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桃花源记》基础练习题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桃花源记》基础练习题
《桃花源记》基础练习题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1、晋太元中() 2、缘溪行() 3、便舍船() 4、豁然开朗() 5、屋舍俨然() 6、阡陌() 7、黄发垂髫() 8、便要还家() 9、遂与外人间隔() 10、不足为外人道() 11、及郡下() 12、诣太守() 1、渔人甚异之。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问所从来。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三、解释划线字的含义,并指出它们的词性 1、便舍船

2、屋舍俨然 3、处处志之 4、寻向所志

四、区别下边几个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2、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3、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4、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五、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和人 景: 人:

六、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2、课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分析说明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举例说明文章的前后呼应之处。

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有错误的请改正

1、“落英缤纷”指的是秋天草木凋零。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指的是与世人的衣着有很大的差异,仿佛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的服饰。

3、“皆叹惋”说明村人是因为听渔人叙述自汉至晋的历史变化而叹惋。 4、文章结尾没讲清“遂迷”是怎样发生的,是作者的失误。 〖参考答案〗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1、jìn 2、yuán xī 3、shě 4、huò 5、shè yǎn 6、qiān mò 7、tiáo 8、yāo huán 9、suì jiàn 10、wèi 11、jùn 12、yì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划线的词语

1、捕鱼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对……感到诧异。 2、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豁:开阔。 3、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问(渔人)从哪里来。所:处所。

5、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咸:都。

6、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邑人:同乡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7、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知道的事。具言:详细地说出。 三、解释划线字的含义,并指出它们的词性 1、舍弃、离开。动词 2、房屋。名词 3、做记号。动词 4、标记。名词

四、区别下边几个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交错相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妻子和孩子。专指妻子。

3、不要说,更不必说。不论,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五、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和人 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衣:悉如外人貌:黄发垂髻行:往来种作神:(见人)大惊情:怡然自乐。 六、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带有传奇色彩,而非实事实记。作者生活于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动乱不安,民不聊生。文章中描绘的桃花源景象,只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社会。课文结尾的几句话,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3、举例说明文章的前后呼应之处。

⑴“忘路之远近”跟下文的“处处志之”是相互照应的,说明渔人此前没有到过这个地方。

⑵从“问所从来”可以看出,通向桃源的路一向不为“外人”所知;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也可以看出,在此之前的确没有“外人”来过。

⑶渔人离开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下文重寻桃源的行动埋下伏笔。“处处志之”是指做了记号,“寻向所志”,寻的正是这些标记。 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有错误的请改正 1、错。“落英”指落花,写的是暮春季节。 2、错。“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3、正确。

4、错。作者的意图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所以用模糊语言来叙述渔人复寻而不可见的原因。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结构层次

《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