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总第3差 盈幽88期■■■■_Il 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路径 薛凯文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当 前,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 历史意义。我们应该从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学校教育等方面入手,增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9-5549(2O 1 4)08-0227"02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的精神,教育部社科司在2014年3月26日印发的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推进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把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 意识,增强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 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 化,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理想信念。 一修身养性、重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中国的优秀传 统文化。 《大学》中: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 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儒家认为加强道 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是“慎独”和“自省”。笔者认为用“慎 独”和“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可以培养大学生严于律己 的自律精神。当代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就要加强 修身养性的自觉性,即将内在控制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自觉转 化为内心的自觉,进而将道德认识自觉转化为道德实践。 二、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我们在建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 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信心,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还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 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 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致。因此,高 校在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应该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普 及和传播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尊和自 信。 (一)推动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当是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 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与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 强调: “我们既要有选择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 文化的优秀遗产,更要勇于发挥创造性思维,力求达到新的 高度,这才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文化是一个连续的 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 在的文化决定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的 潮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理应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 创新与创造,而不是对其他文化的简单移植与照搬、照抄。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与精神基因,缺少 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出现动力匮乏与基因突 变的危险,难以保证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永续的发展。 (一)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能历经数千年沧海变化而依然熠熠生辉,成 为世界史上唯一生生不息的文明古国,靠的是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民族精神。像“天下为公”的尚公精神; “安得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为国不辞艰辛的情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天下为己任的刚健精神;“崇尚 仁义,厚德载物”崇德尚义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的精神等,它们凝注了中华民族的 爱国主义传统。 (--)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 和谐精神在传统文化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 与自然的和谐。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中国先哲阐 述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说:“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中 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些都是儒家和 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传统 文化中的这种和谐因素,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环保意 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二是以“仁爱”为思想基础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在 以“仁爱”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时,提出“贵和持中”“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思 想,这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共享意识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 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培养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 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 可量化。而蕴涵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 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我们在对 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教育。例 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 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 “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这些中华 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市场经济效益冲击精神文明建设时,必 须进行认真的整理、挖掘,用以武装大学生,从而激发大学 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必要手段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找到 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使其 (三)追求完善的道德修养 薛凯文(1988一),女,甘肃平凉人,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嬲囡赛晾 囝 图 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 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教育。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至理名言,如“舍生取义”“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等,都体现着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发扬仁爱精神,促进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仁爱”所提倡的礼让、爱人、尊 亲、团结、谦虚、同情等,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不可或 缺的优良品质。三是主张慎言力行,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种品格对当代大学生砥砺成才健、康成长是极为可贵的。 教育大学生发扬这种刻苦学习、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务实 精神,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三)加强网络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 十八大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 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对 于学校教育来说,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要让 学生知道社会提倡、限制的内容,使大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 选择压力,使大学生接受社会上所提倡的积极文化信息,这 样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提高自律意识和 自控能力,维护网络文化秩序。二是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在 网站上及时宣传先进的文化思想,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 式,如博客、微博、微信等。从而引导大学生自觉净化网络 环境,发挥优秀网络文化的导向作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 吸引力。三是创新网络文化。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娱乐都逐 三、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路径 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希望的大学生,理应成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成为对国家传统文化价值和文 化繁荣发展的坚定支持者。笔者认为,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激发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文化影响人的意识和思想,如何激发大学生对我国优秀 传统文化的兴趣,需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而提升 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内容落实:一是充 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 许多学生对其不感兴趣,如果把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融入其 中,一方面可以避免纯粹的理论说教,另一方面,也能够增 加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素养。我们可以在教学思想和 内容上渗透文化性,这样可以培养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人格,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 趣。二是融合文化思维。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如鸟之两翼, 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两者的融合实现文化思维的融合,共同 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理性与人文 情怀的培养,才能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中把两者融合得恰 到好处,最终使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二)发挥家庭对孩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庭在个人成长与发展过程 中的作用。古代君子的理想人格是“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充分挖掘乡 土和地方文化中的传统资源,培养一种对家乡传统文化的深 刻认识和浓郁感情,并内化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 神动力。而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担负着传授文化知 识、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的责任。良好的家庭氛围 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育具有积极的影响,这种文化氛围以 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和熏陶的方式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 首先要有一个积极学习的心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把 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以身示范,让孩子对国家的文化产 生兴趣。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判断力,充实孩 子的学习内容,拓宽孩子的学习视野,塑造孩子良好的学习 素养。 圜爨嚼 渐网络化,利用网络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 重要。积极创新与大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方式,从而增强 对大学生教育的实效性。 (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基。当代大学生要做好文化的 实践者和创新者,要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意识,既要保护 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辩证的包容外来文化。一是 大学生要学会辩证的取舍外来文化。一个文化自信的民族应 该拥有坦荡宽厚的胸怀,容许多元文化的并存。我们提倡继 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是要排斥外来优秀的文化,学 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必须辩证的加以取舍,不能良莠 不分、盲目模仿,更不能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民族特 色和优良传统。只有兼容吸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 所长,才能更好的促进文化发展。二是保持中国文化特色, 要发展创新。面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碰撞,大学生要 有对民族文化强烈的认同,坚持文化的自主性。大学生需理 性的认识并付诸实际的行动,认真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积 极参加文化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成果,并且密切关注 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动向,提升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1 6. [2】张岱年.文化与哲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0. 【3】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 币范 大学出版社,2004:296. [4】杜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江海学刊,2011 (3):5-7. [5】张继梅.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中独特作用的定位 思考【J】.前沿,2012(23):227-228. [6】杜暑钦.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J】_教育 探索,2009(1 0):25-26.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