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鄢陵县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评价

鄢陵县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评价

来源:爱站旅游
鄢陵县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评价

李中轩;郜林洁;张曼

【摘 要】为保持鄢陵县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建立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评价变量的基础上,对集聚区现有的十个工业门类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对各门类的综合指数进行二维分布比较,结果发现玩具制造、建材、医疗器械、箱包加工和纺织加工业为集聚区潜在的主导产业. 【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5)005 【总页数】4页(P121-124)

【关键词】鄢陵县;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评价 【作 者】李中轩;郜林洁;张曼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河南许昌461000;鄢陵县金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河南鄢陵461200;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河南许昌461000;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60

2009年4月,河南省《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缩小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改变我省长期以来以资源型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快推进各地区的产业集聚区建设[1].翌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亦提出,产业集聚区应在河南转型

发展、产业创新和产业空间结构重组中发挥主导作用.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产业集聚是河南省构建省域产业空间结构的基础单元,建设目标是率先推进产业集聚、承接城市外迁企业、构建城乡一体化创新平台和科学发展试验区[2].目前,河南省正加快推进一批县级产业集聚示范区,为实现“十三五”规划中的“先进产业支撑、经济高地连片、优化资源开发模式”目标奠定先期产业基础[3].

产业集聚区的特征是:通过共用基础设施以降低经营成本的基础上,由性质相近的上下游企业组成的在地理空间集聚的产业集合体[4].产业集聚区的目的在于实现协同管理、技术融通、创新孵化、引进人才,进而形成产业高地.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必将吸纳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加速城镇化进程.尤其对处于工业化早期的农业大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意义重大.另外,我省目前正在强力推进县级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规模和质量,对于优化省域土地资源开发的集约化和精细化地位十分突出[5].从全国层面看,县级产业集聚模式是实现两个统筹战略的具体目标重要途径.根据罗斯托的产业发展阶段理论,当前我省大多数农业县区基本已经跨过工业化前期的门槛[6].

1.1 集聚区概况

鄢陵县金汇产业集聚区位于鄢陵县城东南部,处于311国道与219省道交汇处,总面积约12.5 km2,是鄢陵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14年1月已入驻企业118家.2010年以来,集聚区在产业总体规模、企业数量、创新型产业孵化量等指标居于全省县级集聚区前列,2012年获河南省“双快产业集聚区”称号.

集聚区发展定位是:许昌市及河南省重要的食品生产及机械制造基地、县域经济增长极、全县重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载体、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和空间生长极. 集聚区发展目标是:将鄢陵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宜业、宜居、生态

环保的现代化产业集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科学发展实验区.

目前,集聚区按照“项目集中化、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功能集成化”的总体要求,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已初步形成以箱包皮具、食品生产、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2013年,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税收2.6亿元,其中食品、纺织、机械制造等三大主导产业完成营业收入占集聚区营业收入的69%. 1.2 研究方法

(1)主成分分析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把原有的多个变量化为少数综合指标,以便综合考察地理现象的动力因素,从数学角度而言,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通常由于n个样本的的p个变量数据量庞大,通过降维处理用几个较综合的指标反映原有样本的指标,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线性变换完成.

(2)SPSS 11.0软件统计法.①基础数据的标准化;②构建主成分分析向量矩阵;③提取特征向量:首先计算因子载荷矩阵,获取每个主成分的方差, 即特征根.用以表示对应主成分能够描述原来所有信息的多少;④主成分排名.将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之积作为各主成分得分 Z1、Z2、Z3、……,然后求出综合评价函数.一般取累积方差贡献率在85%~95%的特征值λ1≥λ2≥λm≥0对应的第一、第二、第m主成分.

2.1 产业发展变量的选择

本文选取影响集聚区内各类产业发展的9个经济指标作为研究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9个变量进行线性独立转换.这九个变量涵盖了集聚区内箱包加工、纺织业、电子电器、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和食品加工六大行业的基础经济数据.本文选用的9个变量列举如下:

X1——行业生产总值(亿元),反映企业发展规模.企业规模直接影响其发展地位. X2——企业投资额(亿元),评估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

X3——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人比例(%),用来评估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产品附加

值.

X4——企业销售总额(亿元),该指标评估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水平.

X5——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人的比重(%),该指标反映在产业集聚区产业机构的优化程度和创新性.

X6——上交税收 (亿元),该指标既是评估产业效益的标,也用以是评估产业的发展潜力.

X7——资源循环利用率(%),该指标可以反映某部门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能力. X8——就业总人数(人),该指标反映社会就业水准和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贡献. X9——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工业能耗(吨标准煤/万元),该指标用以表征可持续性. 2.2 主成分分析

2.2.1 变量的特征值、方差和载荷分析

本文用金汇产业集聚区2012年度发展年报数据进行统计计算,用SPSS11.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如下:

根据表1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数据可知,前三位变量的方差累积贡献率大于85%,因此需要提取前三位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数据进行因子载荷矩阵的计算. 表2表明,除了“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工业能耗”变量因子载荷系数较小外,其他变量载荷系数都大于0.8,说明第一主成分就可以反映金汇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的主要发展信息.

2.2.2 建立主成分分析方程

利用表2载荷因子可以得出下列因子变量得分矩阵,见表3. 从表3可以得到三个主成分分别为

F1=0.109X1+0.142X2+0.125X3+0.130X4+0.137X5+0.135X6+0.128X7+0.146X8+0.049X9;

F2=-0.018X1-0.008X2+0.137X3-0.007X4-0.012X5-0.051X6-

0.141X7+0.026X8+0.092X9;

F3=-0.029X1+0.055X2+0.048X3+0.141X4-0.003X5+0.018X6-0.108X7+0.483X8-0.165X9.

从三个主成分各变量系数特征可知,第一主成分保留了原指标57.6%的信息.从个系数可见,企业投资总额、企业销售总额、科技开发人员比例三个变量系数最大,表明集聚区内主导产业的标志性指标是投资、销售和科研开发能力.第二主成分保留了原指标18.6%的信息,从第二主成分系数的大小可知产品研发投入、就业人数和工业能耗三个变量对第二主成分贡献率较大.第三主成分保留了原指标中13%的信息量,从系数大小可知资源循环利用、上交税收额度反映了主导产业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2.2.3 主成分分析结果

由于F1、F2两个主成分对指标系统的贡献率已经超过76%,因此可以用表4中九个行业的F1、F2系数值作二维散点图,用以判断各工业门类所具有的主导产业的属性特征如图1所示.

图1 显示,金汇产业集聚区的工业门类中,最具主导产业潜力的是食品加工业和家具加工业,其次是电子电器和机械制造业.玩具、建材、医疗器械、箱包加工和纺织加工业为潜在的主导产业,而印刷业则为负主导产业.

金汇产业集聚区目前的工业门类中,最具主导产业特征的是食品工业,鄢陵是农业大县又是优质小麦主产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食品工业市场巨大.因此,集聚区要抓住东部制造业向中部转移的发展机遇,积极引入筹建上规模的食品加工业,加快确立其主导产业地位.其次要扶植一批家具加工产业,形成家具加工业特色产业区,丰富主导产业的类型.

同时,电子电器、机械制造业两个行业有衰落趋势,需要集聚区对这两个行业以政策扶持,同时鼓励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的投入.玩具、建材、医疗器械、箱包加工

和纺织加工业目前已在集聚区内形成一定规模和集群,并向集零配件和成品加工的综合工业园区转化,也是集聚区最具主导产业发展潜力的后备工业门类.

根据集聚区目前存在重视数量扩张,忽视科研研发的事实,我们建议要高度重视集聚区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高附加值科技型企业的引进,真正使集聚区具有推动鄢陵县工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1)汇聚集聚区可支配的资源要素,制定人才引进规划从长远谋划集聚区的人才支撑点;(2)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创新企业作为集聚区的产业增长点,例如3D打印、工业机器人和高端医疗设备制造等.在核心企业的辐射下,其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将逐渐形成产业增长极进而形成创新产业支柱;(3)遴选若干骨干企业培育集聚区特色的管理制度,构建集聚区独有的企业文化.文化具有根治性也具有创新性,只有打造产业集聚区独有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才能使集聚区有无尽的创新动力和制度支持;(4)搭建与兄弟产业集聚区进行合作创新的科研平台,与其他集聚区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互通有无.技术和管理是当今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跨区域合作才能让两大核心成为开放型系统,在吸收、转化和创新中助推集聚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献】

[1] 宋 伟.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问题探析[J].产业科技论坛,2010,9(3):79-83.

[2] 张宗益,李森圣.高技术产业集聚外部性特征的动态性和差异性[J].产业经济研究,2014,13(3):22-31.

[3] 张丽华,陈伟忠,林善浪.我国制造业集聚经济动态性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3,12(3):23-34.

[4] 民进河南省委.我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R]. 2012.

[5]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河南日报,2013-11-30.

[6] 杨留晓,杨小苏,赵 山.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思路与对策[N].河南日报,2013-02-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