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年第27卷第5期Joumol ofChin J ∞FrieM 均,日唧 ,2013 Oc ,V。z.27,No.5 大量输血的最新进展 罗如意.尹毅青 (中日友好医院麻醉科,北京100029)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25(2013)05—0306—03 doi:10.3969/j.issn.1001-0025.2013.05.014 大量输血是l临床麻醉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概 述了大量输血的概念,大量输血后机体出现的病理生理改 变,以及全血和各成分血输注的裨益。深入了解大量输血 对机体的影响,对于合理使用成分输血,掌握输血时机,节 约用血等方面都起到指导作用。 1大量输血的概念 大量输血的定义有3个:(1)24h内输入≥10个单位 的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s);(2)1h内输入>4个单位 的RBCs,并且需要继续输血。(3)3h内输入血容量一半的 血量_ll。大量输血与多种因素如酸中毒、低体温及凝血功能 低下有关,其中以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严重出血患者的预 后最差。19世纪70年代第1次有文献对大量输血进行报 道,当时大量输血相关的死亡率>90%I21。近年来,随着外 科、ICU、麻醉科等对创伤患者治疗水平的提高,需大量输 血的创伤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为30% 70%之间 。 2大量输血对机体病理、生理的影响 大量输血后,机体容易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 其中,以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酸中毒最为常见。在创伤 患者中,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酸中毒常同时出现。低体 温和酸中毒如不及时纠正.可使已有的凝血功能障碍更加 严重,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故三者合称为“死亡三角” 。 大量输血的患者出现酸中毒的主要机制为:低灌注组 织无氧代谢(乳酸的产生)及输注氯离子(包括氯化钠及含 氯化钠的胶体液)增加。因此,应尽量少输上述液体。pH值 从7.4降低到7.0,凝血因子WlIa的活性降低了90%.凝血 因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的活性降低55%.和Xa因子/Va 复合物活性降低70%t2 ̄。而且,酸中毒纠正后凝血功能不会 立刻恢复正常。 低体温是大量输血后的常见的并发症。从中心静脉或 者外周静脉快速输入库存血,可使患者体温下降。Reynolds 等 ??做的一个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证明。随着体温的减 低,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早期的凝血功能障碍、脏器 的损伤程度以及成分血液的需求都随之增加。低体温(特 作者简介:罗如意(1989一),女,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3—06—13修回日期:2013—07—09 别是在温度<35℃),能通过对血小板、凝血因子及纤溶系 统的作用影响止血。从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在体温<33℃ ~35 时,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延长。组 织因子和Wlla因子的活性随着低温的降低而降低。在动物 实验中,低体温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来 增加纤溶I61。另外,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主要是继发于血管性 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vWF能介导血小 板粘附和活化lll 。 凝血功能障碍是大量输血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动物 实验的数据提示 1.输注红细胞的同时输注纤维蛋白原可 以迅速达到止血功效。1/4的创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这些患者死亡率是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3倍[91。导致凝 血功能障碍的因素有许多。首先,组织缺血/再灌注、纤维 蛋白的消耗和溶解、机体低灌注影响凝血功能。再者,大量 的晶体液和胶体液输人造成血液稀释。在大量出血的复苏 过程中,如果只给予晶体和浓缩红细胞治疗,会加剧凝血 功能障碍。而早期前瞻性的输注血浆和血小板,能通过减 少出血量和改善持续出血的严重程度,减缓凝血功能障碍 的发展,因此可能会改善复苏的预后。 凝血功能的检测极其重要。以血浆为基础的常规凝血 功能试验.如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监 测凝血功能障碍和指导治疗创伤患者是不恰当的。可以使 用粘弹性止血检测(VHAs)如血栓弹性描记和旋转血栓形 成来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研究显示,使用VHAs可以识 别凝血功能障碍.预计大量输血的必要性,并能保证有效 确切的治疗[91。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三者可以相 互影响,如果患者的凝血功能在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纠正 酸中毒后仍存在,此时应考虑低体温。低体温的防治经常 被人忽略。需大量输血的患者通常情况比较危急,很有可 能在血液、晶体液和胶体液未加温后就立刻输入.从而造 成患者低体温,继而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 对于创伤出血性休克的患者.最常应用的是损伤控制 复苏。损伤控制性复苏是快速纠正酸中毒、低体温以及直 接治疗凝血功能障碍,应尽早输血。最新的证据显示,损伤 控制性复苏能降低总的输血量,提高血浆及血小板与红细 胞的比例。另外辅助性用药例如Ⅶa也是有益的。在复苏过 程中,过量的使用晶体液是有争议的。损伤控制复苏主要 Journal of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2013 Oct,Vo1.27,No.5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年第27卷第5期 307 指的是对于所有无法控制出血的患者使用氨甲环酸,按照 大量输血指南的规定使用固定血液制品及血液成分的输 入比例.允许适度的低血压_1l】。 3大量输血中各成分输血的应用 3.1全血 输注全血的一个优点在于补充替代各血液成分的比 例与失血中各血液成分的比例相同.并且不受储存过程的 影响。在军事用血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成分输血治疗相 比,战争相关的创伤患者接受1个或多个单位新鲜全血治 疗后,生存率提高蚴。 数据表明,输注了2000单位的新鲜全血,没有患者感 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E”】。由于军用输血的献血者2 年之内会进行筛查,故感染HIV的概率很低。军用输血的 献血者丙肝的感染率为0.11%,输入丙肝病毒污染的血的 可能为1/69930[ 。 3.2成分输血 由于库存全血发生了许多代谢和结构的改变,使得成 分输血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目前关于各成分 输血的指征和输入比例尚无统一意见。 3.2.1浓缩红细胞(packed red blood cells.PRBCs) 在急性出血性创伤中,输入PRBCs非常重要,然而关 于何时和何种剂量输血的指征迄今为止是有争议的,很多 指南使用血红蛋白lOg/dL或者更低作为输血的阈值。加 拿大输血委员会比较“自由输血”标准(在患者<HblOg/dl 输血)与“限制性输血”的标准(在患者Hb<7g/dl时输血) 的效果.结果表明,限制性输血的方法与宽松的输血方法 是一样安全的,并且降低了患者在30d内的死亡率。输入 PRBCs的量应该综合考虑血管内容量、心脑血管状态、肺 功能及患者的症状等方面㈣。 3.2.2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 在创伤患者中.凝血功能的紊乱不仅仅是由于凝血因 子消耗及受伤后输入大量静脉液体和浓缩红细胞导致凝 血因子稀释所致。在液体治疗和PRBC输入之前,1/4的创 伤患者已有凝血功能的异常。在创伤后大量出血的患者会 出现蛋白C活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或纤维蛋白(原)溶 解。单独使用血浆不能使3种紊乱完全缓解,对于这些患 者,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替代治疗,例如浓缩纤维蛋白原和 抗纤溶物质。大量的回顾性研究认为,在复苏过程中 PRBC:FFP应为1:1,但l临床试验尚未证实I151。 然而.有研究认为早期使用FFP及FFP:RBC接近1:1 不能提高生存率和减少死亡率。该研究认为,上述研究的 方法论不是很理想,并且这些研究存在生存者偏倚/7/。大 量输注FFP能增加输血相关肺损伤.发生、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事实上.除了腹主动脉破裂和 身体多处创伤的患者以外,几乎没有人从FFP:RBC为1:1 的输血模式中受益_161。在适当补充凝血因子的基础上,产 科大量出血的输血最适比例是RBC:FFP为1:1.3-1.4t 。 3.2.3血小板 血小板输注通常用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和血小板功 能减低的患者,主要为了预防出血。血小板输注的禁忌证 包括:血栓形成所致的血小板减少及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 少旧。大量输血的患者易发生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当血小 板计数<50x109/L时,提示需要输注血小板。PLT:RBC为 1:1时,能显著改善患者早期和晚期的生存率,减少了出血 性死亡,但与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关的死亡率随之增加『18】。 3.2.4浓缩纤维蛋白原 浓缩纤维蛋白原的输注能提高血凝块的硬度。减少其 他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的输入量,也 能减少术后的出血和引流量。另外,浓缩纤维蛋白原在有 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发生后应用也是安全的。 Meyer等人㈣系统性回顾了近10年关于纤维蛋白原 用于大量输血的4篇文献,结论是纤维蛋白原复合凝血酶 原复合物能提高创伤患者的止血能力.指出血浆中纤维蛋 白原的计数≥1 L足够达到止血功效。最新证据显示,预 防产后大出血的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至少为400mg/dU2 ̄J。然 而.由于这些研究中缺乏随机对照研究,故浓缩纤维蛋白 原用于创伤大量输血的患者的有效性尚需进一步证实。 3.2.5冷沉淀(cryoprecipitate) 冷沉淀包括Ⅲ因子、yon Willebrand因子、纤维蛋白 原、纤维连接蛋白、XⅢ因子和血小板微粒子_2l1。治疗低纤 维蛋白原血症时.输注冷沉淀1~2单位/lOkg提高血浆纤 维蛋白原浓度约500mg/L。因子XⅢ的功能是通过形成纤 维蛋白单体之间的共价键以及 一2抗纤溶酶、纤维蛋白 原、纤连蛋白、胶原蛋白和其它蛋白质的交联,来稳定血凝 块瞄 。XllI因子活性降低导致导致血栓弹力图(TEG)中血 凝块的稳定性下降。出血以及凝血功能障碍会导致继发性 的xⅢ因子缺乏。在骨科患者中,中度失血的患者使用胶 体使XⅢ因子的活性<60%。Poetzsch等人 从病理、生理 学的角度认为,血浆水平<50%时,应该对XⅢ因子缺乏进 行治疗。目前,应用冷沉淀最常用的指征是大量出血后的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尽管冷沉淀的使用已经超过45年,但 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3.2.6重组活化VⅡ因子(recombinant—activated factor V Ⅱ.rVⅡa) 重组活化VⅡ因子(rvⅡa)作为一种止血药出现于 19世纪80年代。rVII a作用于局部受损组织和血管壁,以 组织因子和凝血酶的形式激活血小板。活化的血小板形成 一个rVⅡa粘附的部位,从而促进凝血酶的形成,最终是 纤维蛋白原转换为纤维蛋白促进止血阎。 对于伴随难洽性出血,酸中毒,低体温等预后很差创 伤患者,使用rVⅡa能使生存率增加。在患者凝血功能尚 未严重损害时,尽早应用rFVII a能达到满意效果,并且在 应用rFVⅡa之前,最好能纠正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血小 板减少症。低体温和酸中毒会降低rFVlI a,的效用,在 pH<7.2时,应暂缓rFVI1 a的使用。在pH<6.9时,rVI1 a治 308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年第27卷第5期Journal of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2013 Oct,Vo1.27,No.5 ,疗创伤患者是无效的㈣。如患者出现纤溶亢进,则在应用 rFV II a之前应用抗纤溶药物和纤维蛋白原∞。 有研究认为,重组活化因子VII a(rFVⅡa)治疗产后大 出血是安全的,能提高机体的凝血能力,但是不能减少其 他血液制品的输注量,并且有可能会导致远期死亡率的增 加 。另外,加拿大输血委员会认为,许多随机对照研究表 明rV II a用于防止和治疗锐器伤和钝器伤导致的出血是 缺乏依据的,因此不推荐使用【 。在临床工作中,rV II a目 前应用尚较少。 应用大量输血时,应根据患者的输血指征,合理选择 血液成分,做到科学,合理及安全地输血。此外关于大量输 血的研究多是回顾性研究,关于各成分的最适宜的输血比 例,各血液制品的输入指征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争议。这些 都需要临床上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来提供更多的证据 和支持 4参考文献 [1] Raymer JM,Flynn LM,Martin RF.Massive transfusion of blood in the surgical patient[J].Surg Clin Noah Am, 2012,92(2):221—234. [2]Wilson RF,Mammen E,Walt AJ.Eight years of experience with massive blood transfusions【J].J Trauma,1971,11:275— 285. [3] Riskin DJ,Tsai TC,Riskin L.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s: the role of aggressive resuscitation versus product ratio in m0nalityreducti0n[J].J Am Coll Surg,2009,209(2):198-205. [4]Lier H,Krep H,Schroeder S,et a1.Preconditions of hemosta— sis in trauma:a review.The influ ence of acidosis.hypocal— cemia,anemia,and hypothermia on functional hemostasis in trauma[J].J Trauma,2008,65(4):951-960. [5] Sihler KC,Napolitano LM.Complications of massive transfu— sion[J].Chest,2010,137:209—220. 【6]Tsuei B,Kearney P.Hypothermia in the trauma patient[J].In— jury,2004,35:7-15. [7】Hess JR,Brohi K,Dutton RP,et a1.The coagulopathy of trau— ma:a review of mechanisms[J].J Trauma,2008,65:748-754. [8】Samuel A Tisherman.Is fibrinogen the answer to coagulopa— thy after massive transfusions?[J].Crit Care,2010,14(3):154. [9]Maegele M,Lefering R,Yucel N,et a1.Early coagulopathy in muhiple injury:An analysis of the german trauma registyr on 8724 patients[J].Injury,2007,38:298-304. [10]Thorsen K,Ringdal KG,Strand K,et a1.Clinical and cellulra effects of hypothermia,acidosis and coagulopathy in major injury[J].Br J Surg,2011,98:894-907. (I l】Cherkas D.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advances in fluid management[J].Emerg Med Pract,2011,13(11):1-19. 【l2] Thorsen K,Ringdal KG,Strand K,et a1.Clinical and cellular effects of hypothermia,acidosis and coagulopathy in major injury[J].Br J Surg,2011,98:894-907. 【13】 Spinella P,Perkins J,Grathwohl K,et a1.WalTa fresh blood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f0r pa— tients with combat-related traumatic injuries【Jj.J Trauma, 2009.66:¥69—76. 【14】 Walter H Dzik,Morris A Blajchman,Dean Fergusson,et a1. Clinical review:canadian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blood and blood products-massive transfusion consensus conference 2011:report of the panel,201l,l5(6):242. 【15] Callum儿,Rizoli S.Plasma transfusion for patients with se— vere hemorrhage:what is the evidence?[J].Transfusion, 2012,52(Supp1)1:30S-37S. [16] Godier A,Ozier Y,Susen S,et a1.1/1 plasma to red blood cell ratio:an evidence-based practice叫.Ann Fr Anesth Reanim,2011,3O(5):421—428. [17】 Bonnet MP.Basso O.Prohemostatic interventions in obstetric hemorrhage[J].Semin Thromb Hemost,2012,38(3):259—264. [18] Holcomb JB,Zarzabal LA,Michalek JE,et a1.Increased platelet:RBC ratios ar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fater massive transfusion[J].J Trauma,2011,71(2 Suppl 3): S3l8—328. [19] Meyer MA,Ostrowski SR,Windelov NA,et a1.Fibrinogen concentrates for bleeding trauma patients:what is the evi— denee?[J].Vox Sang,2011,101(3):185-190. [2O】 James AH,McLintock C,Loekhart E,et a1.Postpartum hem— orrhage;when uterotonics and sutures fail【J].Am J Hema— to1,2012,87(Supp1)l:S16-22. [21] Callum JL,Karkouti K,Lin Y.Cryopreeipitate: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J].Transfus Med Rev,2009,23:177-188. [22] K0rte WF.XIII in perioperative coagulation management[J]. 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2010,24:85—93. [23] Meibner A,Schlenke P.Massive bleeding and massive trans— fusion[J].Transfus Med Hemother,2012,39(2):73-84. 【24] Potzsch B,Ivaskevicius V.Haemostasis management of mas— sire bleeding[J].Hamostaseologie,2011,31:15—20. [25] David J Dries.The contemporary role of blood products and components used in trauma resuscitation[J].Scand J Trauma Resusc Emerg Med,2010,24,18:63. 【26] Fries D The early use of fibrinogen,prothrombin complex eoflcentrate.and recombinant—activated factor VlIa inmas- sive bleeding[J].Transfusion,2013,53(Supp1)1:91S-95S. [27】 Riskin DJ,Tsai TC,Riskin L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s: the role of aggressive resuscitation versus product ratio in mortalityreduction fJ】.J Am Coil Surg,2009,209(2):198-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