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论魏晋文学中的尘土意象所 在 系:专 业:学 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 2011年5月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专 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时间 汉语言文学 论魏晋文学中的尘土意象 学 号 班 级 职 称 07级3班 2010年11月1日 至 2011年5月20日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内容(或任务、目标): 本课题拟研究魏晋文学中“尘土”的意象,要求必须抓住尘土的特点,结合魏晋文学与文人心态之间关联的具体情况,注意对材料进行精当合理的选择和引用。在分析他们对“尘土”的特别情愫及折射出来的生命情怀,并探究“尘土”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来的生命价值观的同时,要适当论述这种意象与情怀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由此,要求课题拟定如下纲要: 一、魏晋文人对尘土情有独钟,尘土意象的内涵:微小、易逝和同质异形。 二、魏晋文学中“尘土”的文化内涵折射出魏晋文人的生命意识。 三、总结:魏晋文人的尘土情怀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另外,要求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注意对当前研究现状要有所了解和掌握,严格要求按照进度安排撰写论文,并及时反馈论文进展情况。
二、论文进度安排: 预期进度: 2010年11月开题; 2010年11月—2011年1月搜集材料; 2011年2月—2011年3月整理材料,撰写初稿; 2011年3月—2011年5月修改初稿,拟定完稿; 2011年5月完成答辩。 完成期限: 2011年5月。 三、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 1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邓福舜.魏晋诗人的人生意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3.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9. ○4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5俞绍初.建安七子集[C].北京:中华书局,19. ○6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C].北京:中华书局,1985. ○7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李建中.魏晋诗人的死亡意识与生命悲歌[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系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专 业 指导教师 汉语言文学 论魏晋文学中的尘土意象 学 号 班 级 职 称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选题的目的、意义:魏晋文人对“尘土”情有独钟,寄托了对生命、人生的体悟情怀。课题拟通过研究魏晋文学中尘土意象,进而准确地把握魏晋文学的特点,深广地了解魏晋文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并能指出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从尘土意象切入研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深广地了解魏晋文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为拓展魏晋文学研究的视角和领域提供参考。 国内外研究动态:一直以来,学术界对魏晋文学的研究持续不断,学者们探索魏晋文学中的意象,探究他们对待生与死的态度,大都取得很大成绩。其中,从文学史的角度论及汉末魏晋文人生命意识,如韩军《悲凉强烈深沉——汉末魏晋诗歌中浓郁的生命意识》,主要论述文人们逐渐觉醒的不同时期生命意识及其形成原因;论及魏晋诗人的死亡意识,如李建中《魏晋诗人的死亡意识与生命悲歌》,主要论述魏晋文人如何把死亡意识练化为生命悲歌。对魏晋文学中意象研究涉及有:朝露、飞鸟及南山等。如张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中“露”的意象》,从“露”的不同象征意蕴来研究当时文人及文学特点。但从文学中的意象切入,对魏晋时代不同文人的生命观与价值观进行考察,分析该意象如何影响魏晋时代文人的心态形成及其遗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空间比较大,前景广阔。
二、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 主要研究内容:课题研究魏晋文人对“尘土”的特别情愫而折射出来的不同情怀,分析尘土意象在魏晋文学中的文化内涵以及魏晋文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同时,指出这种意象与情怀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创新之处:课题选择“尘土”意象进行研究,选题具有新颖性;从尘土意象的文化内涵在魏晋文学中的反映来论述魏晋文人的生命观与价值观,研究角度独特,思路较为清晰;上承《古诗十九首》,下启魏晋之后的创作,高屋建瓴地对相关“尘土”意象进行梳理,使之能够形成一条明晰化的文学创作脉络,富有特色。 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提纲: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对比研究法;文献法; 论文提纲:一、魏晋文人对尘土的内涵:微小、易逝和同质异形情有特钟。 二、魏晋文学中“尘土”的文化内涵折射出魏晋文人的生命意识: 1.风中之尘灰:尘土意象与建功立言的生命观; 2.飞尘及沉泥:尘土意象与荣枯迥异的境遇感; 3.拜尘与去尘:尘土意象与奔竞之士的仕宦情; 4.托体同山阿:尘土意象与运化自然的豁达心; 三、总结:魏晋文人的尘土情怀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 预期进度:2010年11月开题; 2010年11月—2011年1月搜集材料; 2011年2月—2011年3月整理材料,撰写初稿; 2011年3月—2011年5月修改初稿,拟定完稿; 2011年5月完成答辩。 完成期限:2011年5月。
五、主要参考资料: 1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邓福舜.魏晋诗人的人生意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3.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9. ○4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5俞绍初.建安七子集[C].北京:中华书局,19. ○6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C].北京:中华书局,1985. ○7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李建中.魏晋诗人的死亡意识与生命悲歌[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六、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论魏晋文学中的尘土意象
摘 要:分析魏晋文学中“尘土”的意象内涵:微小、易逝和同质异形;研究魏晋文人对“尘土”的特别情愫折射出来的生命意识:生命短暂又渺小、命途坎坷又抑郁、人身轻微又发奋和运化自然又公平;进而探究“尘土”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来的魏晋文人的价值观、境遇感、仕宦情和豁达心。同时,指出这种意象与情怀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文学;尘土意象;生命意识
目 录
引言 .............................................................................................................................................. (1) 1.风中之尘灰:尘土意象与建功立言的价值观 ............................................................ (2)
1.1风中之尘:迫促之中向往永恒 ............................................................................................. (3) 1.2终为土灰:无奈之中渴求不朽 ............................................................................................. (4)
2.飞尘及沉泥:尘土意象与荣枯迥异的境遇感 ............................................................ (5)
2.1慷慨与任气:不及世事的忧生之嗟 ..................................................................................... (6) 2.2飞尘与沉泥:浮沉异势的人生体悟 ..................................................................................... (7)
3.拜尘与去尘:尘土意象与奔竞之士的仕宦情 ............................................................ (8)
3.1望拜罗尘:折节谄媚的躁竞之行 ......................................................................................... (9) 3.2弹冠去尘:愤慨自重的隐退之心 ....................................................................................... (10)
4.托体同山阿:尘土意象与运化自然的豁达心 .......................................................... (11)
4.1性爱丘山:质性自然的回归 ............................................................................................... (11) 4.2纵浪大化:托体山阿的豁达 ............................................................................................... (12)
结语 ............................................................................................................................................ (13)
引言
回顾中国历史,魏晋是一个人民离乱、生灵涂炭的时期。汉末黄巾之乱、董卓之乱至两晋间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长期以来的战争和动荡,使得整个神州大地出现饿殍遍野、死亡枕藉的景象。而急剧的社会动荡引发人们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和关注,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和喟叹,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价值观的积极思索和探寻。整个社会时代的演变和转折,使敏感的文人在战乱中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1]“魏晋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一种新的观念体系。”“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历程。”[2]如此,魏晋风度明显地体现为“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此时,魏晋文人们亟待用建树功业文章的不朽来消弥生命短促无常造成的焦虑,而文学的自觉过程中也流露出一股悲凉、强烈、深沉的生命忧患意识,所有这些最终汇聚成这个时代的强大主旋律。
目前,在这一时期的文学研究中,对生命忧患意识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像李建中在《魏晋诗人的死亡意识与生命悲歌》中提到:“魏晋人于杀夺无常的乱世形成独特的死亡意识,并将他们的死亡意识练化为生命悲歌。”同时,指出这种死亡意识是“养生避死之浪漫主义与忧生叹死之感伤主义的相伴相峙”、“杀身靖乱之英雄主义与且趣当生的享乐主义的相生相悖”的结果,最后得出“魏晋诗人死亡意识的种种冲突,最终消释于南山陶潜的自然主义”的结论。[3]付晶晶在其硕士论文《论魏晋诗歌的迁逝主题》中提及,魏晋文人试图缓解个体生命与自然力之间永无消歇的矛盾冲突,指出“从汉末到两晋,诗人感物而叹迁逝的问题一直存在,忧生之嗟对生命的体悟深度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最后论述到“魏晋文人的迁逝之感导致了他们对于人生价值和生命
[4]情调的追求,而这种执着则显示了他们超越生命悲哀的愿望和努力。”在文学意象的研
究方面,对朝露、飞鸟、鱼及南山等也都有所涉及。像张蓉在《魏晋南北朝文人诗中“露”的意象》一文中就指出像“露”这般的意象,是人生短暂的象征,其中蕴含着悲剧的生命意识。[5]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我们知道,乱世中的死亡意识常常促使文人们产生出人生悲凉感、生命幻灭感,时易物迁的时代悲凉感触又使得个体生命显得短暂而渺小,因而寓情于物,触景生情,就成了人们在努力追求能够超越生命悲哀时经常采用的方式。
在魏晋文学中,我们同时还发现尘土意象也是当时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尘土”
1
具有微小而易逝的特点,在魏晋之前的典籍中虽有所提及,却较多落在尘土、尘埃这种客观存在的外形特点之上,在指意上多泛指生物外观微小或泛指尘世而已,并没有渗入生命价值观的情感体验。像《庄子》中提到:“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6],“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7],其中的“尘埃”“尘垢”均没有体现出主观色彩。汉代乐府诗有“岂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尘”[8]之句,其意则是从尘、泥的外观转变角度来譬喻人生境遇的荣枯,暗指出保身处世之法,这同样也只是从尘土的客观特点出发来议论而已。
而值得一提的是,尘土渺小而易逝,同质而异形,且是万物的归宿,这些特点到了魏晋之时却与文人的命运价值观紧密地联系起来,它们暗合着魏晋文人人生短促、命运无常和境遇抑郁的感伤情怀,其中万物归终为尘土的自然观最后更是演化成魏晋文人达观的生命认识。所以,尘土此时必然会被赋予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从尘土意象切入来分析魏晋文学和探究魏晋文人的精神世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似乎尚不多见到,因而,在这里率尔操觚,进行一些探讨就似乎显得很有必要。下面,本文就尝试论述尘土意象在魏晋文学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生命短暂又渺小、命途坎坷又抑郁、人身轻微又发奋和运化自然又公平;着重来探究在魏晋文人眼中,尘土蕴含着奇特的内涵是如何被转化成为感伤的情怀,如何反映出魏晋文人的生命意识、境遇感触、择世原则和豁达心境的。
1.风中之尘灰:尘土意象与建功立言的价值观(节录)
魏晋之时,文人们真切地感受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战争的残酷无情,意识到人命犹似风中尘土般短促易散,有限的人生饱受着无常的苦痛,而人命终归于尘土,人生的价值或许尚未实现,生命就已成土灰。于是,一股悲凉而强烈的生命欲求慨然而生,生命意识空前浓烈,“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16]
此时,人
们反复吟唱人生的短促、命途的坎坷,向往声名功业的不朽,企图利用功业声名来消弥死亡迫促的焦虑。因而,在魏晋时期中,一股渴望建树功业文章、追求人生价值的强大力量在不停地拍击着士人的心灵。
2
1.1风中之尘:迫促之中向往永恒(节录)
“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体弱多病、仕途坎坷,对生命如尘土般卑微和渺小深有感触,“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虽称百龄寿。孰能应此身。犹获婴凶祸。流落恒苦辛。”在这悲悯情绪中,他吟讴着“丁年难再遇,富贵不重来。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身尽气力索,精魂靡所能。”[17]设想若身体化为土灰,则恰如朝露晞干,一死而万物遂空,倘若不在丁壮之年有所建树,则良时稍纵即逝,只剩下漫漫长夜般的死亡,那将令人伤痛。 1.2终为土灰:无奈之中渴求不朽(节录)
在现实中,狂风吹飘起来的尘土,终究会掉落在地面之上,人寿也同样是有尽头之时,生命最终将化成尘土回归到大自然中去。于是,雄才大略的曹操到了暮年,就有渴望突破天命的心志,希冀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愈加古直悲凉地吟出寿命苦短,壮心不已的绝唱:“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9]生命终归要走向灭亡,即使长寿如龟蛇一般的动物,最终也会成为土灰;而物长人促、人命短浅,正是死亡的焦虑及无奈时时鞭策曹操奋起而作,开创武功。
2.飞尘及沉泥:尘土意象与荣枯迥异的境遇感(节录)
《文心雕龙·明诗》:“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38]由此可知,建安文学已萌诗酒唱和、切磋竞艺的风象,并兴焉勃焉,而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则为整个建安时代的文学风貌。其中,怀抱儒学政治理想又身具诗人气质的曹植,文采和气骨兼备,则是建安时代的最高代表。我们纵观曹植的一生,他生乎乱而长乎军,用极具诗人气质的心灵感受着天下的动荡,生民的涂炭,中年之后由于备受猜忌,境遇坎坷,过着流离动荡的蕃侯生活,内心更加郁积,怅然绝望,然而他的功业理想却支撑着他到生命的终结。 2.1慷慨与任气:不及世事的忧生之嗟(节录)
建安初期,他因有“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39]的聪颖天资,而深受曹操的宠爱,
3
被认为“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40]“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41]他在政治上的受宠及生活上的优越,此时人生境遇一帆风顺的多,挫折磨难少。谢灵运云“公子不及世事,但美遨游,然颇有忧生之嗟。”[42]其时他的作品多以游乐言志赠别为主,风流自赏,豪健洒脱,虽有忧世、忧生之叹,但未有后期强烈的、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与感慨。只是,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触犯曹操之忌,“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43]而曹丕却反被立为太子,“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44]于是,曹植的人生境况开始出现了转折,与曹丕的境遇渐有霄壤之别,他的内心也越来越郁闷怅然。 2.2飞尘与沉泥:浮沉异势的人生体悟(节录)
然而,崇尚功业的他并不自暴自弃,希望能遇到像夷齐、季札和周公一样在兄弟手足间怀道行义的仁人君子。于是,他写了著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50]此诗命意曲折,感情凄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丁晏《铨评》对此诗有如下评语:“此其望文帝悔悟乎?结尤凄惋。”刘履《选诗补注》则评曰:“《七哀诗》,比也。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之也。”[52]
[51]
3.拜尘与去尘:尘土意象与奔竞之士的仕宦情(节录)
正始之后,曹氏式微,魏晋开始易权,而天下重趋合一。西晋政治上的专政阻碍了士人的人格自然发展,门阀士族把持朝政,庶族寒士很难进入政权中心,干宝在《晋纪·总论》中述评道:“世族贵戚之子弟,陵迈超越,不构资次,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68]其时寒士唯有依附权势,才可能步向政权中心。“他们的身份和生活使他们不能‘知止’,结果便只有在外戚宗室争权的漩涡中讨寄生的生活。”[69]而“西晋文人在建功的过程之中实际落实在立业”,“西晋文人是在一个已经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之中,努力顺从,适应这个社会,在社会允许之范围内,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个性。”[70]此时,文人卓茕孑立的精神备遭打击,大都陷入了困顿和抑郁的境地。鲁迅说
4
“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灭后,敢于师心使气的作家也没有了。”[71]嵇康临刑,哀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似给后人留下很大的遗憾,而“他的死标志着精神在士群中的结束”[72],这才是当时汉魏以来的精神财富的流失,成为历史上的遗憾。而在这种政治抱负上的平庸和人格精神上的依附的前提下,部分太康文人仕进过程的择世原则与文学文本上的表现就存在了截然不同的面貌。 3.1望拜罗尘:折节谄媚的躁竞之行(节录)
潘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73],早年就写下了《射雉赋》《藉田赋》,才名冠于当世,为人疾忌,以致栖迟十年之久。其后在出任河阳县令,已是三十多岁,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作《河阳县作诗二首》。其一曰:“微身轻蝉翼,弱冠忝嘉招。在疚妨贤路,再升上宰朝。”“人生天地间,百岁孰能要?颎如槁石火,瞥若
[74]截道飙。”我们可见到汉魏以来的生命意识隐伏其中,如古乐府诗曰:“命如凿石见火,
居世竟能几时?”[75]古诗曰:“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而潘岳同样具备文人特有的时间忧患意识,且热衷功业之举,但在当时,其家世能给予他在仕途上的帮助与他本人的政治理想之间差距较大。于是他感慨弱冠至今而身世仍似蝉翼一般薄弱,仕途不达。当此之时,他对尚书仆射山涛、领吏部王济、裴楷等并为帝所亲遇深有非议,十分不满地题下《阁道谣》:“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鞧,和峤刺促不得休”,以近乎诅咒的口吻来发泄心中的妒忌、抑郁。 3.2弹冠去尘:愤慨自重的隐退之心(节录)
西晋之时,寒门之士唯有努力驰骋文思,继承汉魏奋力著述的风尚,以展现自己的才华,才有可能步入显达仕途。潘岳虽才华不凡,但仍旧是仕宦艰辛,最终宁愿谄媚折节,望拜路尘,“干没不已”[81],以致“负阿母”、“白首同所归”[82]的结局,由此可想知其他人仕进之途是如何艰难坎坷的。西晋选拔制度仍是袭魏文帝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列在上品的人物没有一个出身寒门,列在下品的人物没有一个出身世家。左思《咏史八首》就表达出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的愤慨之情。
[76]
4.托体同山阿:尘土意象与运化自然的豁达心(节录)
东晋时期,随着清谈之风的深化,文坛基本笼罩在玄风之中,文人名士多数出口玄远,用玄言诗来为佛道经典作注脚,以致文坛上流溢着一股淡乎寡味的气息。而在玄学
5
思潮泛滥之下,陶渊明遵循运化自然的真率本性,独具豁达心境,进一步丰富了魏晋文人的精神世界,如“性本爱丘山”和“托体同山阿”的尘土意象正是他崇尚自然而乐天知命的人生观的反映。
4.1性爱丘山:质性自然的回归(节录)
从《归园田居》中我们就能发现到陶渊明努力向往与遵循自然的状态与变化的生命迹象,而这种自然正是天然所成、不带丝毫人工痕迹的自然而然的状态。如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95]这是在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居田园,体验乡村生活之后所作。他的本性是喜爱丘山、脱离俗韵的,认为只有回到大自然中,才能得到自由。至于为何选择步入“尘网”“樊笼”而为之所羁困,其实是有其苦衷的:“以亲老家贫”,“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96],“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97]这些正是他“心为形役”与“口腹自役”[98]的缘故,最后不得已而步入仕途做官。但是,生性酷爱自由,向往自然的陶渊明,又怎能安于“尘网”“樊笼”的呢?史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99]
辞官就是他的最终选择,“聊乘化而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100],回归自然才是最好的归宿。 4.2纵浪大化:托体山阿的豁达(节录)
鲁迅说过“《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113]其实这些应都是他的矛盾痛苦之处。在他看来,生命是自有一定的运转规律的,“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114]在生之时能够不违背本心,但使愿无违,朝闻而夕死,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悲惧的。
结语
综上所述,尘土以其微小易逝、同质异形的特点和成为万物最终归宿的性质,触动魏晋文人的感伤情怀,因而凝结为魏晋文学中的尘土意象。魏晋文人对“尘土”的情有独钟中不单包含着独特心态、切身感受和生命价值观,而且把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荣
6
枯迥异的境遇感触、截然不同的处世原则和乐天知命的豁达心境也投射在这意象之上,从而使得这粒细微的尘土几乎蕴藏了整个时代文人的全部生命内涵。他们借由这个意象抒发生命苦短、壮心不已的慷慨多气;流露“名者不灭,士之所利”[122]的亟切情感;表达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的豁达心境。而另一方面,在这粒尘土之上所折射出来的时代光彩,正好映衬着当时“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的魏晋风度,因而愈加璀璨夺目起来。
魏晋文学中的尘土意象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发现在魏晋之后的文学创作中,尘土微小易逝的特点一如既往,却并未引起像魏晋文人一样对生命的渺小易逝的无奈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丘迟《赠何郎诗》:“向夕秋风起,野马杂尘埃”[123],只是客观地描写到秋风吹动起来的气息中夹杂着埃尘,这明显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中之句。而人们将荣华富贵视若埃尘粪壤,则只是习惯于用尘壤微小卑贱的特点来反衬其高尚品质,同样并没有深含生命情感于其中。而值得一提的是,南朝文学中,多有人生归于尘土的意绪,往往流露出生命情感体验来,如鲍照《代蒿里行》中就抒发了怀抱难以伸展的遗憾:“人生良自剧,天道与何人。赍我长恨意,归为狐兔尘”[124],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自然而生;又如沈约《伤谢脁》慨叹好友身罹奇冤而未蒙昭雪,如罕世之良璧,长没于地下,“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125],委婉典雅的措辞间流露出哀悼之意;又如吴迈远《杞梁妻》中咏叹杞梁之妻的忠贞:“壮哉金石躯,出门形影分。一随尘壤消,声誉谁共论”[126],于赞赏之中渗出一丝悲悯之情来。这些都是对陶渊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生命观的继承和丰富。
7
注释: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16]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9.,93.
[3]李建中.魏晋诗人的死亡意识与生命悲歌[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93-97.
[4]付晶晶.论魏晋诗歌的迁逝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张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中“露”的意象[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67. [6][7]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1,6.
[8][123][124][125][12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8.287,1604, 1258,1653,1320.
[9]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783.
[10][11]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55,56. [12][53][75]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396,610,636. [13][14][15]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7.17,11,20. [17][18]俞绍初.建安七子集[C].北京:中华书局,19.1,182.
[19][20][45][46][52][58][59][60][63][]黄节.曹子建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73,29,69,9,4,11,36,76,14,15.
[21][22][23][24][25][26]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42,50,42,50,40,41.
[27][28][95][97][98][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1][112][114] [115][116][117][118][119]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338,338,76,227,460, 460,502,103,371,366,347,347,282,460,256,282,256,371,502,555,555,67,424. [29]余冠英.三曹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7.
[30][71][11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6,537,538.
[31][32][33][34][35]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C].北京:中华书局,1985.1097,1090, 10,10,10.
[36][37]阮元.陆士衡文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88,88. [38][6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60,428.
[39][40][41][43][44][48][49][65][12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557,558,557,558,
557,558,493,577,569.
[42][68][74][78]萧统.文选[C].北京:中华书局,1977.439,687,373,224.
[47][50][51][][55][56][57][61][62]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313,314,252,253,257,35,369,371.
[67][72]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231,274. [69]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36.
[70]邓福舜.魏晋诗人的人生意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3.125.
[73][76][77][81][82][96][99]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00,1502,1504,1504, 1506,2461,2461.
[79]钟星.元好问诗文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7. [80]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4.153.
[83][84][85][86][87][88][][90][91][92]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157,163,155,155,157,155,156,160,159,1.
[93][110]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80,179. [94]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728. [120]孔凡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148. [121]辛更儒.辛弃疾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165.
参考文献:
1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
2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
3邓福舜.魏晋诗人的人生意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3. ○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9. ○
5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6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7. ○
7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
8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 ○
9俞绍初.建安七子集[C].北京:中华书局,19. ○
10阮元.陆士衡文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
1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C].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
13萧统.文选[C].北京:中华书局,1977. ○
14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
15黄节.曹子建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
16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
17余冠英.三曹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
18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
19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
20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
21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
22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
23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24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25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
2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
2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On the Image of Dust in the Literature of Wei Jin Period
Abstract:This paper can mainly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ith developing themes.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mage of dust in the literature of Wei Jin period, which is insignificant, perishable and of the same essence but different expressions.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the literati in Wei Jin period reflected by the image of dust, which chiefly embodies that life is short and minute, destiny is rough and depressing, persons are suffering but striving, and fortune is natural and impartial. Thirdly, it moves on to analyze the attitude to all kinds of favorable or unfavorable turns in life of the literati in Wei Jin period and their open-minded character. At the same time,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image of dust in the literature and the sentimental feelings of Wei Jin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creation of later literary.
Key words: the literature of Wei Jin period; the image of dust in the literature; life consciousnes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