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画教学对小学生有深远影响
小学课中的国画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能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国画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被称为三大国粹之一。它以线条、水墨作为绘画之根本,体现的是中国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美学理论。中国古代画家正是运用了这些美学原理,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中充分地展示出了他们对美的认识以及他们特有的审美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中国画家的审美情趣作为中心的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及表现技法,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中国画博大精深,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更进一步地搞好中国画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把中国画教学从小学低段儿童抓起,不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更可以将中国画与儿童画相结合,使学生在快乐中体会艺术的无穷魅力。
三、国画教学中的经验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败。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好的可塑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把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出来。我们不是期望每位学生都成为“大师”,但是,我们需要通过美术课指引给学生一条捷径,启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发现生活的美、体验生活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影响学生的一生。
1.书法的练习是小学生学习国画的基础
。这就好像要制作三维动画前先学习熟练地电脑操作是一个道理,打好基本功是必须的。书法的篆、隶、楷、行、草,其中的顿挫、回转、轻重、疏密等,在国画中都能体现出来。写隶书就像写竹身,写楷书就像写竹叶,写行书就像写衣纹,写草书就像写藤枝,建议各位同仁一定在教学生学国画前或学习国画中一定要兼修书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书写水平,又稳扎了画国画的基本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之。
2.学习国画最初以“欣赏”为主
在日常教学中,有的老师不管是画什么,上去就先让学生画,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评。其实,这样做不仅没有让学生得到美的体验,反而给学生的心理增加了不少负担。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感受放到第一位,跟着学生的感觉走,诱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而不是把知识灌入学生的头脑。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激情才能把知识真正学到心中,所以我在教学生学习国画前,先让学生欣赏国画。谈到“欣赏”,我的课堂不是让学生盲目地欣赏,亦不是随意地欣赏。
(1)由“简”入“繁”
学任何知识的最好前提就是培养出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因为受知识和逻辑思维的限制,所以在国画欣赏中从风格方面,最先应安排学生欣赏兼工写的作品。兼工写作品易于小学生接受,易于学生感受作品的表达思想,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带给学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通过最初的欣赏,接下来可以向“两极”发展(“写意”和“工笔”)。有了初步的欣赏基础和兴趣,学生的欣赏水平就会得到提高,欣赏比较“深”的作品就不是那么吃力。
(2)由“不知”到“知”
。我们农村的学生对大自然中的花草、昆虫、鱼虾非常感兴趣,并且能看到、能摸到、能嗅到,他们非常熟悉,所以我最初安排他们欣赏花卉、虫鱼。让他们感受艺术大家们是怎样用画笔使这些普通的玩意儿跃然纸上的,诱引学生怦然的心跳和跃跃欲试的感觉。生活中的常见题材欣赏后,当然还想看平时不常见的。渐渐深入,可以安排山水、人物了。当然也兴致盎然,由“不知”到“知”了。
(3)“读”出作品的思想内涵
既然艺术高于生活,那么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用“眼”去看作品。有了一定的欣赏过程后,要求我们教学生用“心”去读作品。。开始时,最好的方法是结合学生本年级的语文书。语文书中一般都有古诗,并且都是诗配画的。学生的古诗都学得很好,欣赏着配画,颂着古诗,自然不自然已经把画作的“灵魂”找到了。而且巩固了语文知识,一举两得。。这样就既教了学生欣赏作品,又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了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
3.学“画”的过程
关于小学生画国画是先写生,还是先临摹这个问题,每位老师都有不同的见解。因为我们不是圣杰,也不会闭门造车,所以不能让学生没有层次地学习。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1)从“小事物”开始
学生的生活中有非常多的事物,教育学生细心观察。可以是一盆花,一个蔬菜、水果、一只小鸡等,甚至苍蝇、蚊子。通过学生的仔细认真观察,做到“胸有成竹”画到纸上。虽然不算一件完整作品,也没有很深的内涵,但记录了生活的片段,极富生活气息。让学生粘到自己的座位旁,学生们就会有成就感,为之奠定了学好国画的信心。安排几节临摹课,并不是临摹完整的作品,可以是一幅作品中的局部。例如,一件作品中的一只昆虫、几朵小花、几块石头等等。通过小写生和临摹,学生的技法得到了提高,再经过老师的点拨和鼓励进步一定很快。
(2)形成小作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已经有了画小作品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地画,给予学生肯定的回答,好的学生都是表扬出来的。强调作品的题材一定是生活中的,必须把自己对事物的感觉画出来,凸显出学生自己独有的个性。当然,老师要及时给予指正和正确的引导。
(3)回归“临摹”
学书法一定临帖,学国画适当临摹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临摹大师的作品,练笔法、练神韵。汲取每位大师的精华部分为学生所用,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并凸显出特点。老师要交给学生“抄”的方法,要抄的精妙、抄的绝伦。在临摹的过程中感受大师们作画的手法、意境,对学生的成绩提高帮助很大。
(4)创作形成
通过上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作品了。在布置作业时老师不要总是固定题材,要给学生自由的创作空间。鼓励学生做自己的作品,教导学生画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自己的心情、感受、思想融入绘画中。在课堂作业完成后,给学生讲述作品的时间,让学生讲作品的产生原因,用了什么风格,体现了怎样的思想。通过学生之间的讲述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积累知识,勇于创新
继承不代表守旧,既然国画是我们的国粹,那么就要很好的传承,并且把它很好的发展下去。古人当然是无法超越的,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在学好的基础上大胆的创新,可以是题材的创新、材料的创新、意境的创新、思想的创新。只要是独特的、符合时代特色的都是精品,不要泯灭学生的创作欲望。
课堂上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给学生轻松、优雅、欢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心理影响,会使学生朝着阳光、健康的方向发展。教育学生课外积极积累各种美术知识,为创作奠定基础。美术知识积累方法多种多样,有电视教育频道、互联网等现代化的媒体。告诉学生每一幅好作品都是画作与思想结合的结晶,如果一件作品画的再漂亮,如果没有要表达的思想,只能说是一张画而已,不是艺术品。中国画讲究的就是在事物的影响下,经过画家的手和眼,用笔墨通过头脑、心灵的酝酿,在纸上表现出来。这不仅仅有美的事物、超凡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表达了独有的个性与思想,所以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绝对的肯定,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生活中事物的美,用画来表现“物的美”和“心的美”。
五、跟着学生的感觉走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美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审美能力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初中美术课堂更加受到重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美术课堂焕然一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也更加喜欢美术课。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美术课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在对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研究。
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特点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理论。
1.初中美术课教学目标
。此外,美术教育还应当重视学生对文化传承的参与,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
2.美术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
初中美术新课标体现了新时期的教育理念。首先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于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色彩和线条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其次,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使学生情感得到抒发,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二、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和验证教学理论
1.渗透美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美术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美术欣赏方面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现教材中美术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不同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以此提高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如,在讲授《色彩的感染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朝阳、夕阳的色彩,春天的树叶和秋天的树叶颜色的差别,蓝天白云和雾霾中的天空,让学生通过生活中最直观的色彩的鲜明对比感受并说出哪种颜色对自己的感染力最大。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学习美术不但能让学生感受美,产生愉快的审美体验,还能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如,在学习读书、爱书的情节这一单元时,学生能够感受到书香,还能在书林漫步中欣赏到古代书籍装帧设计的特色,学生看到了古人用的竹简也产生了在上面写毛笔字的欲望,甚至喜欢上了写毛笔字,从而陶冶了情操,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美术的学习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单纯美好的精神境界中自由畅游。
3.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具有形象性,但也具有抽象性,当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画一幅“自己印象中的世界”时,美术便是抽象的。学生要先在头脑中构思要画哪几方面的内容来反映世界,然后思考用怎样的色彩、线条等表现事物的特点,还要设计怎样构图。对于这个主题,有的学生画的是繁华的街市,有的学生画的是宁静的田园,有的学生画的是晴天绿水,有的学生画的是雾霾、浓烟、干涸的河流。学生都带着独特的眼光看世界,并在建立对世界的印象时掺杂了自身的情感态度和生活体验,因此每个学生绘制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学习不单单是欣赏和创造,还是对文化的传承。当学习诗书画印时,学生能够了解画印是什么,为什么要为诗书配上画印,哪些诗书才会有画印。通过学习美术,学生还认识了什么是藏书票、藏书印。此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根据单元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资源,如《太行丰碑》《寒江独钓图》《柳牛图》等,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不同国画作品的文化背景,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生的可塑性强,教师要通过美术课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鼓励学生创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并明确教学目标,将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丽娜.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摘要: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也是一门造型艺术,其涉及面较广且知识性强,采用多媒体进行美术学科的辅助教学,不仅实现了网络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的完美结合,同时也将传统美术教学的优势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融为一体,可以为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校美术教学;运用
。研究方向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4-0076-01
如今,多媒体教学艺术已经作为一个新的领域走进了教学实践的第一线,并以其独特的教学互动和教学优势,成为现代高校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高校美术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诸如忽视教学规律、无法控制认知距离和情感距离等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校美术教学中,课堂上的主体是教师,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总是跟着教师的思路来完成教学。这样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动作、思维等都未得到完全的解放,致使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此,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美术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互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多媒体环境下,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欣赏,进行广泛的交流,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教师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更多的直观认识和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有利于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形成。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造型艺术,每节课都离不开具体的可视的形象。形象是否具有直观性,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更深层次地解读该画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三、有利于学生快速领会绘画技能
。。如在进行工艺制作课程时,教师可以将绘制草图、拷贝、涂色、色彩转换等设计过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就能够清晰明了地认识工艺制作的整个过程。同样,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互动学习和探索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设计制作的工艺品,不管是从造型、色彩还是从创意上都远远超过了手绘的视觉效果。
四、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环境下的美术教学,由于多媒体的显示速度明显快于板书的速度,其单位教学容量也远大于传统单位的教学容量,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考虑相关的课堂设问,因此,教师应注意把握课堂教学速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可以在将课件以电邮等形式发给学生,方便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此外,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将抽象问题变成了直观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内容,但是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直观思维进行有效思考进而转变成抽象思维,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的。多媒体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仍有许多工作需要不断地完善。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定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促进教学水平的极大提升。
参考文献:
[1]、侯文勇.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价值工程.2011,30(18).
[2]、陶慧娟.论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优势及意义[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3).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在教室外的瓷砖墙壁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家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了!一到课间,走廊里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者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二、突出主体地位 营造创新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
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
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题,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弗感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能有创新。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十一、二岁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如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未来的学校》,多数学生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学校,但有一个学生把未来的学校建在了月球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学校建到月球上,他理直气壮的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世界人口急剧的增加,地球有一天会承受不了……”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表扬了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我认为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到统一,即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果。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
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实施目标教育,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一)以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或看待美术为原则而选择有效的教学课题和教学内容。高中美术课程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技能技巧,而且包含更广泛的美术文化,并力求使美术教育所具有的认识技能、情感创造等价值系统得到回复。教学设计在课堂实施中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灵活地改变教学设计与实施,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发展规律,对学生采取分类教学,实现全面发展,避免“一刀切”的认识误区,客观地认识学生群体的现实水平及个体差异性,进行意向选修,分类编班,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潜能倾向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达到学生能接受、教师所期待的目标。
(二)以帮助学生试图用美术表达自己的理解、希望和梦想为原则而选择有效的教学课题和教学内容,并重视促进学生在美术文化表达过程中对美术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感觉的陶冶。针对具体的培养目标,我制定了一个相对活跃的教学思路。
1.观察感觉能力。学生对一具体对象或事例进行表述,欣赏优秀作品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老师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学生。例如:当你看到一个瓶子时你想到了什么?当你用线来进行排列组合的时候有什么想法,面对对象时,你采取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等等。
2.分析理解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如:比例、结构、透视、明暗、虚实、色彩等规律性的和逻辑性进行理解分析。
3.理性表达能力。在对事物客观表象的观察理解的基础上,渗透入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表达。
4.个性表达能力。。
5.心理调适能力。高中学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课程紧,压力大,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直接抒发各种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升华情感;促进交流,学会沟通,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
6.自我评价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美术学习的态度、方法与成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增强自我表达的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评价他人美术学习的成果;通过以美术学习和各种艺术交流,架起与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三)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与不同层次阶段的学生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同时让学生完成一定的课业量,以摸清学生的美术表现水平。
二、运用多媒体,改进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属于视觉艺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特别在欣赏各类美术作品时,要求作品的图像质量高,作品数量大。而现有的美术欣赏教材中所展示的作品有限,并存在画幅小的缺点,加之美术欣赏课的课时少,而学生已不再满足于教材上的介绍,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交流和更多的艺术体验。要解决这些教学中的矛盾,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例如,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格尔尼卡》的欣赏中,如果只有老师枯燥、单一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和理解作品的真正意义和美感,而充分地运用多媒体展示画面,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图像,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引人入胜的音乐和身临其境的影像等信息瞬间展现在学生面前,可大大节省讲解时间,给教师和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欣赏、感受、讨论、分析作品的美。这样能激发学生认知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进入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使视、听感官相互配合,达到一种通感的审美效果,从而领略该作品的艺术内涵。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大量的讲解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占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制约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教学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网络知识于一体,它的应用改变了美术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手段和教学的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促进了课程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知识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四、通过美术教学,健全学生人格修养。
美术情境教学与讲授式、讨论式等传统美术教学不同就在于情感和情境上。
(一)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兴趣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情境教育使孩子在体验趣味的基础上,在探索中收获巨大的欣喜,激发成就感。
例如《眼睛想象旅行》的情境活动,老师和孩子一起坐在软软的靠垫上,随着音乐展开旅行。旅行中,小眼睛似乎长了翅膀,它飞到了小河里,看到了太阳和小鱼在一起游戏,小眼睛飞到了……看到了……又和谁在一起……孩子们还把自己的作品用儿歌说一说:小眼睛变变,变成了热气球的世界;小眼睛变变,变出小刺猬的乐园;小眼睛变变,讲述着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从幼儿出发,将“趣”贯穿活动始终,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并有丰富的作品。
(二)以情感因素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李吉林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情感为纽带”。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而情境教育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纽带的驱动作用。
。教师抓住孩子这个情感,进行活动的创设。在活动中,从开始观看FLASH,了解福娃的由来,到紧张激烈地观看福娃比赛“实况”,到组建福娃拉拉队进行彩绘布置,最后创设游戏情境进行福娃大比拼。孩子们的情绪始终高涨,教师用情感做桥梁,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
(三)以年龄特征为前提,体现游戏性
游戏是每个幼儿都喜爱的活动。在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更加好地沉浸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可以用游戏化的语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例如在幼儿初学画画时,经常可以看到画笔乱放、乱丢的现象,这样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游戏来纠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广阔的大海是鲸鱼的家,冰冷的南极是企鹅的家,辽阔的沙漠是骆驼的家……”老师创设游戏情境:“红、橙、黄、绿、青、蓝、紫”笔宝宝们要回彩虹家。和孩子们一边认识颜色、一边给每个笔找“家”,在这样的游戏中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摆放画笔,慢慢地养成了习惯。
二、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
指导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
(一)以语言描绘情境
想象可促进孩子更好地进行艺术创造。教学中教师通过和孩子谈话,创设与美术活动有关的情境,让每个孩子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
在《美丽的西班牙之旅》中,欣赏米罗的画的时候,就让孩子畅谈自己的感受。用语言的描述来表现情境,孩子的认知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并且这种语言带着感彩作用于孩子的感官,激发孩子的情感,帮助孩子的思维想象,从而使孩子进入特定的情境。
(二)以自然、生活展示情境
大自然中的感受、生活情境等都是创造的起点是灵感的源头。自然是那样的美丽多姿,生活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有形、情、境。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引导孩子去体验艺术的语汇、丰富创作的灵感是最恰当的。
例如美术活动《有趣的想象旅行》,旅行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中所见所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老师以旅行贯穿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奇特景色,孩子在自己的想象旅行中才有了创作的根源,才会有更丰富的想象。
综合活动《大家来帮忙》,以汶川大地震的现场情境引导幼儿联想森林里发生地震的场景,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展示情境,激发幼儿创作的激情;从汶川地震后为灾区人民造房子迁移到我们小朋友要帮忙森林的小动物一起盖房子,包括盖房子的基本要求都是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三)以游戏展现情境
在孩子们心中,各种绘画工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概念,能画出线条色彩,是这种“玩具”的特殊功能。笔者开始了游戏在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在组织幼儿绘画过程中,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手段,使教育语言成为孩子能听懂的游戏化语言,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得到发展,让他们感到美术活动本身就是轻松愉快的游戏。
例如小班美术活动《和叶子做朋友》,自始至终孩子都是沉浸在游戏的氛围中——和各种各样的叶子做朋友,做游戏。首先用玩宣纸给叶子拍照的拓印的游戏;然后在印画画找秘密,玩添画的游戏;最后大家都很开心地下雨啦,体验晕染的游戏,每一个环节孩子都在“玩中学习,玩中作画”。
(四)以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是直观的、是视觉的,通过表演传达信息、反映情感,增强情绪体验,有利于孩子在作品中的情感再现,并且也是孩子乐于接受的。
在活动中,可以以表演的形式开始,让孩子一下子融入情境,充分传达直观的信息和情感;以表演的形式结束,孩子通过肢体可以更加自如更加愉悦的表现自己内心世界。情境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与激情。
(五)以多媒体演示情境
在美术教学中使用电脑,创造出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能激发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美术课堂效率。
《美丽的西班牙之旅》中的师幼合作创作范例这个环节就用到了多媒体演示情境这一策略。教师用电脑软件与孩子一起在米罗的画上进行再创造,画面生动形象,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化静态画面为动感画面,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变为孩子边看、边听、边动手实践的全新教学情境,当孩子在美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时,自然会用心灵绘画,释放自己的潜能。
(六)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都会撞击、触动孩子幼小的心灵,随着音乐波动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以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孩子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