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银卓玛在论⽂中列举的三个旋律⽚断,分别说明在长⾳之后出现的喉颤⾳的不同⽤法。此例最后的三个⾳符,是同⾳快速反复式的喉颤⾳。
此例最后的三个⾳符,是不同⾳⾼的较短的喉颤⾳,类似于后装饰⾳。
此例最后的四个⾳符,是不同⾳⾼的较长的喉颤⾳。实际演唱中颤⾳经常不⽌是四个⾳符,⽽是更多。(3)康⾊彩区的“昂叠”唱法①
据嘉雍群培博⼠考察,“昂叠”是康⾊彩区⽟树藏族⾃治州等地流传的⼀种运⽤⾃由的、华丽的⼿法来装饰旋律的技法,它原是⽤来指⽵笛、加林等乐器演奏的装饰性技法,后来被借⽤于⼭歌的演唱技法,⼈们称之为“康巴昂叠”。据嘉雍群培分析归纳,康区的昂叠有多种类型,可分为华彩式昂叠、连珠式昂叠、装饰⾳式昂叠三类,同时三类昂叠可能在歌唱中混合使⽤。其中,华彩式的昂叠体现于演唱进⾏中细碎多变的旋律线条;连珠式的昂叠是指同⾳的快速重复⽽形成的抖⾳;装饰⾳式的昂叠则是指通常意义的、数⽬不等的装饰⾳。
从演唱发⾳的基本⽅法看,昂叠的唱法与安多⾊彩区的喉颤⾳唱法较为相近,上述的⼏种昂叠唱法也都与安多藏区的喉颤⾳唱法有共同之处,但⽐较⽽⾔,康⾊彩区歌⼿演唱时使⽤华彩式昂叠较多,安多⾊彩区歌
⼿使⽤连珠式昂叠较多,⽽且由于安多藏区的歌⼿发⾳位置较为靠前,⼆者⾳⾊特点有所不同,加以不同⾊彩区的歌⼿所演唱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彩,因此不同⾊彩区的歌⼿的演唱会给⼈以的感受。
央⾦卓嘎在论⽂中将西藏康区昌都、那曲等地运⽤的装饰唱法,称为“波动⾳”。她指出此种唱法多⽤于⼭歌、牧歌,炫技性很强,⽽且丰富多样,⽐卫藏地区的“缜固”唱法更难于掌握。(4)寺院僧⼈的“左盖”唱法
关于寺院僧⼈吟诵经⽂时采⽤的“左盖”唱法,⼏位资深歌唱家和西藏的⾳乐家已有多篇论⽂中进⾏研究。拉萨三⼤寺是藏传佛教左盖低⾳唱法表现最为突出的场所。“左盖”的主要演唱者是寺院的“翁则”(领经师),“翁则”可说是寺院优秀的经师、歌唱家和艺术指导,他既具精深的教义修养、熟谙经⽂咒语,⼜有⾼超的演唱技巧,因⽽成为全寺僧⼈集体诵经仪式中的领导者。就“翁则”的发声特点⽽⾔,他运⽤了下颚下拉的技巧,使声⾳在头部和胸腔产⽣低沉、强烈的共鸣,能在超低⾳区发出浑厚的声⾳,这种穿透⼒很强的声⾳,可以传送超远距离,⽽且翁则可领诵数⼩时⽽嗓⼦不哑。②孟新洋认为,“这种发声⽅法与美声唱法中的”喉咬字,声贴壁(即咽壁)“的道理是相通的,说明发声的源头(即歌唱的振源体)均在喉。”这种“发声⽅法有⼀定的科学性。”③
3、其他较特殊的表现⼿段
(1)“改变母⾳”唱法。⼏位曾在西藏⼯作过的歌唱家,都在⾃⼰的论⽂中提到西藏“改变母⾳”的唱法。据了解,这种唱法主要体现于西藏拉萨的民间歌舞囊玛、堆谐,宫廷乐舞噶尔,以及卫藏藏戏的演唱中。它是指艺⼈演唱慢速、中速的乐曲时,在旋律进⾏过程中,遇到长⾳或⾳与⾳之间过渡时,民间艺⼈往往会在发出唱词⾳之后,接着就把原来的母⾳改变成“额”⾳(e)或“诶”⾳(ei)。此种改变唱词母⾳的⽅法,形成西藏⼀些乐种独特的演唱风格特⾊。④
旋律进⾏特点之⼆,是⾳乐的吟诵性。它表现于藏族宗教⾳乐中的诵经⾳乐和⼀些民间⾳乐的乐种。诵经⾳乐⼤多有较强的吟诵性特点,⾳调接近语⾔,旋律性、歌唱性较弱,诵经⾳调的⾳域⼤多较窄,约为三四度⾳程,吟诵的⾳调多⽤同⾳重复,到每句句末,有下降的⾳调。藏族的民间⾳乐和宫廷乐舞噶尔的⾳乐中,较少有吟诵性的⾳调,但卫藏⽅⾔藏戏开场时艺⼈介绍剧情时的念⽩、热巴舞表演之前“热本”艺⼈念诵的开场韵⽩、格萨尔说唱中艺⼈演唱时的韵⽩,以及民间婚礼中⽼⼈吟诵的祝福词等,⾳调的韵律、⽓质和僧⼈诵经的⾳调有相近之处,属于与⽇常语⾔有⼀定差异的、具有⼀定节拍节奏性质的吟诵性⾳乐。此外,西藏民歌中的“百”(战歌)的旋律,是⼀种旋律的特例。“百”的曲调⼤多是同⾳进⾏,偶尔在旋律上加⽤四度或⼆、三度的装饰⾳,⾳乐也具有⼀些说唱的特质。此种民歌被民族⾳乐学家⽑继增命名为“⼀⾳歌”①。
旋律进⾏的特点之三,是旋律的装饰性。⽆论在藏族的民间⾳乐、宫廷⾳乐或是宗教⾳乐中,或是在声乐体裁或器乐体裁作品中,都可见到旋律中华彩性的装饰。这些旋律的装饰都是由藏族特有的演唱(演奏)⽅法和特殊的演唱(演奏)技巧⽽产⽣的。我们从民间⾳乐的民歌、歌舞⾳乐、藏戏、民间器乐;宫廷⾳乐中由苏那、雄林(竖笛)演奏的乐曲;宗教⾳乐中加林(似唢呐)演奏的乐曲与僧⼈采⽤颤⾳唱法的诵经⾳乐等,可以见到各地区在旋律中采⽤的不同的装饰⼿法。
关于藏族⾳乐中的装饰性华彩⼿法,建议读者特别注意康⾊彩区和安多⾊彩区演唱⼭歌时,分别采⽤的“昂叠”唱法与“喉颤⾳”装饰唱法,和卫藏⾊彩区演唱藏戏与民歌时采⽤的“缜固”唱法,以及宗教⾳乐、宫廷⾳乐中⽓鸣乐器苏那、加林、雄林等演唱、演奏时旋律加花装饰的特点。这些装饰性的⼿法表现在民间⾳乐⽅⾯,地域性差异较⼤。例如采⽤康⾊彩区的“昂叠”与卫藏⾊彩区的“缜固”,演唱的特⾊⼤不相同,效果迥异;即使是互相较为接近的康⾊彩区与安多⾊彩区的“昂叠”、“喉颤⾳”装饰唱法,也有明显的地域性的差别。⽽在宗教⾳乐⽅⾯,分布于⼴⼤藏区的众多佛教寺院僧⼈⽤加林演奏的器乐曲,其装饰性特点则具有相当⼤的统⼀性,地域性差别甚少。(关于藏族的“演唱、演奏⽅法”的细节,请参见本⽂第六部分“演唱、演奏⽅法”)除以上特点之外,我们还可看到藏族⾳乐发展旋律的⼀种有趣的现象,即流传在不同地区的某些民歌或歌舞⾳乐的同⼀曲⽬,
保持着旋律的基本⾻架,(有的还保持着相同的唱词)但作出细微的⾳位改变,却使得
⾳乐改换在另⼀个调式上陈述。这些旋律相近⽽调式、调性⾊彩不同的曲调,常常使得我们有⽿⽬⼀新之感。此问题涉及藏族⾳乐的旋律在调式上的巧妙安排,有关讨论和实例请参看下节⽂字中的“调式变奏”部分。⼆、⾳阶、调式、调性(⼀)⾳阶、调式
藏族传统⾳乐的五声性在民间⾳乐中表现最为明显,民间⾳乐包含的5个类别,民歌、民间舞蹈、说唱⾳乐、民间器乐、戏曲⾳乐中的⼤多数曲⽬,都采⽤了五声调式⾳阶。宫、商、⾓、徵、⽻等5种五声调式,在藏族传统⾳乐中都有使⽤。其中,⾓调式运⽤较少,其他4种调式都⽐较常见。六声、七声⾳阶在藏族传统⾳乐中虽然运⽤较少,但在各地各乐种中也有使⽤。1.民间⾳乐
藏族民间⾳乐以采⽤五声调藏族民间⾳乐以采⽤五声调式⾳阶为主,有⼀些乐曲,是在保持五声性的基础上,在旋律中增添了fa、si等偏⾳,形成了六声、七声⾳阶。但有些地区的⾳乐或某些乐种的曲⽬却具有⾮五声性的特点,也采⽤了六声或七声⾳阶。⽐较突出的例⼦有后藏⽇喀则地区萨迦、拉孜等地的部分民歌与民间歌舞的曲⽬,拉萨、⽇喀则等地流传的部分囊玛曲⽬,以及四川阿坝藏族⾃治州嘉戎藏区流传的民歌和舞曲。
下例萨迦民歌《远飞的⼤雁》原是⼀⾸流传在西藏萨迦地⽅的苦歌,上世纪六七⼗年代“⽂⾰”时期,被填写新词后,在全国⼴为流传。这⾸歌曲即具有⾮五声性的特点。曲谱如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