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装配式结构工程构件的制作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装配式结构工程构件的制作
装配式结构工程构件的制作

宋开元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装配式结构工程构件制作的材料要求、机具设备、作业条件、施工操作工艺、质量标准等问题.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学》 【年(卷),期】2018(009)022 【总页数】2页(P36-37)

【关键词】装配式结构;工程构件;制作 【作 者】宋开元

【作者单位】勃利县城镇建设管理处,黑龙江 勃利1545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758.12

1 材料要求

第一,模具材料。生产定型构件所用钢模,木模加壤贴薄铁皮或木模加小角铁包边等。选用木材的材质不宜低于Ⅲ等材。

第二,预制混凝土原材料。预制混凝土原材料包括425水泥、砂石、清水等,要按预制混凝土配置标准比例,进行配合调制。 2 机具设备

第一,木工机械、钢筋加工机械、起重机械、运输车辆等。

第二,起重机械工作半径、起重能力工艺参数选择应满足使用要求;运输车满足构件尺寸、重量的装载要求;吊装用钢丝绳直径大小应根据使用性质、荷载大小选用,接头宜用插编法或绳结法连接,插编长度不小于20倍直径。 3 作业条件

第一,施工方案审批完毕,并向施工操作人员作技术交底。

第二,模具制作与安装场地应设在室内,制作较复杂和大型的构件模具时应设有足够的放大样场地。

第三,制作好的模具已进行复核验收,连接配件等已准备好。

第四,需用的机械已检查验收,性能及数量满足使用要求。吊装用的卡环、撬杠、铁扁担以及垫木等准备齐全。钩挂构件吊环进行起重的吊钩应完好无缺,无变形、裂纹现象。

第五,构件制作、堆放的场地应平整坚实,有排水措施;运输道路能满足行驶要求。 4 施工操作工艺 4.1 工艺流程

钢筋混凝土构件模具制作与安装→钢筋制作与安装→构件制作→构件的脱模。 4.2 施工操作要点

模具制作。用作底模的地坪、胎模,应平整光洁坚实,水泥胎模的转角处应做成圆角。模具制作宜考虑负偏差,避免构件出现超长、超宽、超厚。用料应符合节约的原则。当采用木模板时,应避免大材小用,长材短用,且要符合下列要求:一是凡遇木材大节、腐烂、虫蛀、暗伤的不能使用,或截去损伤部分。二是木制的箱型侧模、胎模等应有足够的横肋支撑、底模也应有足够的小楞支托,间距不大于500 mm。箱型侧模如采用活动卡具固定的,其间距不大于2 m。厚而高大的构件(如吊车梁)模具应采用螺栓固定,以保证构件的成型尺寸。木材必须接驳时,在接驳部位应予加固,接驳点不得在易变形处。三是端头横板应视构件的宽度采用适当厚

度的板材,支撑横头板两边的木条必须装订牢固或采用角钢加强。抽芯构件的端头横板应使用钢板。四是横板拼缝必须紧密,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必须光洁。五是较长的构件、模具需分段拼接,制作分节脱模的模段应保证各支承点的承载能力。制作时依据拼装接合的需要,适当加长或缩短长度。制作后对每段模具进行编号,注明用途,以利安装。采用分节脱模的底模,每模段以2 m长为宜,另制一段长约200~300 mm的底模段,以方便拆除。六是使用吊芯模板加H形柱、工形屋面梁等,吊芯模板制作时要考虑在混凝土初凝时易于拆出抬走。七是平卧叠层生产构件时,其下层构件的混凝土强度须达到设计等级的30%以上(且>5 MPa),下层构件的表面应作好隔离措施。叠层高度宜在1 m以下,一般混凝土屋架不超过四层。八是构件预留孔洞所埋置的圆管等成孔模具,应在浇筑完混凝土接近初凝时,将圆管先转动数圈。抽芯对应能保证孔道上的混凝土不塌陷,不开裂;并应保证抽芯的拉力始终与孔道中心线重合,抽芯的速度应均匀一致。九是屋架底模的铺设应进行抄平,防止翘曲现象。大型屋面板的底模除考虑承受预应力所具有的足够刚度外,还须考虑当支承了3点后第4个角的变形。 4.3 模具安装

第一,模具安装后应用直角工具检查构件模具端头的垂直度。如发现模具与钢筋差异太大,应及时检查找出原因。

第二,为保证预埋件、预留孔、预留筋等留设准确,安装模具时应固定(如设卡板等),特别应注意吊车梁面的预留螺栓和螺栓孔的位置。如需要边浇捣混凝土边安装预埋件等,应事先在模具上标上明显的标志。

第三,H形柱、工形屋面梁等底模铺设的高度应考虑能将庇模取出。

第四,在工地现场预制的柱、梁、屋架等构件,在模具安装前,应根据现场构件的平面布置图平整场地、夯实,并考虑排水。铺地的底龙骨应全面与地基面接触,地基面宜先铺石粉一层。场地和模具的重复利用:在安装前要铲净灰渣.地坪涂隔离

剂(油)时耍簿而均匀,不漏空。场地如有积水或雨水后应事先将水扫除,稍干后才可将隔离剂涂刷。若地面过湿或遇场地伸缩缝处,应铺设沥青纸或水泥袋纸作为隔层。如隔离剂涂刷后被雨水冲刷,必须按上述方法重新进行处理。

第五,预制大型屋面板采用短线底模生产时,底模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使施加预应力和吊运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大的挠度,避免使屋面板产生变形。 4.4 构件制作

第一,空心板或天沟类构件,应先用振动器将底板部分振实,然后再将芯管或胆模放上。空心构件要经常检查芯管的平直度,防止抽芯管时塌孔。

第二,每个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必须一次连续浇筑完毕,不得留设施工缝。 第三,构件的表面应用木抹子压抹,厚度不足之处应以同样材料填补。有防水要求的构件,其表面压抹应不少于三遍,最后一遍应待混凝土接近初凝时进行。压抹后表面应平顺光滑,不露砂眼。

第四,构件采用蒸汽养护应符合相关规定。 4.5 模具拆除

第一,构件起模叠堆时的混凝土强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一般构件如设计没有特别说明时,不应低于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75%。

第二,拆模时应检查构件的几何形状,预埋件、预埋筋及预留孔等有否错漏偏差,以便及时处理,以保持构件良好的外观。

第三,动拆除模具时应保证构件棱角完整,采用分段拆除底模的构件应待混凝土达到50%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每拆一段要及时回顶,确保构件不变形。 第四,薄而高的构件(边肋高度在l60 mm以上)和比较重要的构件(如早车梁、屋面梁等)应等混凝土终凝后才能拆模,以防止变形。如需要立即拆模的,制作时必须考虑在箱型侧模内加衬板与混凝土表面接触。衬板与侧模应加卡具夹稳,在翼缘部位应用底板顶托,以防下沉。拆除箱型侧模时要保证混凝土不变形。

第五,需要拆除的芯模和预留孔洞的内模(管),拆除时应保证构件和孔洞表面的混凝土不发生塌陷和开裂。

第六,构件应平稳起吊,轻吊轻放。操作时统一指挥,步伐协调,作业过程发出信号要清晰明朗。在场地、地模上预制的构件,应借助撬杠等工具协助起模,不得单纯用起重机硬吊。叠层生产的构件也应用大锤、钢凿、术模等工具协助将构件分离。撬杠不得在构件薄弱处着力.必要时用多支撬杠配合,边撬边垫术模,用力不要过猛,逐渐将构件松脱。

第七,构件的支承位置和方法应符合构件的受力情况。如设计无规定时,应根据计算决定。一般简支梁式构件支承在支座部位,但考虑钢丝绳的挂设方便,可适当将垫术自端头移入1/10~1/12的构件长度。预制桩的支承点应设在l/5的构件长度上。

第八,起模后的构件,如发现底部存在缺陷,必须及时修补好才能进行叠堆。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申少波.PK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建筑技术开发,2006,(05):70-71. [2] 盛晓华.公路桥梁高墩台施工工艺浅谈[J].中国科技博览,2011,(08):98-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