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整体观念临床进化心理学土家族人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1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学认识到情志的重要性,七情内伤会直接损伤内脏精气,引发多种情志病症。而情志作为中医学对现代心理学情绪的特定称谓,认识到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会产生心理上的复杂反应。心理学家通过明确心理障碍的具体标准,以中医学“整体思想”来研究土家族人的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本文如下,以供今后进一步学术探讨与交叉研究之用。
1 中医“整体观念”的主要特点
。。运用古典哲学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思想,中医学认识到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的结构和功能都是作为人体一部分而存在的。通过非常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把握病情的实质,作出正确的诊断。其次,中医学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是相统一的。中医学认识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的阳光、水、温度、生物圈等,如果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这体现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再次,中医学认识到人与社会环境是相统一的。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的好坏也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之所以为人,是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紧密相关,当这种社会因素与人体不相适应时,稳定、有序、平衡、协调的健康状态就会被破坏,从而成为邪气影响人体的正气而致病。
2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在相应的背景下,如果一种机制未能执行它在进化中所形成的设计功能,那我们就可以说该机制发生了功能障碍。
3 进化心理学所致问题的表现
3.1 当面临相应的适应性问题时
由于设计功能未能被激活,常会出现一些由心理障碍引起的行为异常现象。例如土家族人强调存在的“”,如老人正常死亡后举行丧礼时,常常会以笑丧的形式,这反映了土家族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于死亡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如果存在心理障碍时,扭曲的思维方式会让他们在面对死亡的降临时,非喜悦而是痛苦。
3.2 当机制在不应该激活的背景下被激活时
外显与可观察的行为方式,周围环境的条件反射与影响效果,反映了条件性情感反应在新情境中的泛化和发展。例如土家族人通过哭嫁,有回忆母女情深,有诉说分离别哭,有感谢父母养恩,有教女为人处世等等,可见其十分丰富的感情内涵。在哭嫁歌时,一般即席而坐,见谁哭谁,以娘婶多见。如果这种哭嫁过多地倾向于不合适的对象,缺乏哀婉离别,甚至有一种报复的冲动,苦笑皆非,于情于理不合,凸显的就是变态心理下“患病行为”的刺激强化。
3.3 当一种机制未能和其他机制相互协调时
协调的失败,可能存在对信息加工的不完全性和缺少言语理解的相互协作,也有器质性损伤参与调节作用。由于机制的“平均”功能所伴随的正常错误,人类在用相应的心理机制来对自身和他人的配偶价值进行比较和评估,并非将主要经历和策略用在吸引同自己比较相配的对象中。例如在恩施地区的梭布垭石林,每年一度的土家族女儿会主要通过对歌和诗意,来表达青年男女对理想爱情伴侣的追寻与选择,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但是由于受各种媒体的影响,如土家族人看到的节目主持人和女演员都十分漂亮,这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较高的比较标准,因而低估了自己配偶的价值。为了在女儿会上能吸引更多的目光,一些土家姑娘可能因为抑郁、体型等功能障碍而出现不协调。
4 中医学“整体观念”在土家族人心理障碍中的应用
4.1 中医学“整体理论”在土家族人心理障碍方面的丰富内涵
以“整体观念”作指导的中医学,在长期的医学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七情会影响人的身心。如土家族人十分信奉的《灵枢.本神》道:“是故怵剔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乐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它本身强调了心理方面的异常会引来人们情志上的疾患,与进化临床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心理障碍存在许多同源性。在整体分析土家族人远古环境与现在环境之间的差别性时,由于适应性问题的主要特征发生了改变,会引发土家族人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些与中医学七情治病还受到年代心理特征、当前生理状态等紧密相联。
4.2 中医学“整体观念” 指导进化临床心理学
以整体观来辨病求因,中医学认识到人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析进化临床心理学时可把心理障碍的问题与其相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统筹兼顾地利用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去正常地挖掘其设计功能。
4.3 中医学“整体观念”应用于土家族人心理障碍的治疗
在多年的生活生产与临床实践中,以“整体观念”为思想指导的中医学摸索了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在土家族地区十分流行的针灸、推拿、气功、穴位封闭等。这些方法因为成本低且简单而易于操作,特别对一些疑难的心理障碍具有独到的疗效。如因七情不畅引发的顽固性呃逆的土家族病人可针刺内关或穴位封闭;惊恐过度所致发热的土家族病人可针刺十宣放血;耳穴压豆可解决长期因为心理障碍所致土家族病人的睡眠状态紊乱等。通过权衡土家族病人心理障碍的整体表现形式,熟悉土家族人的人体经络循行走向和分布状况,结合土家族的民族医药特色,可以帮助更多存在心理障碍的土家族人走向康复。
参考文献
[1]孙朝文,陈平,吴双等.探讨中医“整体观念”在临床护理程序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113(5):3-5.
[2]孙广仁,童瑶,陈文垲,李其忠.中医基础理论[M].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增刊:224-228.
[3]D.M.巴斯,熊哲宏.进化心理学[M].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2-457.
1.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445000
摘要:从技术管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方法和实践操作与技术管理实务入手可正确认识和把握技术管理学科体系相关问题。当前技术管理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技术战略与技术创新领域;技术管理学科建设的主题可归纳为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以及技术管理实务的规范化等。目前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研究主要包括“技术经济”和“技术管理”,随着形势的发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进行分拆和改造,但技术经济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与体系;不应错将工程经济问题附会在技术经济学科上,或将技术的经济问题与技术的管理问题混为一谈,因为无论是技术经济及管理还是工程经济及技术管理都不是连贯一体的合理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3)06-0096-07
一、引言
技术与自然、社会构成了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1〕。今天的技术已经形成了一个无比庞大的体系,随着信息技术(IT)的不断发展,技术也在加速发展。由于技术存在的不完美性、多用性、发展变化性,对技术进行管理就显得越加迫切和复杂。技术管理在国外已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而国内在这个领域起步较晚〔2〕。实际上技术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其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下面主要讨论技术管理的基本问题以及学科体系的发展等问题。
二、技术管理的基本问题
人们要利用技术,就必须对技术的性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便对技术进行全面的管理。在此我们首先对什么是技术以及技术的性质进行简单的介绍。
1.技术简述
技术(technology)一词在大英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the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the practical aims of human life”.(技术就是科学知识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实际),而将技术作为一个主题词检索就涉及了11个门类,76个条目〔3〕。技术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技术就没有人类发展的今天,技术对于人――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它是由人类创造的,一旦被创造出来,它就脱离主体,而一旦脱离开主体,它就不能直接为人类社会服务。技术的存在形式我们认为,它既不是属于‘世界1’――‘物理世界的实体’或客观物质世界,也不是属于‘世界2’――‘精神状态世界’或主观精神世界,而是属于‘世界3’――‘思想内容的世界’或客观精神世界,即“技术的内容是精神的,其载体或外壳是物质的”。〔4〕
2.技术的种类
技术的种类可分为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自然技术是物质生产技术,如制造技术、建筑技术、电气技术、生物技术、监控技术等等;社会技术则是改良社会的技术,如民主制度、法治、自由协议、独立规则、平等原则、组织架构、议事程序等等社会运行规则;。另外,技术按照其本质形态分为材料技术、信息技术;按照在社会中的用途可分为军事技术、民用技术;按与人们生存生活的远近则可分为探索性技术,实用技术和娱乐性技术;按技术处理的对象可分为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支撑,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在一个社会的发展中是自然协调的,要想有选择地发展一些技术,排除一些技术并不能全面持久地有效①。
3.技术的性质
关于技术的性质,人们讨论得比较多的是技术的本质,这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技术的性质应该包括技术的本质,但技术的本质不能涵盖所有的性质。在讨论事物的本质时,大多数人是将事物本质对象片面化或绝对化,并没有统一的视角和标准,这就使得问题复杂化了。我们根据对技术的分析罗列了若干技术的性质以为讨论技术管理的学科体系参考。
(1)技术的社会性。作为前述“世界3”重要内容的技术,首先是因为人的社会性而被创造出来的,技术的价值也是因其社会性,而与人类社会共存。
(2)技术的目的性。技术既是人的发现,也是人的创造发明,人们发现了是什么、为什么,从而才用于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3)技术的经济性。技术使人们生活变得更加方便――省时、高效、安全、可靠。
(4)技术的知识性。。
(5)技术的工艺性。技术的工艺性绝不仅仅针对物质产品技术,对社会、思维、政治无不如此,人类的现代化绝对不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没有政治、观念和思维的现代化――全面技术的现代化就不会有现代化本身,现代社会是全面技术化、程序化和工艺化的功能社会②。
(6)技术的周期性。技术的周期性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一种技术不会永远有效,一直不变;另一方面,就技术的总体而言,其发展过程体现出周期性或阶段性。
(7)技术的风险性。技术无论就其特殊个体,还是技术总体,人们都无法完全预期其未来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人们对技术使用必须多加小心,但发展与使用技术时可能会有问题,而不发展与使用技术绝对有问题。
(8)技术的发展变化性(也可将周期性归入此项)。
(9)技术的不完美与可完善性。技术像人类做的任何事情一样,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即由于人类发展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局限,在其制造或设计上都会存在一些不完美之处。
(10)技术的结构性。。
(11)技术的理性或程序性(类似于知识性和工艺性)。
(12)技术的多宜性。一种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尤其是某些技术不是首先为研究的目标项目服务,却在其他领域首先使用。
(13)技术的可替代性。技术的可替代性是与技术多宜性相辅相成的,没有技术革新的多宜性就不存在替代性,而且新技术总会替代旧技术。
(14)技术的扩散性。任何一种技术都必需让一定数量的人了解它、使用它才能发挥其效用,才能使其得到延续。
(15)技术的突变性和涌现性。技术的发展不是线性与可预期的,可能由于认识上的突破而发生突变、涌现,也许会在一夜之间就席卷全球。
(16)技术的进化性(IT技术最为典型,但不惟独IT技术)。
(17)技术的时效(历史)性。技术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部分,任何一种技术都有生命周期,且各不相同。
(18)技术的多向(非确定)性。这与技术的多宜性相反,是指实现同一个技术目标可以有不同的技术路径,譬如第三代移动通讯就有几种模式或标准。另外,技术的多向性与技术的可替代性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技术的替代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技术的进步。
(19)技术开发或认知(掌握)的复杂性。技术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属于情境的产物,尤其是复杂性技术更是如此,因此,技术的开发、学习都属于复杂性的活动。
(20)技术保持或使用的耗费性。技术无论是在保存上,还是传播扩散使用上都需要一定的耗费,如果不进行妥善保存,技术可能会失传,一旦失传再要使用就需要重新发明。
(21)技术使用的边际价值递增性。技术使用得越广泛,技术产生的效用就会越大。
(22)技术有限的“人为”及“为人”性(技术不完美的另一种解读)。
(23)技术发展的非完成性。技术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映射,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也决定了技术发展的非完成性。
(24)技术的信息性。任何一种具体的技术都是以信息的形式存在的,技术的扩散和传播上是基于其信息性的条件,如一个人买了一台计算机,并不等于他就购买到了计算机的技术,因为他并不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信息。
(25)技术的工具性。无论是要正确做事,还是做正确的事,都有一个怎么做才能行之有效的问题。
(26)技术的创新性。技术是人的实践性创造,没有人类的实践创造就没有技术。
(27)技术的神秘性。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意味着“诀窍”,或“秘诀”,而“秘诀”和“诀窍”总是被披上神秘的面纱,给人以神秘感〔5〕。
以上对技术性质的罗列,也许还不全面,但这大体可以为我们讨论技术管理问题形成一个初步的参考。
三、技术管理的学科体系
既然人类社会是追求其稳定性、可靠性、有效性等,技术管理也就是要针对不同的人群、组织以至人类总体对技术的期望从各种层次、方面来满足其需要,人们通过技术的发明、保存、使用、管理来达到人类利益的最大化。对技术管理的体系可以从技术管理的层次、技术管理的内容以及技术管理的目标等方面来讨论③~④。
在各种各样的组织之中都存在着技术管理问题:国家政府组织的技术管理,非政府组织的技术管理和企业组织的技术管理。。作为政府组织,技术的作用可能是经济繁荣、富国强兵、社会发展等;;。因此不同的组织对技术的要求不同,管理的目标不同,管理工作的重点也存在着差异。
。
而如果按技术的生产部门进行划分则有:农业技术管理、工业技术管理、建筑技术管理、运输技术管理、军事技术管理等;再按对技术的学科门类进行划分的技术管理有:物理技术管理、化学(化工)技术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生物技术管理、医药技术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管理技术管理等。
此外,还有专门化技术管理。如:施工技术管理、安全技术管理、服装厂技术管理、自来水厂技术管理、国际化企业技术管理与创新、信息项目技术管理、粮食储运安全与技术管理等等,具体的技术管理应该有成百上千以至更多。
不仅技术需要管理,管理也需要有技术。如:质量管理技术、安全管理技术、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技术、项目管理技术、内容管理技术、网络管理技术、指标管理技术、施工管理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等等,具体的管理技术真是浩如烟海。
而技术管理实务包括:技术转移、技术扩散、技术组织、技术演变、技术选择、技术社会、技术伦理、技术贸易、技术资源、技术价值、技术风险、技术使用评估、技术产品认证管理、技术管理技术。
因此,管理本身是一类复杂性活动,离开了管理的技术管理本身也无法实现其有效性的目标。人们不仅仅要对知识进行管理,还需要对管理知识进行管理;不仅仅要对技术进行管理,还需要对管理技术进行管理。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知识的进化与技术的进化就一目了然了。知识本身和技术本身都有自主增殖的趋势,而知识和技术都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具有了进化的特征。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是一种自身进化的结果,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过程也是不以人们自身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会引起何种结果则是难以预料的事。因此,建设技术管理的体系是一项理性化的工作。人们必须对技术进行再认知、研究,并遵循一定的规则、逻辑,来建构一种符号体系,以便人们进行学习讨论,进而把握。
作为技术管理的内容是广泛的。技术既是未成的――技术开发、技术创新都是未成的;也是已经存在的――已经应用的技术,变成专利的技术但没有使用的技术都是已成的。技术既有简单的――一个简单的物件;也有复杂的――大型现代化工厂。技术既是个体单一的――一个顶针;也是集合整体的――造一座桥,所用技术都属于整体集合的。技术既是局部的――国防军事技术;也是系统整体的――技术是一种整体建构的;是人类社会整体性的一种映射。人类社会发展与技术发展是一种交互作用的过程,既不会存在没有技术发展的社会发展,也不会存在没有社会发展的技术发展。技术整体是人类发展需要的整体建构,具有指向性――多样化和复杂化。从这样一个认识基础出发,技术的管理内容就是极其广泛的。把技术作为知识来保存是一种技术管理;试验、开发一种新产品、新工艺,并确保其成功,也是对技术的一种管理;确保一种机械设备的运行安全是一种技术管理。因此,发展技术、保留技术、应用技术等等都属于技术管理。由此可见,技术管理的内容广泛而庞杂。
作为技术管理的体系是发展进化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就提出了技术管理,其实技术管理的实践也可说是古以有之。。技术对人类而言既可能产生巨大的利益,又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既可能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需要对其进行管理。技术管理体系有两个方面:即技术管理的实施体系――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另一种即是其技术管理的科学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如技术的统计管理。这里的统计是应用统计,要针对技术问题、要求、目标,保证技术统计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实用性等。如何做好技术统计则更多的是方法问题――怎样实施、要满足什么标准等等。这里讨论的主要是技术管理的学科体系。
在发达国家,技术管理的工作比较成熟,工业革命的经历就使他们自觉积累了关于技术管理大量经验与实际操作方法,但在后发展国家既因为后发性没有建构出发展的良好基础,也因为受发达国家的示范作用影响,不能实事求是地针对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加强技术管理建设,而可能会导致其研究脱离实际,理论脱离应用。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使技术管理的企业主体地位基本得到确立,但整个国家的技术管理与创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关系的不顺是中国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重大痼疾,也是影响技术管理学科正常发展的主要障碍。
对技术管理学科体系来讲,应该从技术管理的基础理论、技术管理的科学方法、技术演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管理入手。当前的技术管理问题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技术战略与技术创新领域,可以把这些看着是技术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但技术管理的一般内容也不能削弱与忽视。今天的知识管理、技术战略与创新管理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发展基础之上才能行之有效,离开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
四、技术管理的学科建设
技术哲学就是要解决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或关系协调问题,那么技术管理就是要具体地协调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实现技术效用的最大化、技术使用风险的最小化,技术运行的理性化、技术创新的技术化。
技术管理是一门独立的管理学科。国外在技术管理、技术战略、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与贸易、技术预见与评估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笔者认为,我国将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并列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与我国技术经济相对应的学科领域在西方是工程经济学,工程是现代社会中普遍的问题,技术经济从术语结构或在事实上均有需要解决但无法解决的问题。尽管有人认为技术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新问题,但笔者认为如果技术经济问题是真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在国际舞台上进行交流,否则我们总是自说自话,没有比较,只是自己搞一套话语体系,而一切理论方法又都借鉴西方的,自己又没有实质性的创新成果,这样的学科似乎不要也罢。
另外,即使技术经济问题是成立的,那么将经济问题与管理问题混淆也不足取。过去将技术经济及管理作为应用经济,放在经济学科之中,现在又将技术经济与管理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之中,那么技术经济是经济学还是管理学呢?技术管理是管理学研究的问题是毫无疑问的,但将技术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下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将“技术经济及管理”这一学科分拆为“技术经济学”与“技术管理学”也许是更明智的抉择。
技术管理仅仅有企业的技术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时代的哲学转向或进入到技术哲学的中轴阶段〔6〕,技术管理、知识管理、创新管理、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不确定性管理并行为管理的当代主题。技术管理问题是时代向人类提出的又一挑战,建设好技术管理学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2)技术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深化;(3)技术管理学科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范式;(4)技术管理实务规范化、系统化与信息化;(5)鉴于技术管理内容的丰富性和增长性,设置“技术管理”的一级学科,是加强技术管理学科的平台基础⑥。
五、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改造
“技术经济及管理”是我国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一门学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国内与国际交往中日显尴尬。。另外在国际交往中,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与国外没有直接相关的学科与之对应,这样不利于其进行国际交流,也无法进行国际比较。
从目前“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实际研究领域与内容看包括了两个方面:“技术经济”和“技术管理”。而这里的“技术经济”不是严格的“技术经济学”而是“工程经济学”,这些在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上已有所改善。中国式的“技术经济学”主要是解决工程或项目方案等内容,多数情况下所涉及到的是“价值工程”理论与方法,当然“价值工程与价值分析技术”归入工程经济是没有问题的,或者说是工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管理”则完全是属于管理学科的,不应该与“技术经济”学科相混淆。“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在研究目的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非把两者放在一起就显得不太合适。
而将“技术管理”学科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之下也显得不妥。考虑到学科发展还很不成熟,目前可与“科学管理”并列放在一起,如可参考刘则渊先生建议的“科学技术管理”一级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管理”学科的升级,“技术经济”学科转入“工程经济”,“技术经济及管理”就可以取消。当然,取消“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有些人可能不能接受,认为这个学科还在不断地扩展与深化⑦。对于其应归属于什么学科?目前还有争议,有待研究。
总之,笔者认为,对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新的条件下可进行分拆和改造,不要错将国际上通行的工程经济问题附会在技术经济学科上,也不要将技术的经济问题与技术的管理问题混为一谈,技术经济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与内容体系⑧。另外,无论是技术经济及管理,还是工程经济及技术管理都不是连贯一体的合理学科,技术经济是经济学科的领域,技术管理是管理学科的领域,同样工程经济也必须与技术管理分立。我们今天用于解决技术经济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工程经济的理论和方法,并没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所谓技术经济的新问题和新领域也都是工程经济问题的领域,我们必须还技术经济学科的本来面目。
注释:①
技术是理性的产物,因为是理性的产物,对技术的善用也是一个理性的要求。技术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这并没有成为今天这个世界的共识,尤其在传统国家。人们并不认为社会技术与人文技术是与自然技术同等重要的技术,有的人甚至希望能有选择地发展技术,或特别偏爱自然技术,殊不知离开了社会技术和人文技术的自然技术也是极难发展的。有人讲,硅谷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而是一个真正的社会文化现象,这是一种深刻的见解。
②在现代化、后现代化社会里,功能社会或功能化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终极形式,唯有通过全面的技术现代化才可能实现。
③关于技术的学科体系问题,侯剑华和宋刚在2006年发表的《技术管理学的兴起及其学科体系构建》一文将技术管理划分为“技术管理一般理论”、“理论技术管理学”、“应用技术管理学”和“部门技术管理学”四个系组。由于缺少对技术性质的认知与把握,似有生硬之嫌,如“理论技术管理学”仅仅罗列了:技术经济管理学、技术创新管理学、技术战略管理学、技术过程管理学、技术运筹管理学、技术系统管理学、技术控制管理学、技术知识管理学、技术信息管理学和技术能力管理学;这些“理论技术管理学”可能不一定成立,所谓“理论技术管理学”是不是属于“技术管理学原理”呢?另外在“部门技术管理学”中列入“企业技术管理学”似为不妥,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属于行业(部门)的,那么企业怎么就又成了一个部门呢?再有在部门划分的准则上也欠考虑,邮政业、船舶业是否能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并驾齐驱呢?而且“部门技术管理学”共列出了十项:工业技术管理学、农业技术管理学、企业技术管理学、军事技术管理学、电信技术管理学、邮政技术管理学、船舶技术管理学、传播技术管理学、教育技术管理学和交通运输技术管理学。总体来讲该文需要商榷之处颇多。
④在目前流行的技术管理定义或所称的内涵中,多数将技术管理片面性规定在公司(企业)技术管理的范围内,如美国工程院下属的国家研究学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就认为,技术管理是“将工程、科学和管理学结合在一起,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与经营目标,规划开发及提高技术的能力”;而该学会提出的技术管理应该满足的八项基本要求就更将技术管理狭义化了。
⑤国内外都有一批学者在研究新兴技术管理,我们认为新兴技术是相对于传统技术而言的,既然有新兴技术管理那么也就应该有传统技术管理。实际上我们的看法是,所谓新兴技术管理、传统技术管理都应该纳入技术管理的框架,所谓新兴技术管理应该是技术发展与进化到这样一个阶段,技术管理研究中涌现的新问题,事实上,不确定性管理等理论方法已经为其做好了准备,新兴技术管理并不存在特殊的对管理学的开创性工作,应用已有方法理论就可以解决。应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管理也需要不断地发展。但仅仅用新技术管理、新兴技术管理等来表述技术管理研究的进步,不应该是学科自身的逻辑。
⑥关于设立“技术管理”的一级学科问题,1997年刘则渊先生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上曾发文建议设立“科学技术管理”一级学科。笔者认为,鉴于技术问题的复杂性、庞大性和重要性,应该设置技术管理的一级学科和技术科学的一级学科,因为技术本身涉及问题的面之广、与人类关系纠缠之深,实非用一个二级学科所可以涵盖包容,而“技术科学”亦可称为一个体系庞大复杂的问题,同样应该设立一级学科。
⑦大多数中国学界的技术经济学人士将“技术经济学”等同为“研究技术和经济之间关系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交叉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种关系的解读就会无止境地需要。究竟技术经济学是只能研究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还是有其他广泛的内容,技术经济学可不可以研究技术的经济问题呢?而事实上,技术经济研究的新领域仍然应该属于工程经济的研究范围。将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管理归入到技术经济之下则更是牵强附会。
⑧此处所说的“技术经济学”应当是指与“资源经济学”和“消费经济学”等相类似的学科,而非指“技术经济分析”或支持“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经济分析,也即不属于“工程经济学”。目前尚未见到对技术问题的经济学讨论,很有必要创建一门真正的“技术经济学”。
参考文献:〔1〕
钱伟长.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219-220.
〔2〕吴贵生,谢伟.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研管理,2005,(6):49-55.
〔3〕“technology.”Encyclopdia Britannica〔C〕∥Encyclopdia Britannica 2007 Ultimate Reference Suite.Chicago:Encyclopdia Britannica,2007:30-38
〔4〕陈文化.科学技术与发展计量研究〔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1-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