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信仰活着--读《牛虻》有感
为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全面提升员工素质,让读书成为习惯,分行开展了2018年“悦读·越快乐”读书活动,让我拾起了很久没有打开的书籍,最近阅读的书籍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牛虻》— —[爱尔兰] 埃·莉·伏尼契十九世纪的著作。
《牛虻》开篇是一个年轻的学生亚瑟,他有温和的容颜,安静的性格,天真简单。为了国家的解放卷入了政治中,义无反顾。然而在官方的诱导和欺骗下,他以为自己出卖了同伴,致使同伴被捕入狱,他愧疚不堪,又保持着诚实。在心爱之人詹玛问起时,承认自己错误,詹玛惊讶愤怒之下给了亚瑟一个耳光。紧接着他又被告知,他最崇仰尊敬的蒙太尼里教父原来是他的父亲。亲近之人的背叛感,爱情的不信任,事业的失落,他的世界崩塌了,对上帝产生了怀疑,他伪装自杀现场,只身流亡到北美洲,给教父留下“遗言“:上帝是一只泥巴做就的东西,我只需一锤就能够把它砸个粉碎;而你呢,却一直用谎言欺骗我。
十二年后,他带着满身的伤疤、千疮百孔而又无比坚定的心回来了,以一位讽刺作家里瓦雷士的身份回到了为民族解放的团队中,准备武装起义。此时的他冷酷、坚强、老练,被世人称为“牛虻”。
在消失的十二年里,亚瑟饱受压抑和摧残,当仆人时被打得奄奄一息,在荒凉废弃的草棚里挨饿受冻,在甘蔗园卖苦力,瘸着一条腿、生着病当杂耍戏团的小丑,痛到晕倒,被观众嘲笑打骂,煎熬了五年,随后跟随着探险队去探险,和凶猛野兽、野蛮原始人斗智斗勇。
亚瑟为什么没有在这些非人的折磨结束自己的生命呢?“那我的工作怎么办?谁能为我完成呢?”这是他的原话。“献身于意大利,帮着她从奴役和苦难中解放出来!”这是他的信仰,是他坚强地活下来的力量。
最后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被敌人突然包围,牛虻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却因为蒙太尼里教父的突然出现而垂下了手中的枪,不幸被捕。牛虻的战友们设法营救他,但牛虻身负重伤,晕倒在越狱途中。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来探望的蒙太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的条件劝他归降;而牛虻却企图打动蒙太尼里,要他在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做出抉择,但他们谁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
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
牛虻所有的一切,在监狱执行死刑的士兵则是这样认为的:“他那直剌人心的雄辩,他那无休止的狂笑,他那光明磊落、感人肺腑的勇气,曾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在他们死气沉沉的生活中闪耀。”牛虻变得成熟了、坚强了,成为一个为国家命运不顾个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坚强的牛虻在牺牲前一夜给他深爱的人詹玛的遗书里这样写道:我将怀着轻松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好像一个小学生放假回家一样。我已经做了我应做的工作,这次死刑判决就是我忠于职守的证明。并写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一首小诗:我是一只牛虻,幸福欢畅,不管是或者,还是已死亡。他为革命事业牺牲了,面对死亡从容不迫。
我深深震撼于书中惊心动魄的故事,蒙太尼里教父为了上帝,放弃了他唯一而且让他愧疚一生的儿子;亚瑟和詹玛相爱一生却终究是错过。我被文中优美的文字所折服,更多的是被亚瑟的英雄气魄,他的勇敢,他的无畏,他坚定的信仰感动。在一个时代背景下,当信仰融入灵魂时,所有的苦难都成了坚持下去的理由。在中国解放前悲壮岁月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都深深地影响了无数革命先烈,也许他们当中,也有很多人,像牛虻一样,为了信仰,为了更好的中国,坚强地活着。
又或者,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出生像亚瑟般天真美好、与世无争,活着活着,就成了牛虻,爱着什么,或者追求什么?但生活就是这样,总要为了一个信念,为了自己的信仰,开心地活下去,并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牛虻真的让我学到了许多,让我看到在纷繁复杂中怎样锤炼人生,在挫折和磨难时怎样坚持自己的自尊和骄傲,甚至面对死亡时,怎样的坦然和从容不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