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电视专题如何传承历史文化——以大足广播电视台《一龛一说》栏目为例

电视专题如何传承历史文化——以大足广播电视台《一龛一说》栏目为例

来源:爱站旅游
第5卷第5期 2014年5月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Vo1.5 No.5 Mav 2014 电视专题如何传承历史文化 以大足广播电视台《一龛一说》栏目为例 冯 娟 (大足区广播电视台,重庆402360)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传承历史文化,是新闻媒体的责任。重庆市大足区拥 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媒体就更有责任传播好石刻文 化,向全区人民普及大足石刻知识。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 内整个摩崖造像群的总称,有造像5万余尊,始建于初唐, 历经五代,鼎盛于两宋,延及明清,前后达1200多年。与敦 煌、云冈、龙门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其民族化、 世俗化、生活化的鲜明特色,容纳了全国各地石刻艺术的精 华,代表了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因此被称为“国 之瑰宝”。 大足石刻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普通群众对之了解却十 分有限。电视媒体因为其音画结合,对于传承石刻文化是 非常有效的。为此,大足广播电视台历时数月,策划大足石 刻的宣传方案,并成立了一个宣传小组,抽专人撰稿、拍摄 和制作。大足石刻研究院也抽调专家进行指导。经研究, 决定在大足广播电视台开设《一龛一说》栏目,将大足石刻 的重要龛窟一一介绍,用生动的形式,力求让深奥的知识通 俗易懂,让广大观众愿看、易看、能懂,在故事中了解大足石 刻。大足广播电视台按照大足境内石刻造像的时间先后顺 序开始拍摄,目前已制作20多期节目,反响热烈,受到专家 及普通观众的好评。下面,笔者将做法进行简要分析,供同 仁参考。 一、栏目组加强自身学习,以更好地进行策划,并确保 节目的专业・眭 “打铁还得自身硬。”要做好一个历史文化类栏目,工作 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理论素养,成为“内行”。为了确保节 目质量,栏目组用了5个月的时间,专门学习了原重庆大足 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相颖的讲座和作品。郭相颖对大足 石刻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成功地具体组织了 大足石刻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工作,是国务院特殊津 贴获得者,重庆直辖十年建设功臣,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 专栏专访者。他曾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基辛 格、吴作栋等中外首脑作过现场讲解,主编了《大足石刻铭 文录》《大足石刻研究文集》《大足石刻研究与欣赏》等专 著。通过对大足历史、佛教基础知识及传播过程、大足石刻 的相关知识及典故、重点龛窟的深化学习,栏目组的全体同 志逐渐“胸有成竹”,拉开了拍摄制作的序幕。 二、追溯文化之源,让观众系统了解大足石刻 传承历史文化,首先要追溯文化之源,让观众有一个清 晰的脉络。像大足石刻有造像5万余尊,如果不从源头开 始宣传,即使再精彩的造像也很难带给观众系统的感受。 《一龛一说》推出的第一期,就是《最初的印记》。这一期节 目带让观众知晓了最早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开凿的时间上限究竟是什么时候?通常认为 大足石刻创于唐末。研究者们根据碑碣与文献等有关资 作者简介:冯娟,就职于重庆市大足区广播电视台。 文章编号:1674—8883(2014)05—0036—01 料,将大足石刻的开凿时间定在晚唐,即公元892年的“景 福壬子岁”,如北山石刻中的《韦君靖碑》就有“公乃于景福 壬子岁春正月卜筑”的记载。然而,很多人并不太清楚,尖 子山石刻才是最早的大足石刻。《最初的印记》这期节目为 大家解密:1987年9月,大足一场大规模的文物普查时,一 条模糊的镌记引起了普查组的注意。在尖山子石窟第7号 “弥勒说法图龛”的外框左侧崖壁中部,竖着雕刻了一方纪 年题记,因漫漶,仅残存末行字:永徽年八月十一日。这条 镌记无疑证明尖山子石刻是大足最早雕刻的造像,它将大 足石刻由原来所认定的公元892年变为公元650到655年 间,提前了近250年,由此,大足石刻至今已有1360年的历 史。这期节目播出后,一些观众激动地致电电视台,“现在 才知道最早的大足石刻在哪儿了。” 三、抓住重点龛窟进行详细介绍,让观众充分感知文化 的魅力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符号。媒体在传播文化的过 程中,应当抓住重点、闪光点,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又能更 为充分地感知到文化的魅力。大足石刻的造像中,有许多 经典,如《千手观音》《华严三圣》《释迦牟尼涅柴图》等等。 大足广播电视台决定从中选择一些重点进行精心宣传。 在大足石刻中,人们最喜欢的造像可以说是千手观 音。佛经记载,千手观音全称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又称“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千手表示辩护众生,千眼则 表示遍观世间。早在唐代,千手观音像在中国许多寺院和 石窟就被作为主像被供奉。在初期的大足石刻研究中,认 为大足最早的干手观音造像在北LU,是公元892年韦君靖 在北山佛湾开凿的。然而,在1984年的文物普查中,专家 们惊讶的在高升镇胜光村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圣水 寺”发现了大足最早的千手观音造像。而宝顶佛湾的千手 观音造像,拥有1007只手,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因 此,在节目中,我们将大足石刻的几处千手观音造像结合 起来,精心打造出一期节目。节目除了介绍几处造像各不 相同的风格外,还将有关历史文化融人其中,特别是将宝 顶千手观音正在进行历史性维修的有关情况精彩展现,让 观众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大饱眼福。节目播出后,受到广 泛的好评。 四、结合当地历史,巧妙地普及历史文化知识 文化的传承,与历史密不可分。了解文化必然要放到 历史的大背景中进行,否则有很多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例 如,“养鸡女”造像精美,是一位勤劳而美丽的农家少妇,但 她入刀船地狱,就为很多人不解。甚至有人撰文赞美她: “是劳动人民,歌颂劳动人民有人民性,身处地狱却如此欢 乐,表现出劳动人民不惧鬼神,藐视宗教的本色,有叛逆 精神……”而实际上,这是以今天的是非标(下转第91页) 媒介观察 就我国而言,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在2003年“非典”后 善,不仅仅是一个制度建设的过程,更需要在实施中实现制 加快了危机传播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各级政府相继建立 起了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和新闻发言人制度。但是,在实际 运行中,现有危机传播制度的建设还不完善,配套的管理制 度依然缺乏适应性。随着新媒体作用的不断凸显,加强危 机传播制度建设很有必要。创造良好的危机管理环境,建 度与人、过程与结果的协调统一。 三、危机传播管理的评估 效果评估是科学危机传播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危机传播管理的核心环节,更是危机传播管理能 力得以提升的必要因素。因此,危机传播管理应该建立有 效的评估机制,并以科学的效果评估作为危机传播管理的 立完善的管理组织能够有效地协调政府与媒体、利益团体 与公众个人、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等传播关系,及时发布传递 危机信息,防止流言蜚语的扩散;迅速反应,制定危机应对 基本参照。虽然我国在危机传播管理上向制度化迈进,但 重视策略实施而忽视效果评估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目前 策略,建立危机传播管理的目标控制机制。 危机传播制度的建设也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发布,增强 社会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为政府应对危机的决策 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通过危机干预和监督,消除社会恐慌, 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避免产生更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危机传播管理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管理者通常会对危机处 置过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旦危机化解,则万事大吉, 缺少科学性和客观性的总结,更谈不上有效的评估。对于 危机传播管理所采取的诸多措施策略是否有效、危机传播 管理的诸多制度程序是否合理、组织危机传播管理的战略 设计是否可行,都缺乏必要的科学检验。因此,科学的效果 就当前我国危机传播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而言,需要注意整 体性、实践性和理念性等三方面问题: (1)整体性。危机传播制度应建立一个总体规划,以制 度安排做顶层设计。目前,我国的传播制度建设还表现出 评估是危机传播管理的必要环节,只有把评估建立在科学 标准的基础上,才能体现评估的价值。而效果评估的价值 不仅是对危机传播处理结果的评价,更是成为一种效果机 制和可供将来管理借鉴的范本。科学的效果评估将完善危 机传播管理组织,从过程控制环节推进危机传播管理水平 的提升。 局部调整和适应性安排。虽然各地制度设计较为充分,但 大都表现出分散性,而更多针对危机信息传播的规则主要 是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组织内部规定,所以无法在法理层 面对公众传播危机信息的行为形成约束力。 (2)实践性。已经建立起来的各种危机应对机制虽然 一危机传播管理目标是多层次的,其传播效果同样也是 个多元化的内涵。从概念生成出发,危机传播管理涉及 覆盖面广泛,但是其制度安排多为原则性的指导,对具体实 践作用不大,尤其在制度设计时不重视程序安排,过分强调 政府主体作用,回避甚至刻意掩盖公民参与的内容,这种模 三大目标:危机处理、传播效果(包括信息和社会心理的影 响)、管理效率。因此,科学的危机传播管理效果评估必须 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对三者的影响和权重做出标准化 的设计。为此,管理者一方面要建立传播效果的评估制 糊化的制度处理方式对政府在危机事件中全面及时发布信 息缺乏有效制约。 度,建立必要的资源配置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管理评价 数据库。因为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以方便 管理者对危机传播管理的效果做出及时有效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来向武.危机传播管理的战略与制度[J].青年记者,2013 (10). (3)理念性。理念性是指危机传播管理人员的理论水 平和思想素质。危机传播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都需要通过 人的实际操作来落实。在当前的制度实践中,成文的规范 规定占用了较多的资源,而管理人员的培训则稍显不足。 由于现有制度的部分条款过于模糊,这就导致管理者获得 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而主观的研判往往容易导致决策的 失误,影响危机实践的妥善解决。因此,危机传播制度的完 1_l—ll】jL][JL] EL]【 【]__L]l_l LJLI_][IL]【 L】JL] L]L L J LJl_二_L]_ⅢL [ L]二_L]一 L=l_L]_lL [ L] L]【 [2]王德讯.国外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特点[J].求是,2005(0).2 I_L]=l1]LJ口 ll__ J L—JL j L L】…【JLL]l_L J_一二_L]J __L L L J r【J L…ELl J |_l。L  JLII J[一【J L J L。 (上接第36页)准解释历史现象。因为养鸡女是按“众生乐 装需要大量的刀剑器械,而建寨驻军、开垦屯田显然也需要 中求苦”的佛教教义而造的“养鸡乐”。那么,大足为什么会 出现这样大规模的造像?要回答这些问题,都必须与当时 大量的锤铲锄具。龙水也是义军起事和驻防的地方,义军 兵器的自给有可能就是龙水小五金的起源。随着人口的增 的历史结合。因此,《一龛一说》栏目十分注重与历史的结 合。例如,在介绍大足北山石刻时,就详细讲述了韦君靖的 身世和在北山建永昌寨和石刻的史实。唐肃宗乾元元年 加,工具农具的需求量也激增,特别是大足石刻造像的兴 盛,凿刻工具对五金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有了高 超的工艺,所以才让龙水五金千年不绝,名扬天下。” (758年)因“山川阔远”置昌州,同时设置大足县隶属昌州,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昌州并不太平。时任昌元县令的韦君 靖,看到这民不聊生的景象,便集合义军,招安户口,组织了 支保护地方的武装力量。大足的五金产业为何千年不 绝、名扬天下?节目又将历史进行穿插:“韦君靖集合30多 一通过《一龛一说》栏目,观众在了解石刻文化的同时,潜 移默化地就被“灌输”了大足的历史知识,对大足石刻、五金 等独特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的来说,媒体要传承 好历史文化,必须自身要进行相当的研究,并且创新表现形 式,将文化深入浅出地进行传播。唯如此,充满魅力的历史 文化才能“飞人寻常百姓家”。 处义军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地方武装,雄踞一方。庞大的武 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