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及对策思路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浅谈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及对策思路
浅谈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及对策思路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主在存在人员结构不合、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合理、技能等级结构不合理、岗位类别结构不合理几种现象。 一、从结构上,存在着如下问题: 1.企业个体间用工总量分布不均 2.年龄结构性不均衡现象严重 3.岗位结构性缺员与冗员并存 4.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 5.用工效率不高 二、原因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劳动组织、薪酬、绩效、人才开发、福利保障等模块,这些模块政策与管理的叠加,最终体现在企业员工结构的变化。现阶段员工结构存在的问题,既有政策因素,也有理念与管理的因素导致;既有战略上的不协调不匹配,也有具体工作上落实不到位的原因;既有历史与客观因素,也有实际与主观原因。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1.历史沿革与发电企业发展形势迅猛。过去的10年里电力发展迅猛,由于历史沿革因素,如减人增效政策,企业进人意愿不够,也有因用工政策,员工的引进受到限制的原因,造成年龄结构老化、后续力量严重不足。

2.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不够匹配。没有随企业战略的调整而及时优化,有时存在对企业战略支撑性不够的问题,两个战略没有形成有效互动。

3.企业求稳怕变缺乏改革创新精神与员工“保险箱”观念并存。企业领导者过于强调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了稳定员工队伍,在处理涉及职工队伍问题时,如用人、分配激励方面,存在较为普遍的经验主义、老好人现象,例如管理岗位超编,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很大一块因素就是企业领导人有畏难情绪,对已经提拔使用的,无论称职优秀与否,不进行优胜劣。员工方面,存在国企就是“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行我就去告状”等陈旧观念,对自身的能力提升缺乏动力,习惯凭经验、凭直觉办事,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应对的解决能力。

4.用工需求制定缺乏前瞻性、科学性与计划性与人才引进缺乏梯队建设。对内部人力资源盘点不够,存在进人的盲点。基本来源于毕业生招聘,招聘时未考虑人才梯队储备,招聘大学毕业生设置较高的要求和门槛,技能型学生偏少,造成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5.组织机构与岗位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部门超设主要是为满足某些时期的发展或改革重点要求,增设了阶段性的机构,但是没有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而及时进行整合,导致机构设置不断膨胀。

6.人才开发不够。从企业方面分析,主要在于专业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未建立或不完善。在人才培养规划上,有的企业缺乏培养规划,或制定的规定与企业发展需要、人才成长需要有脱节。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对员工培养锻炼不够。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各基层企业对专业技术、技能人员的培养和激励措施不足,员工的培训与薪酬待遇、岗位晋升等刚性挂钩不够,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或是联动机制执行不到位,难以激励员工主动自我学习成长。在培训效果上,未对培训对象进行分层分类培训与开发,培训手段较为单一,培训形式缺乏针对性灵活性,不注重培训效果评估工作等。从员工个人方面,

没有完全树立“培训即是福利”的观念,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近年来分配的新员工均是专科以上毕业生,他们侧重职称评定,缺乏申报技能鉴定积极性,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7.人力资源的配套机制不够完善与紧密。在职位晋升、薪酬分配方面与业绩管理方面,未建立与岗位能力提升相挂钩的机制。绩效薪酬激励机制未起到指挥棒作用。薪酬制度未向一线与核心岗位倾斜。绩效管理停留在常规的绩效考核,未形成绩效管理闭环体系,与人员奖惩、调配、使用脱钩,绩效“指挥棒”不明显。人员任用选拔与晋升机制不完善,“能进能出、能升能降”未能落到实处。 三、对策思路

从组织体系到三支队伍建设,从机制到文化上优化人员结构。 1.优化组织管控体系

编制并实施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纲要。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做好人员需求预测,进行人力资源供需方面的分析比较,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各年度人力资源工作重点以人力资源规划为指导,以规范人资体系。

优化管控体系。整合资源优势,增强全面管控能力。探索研究适合企业特色的管控模式;主动面对电力体制改革,加强人才培养和储备,研究改革涉及的机构设立与整合,理顺管理主体之间职责界面划分。 2.规范内设机构和管理岗位

规范内设机构,严控管理人员。并将人资工作评价、与绩效挂钩,通过退休减员、岗位竞聘、调动调整等方法对机构和岗位逐步规整。促进企业用工总量和岗位数量符合要求,岗位结构日趋合理。 3.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推进企业内部人员的调整、优化、互补。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充分考虑生产一线员工的文化程度和年龄结构,结合企业实际和人才梯队建设需要,统筹安排岗位交流。有计划地加强轮岗锻炼和交流挂职,在机关与一线间建立优秀人才互挂、轮岗锻炼机制。

推行竞争上岗机制。强化内部调配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制定完善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程序,采用民主推荐、公开竞聘、招聘、选聘等多种方式给员工创造选择岗位的机会,逐步建立和完善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全面激活人才队伍。 4.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中短期目标与工作措施,统筹推进全员素质提升工程、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企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特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增强人岗匹配度。逐步建立一个系统的、与企业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相配套的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培训标准全覆盖。构建员工个人学习、探索与发展的路径,通过学习提升企业整体运作“群体智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 5.完善人才成长激励机制

完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与流程化。完善基础资料,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发挥大数据管理作用,以信息化促进入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提升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

推行岗位浮动晋级和职位序列。进一步规范和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打破“独木桥”和“天花板”的现象。把员工教育培训情况作为职位职级晋升的依据之一,鼓励员工结合自身特点钻研专业技术技能,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提升。

完善薪酬、绩效考核联动机制。提高技术技能人员的待遇,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强化薪酬管理。构建一个核心,两个层次,三个维度的薪酬体系,突出效益和效率导向,强化薪酬与岗位价值、个人贡献的紧密联系,做好企业工资总额分配方案,确保在工资总量有限的情况下,薪酬分配持续向关键岗位、核心人才和生产一线倾斜。完善绩效考核。建立健全富有特色的考核体系,推进全员业绩考核,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并把业绩考核与干部员工岗位晋升、薪酬收入、选拔任用等进行联动,充分激发干部员工积极性,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抓好监督落实。结合大党建、人力资源工作评价等各项考评工作,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并辅以激励机制,增强主动性,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多方合力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环境。重视弘扬“工匠”精神,待遇上向生产技能骨干倾斜,规定生产一线人员岗级高于同职位的职能管理人员,在评先评优、外出培训、职位晋升上同样侧重于生产技能人员,为他们提供钻研技术技能的平台,树立优秀技能人才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切实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营造尊重技能、尊重工匠氛围,创造良性的人才生态。引导一线生产人员立足岗位安心工作,建功立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