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 发展分工的分析及思考 王泽强 (安徽党校经济学部,合肥摘230022) 要:安徽地江下游、紧邻长三角地区,是长三角地区的自然延伸地带,无论是从安徽与目前的长三角 地区的历史人文的基础考证,还是双方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互动、互促和互补关系,以及合作的现状 来考察,可以说,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现实基础和可行性。近年来,安 徽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中心,主动寻求与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各省市及周边其他省市的交流与合 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安徽要想真正融入长三角,广泛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还需采取 诸多积极措施和进行全方位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09)01—0040一O4 2008年1月中旬,总对安徽进行视 长三角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所存在的相互支持和 共同发展的内在关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的区域分 工合作,这对于加快安徽奋力崛起的步伐,推动中部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实现我国区域协调互动发展都具 有深远的意义。 一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安徽要拓展对内对外开 放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 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 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 向经济联合和协作”。总所提出的“积极参与‘泛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分析 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加强同兄弟省份的经济合 作”的区域发展战略思路,不仅为安徽的下一步发展 明确了方向、拓宽了视野,同时也为目前的长三角区 安徽地江下游、紧邻长三角地区,是长三角 地区的自然延伸地带,无论是从安徽与目前的长三角 地区的历史人文的基础考证,还是双方在当前经济发 展中的互动、互促和互补关系,以及合作的现状来考 域合作模式拓展了战略空间,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促进 长三角地区及周边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众所周知, 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 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和我国经济发展的 强劲“火车头”;长三角作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也是 世界上最具活力、潜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近年 察,可以说,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具有 得天独厚的现实基础和可行性。 (一)天然的地缘接近关系 安徽紧邻长三角的江苏、浙江两省,与江浙沪在 地理上组成一个芒果型。长江黄金水道从安徽直达 来,长三角地区内部的区域经济合作日趋紧密;伴随 着两省一市(上海、江苏与浙江)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 不断加速,长三角的区域发展空间在不断向周边地区 扩展,传统意义上的长三角行政边界也在逐渐被突破 而呈现一种泛化的趋势,即“泛长三角”格局已初现端 倪。因此,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腹地,安徽必须立 江苏和上海,淮河、钱塘江,从安徽流入江苏和浙江。 安徽平原与江苏相连,面积相当于苏浙沪两省一市的 80 ,丘陵山地与浙江和江苏相接,许多资源与江苏 和浙江两省也都是共享的。安徽与长三角地区山水 相连,交通便捷,与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省份接壤线 长达2 000公里,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网络 纵横交错,现有的京沪、西宁、沿江和宣杭等铁路,以 足自身的区位、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巩固与 收稿日期:2008—11—09 作者简介:王泽强(1972一),男,安徽长丰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40 王泽强: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分析及思考 及合宁、合徐、徽杭等高速公路,加之已开工或即将开 工的联结安徽与长三角地区之间的沿江高速公路、沪 浙皖苏高速、芜雁高速、芜申运河、京沪高铁、以及纳 入长三角城际铁路规划的南京一安庆城际铁路的建 设等等,都使得安徽的交通与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个 较为完整的网络体系,从而使得安徽与长三角地区之 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由于地缘上的接近性,南京都 (三)紧密的资源互需互补 长三角地区的能源结构主要是以煤炭为主,华东 地区总体煤炭资源贫乏,而其中83 又集中在安徽, 因而,“皖煤东运”、“皖电东送”便首先构成了安徽与 长三角地区之间“互需互补,互动互促”的战略发展关 系的重要内容。安徽的煤、电、盐、炭;钢、铁、铜;粮、 棉、油、肉以及水泥、塑料、建材等资源和产品,在华东 市圈、徐州都市圈辐射范围已及至安徽纵深地带。随 着今年的宁西铁路的全线通车,省会合肥与南京、上 海等地的空间距离已大大缩小,这将更有利于合肥等 地承接沿海产业资本梯度转移,为安徽参与泛长三角 区域的分工与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深厚的人文渊源基础 自古以来,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 存在着密不可分关系,从区域间人文历史渊源及现状 来看,都有着深厚的基础。330多年前,安徽与江苏 同属江南省,明清时期皖南地区的徽州商人也主要活 动于江、浙一带,徽商的兴起与发展和长三角是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长三角地区一些城市的兴起,在很大 程度上得力于徽商的经营。[1 建国后,安徽的经济社 会发展也同样是与长三角这个大市场和大舞台紧密 相连的,两地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人际交往非常密切。 上海的第二天,安徽船队就将上海人民所急需的 粮食、煤炭等物资运送到黄浦江码头,此后安徽一直 将煤炭、粮食、电力等能源和基础物资源源不断地输 送到包括江苏、上海及浙江等长三角地区,保证了该 地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上世纪5O年代,为了支 援安徽,上海104户企业迁入合肥、芜湖、安庆、淮南 和蚌埠等地,大部分企业成为当前安徽工业经济的骨 干;与此同时,还有大批上海的科研、技术人员和年轻 学子从建国初期就陆续来到安徽,参与安徽的经济建 设,构成了安徽发展的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与长三角地区之问的经济联 系和往来更加密切。1984年,安徽成为上海经济区 的一员,苏浙沪皖三省一市在交通、能源规划及横向 经济联合等方面都进行了诸多的合作;2O世纪9O年 代以来,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变得更为密 切,近几年安徽每年吸引的省外投资资金中,来自长 三角地区的就占到了50%以上。此外,中国人民银 行江苏分行管理着江苏、安徽两省,而苏浙沪皖三省 一市的铁路交通也由上海铁路局管辖,三省一市的电 网则同属华东电网。 乃至全国都占有较大的优势,这些丰富的资源及要素 供给为长三角的发展增加了后劲。[2]安徽还具有丰富 的人力资源,且从劳动力成本角度来看,较之于长三 角也显得非常低廉,如2006年安徽城镇在岗职工的 工资仅17 610元,只有江苏23 657元的74.4 、浙 江27 570元的63.8 、上海37 580元的46.9 。安 徽缺乏的则主要是资金、技术、人才及管理经验,而长 三角地区则恰恰这些要素比较充裕。 此外,安徽与长三角地区均为旅游资源富集区, 各自都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旅游资源的差异性 有利于安徽与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差异为 基础,在不影响到各自利益的前提下,双方完全可以 共赢地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通过构建旅游资源开 发的联动机制而获得旅游市场的互补效应。例如上 海是国际大都市,是我国的重要旅游集散中心,而浙 江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西湖更是“中国最美五 大湖”之一,而安徽黄山则拥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 天下奇观,与西递宏村均被列为世界遗产,三市之间 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就非常强。上海、杭州和黄山三市 之间所联袂打造的“名城t名湖・名山”黄金旅游线, 就是基于三者的旅游资源互补性而进行的将观光文 化、民俗文化和世界遗产文化融于一体的旅游市 场整合。 (四)富有前景的资本转移态势 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走的是一条“资源+投资” 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曾拉动了长三角地 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目 前,长三角地区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已经出 现了能源、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各种资源的供给紧 张。在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约束等因素的推动影响 下,长三角地区一部分产业资本开始向外转移扩张, 而安徽便首当其冲地成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资本 转移的前沿阵地。目前,安徽在金属、非金属等原材 料工业,以及机械、电子元器件、化工、纺织、汽车、家 电、运输设备、农产品加工等加工制造业方面已形成 4】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了相当的基础,加之安徽所具有的能源、土地、劳动力 等丰富的资源禀赋,使得安徽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 移的优势十分明显。例如,联合利华从上海迁入合 肥,究其根源,主要看重的还是合肥所具有的市场、成 分属不同的行政区,要实现与长三角地区在经济上的 接轨,安徽首先必须要在层面上逐步实现与长三 角地区的融入与接轨,通过深化行政改革与机制 创新,营造良好的融入长三角的制度环境及保 障:1.加快转变安徽各级职能,通过规范的 行为,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本、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联合利华合肥生产基地的 产品成本与上海相比在总体上下降了48 ,从而成 为了全球成本最低的生产基地。 近年来,安徽利用省外的资金在逐年增加,而其 中来自于长三角地区的资金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2005年,安徽省300万元以上项目中,长三角地区资 金到位349.8亿元,占55 ,成为安徽利用省外资金 的主要来源地,其中浙江159亿元,上海104.8亿元, 江苏86亿元 ̄ .2006 年,安徽共引进省外资金 587 亿元,其中半数以上也是来自长三角地区;2007年,省 外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中,来自浙、沪、苏三省 市的到位资金占54.5 ,到位资金总额868.7亿元, 其中浙江400.2亿元,上海251.6亿元,江苏216.9 亿元。产业资本在安徽与长三角间流动规模日益扩 大的同时,双方的人员流动规模也是非常巨大的,仅 2006年安徽流向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就达720万人 左右;而长三角地区在安徽投资、创业和经商的人员 数量也相当庞大,例如,浙江目前就有4O多万人在安 徽从事各类经商活动,而在安徽的浙江企业已超过1 300家,投资总额已超过1 000亿元,为安徽创造了 25万多人次的就业机会,很多浙江企业在安徽得到 了蓬勃发展而成为行业龙头企业。 二、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思考 近年来,安徽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中心,主动寻求 与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各省市及周边其他省市 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安徽要想真 正融入长三角,广泛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 还需采取诸多积极措施和进行全方位努力才能实现。 (一)深化行政改革,加快接轨 目前所界定的“长三角”还是一个具有浓厚行政 边界色彩的区域概念,存在着很多人为的屏障而阻止 着其外围腹地的试图融入。虽然市场的力量将毋庸 置疑地成为区域发展中的内在推动力,但从目前我国 现实的国情来看,区域对区域合作仍然有着深刻 的影响:由于改革尚未到位以及现行财政、政绩 考核制度等的制约,不同行政区间的利益冲突仍 较为突出,区域和的行为存在着短期化的特 征,而不利于区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安徽与长三角 42 2.提高安徽各级的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减少 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等;3.完善安徽 的发展环境与制度基础,制定、制度和法规,规范 市场秩序,统一竞争规则。 (二)以市场为动力、企业为主体,完善利益形成机制 其实,无论是现在的“小长三角”,还是将来的“大 长三角”或“泛长三角”,其一体化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绝非是行政的推动力,而应该是企业与市场间内在相 互耦合形成的、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自然演进 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市场主体的 逐渐成熟,安徽与长三角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互利性 必将日趋明显,两地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技术、信 息、资金等跨区域要素流动方面会形成越来越大的利 益空间,区域内的市场内驱力和市场机制的作屙必然 将取代行政的推动作用。安徽在东向发展、融人长三 角中,必须要让企业真正成为区域合作的主体,通过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区域合作由行政外力的强制 推动逐步转为市场内在的需求,由人为的对接逐步转 化为市场、企业及产业的自然链接过程。只有建立和 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动力系统、企业为主体的利益形 成机制,确保安徽和长三角区域合作中参与主体都能 各得其利,才能保证安徽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的战 略实施有着持续的动力源泉,才会逐步拓展安徽与长 三角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最终形成安徽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融人长三角的格局。 (三)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构筑开放的区域创新 体系 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实力等方面较 之安徽存在着明显优势,安徽尽管经济发展水平及科 技实力相对较弱,但在科技资源上也具有相当的优 势。省会合肥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在 内的各类高校近百所,拥有国家和省部属科研院所 200余个,拥有各类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350多个, 拥有两院院士31人,并于2004年11月被国家科技 部批准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加 强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科技合作,形成以企业 王泽强: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分析及思考 为中心,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大学及研究机构、企业与 民营企业正在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安徽由于受 和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密切科技合作与交流机 制,推进两地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重大科 技项目的联合攻关,实现区域科技对接与资质互 认及统一的技术市场交流网络系统,构筑安徽与长三 角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这一方面可以促使科技要 素由长三角向安徽的流动,提高安徽的科技创新能 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资本自我形成与积累的能力不 足,现有的投融资也不利于吸引投资和提高资 本积累与配置效率。通过加强安徽与长三角地区 的投融资合作,可以使长三角地区的过剩资本在安 徽找到新的投资场所,获得更好的投资渠道,而加 速安徽的资本形成与获取,缓解经济发展中的资金 力,推动安徽资源利用方式向深度转换和产业链的延 瓶颈状况。在构建安徽与长三角的区域投融资体 伸,进而加快推进安徽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安徽 系过程中:1:加强双方企业的跨区域投资,特别是 与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合作中,通过合理配置和有效利 要鼓励和促进长三角的企业参与投资安徽的基础 用双方现有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势互补,也 设施、公用事业以及其他有关的产业投资活动;2. 有利于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进 推动双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的金融合作,创新金融产 一步提升。 品,设立分支机构,尤其是对于安徽而言,要不断引 (四)加强投融资互动,形成高效的区域投融资体系 进长三角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资 长三角地区经过近3O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走过 产评估公司等金融机构进驻安徽;3.构筑两地的信 了资金原始积累阶段’,金融市场较为发达,投融资 用平台,建立、企业和个人相结合的社会信用 体系较为完善,资本充足,并且拥有相当的过剩资 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从而促进安徽与长三角 金,企业投融资渠道较为通畅,大量的三资企业和 的投融资合作迈向良性发展的轨道。[3] 参考文献: [1]程必定.战略东向发展[J].江淮,2005(5):6—8. [23吴克明.“大长三角”统筹协调发展的趋势、目标与建议[J].决策,2007(3):50—53. E3]王泽强.中部与东部地区经济的互动关系及协调发展[J].理论建设,2005(4):40—43. How Should Anhui Participate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Division in Tthe¨Pan-Yangtze River Delta¨ WANG Ze-qia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CCP School of Anhui Province,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Anhui is locat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nd adjacent 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Whether from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and humanities research,or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there is a unique foundation in reality and feasibility for Anhui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divi— sion in the”Pan-Yangtze River Delta”.In recent years,Anhui has taken the initiative to cooperate with Shanghai,Jiangsu and Zhejiang,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Of course,if participate in the regional de— velopment and division in the”Pan-Yangtze River Delta”,Anhui want S to a number of posi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Key words:Pan-Yangtze River Delta;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division;regional cooperation [责任编辑邓先友]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