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改革创新破解转型发展难题——东莞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与主要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以改革创新破解转型发展难题——东莞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与主要
以改革创新破解转型发展难题 东莞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与主要经验做法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近 霎 工厂 荤 全会确定的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省政府的重 大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 改革创新破创解转型发展难题,着力增强科技 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在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和建立创新型经济体系方面取得明显 进展与突破,成效显著,其创新发展的做法经 验可圈可点,值得广东各地市借鉴学习。 创新发展实现“四个快速” (一)创新主体快速壮大。目前全市科 技型企业超过5000家,2015年新增国家 高新技术企业303家,总数达到985家,比 2010年增长193.45%;全市高企后备入库企 业达到774家;2015年以企业为主体新引进 了4个省级和10个市级创新科研团队,目前 省、市创新团队数量分别达到26个和18个, 国家高企、后备高企、省创新团队数量均居 全省第三位。 (一-)创新整体能力水平快速提升。 2015年东莞市全社会R&D投入达146亿元, 占GDP比重达2.3%,分别比2010年增长 182.56%和提高1.08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 专利申请总量和专利授权总量分别达38094 件和2682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 量分别达1l166件和2795件,分别比2010 年分别增长255.27%和532.35%,位居全省 第四位和第三位;2016年卜6月,全市专利 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4405件和l1658件, 分别同比增长55.97%和3.27%分别位居全省 第三位和第四位;截至2016年6月,全市累 计有效发明专利量9639件,PCT国际专利申 请量为378件,位居全省第三位。 (三)创新载 ̄.ztz台建设快速推进。2016 年全市新增5家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32家, 比2010年增长近2倍,其中信大研究院成为 全国第一个获解放军总参批准的军民深度融合 研究院;2015年新增科技企业孵化载体13家, 总数达到36家,比2010年增长5倍多,其 中国家级科技孵化器8家;全市有12个众创 空间被列入省试点单位,数量居全省第三位。 (四)创新总体实力快速增强。近年来 该市先后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国家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首批促进科技和金 融结合试点地区、广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 示范市等荣誉,并位列20l5年福布斯大陆创 新综合实力第14位,松山湖高新区去年被纳 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省新型研 发机构现场会、“四众”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 全省专业镇协同创新工作现场会等先后在东 莞市召开。 t要做法经验 (一)完善创新政策引导。东莞市委、市 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广东省科技创新政 广东经济/January 2017 23 PLAN I策划 策,结合该市实际,积极研究制定政策,强化 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设计,及时制定出台了《中 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走在前列的意见》,以及《东莞市加 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施办法》、《东莞市加 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实施办法》、《东莞市 科技企业孵化器产权分割管理暂行办法》等配 套措施,形成了“1+N”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 系,推动了研发准备金制度,创新券补助、科 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用地安排、科技成果转化收 益等重大创新政和制度在我市先行先试。同时 大力加强政策宣讲,组织开展了12期专题创 新驱动讲座和政策宣讲,并在全市分片区组织 了7场巡回宣讲培训会,让更多的创新主体和 全社会知晓、掌握和用好省市科技创新政策, 推动创新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二)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注重调动企业 主体积极性,鼓励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创 新驱动发展。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制定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 计划,建立了高企预评审培育机制,率先在全 省启动高企后备库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入库企 业和新认定企业给予财政后补助,对高企在研 发、专利、人才、融资、用地等方面进行倾斜 扶持,着力提升高企的数量和规模。二是推进 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修订完善市企业工程技术 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资助办法,建立了企业研 发机构备案登记制度,大力推动企业研发机构 建设,目前已累计登记企业研发机构2297家, 市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89家, 其中东阳光公司去年被认定为首个企业国家重 点实验室,实现了“零”的突破。三是引导企 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入贯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 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政策,2015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额 33.59亿元,位列全省地级市首位。制定并实 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扶持办法,并争取 到省2.16亿研发补助,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投 24 January 2o17/广东经济 入准备金制度,实施“创新券”政策等,支持 企业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购买技术服务、开 展产学研合作。 (三)积极推进创新载体建设。优化科技 资源配置,把科技载体建设作为推进科技创新、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一是推动新型 研发机构集聚发展。采取协同创新的方式,与 北大、清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 机构,今年新增东莞松山湖明珠实验动物科技 有限公司、宜安科技新材料研究院、大连机床 集团(东莞)智能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东 莞中子科学中心等5家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 发机构总数达32家,累计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 引进和孵化科技企业140多家。二是推进重点 科技园区和专业镇建设。以松山湖高新区为依 托,建设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两岸生物 技术产业合作基地、台湾高科技园等重大创新 载体,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的高地,同时大力推 进专业镇的建设,目前全市已有模具、家具、 纺织、服装等34个专业镇,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是推进专业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专业 镇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出台《东莞市科技创新 平台建设资助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将支持 专业镇创新平台建设的扶持资金从原来的每家 最高300万元提升至5000万元,并撬动镇级 财政按1:1的比例投入,大力引导鼓励专业 镇与高校院所合作,联合搭建大型的专业化创 新平台,先后组建了横沥模具制造、虎门服装 和桥头环保包装3个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目前 全市专业镇创新平台达到12个得到了省委省 政府的充分肯定。 (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在对外开 放中大力推动和开展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坚持 把科技交流与合作作为集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 源、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是 大力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主动傍“科技大款”, 每年组织多批次产学研对接活动,支持高校院 所将更多的科研成果在东莞转化和产业化,目 前全市企业与全国1O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 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了31个省部产 学研示范基地和12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 二是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加强与美 国、德国、以色列以及日韩、港台等国家和地 区的经贸技术交流与合作,目前中以国际科技 合作产业园、中德精密制造中心等一批重大国 际科技合作载体落户东莞,并已与相关国家科 研院所合作建立了25个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 作基地。三是持续举办重大科技活动。每年承 办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现已升格为 国家级科技交流合作活动,由国家科技部和省 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活动影响力与国际性、规 模与成效愈发突出,有效推动了创新资源在莞 加速集聚,目前已连续举办12届,累计推动 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交流合作,促 进2000多个科技项目达成合作意向。特别是 2015年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全国政 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和中国工程院院长 周济亲自出席,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五)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 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推动“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一是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 载体。制定并实施孵化载体“筑巢育凤”行动, 推动各方力量建设各类综合型和专业型的科技 孵化载体。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 载体36家,孵化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在 孵企业和项目数超过1000个,累计毕业企业 300多家。二是大力发展“四众”平台。推动 以众创空间和股权众筹平台为主要形态的创新 创业服务组织发展,并正在研究制定《东莞市 加快“四众”平台建设实施办法》,目前已经 涌现出天马创业营、“蚁巢”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蜂巢咖啡”等一批新型创业载体,以及牵投、 原始森林、狮子头等股权众筹平台。2015年 全市共有12个创新创业组织被认定为省众创 空间试点单位培育创客项目数近300个,孵 化企业约150家。三是持续举办创新创业大 赛。每年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东莞赛 区),目前已举办至第六届,营造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热烈氛围,弘扬了创新创业文化, 吸引和集聚了区域内外一大批技术、项目、人 才等落户东莞创新创业,获得了各级领导和社 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广泛关注。 (六)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积极创新财政 金融投入机制,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 注重推动科技金融结合,大力引导社会资本支 持创新创业。一是引导风险投资。设立了总规 模20亿元产业升级转型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首期5000万元的创新创业种子基金和每年 2000万元的创业投资机构风险补助资金,引 导风投资金投向。二是强化科技信贷融资支持。 设立了2亿元的信贷风险准备金和每年6000 万元的贷款贴息专项资金,积极实施“拔贷联 动支持计划”、“重点企业信贷支持计划”, 撬动银行为科技企业项目提供信用贷款,截至 2015年底,累计放款金额近20亿元。三是推 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开展上市后备企业的培 育工作,培育了114家上市后备企业,并已推 动众生药业、星河生物等32家企业在境内外 上市,推动科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四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组建了东莞银行 松山湖科技支行、浦发银行松山湖科技支行、 东莞农村商业银行松山湖支行等3家支行,还 组建了东莞市科技金融集团、东莞市科技创投 联合会,成立了广东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 东莞分中心、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东 莞运营中心等,并在全市各镇街(园区)和相 关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了38个科技金融工作 站,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固 组长:李鲁云 成员:康念福潘利刘培培黄蕾 执笔人:康念福 (编辑/杨瑞秋) 广东经济/January 2017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