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药理学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药理学


第一章 绪论【大纲无要求,了解】

药理学概念: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药理学分类: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物3个作用:治疗、预防、诊断。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考什么? 1.药物的体内过程 (1)药物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2)药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3)药物代谢过程、代谢酶系、酶诱导剂和抑制剂 (4)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峰浓度、达峰时间、半衰期、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稳态血药浓度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2.药动学参数

药物吸收、分布和排泄仅是药物在体内位置的迁移——药物转运;

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药物转化,其产物称为代谢产物。 代谢和排泄是药物在体内不断消失的过程——药物消除。

1.药物吸收及影响的因素

(1)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除静脉给药外,其它途径均存在吸收过程。

血管外给药途径——消化道给药、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和皮肤黏膜给药。 1)消化道吸收: ①口腔吸收——迅速,起效快,无首过消除。如:硝酸甘油舌下含片——心绞痛急性发作。 ②胃吸收。 ③小肠吸收——主要部位。 ④直肠吸收:非清醒状态,或呕吐,尤其儿童不宜口服时可考虑直肠给药。

【补充】为什么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TANG 吸收面积大(小肠长5~7米,面积有120平方); 小肠血流丰富;

pH(4.8-8.2)适当,既适合酸性、又适合碱性药物的吸收。

2)注射部位的吸收: ① 肌内注射:吸收速率取决于注射部位的血流量。 ② 皮下注射:吸收缓慢,较为恒定,可维持稳定的药效。仅适用于对组织没有刺激的药物。 ③ 其他注射给药:包括动脉注射和鞘内注射(将药物注射到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如进

行脊髓麻醉)。

3)肺部吸收:挥发性或气体性药物通过肺上皮细胞或气管黏膜吸收。

4)经皮吸收:局部给药,吸收的速率和程度取决于用药的面积、药物的脂溶性及皮肤受损情况。

(2)影响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2)药物的剂型 3)首过(关)消除 4)吸收环境

1>药物的理化性质:弱酸性药物在胃中易吸收,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吸收。 规律: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TANG)。

【解释】酸性药在酸性环境中易吸收,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易吸收;而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易排泄,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易排泄。 2>药物的剂型:

如:同为注射剂,水溶液吸收迅速,而混悬剂、油剂和植入片吸收慢,作用持久。

3>首过(关)消除——重要考点!

某些口服药物在通过胃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被代谢失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疗效降低的现象。

具有明显首过消除的药物——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利多卡因、吗啡、维拉帕米、氯丙嗪、丙米嗪。

首过消除意义【重要!】:

口服制剂具有明显的首过消除——首过消除特别明显的药物不宜采取口服给药。 注射给药、舌下给药、吸入给药等可避免。 直肠给药不能完全消除首过消除。

4)吸收环境

涉及胃肠内容物、胃肠液酸碱度、胃肠蠕动和排空、血流量。 食物延缓——利福平、异烟肼、四环素的吸收; 脂肪性食物增加——灰黄霉素的吸收。 2.药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概念:药物进入血液后,随血液运至机体各组织的过程。 规律: ①首先分布于脑、心、肝、肾等血流量相对较大的器官组织,然后再分布到肌肉、皮肤

或脂肪等血流量相对较小的组织。 ②选择性:碘——甲状腺组织,链霉素——细胞外液,灰黄霉素——脂肪、皮肤和毛发。 (2)影响因素 ①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选择性差,当理化性质相近的药物联合用药时,将出现与【蛋白结合竞争】现象。

即使两药都在正常治疗量,也可使其中的一种药物游离浓度升高。

如:服用双香豆素后,再服用保泰松,可使血中双香豆素游离浓度成倍增加,抗凝作用增强——渗血,甚至出血不止。 ② 机体特殊屏障 1)血脑屏障

是保护大脑的生理屏障。只有分子量较小、脂溶性较高的药物才有可能进入脑组织。

2)胎盘屏障

概念:由胎盘将母体血液与胎儿血液隔开的屏障。

特点:通透性与一般生物膜无明显的差别,几乎所有药物均可通过,无屏障作用----形同虚设!TANG

意义:凡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孕妇应禁用或慎用。

3)血眼屏障:是血液与视网膜,血液与房水,血液与玻璃体屏障的总称。脂溶性药物及分子量小于100的水溶性药物易于通过。

一般全身给药,在眼内难以达到有效浓度,往往采用局部滴眼和眼周给药。

3.药物的代谢(生物转化)——药物进入机体后,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主要器官——肝脏(为什么?——肝脏药酶种类最多,含量丰富;往往将肝药酶看成药酶的代称)

其次:肾脏、肠、肺和脑。

(1)代谢过程(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药物代谢过程分为2个时相:

I相:包括氧化、还原、水解,使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等。 Ⅱ相:为结合反应,将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葡萄糖醛酸等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的结合物排出体外。

(2)代谢酶系——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 酶诱导剂 酶抑制剂 ① 酶诱导剂:能使酶活性增强的药物。

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灰黄霉素和地塞米松——诱导P450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药物效应减弱。

【口诀TANG】灰黄土地诱惑大,两本就能取一利。

② 酶抑制剂:能使酶活性减弱的药物。

如:酮康唑、氯霉素、吩噻嗪类、别嘌醇、西咪替丁——抑制P450酶的活性,降低其他药物的代谢——药物效应增强。

【口诀TANG】酮氯吩别多可惜,情绪难免受抑制。 注意:

药酶诱导剂——药物效应减弱! 药酶抑制剂——药物效应增强! 4.药物排泄途径及影响因素 (1)排泄途径 1)主要:肾脏;

2)次要:胆道、肠道、唾液腺、乳腺、汗腺、肺、皮肤。 1)肾脏排泄——主要。

碱化尿液使酸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或酸化尿液则使碱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加速排泄——药物中毒常用的解毒方法。

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TANG)。

2)胆汁排泄:有的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分泌到胆汁中,到小肠中被水解,其游离药物可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重新进人体循环——肝肠循环——重要!

意义:肝肠循环使药物排泄减慢,维持时间延长。

存在肝肠循环的药物——洋地黄毒苷、吗啡、地西泮、炔雌醇——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延长。

3)肠道排泄——也是主要排泄途径。

药物经肠道排泄后,应用不被吸收或不被消化的物质,通过其在肠道中吸附药物,加速药物排出体外,在临床上,是一项有效的解毒措施。 例如:口服活性炭——加速地高辛排泄。

4)其他途径——唾液、乳汁(吗啡、丙硫氧嘧啶)、泪液、汗液。 【实战演习】 【最佳选择题】

有关药物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药物吸收指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B.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排泄增多 C.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吸收增多 D.舌下或直肠给药吸收少,起效慢 E.非脂溶性的药物皮肤给药不易吸收 [答疑编号7004670201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弱碱性药物可以( ) A.酸化尿液可加速其排泄 B.在胃中易于吸收

C.酸化尿液时易被重吸收 D.在酸性环境中易跨膜转运 E.碱化尿液可加速其排泄

[答疑编号7004670201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配伍选择题】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首过消除 D.肝肠循环 E.易化扩散

1.药物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可经小肠被重吸收 [答疑编号70046702010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D

2.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在进入体循环之前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答疑编号700467020104: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多项选择题】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 ) A.药物理化性质 B.体液PH值 C.血脑屏障 D.胎盘屏障

E.血浆蛋白结合率

[答疑编号700467020105: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BCD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