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约一、二千万年前,有一支特别高度发展的猿类——古猿,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沧桑坎坷、自然选择,适应和劳动,逐渐向人类过渡。
人类的出现,大约在三百多万年前。人类的发展经过南猿、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阶段,成为现代人。有了人,就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
人类与动物的胚胎发育,在早期阶段非常相似。这是人类起源于动物的有力证据。
一、人类的起源
人类起源于动物,是由古猿进化而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古猿经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并在劳动的作用下,逐渐演变成人。
人由古猿进化而来
在二、三千万年前开始,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造山运动,地理环境和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森林逐渐减少。至一、二千万年前,树栖生活的古猿不得不寻找新的环境,或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它们的后代开始分化,其中一支发展成现代猿,一支演变为人类,更多 的支系灭绝了。
二、人类的发展
从最原始的人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南猿、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每个阶段代表了一个复杂的类群。
1、 南猿(距今约400万年——100
万年前)
人类发展最初阶段的代表,生物分类学上定名为南猿。其体质特
征与猿类非常相似。它们已能够直立行走,并能制造简单砾石工具。在南非和东非发现较多这个阶段的人类化石,我国进内已发现了少量的牙齿化石和石器。 2、 直立人(距今约200万年——20万年)
人类发展第二阶段的代表,生物分类学上定名为直立人。仍保留较多的猿类体质特征,如头盖骨地坪、眉嵴粗壮,吻部前突,颜部向后倾斜等。能制造较进步的石器,已会用火和保存火种。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和石器
中国是世界上直立人化石和石器最丰富的国家,研究的成果也很多很全面。最著名
的有北京猿人。蓝田猿人等,近年来又有许多新的发现,如和县猿人,沂源猿人等,旧石器遗址很多。
3、 早期智人(距今约25万年——4万年前)
人类发展第三阶段的代表,生物分类学上定名为早期智人,体质特征上已接近现代人,但还有一些原始特征,它们已知人工取火,并能制造精致的石器和复合工具。
*国外的早期智人化石和石器 二十多万年前,早期智人已涉足到亚、非、欧的广大地区。世界
各地发现不少早期智人(又称古人、尼人)化石。著名的又法国的沙拜尔人、德国的尼安德特人等,石器丰富多彩。 *我国境内的早期智人化石和石器
我国早期智人化石,在近些年来有较多的发现,如北方的大荔人、金牛山人、许家窑人、南方的马坝人、银山人等等。还发现大量的石器骨器等文化遗物。 4、 晚期智人(距今5万年——现代)
人类发展第四阶段的代表,生物分类学上定名为晚期智人,曾成为“新人”。其体质特征与现代人一样,并有了种族的分异。石器制作精致,还有丰富的骨器和角制工具。渔猎的水平大大提高,人工取火的技术更加熟练。它们已从事绘画、雕刻和艺术创作活动。
*晚期智人化石
国外的晚期智人常常以欧洲的克罗马农人为代表,中国的常常以山顶洞人和柳江人等为代表。实际上,非洲、美洲和澳洲等地也都发现晚期智人化石。
三、人种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在不同的环境条件的作用下,人类的体质特征发生了分化,形成了有明显区别的人群。根据肤色,可划分为黑色、白色和黄色等人种(也称“种族”)。但是个人种间没有截然区分的界限,存在着中间类型。
1、 人种形成的原因
人种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自然选择,
迁移与混杂,地理隔离。人种是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逐步形成的。 *黄种人的内眦皱褶
黄种人的内眦皱褶,能有力地保护眼睛不受亚洲内陆常见的风沙侵害。
黑种人的肤色和发形
黑种人皮肤含有较多黑色素能吸收紫外线,使人体避免强烈阳光照射对皮肤的损害。卷曲的头发形成了相对静止的气垫,防止阳光直射头部。 白种人的高鼻梁
生活于寒冷的北欧一带的白种人有着独特的高鼻梁,寒冷空气进入人体时经过较长的鼻道而变得较为温暖。
在人种分化的早期阶段,自然选择起着主要作用。具有各种遗传基因的人,通过编译,形成某些更能适应环境的体质特征,由亲代遗传给后代,由此推动着群体向高度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由于各地区得环境是极不一致的,从而形成了不同体质特征的人群——人种。 *孟加拉人
迁移与混杂是推动种间的融合和产生新的人种类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孟加拉的土著是黄、黑人种混合类型,后来他们又与东北部的一支黄种人和白种人的雅利安人交融,经1000多年的融合才形成现今的孟加拉人。 *埃塞俄比亚人
埃塞俄比亚的土著是黑种人,白种人中的阿拉伯人与之混杂,使埃塞俄比亚人具有白种人的许多特征,成了典型黑白人种混杂的中间类型。 2、 人种分类的依据
人种分类是依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头型、面型和鼻型等形态特征来划分的,近代,又采用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上的特征来区别人种。 *陶器的创制
陶器是继农业出现之后发明的,人们把泥土涂抹在树枝条编制的或木质的容器上,容器偶尔落入火中,内部被烧毁了,剩下了成型的粘土器皿,这就是陶器的雏形。原始陶器由妇女手工制作的。陶器的出现使人类能蒸煮食物。 *科学与文字的萌芽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
验和不少创造发明,促使科学和文字的萌芽。有了数、形的概念,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中产生了数学的萌芽,当时已有等边三角形、圆形、方形多角形、菱形等几何图形。 *原始艺术的发展
绘画、雕刻、音乐和舞蹈等原始艺术进
一步发展,素质的艺术品和绘制的各种彩陶。形象生动、制作精美,佩戴的装
饰品丰富多彩。 *商品交换
社会的分工,交换就成为社会的必要手段。随着各种生产的日益发展,便产生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部落之间,部落内部以至各个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日趋频繁,商品交换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
*私有制的产生
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破坏了生产和占有的共同性,在生产和财产增长的同时,婚姻形态也由偶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形成个体小家庭,当畜群、耕地等生产资料变成私有财产,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经济单位时,私有制就确立了。 *父权制和阶级的产生
私有制的产生,男子为继承自己财产的要求日益强烈,导致母权制的废除,实行父权制,妻子和孩子我成为丈夫的努力,这种家内奴隶是奴隶制社会的前夜。
贫富分化使氏族内部产生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奴隶和奴隶主促进了阶级的形成,加速了原始社会的瓦解,为国家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上海地区古人类与古文化
早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人类在上海地区生息繁衍,上海地区已发现
了从新时期时代到春秋战国时代的25处遗址,并获得了大量珍贵文物。这是上海先民创造的一部光辉灿烂的早期地方史。
迄今,上海地区已发现25处原始社
会遗址,并对青浦县崧泽、福泉山和上海县马桥等12处原始文化遗址进行了22次科学发掘,发现了大批古代遗迹和文物。
*不同时期的原始文化
上海地区发现的原始文化,根据其历史年代和文化特征,大致分为马家浜、崧泽、良渚三个发展阶段的文化类型。显示了上海地区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的发展与瓦解的历史过程。 马家浜文化
马家浜文化是上海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文化,发现地点在青浦县崧泽,福泉山和金山县查山遗址,距今约5985±140年,马家浜文化是母系氏族社会晚期以稻谷种植为特色的古文化。陶器的手制以素面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习用腰沿陶釜,牛鼻耳陶罐,喇叭形圈足陶豆。石器器形厚实。生产生活工具种类不多,可见当时生产水平较为低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