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教 案
课题: 1、 沁园春雪 第 1 课时 总序第 1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了解词的大意。 2、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3、.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运用示例法和讨论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莽莽(mǎng):课文指无边无际。 妖娆(ráo):娇艳美好。 风骚(sāo):课文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红装素裹(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 一代天骄(jiāo):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二)作者简介 (三)介绍背景 这首词写作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以后,领导全党开展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在一场大雪以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二、由有关雪的诗句导入新课。 1、问: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雪的诗句吗?(答案可多样) 明确: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2、了解毛泽东及词的知识。 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
批注 .
词又名长短句,起源于隋唐之际,词的字数、韵律、平仄都 有固定的格式, 词谱的名称叫词牌。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沁园春 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这首词 (1)听录音,想像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感情。 (2)教师指导朗读:读出激昂豪壮的情调;读准重音、停顿、语速、节奏。 2、朗读全词,思考词的上下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描写北国风光,展现壮丽河山。 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抒发诗人抱负。 (三)分析上阕,回答问题。 (1)哪几句总写北国风光? 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问:哪个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 明确:“望”字。 (3)作者望到了什么? 明确: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品味语言:“惟” 、“顿”、 “舞”和“驰” 明确:“惟”——表达准确,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顿”——突出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快! “舞”和“驰”,比喻,拟人,化静为动,把原本不动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动态之感。 (5)后三句是实写还是虚写? 明确:虚写 (四)质疑讨论 1、作者为什么要以长城、黄河、山、原,这样的景来写北国的风光,为什么不用别的景物? 明确:这些景物能代表北国风光,形象非常雄伟,可以象征我们伟大的祖国。 2、上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教学(后记)反思 .
.
课 时 教 案
课题: 1、 沁园春 雪 第 2 课时 总序第 2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了解词的大意。 2、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3、.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运用示例法和讨论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 复习导入 背诵全词 (二)分析下阕 1、词人为引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用了一个过渡句,请问是哪句?有 何作用?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 2、哪个字总领下文,展开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 明确:“惜”字。惜:惋惜之意。(1)含有对历代帝王功绩的肯定, (2)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的不足,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有所欠缺 。 3、下阕写到了哪几位历史人物?请你分别说出他们的历史功绩。 秦皇:第一次统一中国。 汉武:建立强盛的西汉。 唐宗:开创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宋祖: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统一宋朝。 成吉思汗:武功盖世,统一蒙古,立足中原。 4、作者对各位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是否一致?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 上? 不同。分别体现在“略”、“稍”、“只”。对秦皇、汉武、唐宗、 宋祖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成吉思汗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 (三)质疑讨论 1、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明确:主旨句,“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今朝”指 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作者作为无产阶级 .
.
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四)总结: 这首词由写北国风光很自然的引出历史人物的评论,赞颂当今英雄,赞颂与描写、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在一起。 课堂抽测题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观看大自然景色的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 2、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一个“__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请仔细体会揣摩。 3、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10分) 答案:1、季节(时间)、 地点 ; 显示了诗人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2、看、山、 江 、天、 水 3、承上启下(过渡)。 教学(后记)反思
.
.
课 时 教 案
课题: 我爱这土地 第 1 课时 总序第 3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 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4、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教学难点: 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我爱祖国》,说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 目标出示 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3.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4.指名朗读诗歌。 5.学生齐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 1. 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 .
批注 .
点拨: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 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明确并板书: 鸟:诗人自己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光明与希望。 歌 唱 “土 地 ” ,表 赤 子 忠 心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是一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 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5.“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四.拓展延伸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五.作业 1.背诵本首诗。 2.推荐阅读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北方》。 教学(后记)反思
.
.
课 时 教 案
课题: 3、乡愁 第 1 课时 总序第 4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新课导入: 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 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播放音乐) 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 抽学生回答。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1)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先听老师范读一遍。请大家注意感 情、节奏和重音。〔配乐二胡曲《江河水》〕 (2)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3)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4)分四小组朗读一小节,学生评点。 (5)全班齐读。 (6)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3、品味语言,鉴赏诗歌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 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 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 看出来? 明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 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 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
.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 而愁?
明确: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思乡哀愁(深沉)
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4)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情绪化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小结: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4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1)指名朗读本诗。
(2)(2)学生分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节的画面。师生共同点评。
(3)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
教学(后记)反思
.
.
课 时 教 案
课题: 3、乡愁 第 2 课时 总序第 5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三)迁移运用 下面我们活学活用,热炒热卖,进入练一练的环节。 1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以“乡愁”、“思念”“幸福”为本体写一写与诗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思乡曲》〕。 2诗的前两节的乡愁是分别思念母亲和新娘,假若在第2节后再添上一节是写思念儿子的,可以怎样写?(学生自由发挥) (四)归纳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了余光中先生的如烟似雾、如泣如诉、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乡愁——家园之恋,故国之思,令人动容。学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触,现在你最想对谁说?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总结延伸: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批注 .
.
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离开了大陆的怀抱,成 了漂泊的一悬孤岛,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这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陈水扁等一系列台独分子现在却倒行逆施,置广大人民的愿望于不顾,疯狂叫嚣台湾独立,企图分裂祖国,大家答应不答应?(生:不答应!)对,坚决不能答应!全国人民也绝不会答应!在这里我们要正告陈水扁之流,趁早收起台独论调,回到“一国两制”的框架上谈判。同学们,我们一起祝愿,一起努力让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吧。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唱余光中先生《乡愁》的最后一节,来体会台湾人民缠绵沉痛的故土之思吧! 学生再读《乡愁》第四节。 (五)欣赏体验
最后让我们欣赏来欣赏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演唱的抒情名曲《乡愁四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习
1给席慕蓉的《乡愁》赏析性文章。
2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少年) 邮票(小)——母子深情 长大后(青年) 船票(窄)——夫妻恩爱 后 来(中年) 坟墓(矮)——生死悲痛 现 在(老年) 海峡(浅)——思乡哀愁
教学(后记)反思
.
.
课 时 教 案
课题: 4、你是人间四月天 第 1 课时 总序第 6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运用示例法和讨论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我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她是徐志摩 先生真正爱了一辈子的人,金岳霖为了她可是终身未娶! 2.播放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2、背景资料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 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 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轻灵(líng) 娉婷(pīng) 鲜妍(yán) 冠冕 (guān miǎn) 呢喃(nán) (2)词语释义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 呢喃: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概括诗歌每一节的内容。 答案示例:第一节: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 第二节: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 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3、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
批注 .
第三节: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第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五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那鹅黄,是韧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一说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
(2)本诗出现了十一个“你”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2.品味赏析
请赏析句中的加点词: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答案示例:“点亮、春的光艳”,这些词语,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放在动态的、变化的背景中来挥洒,有点像绘画中的晕染,漫出纯粹色彩的边界,正是在那模糊之处,美感油然而生。 3.写法探究
这首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答案示例:①意境清新,画面优美。
诗歌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开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的宣告,“四月天”这一富有灵感梦幻温暖的意象,首先给予读者以丰富的遐想和视觉感染力。紧接着是“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组合,这样五个诗意的画面也映入我们的眼帘,依次是“春光风舞图”“风烟星语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和“花开燕语图”,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卷进一步地自然流露,实现情与景的完全交融,形成诗中有画的审美风貌。
②结构匀称,富有建筑美感。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后记)反思
.
.
课 时 教 案
课题: 5、我看 第 1 课时 总序第 7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 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3.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批注 教学重点: 1. 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运用示例法和讨论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穆旦这位诗人吗?他是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写过很多优秀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你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2、背景资料 《我看》是穆旦在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丰润(rùn) 红晕(yùn)揉过(róu)翅翼(yì)忧戚(qì) 枉然(wǎng) 勃发(bó) 谐奏(xié) 飘逸(yì) 挽(wǎn) 摇曳(yè) (2)词语释义 丰润:本文指指丰茂滋润。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三、合作探究 .
.
(一)整体感知 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春风荡漾图。 第二部分(第二节):描绘了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图景。
第三部分(第三、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四部分(第五、六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理解诗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答案示例:这是大跨度的隐喻:阳光照耀,填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2)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示例: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3)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谋而合之处? 答案示例:《我看》中诗人通过自然风景表达出了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融合“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河流!”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早已有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情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逍遥自在恰恰与穆旦的生命与自然的合流不谋而合。 2.主题理解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示例:这首诗歌,诗人通过描写春风荡漾、飞鸟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风景,表达出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最终达到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3.写法探究
这首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答案示例:(1)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 (2)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这首诗虽然是写实,但由于体验独特,写实中多有新意。 四、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后记)反思
.
.
课 时 教 案
课题: 学写诗歌 第 1 课时 总序第 8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 1.激发学生写现代诗歌的热情,克服畏难情绪。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给学生写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主要从运用修辞角度来指导学生写现代诗歌),提高写作水平。 4.指导学生修改现代诗歌,培养修改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运用适当的修辞写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修改现代诗歌,培养修改的习惯。 教学方法:运用示例法和讨论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是如何写出来的,有几个步骤: 心里有话要说 爱党、爱祖国、恨腐败等等内容可以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这种思想或者情感是清楚还是模糊(这里的模糊指到了一定的写作程度和水平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总之心里产生一种非要表达出来的愿望,想让这个世界知道自己的这种思想或者情感,当然你可以缩小范围只想让某个人知道(可以假定有那么个人)。于是,你觉得有话要说。那么,含蓄地说,还是直白地说,这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 写不出来的时候,大家总说:我没灵感。实际上,就是心里没话要说,没话对任何人说。如果每天心里都有许多不同的东西要说出来,那么每天都会有东西可写了。 运用艺术感觉来表达 先作一个实验,以玻璃为题,写出你能够想到的词语、句子,或者一段话、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句诗,或者意象、色彩、场景,总之是你看见玻璃所能够想到的东西,把它写出来。 一种色彩,一个场景等等,你想到什么写什么(5分钟) 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要通过语言来表达,那么,这种语言必须是提炼出来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来自于创作者本人的艺术感.
批注 .
艺术感觉和自然感觉是不同的。举例:大家根据玻璃写一句诗, 或者写意象、色彩,场景,总之是你看见玻璃所能够想到的东西,写出来。 请看:我的思绪穿过透明的玻璃飞向白云深处(修改时去掉“我的”即可以去掉不会发生误解的代词). 艺术感觉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事物,这种感觉是艺术性质的,非真实的,非写实的,甚至是不符合科学的,但是符合作者此刻的心情,带有明显的想象的成分。 “心在胸膛里跳动”是写实的,真实存在的,符合科学的。 “心在小雨中飞舞”是想象的,符合心情的,这就是艺术感觉。 觉。 心 忧伤 幸福 ———————— ———————— 昨天 ———————— 梦 ———————飞成 朝霞 梦 (月色) 穿过时空 穿过岁月 穿过草原 这种思维方式叫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与单线性思维具有明显的不同。 那么,这些发散性思维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绪也是不相同的。这些情绪必须要与你所要表达的情绪相一致。梦穿过夜色在星光中微笑。任何人读了这样一句诗都会觉得愉快。这样你就用你的情绪在感染读者。你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把他带入你的诗境之中。 艺术感觉就是用审美的感觉和眼光来看自然事物。看山不仅仅是山,看水不仅仅是水。看电灯不是电灯是钻石,看黑板不是黑板是一片绿色的草原或者是一块巨大的绿宝石。 用艺术感觉先把捕捉到的东西写出来,哪怕一个色彩,一两句话。但是那是你自己的独特的感觉。 艺术感觉是可以训练的,这种训练的方法与训练想象力是一样的。花十几分钟围绕一个物质去想,看你能想出多少种比喻来。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可以有提高。 但是,不管你用怎样的艺术手段来表达,总要与你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相一致。所以说,一切景语(写景物的语言)皆情语。 .
.
如果是写一首诗,那么你就要尽量一气呵成,把你想说的话用艺术感觉来表达出来。然后才是下一步。 精简和提炼语句(修改) 诗歌往往是理性的思想或者说抽象的思想,用感性的语言或者说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的一种艺术。思想是核,意象是外衣,词语是意象的符号。几个词语形成一个或几个意象,诸多意象构成一个清晰或者模糊的思想。 从古至今,一首好诗的标准一向是哲理和诗意的高度结合,换句话说,也就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结合。如果想让每一首诗都达到这样的标准,别说初学写诗的人做不到,就是老诗人也难以做到,因为写出一首好诗需要很多因素。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写作也有规律,必须有一个数量的积累过程,然后才有质量的飞跃。你想出语惊人,那么你就要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还要有许多先进而科学的经验和方法(不管他人的还是自己摸索的),这样你才具备了这个条件,但是效果和结果如何,还是难以预测。 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再一次修改句子。修改没有模式,简单的可以修改字词,复杂点的修改整个句子,再复杂一些的可以重新考虑整体表达出来的思想,或者把整首诗全部推翻重新写一个。 往往初学写诗的人,懒于修改。或者自己看不出毛病来。 一般来说,初学写诗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 没东西可写(本应该单列的题目但是内容少就放在这里了) 办法就是如何让你的内心整天不安宁(如果你想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没有浓烈的感情,诗歌很难写出来。不管你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多么成熟和稳重,但是你要写诗,你就要保持这样一种心态,让这种心态至少持续到这一首诗写完为止。如果你想写很多,那么你就要整天琢磨事。日子过得表面上风平浪静,什么事情似乎都没有,但是你的内心如果也这样,那你就没东西可写。只有人的情绪在兴奋状态中,灵感才多。也许你对生活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积累,但是那些积累似乎就是一堆柴草,也许这堆柴草在岁月的风雨中已经变得非常潮湿,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根火柴,而是一把火炬才能把它点燃。这就是创作中常说的触发点,类似于导火索。 经常写,也存在偶尔会出现没东西可写的情况,就说没灵感。诗歌全靠灵感,基本上是凭借着灵感的火花来完成的。小说和散文是另外一回事。 关于在静中写,还是在动中写的问题,个人的情况不同,习惯.
.
不同,效果就会不同。 做诗人,就要学会保留一颗诗心,不要求你对月伤心,对花流泪,但是至少你要对琐碎的现实生活、自然景色、以及世间万物保持着一种欣赏和审美的心态。 2、 缺少诗意。 缺少诗意说穿了,就是缺少艺术感觉。写作时运用的全部是自然感觉,因此就显得太实。办法就是经常训练自己的艺术感觉,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诗歌的意境完全是靠作者艺术感觉的升华来完成的。 有时候,整首诗都没有诗意,没有给人任何审美的感受。那么,克服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一样的题目,一样的内容,另外再写一遍。 3、不够精练 不够精练是指诗歌中多余的词语,这些词语让一首诗看上去非常不舒服,就像夏天一个人还穿着棉袄棉裤。也许有时候没那么严重,但是也穿着毛衣毛裤。 以学员中的一首诗歌的题目为例:我是喷壶 这里的代词“我”完全没有必要保留,删除了,并不影响整体。再比如“像”这个字。我的心像大海的狂涛,等等。显得诗歌里面的水分太多。应该在一首诗歌写完之后,再压缩一下,看看有没有多余的东西,删除掉。 教学(后记)反思 .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