孙洪涛,等�基于学习分析的在线学习测评建模与应用——学习者综合评价参考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9):33-40�
[20]张彦秋,韩冰,钱宝山,等�“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等体育院校的可行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4):74-78�
On the Mix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Online and
Offline in \"Internet +\" Era
Luo Yuan Zhu Huiping
(PE College,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12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educational reform l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imperativ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under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overcom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such as lagging teaching concept, single learning method, lack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With advanced teaching ideas, diversified learning methods,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mechanism, we can achieve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redesigns the three par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before class, during class and after class through online and offline ways, and constructs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that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internet + era,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providing good external conditions, improving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stimulat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warenes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chanism�Keywords:internet + physical education model of instruc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146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