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s口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初中罗光永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切入点 找准 合相关资料再重读文本,学生认识到:鲁 迅先生东渡日本的初衷是为了寻求救国 如,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 勒》这篇课文,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一 0017-02 特级教师黄孟轲说:“语文课堂教学 的根本出发点,是要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要深 入文本,拓宽阅读视野,从广阔的语言文 字资源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体验文本 的深刻内涵。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阵地, 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学习能力和养成 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和场所。高效的 课堂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 中要结合实际合理、科学地找准教学切入 点,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达成。 一、从疑问处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推 动力。以学生的疑问处作为出发点创设 相应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一个重要方法。教师要适时把握学生在 课堂中生成的疑问,并以学生的疑问作为 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好奇 心的驱使下深入探究,提升其学习兴趣和 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 册《藤野先生》一文时,学生发现文章写的 是藤野先生,但着墨却极为简略,大部分 篇幅都在写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还有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引起了学 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对文本逐步深入探 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鲁迅先生对 藤野先生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学生一方 面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另外一方 面则从鲁迅的个人生平资料进行分析。结 良方,和那些纯粹为了归国后想要混个一 官半职的留学生截然不同。他在仙台医专 过着艰苦的日子,承受着蚊虫叮咬的苦 楚,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目的是想要 当军医救治病人。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 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尊重和欣赏,为此,藤 野先生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对于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志士鲁 迅而言,藤野先生能够抛弃民族偏见严谨 治学,对被称为“弱国”的学子尽其所能地 鼓励和支持,并且循循善诱,这是多么难 能可贵,又多么让人感动。教师从这个问 题人手,引导学生理顺了鲁迅先生的情感 发展轨迹,从而理解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根 本原因:他怀抱一腔热血留学日本,但在 东京所见到处都是“大清”纨绔子弟的丑 恶表演,愤懑之余他只好到仙台学医。随 后遭遇试卷风波和电影事件,敏感的鲁迅 认识到,在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 下的日本,藤野先生先生能够本着学术的 精神照顾自己、教导自己,这是需要很大 勇气的。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意识到,藤 野先生所给予他的不仅是生的勇气,还有 生的力量,而这成为了他时时警醒自己的 动力。这样教学,从学生的疑问处切入,引 导学生梳理了文本脉络,深刻领会文本的 精髓所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抓住教学重难点。深度剖析 突破教学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正 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 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在初 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寻找教学的突破 口,找准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深刻剖析,才 能缩短教学流程,有效直达教学目标。例 。 几次态度变化展现故事情节,揭示了资本 主义社会被金钱异化的丑陋现实,但同时 又蕴藏着作者对善良人性的呼唤。如何让 学生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这是教学的重 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在金 钱至上的冷酷社会里,菲利普一家如果接 受于勒,即将订婚的姐姐就会失去一桩婚 约,家庭也会更加困顿。所以,他们别无选 择,必须抛弃于勒。”还有学生提出:“抛弃 于勒只是菲利普夫妇的一个借口。只要人 心还保有善良和温暖,世界就不会这么冷 酷。”针对学生的讨论,笔者向学生呈现课 文删减的小说原文,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剖 析。如原文开头写道:“一个白胡子穷老头 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 佛朗司竞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 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 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 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 的……”结尾部分写道:“此后我再也没 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 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 的,其缘故就在此。”笔者让学生根据删减 的开头和结尾进行思考:“若瑟夫为什么 对叔叔于勒念念不忘?这代表了什么?这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挣扎在社会底 层的小人物该何去何从?”学生通过交流 讨论总结道:“在这冷酷的社会背景下,若 瑟夫却充满着对‘叔叔于勒’的愧疚,在他 眼里,于勒只是他的叔叔,无关财富、身 份,即使他沦落为乞丐,也是‘我的叔叔于 勒’。若瑟夫的善良和真诚闪烁着人性的 光芒,代表着作者莫泊桑内心对善良的渴 望和呼唤,而这也正是小说的真正意涵所 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是 根据原著选编而成的,教师可以针对文本 难点拾遗补漏,让学生在广阔的视野背景 下解读文本,进行深度剖析,有效提升学 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三、抓住文本细节。升华思想 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 是他对国家爱至深、痛之切,再加上当时 了一定的把握。笔者继续带领学生挖掘 “清国留学生”的糜烂生活,让他失望之 极。教学通过对文本细节处的挖掘,让学 情感元素,针对文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 场景描写,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有的 学生认为“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这段描写非常感人,但也有学生 认为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司空见惯, 不值一提。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结 合当时朱自清的家庭变故,还有文中隐掉 的父子不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体会到当 年“我”的父亲承受的压力很大,父亲亲自 给远行的“我”送行买橘子,可以看出他对 生深刻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体 会文本传达的人文主义情怀,为深入理解 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鼓励、支持做铺 垫,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在情感共鸣处点拨,增强体验 接受美学认为,阅读是一种读者的自 我创造过程,这种创造的动力来源于读者 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要深 入钻研教材设置情境,在情感共鸣处进行 点拨,调动学生的情感元素,加深学生的 生动,一些句子看似平淡无奇却往往蕴 含着深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文 本细节处,用一颗敏锐的心带领学生透 过语言文字领悟文本的精髓,加深学生 的阅读感悟。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九年 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时,针对文中有关 “日暮里”和“水户”的描述,大多教师会忽 略这两处细节描写。实际上,这正是帮助 儿子的关心和爱护有多么深沉。由此,学 生对文本情感的把握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在对父亲这个人物的理解上更进一步。提 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情感体验。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 上册课文《背影》时,笔者让学生谈一谈自 己和亲人的离别感受。有一名学生想起 学生理解文本、升华思想的关键所在。笔 者在教学中赏析了屈原《离骚》中“13忽忽 其将暮”的诗句,并结合屈原的人生经历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为什么鲁迅先生 了自己在外务工的爸爸妈妈,唤起了内心 的情感体验。于是,笔者以此作为教学契 机,带领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诉说 内心的感受,有的学生说:“隔着车窗看着 妈妈渐渐远去,我的眼泪悄悄流了下来。” 总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实施者,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和课堂实 会提到这两个地方?这表达了鲁迅先生 际,积极寻找到创设有效教学的切人点,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交流、讨论,领悟 语文学习的本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 象力,真正为语文课堂增效。 (责编杨春) 的什么思想?”学生体会到,鲁迅之所以 对这两个地名非常深刻,是因为他面对 当时国运衰败没落的中国现实,内心产 生了13暮途穷、风雨如晦的悲凉情感。和 爱国诗人屈原一样,鲁迅内心的悲凉一方 面是因为自己身在异国他乡,另一方面则 也有的学生说:“我第一次体会到父爱的 伟大,他们奔波在外,对我其实充满了关 怀和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作 者产生了情感共鸣,也就对文章的意涵有 (上接第14页) 作经验。 作,丰富自身的写 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教师要 分清各种文体写作的特点,亲自动笔写一 写,这样才能在学生写作时给予有针对性 大师,都非常重视文字的推敲和语言的锤 炼。例如,叶圣陶曾把《多收了三五斗》中 具有贬义色彩的“嘴脸”改为“神色”,把具 有褒义色彩的“坚强”改为“强硬”,如此一 改,更准确地显出作者对“旧毡帽朋友”和 “账房先生”的态度与情感。教师对自己的 文章也要有不断修改的意识和耐心,通过 (一)记录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教师要想写出一手好文章,平常就要 勤学多练,不断积累写作经验,探索写作 技巧。教师要抓住各种写作机会,如工作 计划、工作总结、汇报材料、下水作文、教 育叙事、教学反思、工作日记等,尽可能做 到主题突出、立意新颖、层次分明、结构严 谨、文辞简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 的指导,帮助学生达到目标要求。 (三)参照范文,领悟手法 教师可将自己写好的文章与同题材 范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领悟写作的方法 与规律。文章的题目、开篇、结构等都可以 拿来作比较。通过比较与反思,教师自然 就能悟出写作技巧与写作规律了。 (四)反复推敲锤炼 反复修改,认真琢磨,文章就会显得更为 生动传神。 综上所述,写作经验与语文教学密不 可分。语文课堂呼唤教师不断丰富写作 经验,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经验, 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秦越霞) 网络平台,在微博、微信上记录工作、生活 中的事情,抒发内心感受。 (二)写“下水文” 佳作大多是通过反复推敲修改而成 的。杜甫曾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无论是 古代的著名诗人、文学家还是现当代文学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涉及各种文体,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