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ForeignLanguages
中图分类号:H059
September2013
Vol.36No.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39(2013)05-0072-10
汉语古诗英译的描写模式研究
———以杜甫诗歌英译的个案为例
文
摘
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要:基于规范理论,本文构建了适用于中国古代某一诗人诗歌英译的描写模式,即从翻译期待、文本择选、
译介结构、译介策略四方面分阶段对之进行描写。文章以杜甫诗歌英译为个案,对这一模式进行了验证,并提出了扩展模式。
关键词:汉语古诗,英译,描写模式,杜甫,个案研究
ConstructingaDescriptiveModelfortheEnglishTranslationofClassicalChinesePoems—ACaseStudyonDuFuWENJun
(BeihangUniversity,Beijing100191,China)
Abstract∶Inspiredbynormstheory,theauthortriestosetupadescriptivetranslationforclassicalChinesepoets,whichcarriesoutthedescriptionintermsoftranslationexpectancy,selectionofpoems,translationstructureandtranslationstrategies.ThispaperillustratesatentativemodelwithacasestudyonDuFuandputsforwardanexpandedmodel.
Keywords∶classicalChinesepoetry;Englishtranslation;descriptivemodel;DuFu;casestudy
1.导论
“走出去”随着中国文化潮流的兴起,中国古诗外译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在这些研究中,针对某一作家英译的历时描写还较为薄弱。就笔者查询,在采用描写方法研究中国典籍英译方《红楼梦》、《孙子兵法》24;34],面,国内已有学者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但对某一诗人英译的:《红楼梦》、《孙子兵法》在语料上与之有所不同都是单部著作,有节译本、也有全译本;但某描写,
一诗人的诗歌数量往往较多(如杜甫的诗歌就有1400余首),迄今全部英译的很少,所以目前的翻译都可以看作节译(尽管每首诗歌相对独立,又可视为更小单位的全译),这一特点决定了对其描写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对诗人诗歌英译的历时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某一诗人诗歌作品英译的发展历程,对这一历程中的相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做出客观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分析与概括。而这种描写达则可较为全面地对某一时期的汉语古诗英译作出全面的概括(如19世纪末到20世到一定的数量,
纪末)。从这一角度讲,构建诗人诗歌典籍英译的描写模式颇有意义。2.翻译规范与汉语古诗英译描写模式
我们拟借助翻译规范理论来构建诗人诗歌典籍英译的描写模式。
72
“将某一社区共享的普遍价值或观念———如对正确与错误、图里(GideonToury)认为,规范是——转换为适当而且适用于特定情形的行为指南”[18:55]。在实际翻译过适当与不适当的观念—
程中,译者通常受到三类规范的制约:1)预备规范(preliminarynorms)决定待译文本的选择,即翻翻译、模仿、改写有何区别?目标文化偏爱哪些作家、哪个时代、何种文译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
类或流派的作品等。2)初始规范(initialnorms)决定译者对翻译的总体倾向,即倾向于原文本还是倾向于译文文化的读者习惯。图里将这两极称为“充分性”(adequacy)和“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3)操作规范(operationalnorms)制约实际翻译活动中的抉择。操作规范又细分为(1)母体规范(matricialnorms),即在宏观结构上制约翻译的原则;例如,是全文翻译还是部分翻译,以及章节、场幕、诗节和段落如何划分等。(2)篇章语言学规范(textuallinguisticnorms),即影响文11:75-76]。如句子结构、遣词造句,是否用斜体或大写以示强调等[本的微观层次的原则,
在图里对规范三分法基础上,切斯特曼(Chesterman)根据后二者提出了自己的规范体系,它们“译品规范或期待规范”(productorexpectancynorm)和“过程规范或专业规范”(processor是
professionalnorm)[32:166]。
“基于(某一特定类型)翻译作品的读者对该(类型)翻译作品的期待而确立的”期待规范是
[32:166]。影响期待规范的因素包括:目的语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传统、类似的目的语类型的话语习俗以及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专业规范起着调控翻译过程的作用,它从属并受制于期待规范。期待规范存在于读者群中,专业规范的建立则主要源于专业人士。专业规范又可以细分为责任规范(accountabilitynorms)、交际规范(communicationnorm)和关系规范(relationnorms)三种。
专业规范中的责任规范是一种道德规范,它要求“译者应抱着对原作作者、翻译委托人、译者[4:69]。交际规范是一种社会规范,自身、潜在的读者群和其他相关的各方忠诚的态度来翻译”“译者(翻译时)能应场合和所有涉及到的各方的要求使传意达到最优化”[4:69]。专业规它要求
关注的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这条规范要求“译者的翻译范中的关系规范是一种语言规范,
4:69]。行为必须确保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建立并保持着一种适宜的相关类似性”[
在上述图里的三分模式和切斯特曼的两分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几译文的可接受度(初始规范、期待规方面:译文的社会文化语境(预备规范;期待规范;交际规范)、
范)、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操作规范、关系规范)、对译者的约束与要求(责任规范、关系规范)。
上述规范体系的研究重点,为我们建立一个诗人英译描写模式提供了有效的考察视角。根据典籍诗歌英译中某一诗人描写的特点,我们将相关视角具体化,则可建构以下模式:
图1
对上述模式简释如下:
汉语古诗英译的描写模式
翻译期待这一维度主要与译文的社会文化语境相关,如译入语语境中诗歌的固有规约(如体裁、题材、用法等)、审美趣味、读者的期待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等;它不仅包括译入语社会对一般“小传统”35];它居于模式的顶端,诗歌作品的规范,同时还包括翻译作品等形成的的影响[统率其他要素并与之相互作用。
文本择选:这一维度指译者如何在某位诗人众多的诗作中选择拟翻译的文本,包括择选的原
73
则、择选的方法、择选的严谨性等。由于翻译期待、译者个人喜好等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对同一诗人诗歌的选择往往大相径庭;而在某些时候,有些选材甚至出现错误(如下3.1.1,有人将其他诗人“移花接木”的诗歌给杜甫)。文本择选这一维度反映了在特定翻译期待下,对诗歌题材内容可接受度的考虑。
译介结构:这一维度体现了译介形式与译文可接受度的关系:某部译著是“学者型翻译”还是“文学性翻译”[33:606]?若是文学性翻译,它是什么型?翻译型?翻译-注释型?它是否具有教材功能?若有,该如何设计它的译介结构?等等。
“充分的翻译”“可接受的翻译”?译介策略:这一维度主要考察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译文是还是译者以什么样的策略和技巧来完成的?这一维度可考察的内容很多,可把重点放在诗性语言上(如诗体,韵律等)。
上面图1实际上只是对某一诗人诗歌英译某一阶段的描写模式,在描写研究中,一位诗人的翻译往往可以分为好几个阶段(尤其是著名诗人,如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因此对各阶段可以采用上述模式进行描写。
下面我们以杜甫诗歌英译为个案,运用上述模式,对之进行描写,并在描写基础上做出小结。3.个案研究:杜甫诗歌英译的描写
、在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化中,唐诗无疑是一颗珍珠。而在唐代诗人中,被后人尊为“诗圣”“诗史”的杜甫(712-770)占有重要的地位。杜甫诗歌的盛誉不仅限于国内,从18世纪下半叶起,30:杜诗陆续被译为法语、德语、英语、意大利语、俄语、日语、韩语等,在世界范围内产了重要影响[146-147]。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外译者翻译的汉诗选译本中的杜甫诗歌、杜诗专集以及与其它著名诗人的合集至少已有40种①。
为厘清百余年来杜诗英译的发展历程,本文拟将之分为三个阶段,对每一阶段的文本择选特点、译介结构、译介策略等进行描写,并在小结中对翻译期待进行总体描述。这一描写研究能使我们对英语世界杜诗翻译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3.1第一阶段:杜诗英译的发轫期(1871-1949)
26],第一阶段起于理雅各(JamesLegge)在1871年出版的《诗经》中隐藏的两首杜甫诗歌[止《白驹集》(TheWhitePony)。这一阶段可视为杜诗英译的发轫期。于1949年RobertPayne出版的
本阶段在译本上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杜甫诗歌主要出现在各种汉诗英译的选译本中,如翟里斯(HerbertA.Giles)[7],TuFu,Wandererand等。特点之二是本时期出现了杜诗的专门译本,MinstrelunderMoonsofCathay[19]一书,开启了杜甫诗歌专集在海外英译出版的先河,这一阶段还“汉语古诗英译的描写模式”依据来进行描有艾斯柯两部著名的专著等。下面我们选取相关资料,写。
3.1.1文本择选:由于这一阶段属于杜诗译介的初期,因此在各种汉诗选译本选材上呈现出相对较21]为随意的特点。比如韦利(ArthurWaley)[只收《石壕吏》一首杜诗。当然,这些汉诗选译本中《古今诗选》[7]也有译者对杜诗选材有着特殊的考虑,如翟理斯的择选了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200首,其中选择了11首杜甫诗歌。但在这11首中,真正属于杜甫的只有10首,翟理斯将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译成英文并视之为杜诗。其选诗及排列不按年代顺序,而似乎在体裁上着眼较多
本文研究的语料只涉及在国外出版以及国外译者翻译、在国内出版的汉诗英译选集和杜诗专集,所以这里的数据没有包含国内译者在国内出版的译著。
①
74
[26]。而弗莱彻(Fletcher)[6]是这一阶段汉诗选译本中选取杜诗最多的:45首,他的选择侧重于6:introduction]。RobertPayne[16]《白驹集》题材:反映自然平和之美和战争之恶的诗歌[的中选择《春望》、《北征》、《石了40首杜诗,由于当时中国处于战乱之中,所选的杜诗侧重于战乱与民生,如Underwood[19]2]壕吏》等。在杜诗专门选本上,的选材较为随意,但艾斯柯[则采用了编年史的方法来选择杜诗,也就是选择各个时期杜甫的诗歌,用之来讲述他的历史。
3.1.2译介结构:译介结构是指文本择选后译者安排这些诗歌的方式,又可分为宏观译介结构和微观译介结构。译介宏观结构系全书的结构,指在译介古代汉诗成书时对各要素的安排,这些要素种类多样,如插图、注释、索引等;译介微观结构系每首诗歌的结构,指具体译介每首诗歌时,译者对是否需要脚注等等)。其体例的安排(如是双语对照还只是英语译文,
本阶段在宏观译介结构上最突出的成就是艾斯柯的按编年顺序编排的方法。如《杜甫:诗人》、《引言》是现代国外第一部关于杜甫的传记作品。这部书除《前言外,共分为六个部分,的自传》
从杜甫的童年到他离开华州为止,算是杜甫前半生的传记,接下来的生平及创作续于《江湖客杜。作者精心选译了129首诗歌,甫》用于讲述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作者以《自传》为书名是想要突出表达一个理念:把杜甫的诗歌按照时间、地点有序地排列起来,就成为了一部自传作品。
在微观译介结构方面,这一时期不少作品是以“翻译型”即只将杜诗译为英语为主,如翟理斯[7]“译诗-注释型”,等,但也有不少译者采用即除译诗外,还以脚注或尾注方式对译诗中的相关21]、6]词语加以解释,如韦利[弗莱彻[等。这也说明,在杜诗译入英语世界的早期,译者就已经对6]诗歌的接受有了清醒的认识和相应的处理方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弗莱彻[的译诗集中除译诗和注释外,同时还提供了汉语原诗,这种双语对照形式为读者(尤其是汉学家)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3.1.3译介策略:译介策略直接表现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译者对之的处理,也往往关系到译文的质如理雅各、翟理斯、弗莱彻等都用格律诗体翻译原作,力量。本阶段译文处理上以诗译诗较为盛行,
30:213]。在翻译策略上则以归化者居多,“创意英译”“拆字法”。求押韵[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和
《古今诗选》“创意英译”,翟理斯在中所谓的主要在对杜诗诗歌题目的翻译上,他所翻译的所《绝句二首》“InAbsence”有杜诗几乎没有与原诗题目一致的。如之二的译文题目是突出的是不在,《石壕吏》“Pressgang”(征兵队),家乡之意译成等。总的来看,其译文更改题目主要依据他对原诗大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以概括性的方式给出英文题目,以便英语读者比较容易地把握诗歌主26]。这一方法在本阶段较为盛行。旨,尽管很多时候其概括不够精确[
“拆字法”(split-up)的使用,《松花笺》是译者创造性译法的最好例证。这一方法的基本设定是,构成一首诗歌的中国象形文字的语源学出处最为重要,译者将汉字的偏旁、部首的含义英译,、“忠实”在译诗中,使之与整首诗歌的意境相吻合。原本为精确理解原诗译诗而进行的汉字分析,“图画文字”在此被两位译者创造性地将的汉字拆开,融入译诗中。而艾斯柯还将这一方法用在了新颖的方法结果却导致了诸多讹误,对之,洪业进行她后来的两部杜诗专集中。但这种看似严谨、28:11-14]。了详尽的剖析和批评[
3.2第二阶段:杜诗英译的发展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我们可以称之为杜诗英译的发展期。其发展主要表sGreatestPoet[13]开启了杜诗研究的新气象,Rewi现在洪业(WilliamHung)的TuFu,China’
Alley[1]14]70年代的自由体翻译杜诗和DavidHawks[对杜诗的阐述性探索繁荣了杜诗的英译,KennethRexroth[17]5]的选集产生了重大影响,而ArthurCooper[则在格律诗翻译杜诗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75
3.2.1文本择选:选材上,26]洪业[仍采用编年史的方式选择并英译了374首杜甫诗歌,他的方法40年代曾出版过《杜诗引得》,和依据的版本与艾斯柯的虽然相同,但洪业是杜甫研究专家,因此在选材上显然高出一筹。他采用的是编年史与诗歌影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材。
RewiAlley[1]选择了124首杜诗进行翻译,其选材在题材和体裁上都很丰富:题材上,涉及军事、政治、社会矛盾、民生疾苦、生活琐事、个人情趣等各个方面;体裁上,则包含了五言古诗、七言古5]是一部李白和杜甫诗歌的合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等。ArthurCooper[集,其中杜甫诗歌选了18首。其选材也遵循兼顾各种题材和体裁的原则。
Hawks的选材则采取了遵从原作已有选本的原则,即依据《唐诗三百首》来确定入选的杜诗[10:IX]。这样做的好处是选入该书的都是杜甫的名篇名作,影响自不待言,而作者在本书中想做就是给读者提供一本学习课本似的读物,这样的选材应当是恰当的。的,
Rexroth[17]《中国诗百首》的分两部分,唐宋各一部分,而在唐朝部分,他只选了杜甫的35首17:introduction,XI]。而他选择这35首诗歌的标诗歌。这些诗歌是从哈佛燕京的藏目中择选的[准主要是个人趣味。
3.2.2译介结构:洪业也采用了编年顺序法,但他对艾斯柯的编年进行了改进,在选材上强调那些有助于理解诗人生平和思想的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有交往的友人,而对于那些虽然重27]。RewiAlley[1]要却与杜甫关系不大的部分则略去不谈[全书基本是按杜诗写作的时间顺序编排的,但与洪业等不同的是,选入的诗歌没有再进行分期。而其微观译介结构采用的是“译诗-,10]注释型”而且注释的数量不多。由于Hawks[的著作有点类似于学习课本,其宏观结构并不复杂:共35首杜诗,按时间顺序编排(不是按体裁),但其微观结构却较复杂,我们将之归纳为“原诗(注音)-主题-形式-注解-翻译型”。作者对每一首诗的处理都遵照了一定的体例:首先录原诗,并在每个汉字的下面逐一注音;第二个部分名为题目与主题;第三个部分名为形式;第四个部本型的内容颇为丰富。如此丰富的译介结构,其分名为注解;最后一部分是全诗的英译。应该说,
实也都是为作者所阐明的该书的目的服务的:帮助那些对中文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英语读者们了解一些中国诗的真实面貌及其运作方式。
Rexroth[17]的译介结构较简单,宏观结构包括introduction,translatedpoems,notes和bibliography,。ArthurCooper[5]微观结构则是只有译诗的“翻译型”则采用了译诗-诠释型:本型“诠释”“注释”中的与上面的的差别在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果说“注释”更多地是对一首诗中,“诠释”,一个或几个点的注解则侧重于对一首诗的全面阐释,内容丰富而全面,比如《春望》译诗5:171-177],后译者用了6页多篇幅来对之进行阐述[内容涉及诗歌的体裁、韵律、写作背景、历史缘由、诗歌内涵以及对诗句的逐句解读等。
3.2.3译介策略:洪业[13]没有直译杜诗,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既费力又会造成很大的误导,他更关注在诗歌和特定背景下诗人试图与读者交流的精神所在,因此他也拒绝削足适履,没有将英诗韵27]。换言之,9:洪业所采用的主要是意译的方法[律节奏等形式要素强加于他的英语翻译之上[introduction]。
RewiAlley[1]10]的翻译策略,是他使用自由体翻译杜诗。而Hawks[的著作,由于其定位,直接采用了以散文译诗歌的方法,完全摈弃了诗歌的形式。
“我一直认为翻译就是我的自我表达”[17:136],正因为Rexroth认为所以他坚持翻译诗歌应该有相当程度的自由,不能拘泥于原文。基于这样的原则,他在翻译杜甫诗的时候就增加了许多31]。自己的创造[
ArthurCooper[5]在翻译中采用了以格律译格律的方法,即对李杜诗歌中七言的4+3=7字,
76
5:82-83]。他用6+5=11个音步来翻译;而对五言的2+3=5字,他用4+5=9音步进行翻译[在押韵上,除正常的押韵外,译者还采用了半韵、眼韵等方法,同时押尾韵也没刻意与原诗保持一5:85]。致,因此有时通篇皆押韵,有时又只是偶尔有韵[3.3第三阶段:杜诗英译的兴盛期
第三阶段为杜诗英译的兴盛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其兴盛表现在:杜诗英译专集和合集继12]“文学译”27]续出版,其中DavidHinton[的和BurtonWatzen[的译本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关于杜sLamentfromtheSouth[14],诗及杜诗翻译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如DavidR.McCraw的DuFu’等。此外还有博士论文专门研究杜诗并英译的,如SusanCherniack的ThreeGreatPoemsbyTuFu[3],(AnAnthologyof而所有研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宇文所安(StephenOwen)的《中国文学选集》ChineseLiterature:EarliestTimesto1911)[15]等。
3.3.1文本择选:DavidHinton的文本择选也是按杜诗的写作时期,即按编年史选择的,因为译者认为,由于杜诗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因此阅读杜诗之前,读者可能想阅读其传记,12:vii]。而这种设计则可让读者在阅读每首诗歌时与传记内容结合起来[
BurtonWatson[22]选择了135首杜诗,他的选材基于对杜甫“名诗”和他认为值得译介的作品。他认为,尽管杜诗有1400余首,但杜甫的名声主要靠大家公认、反复评论和收入选集的100首22:36-37],“经典性”左右的诗歌[这一方法是依据原作的进行选材。
《中国文学选集》[15]“经典性”,宇文所安的(StephenOwen)的的选材也立足于以唐代部分来看,王维、李白、杜甫几家的作品入选91首,占整个唐代人选作品规模的三分之一强。本书也是按编年史方法,将杜甫生平划为6个时期,共选择了35首诗歌。在介绍具体作品时,往往简明地交待把该诗置于当时历史背景中,不但将眼光逆向回溯至前代,更将眼光向后投射,在共出时代状况,
时上注意各种倾向、各种文体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在历时上强调了不同时期诗歌发展的不同特色《中国文学选集》循此可见中国唐代诗歌的延续性和丰富性。因而的文学史价值远远和生成关系,
36]。大于一般意义上的作品选价值[
3.3.2译介结构:Hinton[12]s的宏观译介结构包括introduction,该部分又有三方面的内容:TuFu’Poetry,ChinesePoetics,translationprinciple;在译诗部分,本书共收英译杜诗127首,按杜诗写作年Bibliography更是详列了杜诗翻译和研究代分为七个时期;其后的Biography和Notes都颇为详尽,
(尾的主要著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微观结构上,本书采用的是较常见的“译诗-注释型”注)。
BurtonWatson[22]的宏观译介结构较简单:包括introduction和译诗,译诗的安排也以杜甫诗“背景介绍-译诗-注释型”:此型与“译诗-注释型”歌写作的顺序安排。其微观结构为相似,其差异是在每首译诗前增加了介绍性的文字,内容涉及诗歌体裁、写作背景等。
《中国文学选集》[15]、“盛唐的编选体例相当富有特色。拿唐代部分来看,共有“唐诗简论””、“杜甫”、“插曲玄宗与杨贵妃”、“唐代的边塞文学”和“中晚唐诗”六章,每章下又列若干节。诗
从整体上看,全书是按照历史进程选取作品的,但某些章节的安排也体现出编选者对作品体式的36]。而在杜甫一节中,其写作结考虑。这样的编选体例在美国出版的唐诗选集中可谓独树一帜[
,“叙”、“议”构可以概括为叙议译结合指对历史史实和杜甫生平的叙述是对杜甫诗歌的评价议论、“译”则是对杜诗的翻译,三者交融,交替使用,颇为适合诗歌史的研究。
3.3.3译介策略:Hinton的翻译策略,recreate”可以用”来进行概括,他说“这些翻译关注的焦点是[12:xiv],将杜甫用英语再塑为强烈的诗歌话语”因此他重视的是忠实于杜甫诗歌的内容,而对原12:xv]。这类翻译又常被称为“文学性翻译”[33:607]。诗的形式和语言特色未做模仿[
77
Watson[22]“既注重内容的准确,,与Hinton不同,他的译作又流畅可读”介于学者型翻译和文33:607]。宇文所安在《中国文学选集》学性翻译之间[中对保持译文的“英语化”归化毫不讳言。然而,在这本选集中,异化的翻译策略仍然被大规模采用,这在意象的翻译中比较明显,尤其是那33]。些承载中国文化根本内涵的文化意象[3.4描述小结与讨论
上面描述了杜甫诗歌英译的文本择选、译介结构和译介策略三个维度,下面我们先讨论翻译期待,然后对前三个维度进行小结和讨论。
3.4.1翻译期待:上面我们没有分阶段对翻译期待进行描写,主要是因为翻译期待实际上包含了宏这些因素往往相互交织,常常具有跨阶段的特观的社会文化到微观的译者翻译目的等多种因素,
不宜分阶段阐释(如对读者的重视);同时作为上位因素,它也会影响到选材、译介结构和译介点,
其特点可概述如下:策略等。对于杜诗翻译中的翻译期待,
3.4.1.1翻译主流的影响:所谓翻译主流的影响,系指译入语社会对翻译作品的总体倾向,如美国20:20-21]。在杜诗翻译中,社会对翻译作品的归化、透明化[也有类似的影响,总体而论,杜诗翻译以这类归化翻译为主,如文学译、宇文所安的“英语化”归化译法等。再如在杜诗译入英语世界的初期阶段,与其他英译汉语典籍一样,这一阶段最为重大的影响是中国诗歌作为意象主义运动8:13]。中国古诗的表现手法被他借用到英语诗的副产品,在庞德等人的推动下得到了蓬勃发展[歌的改革与创新中,形成了新的意象派创作风格。这一背景从多方面影响到了杜诗英译,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对杜诗的随意解释和发挥。
3.4.1.2杜诗翻译“小传统”的作用:这里的小传统是指“如果文学文本在输入地区能够有持久的影响,大多是在当地已经落地生根,形成了一个文学小传统。这个小传统通常是由文学作品的翻译文本组成,与输出地区的原作文本可能已有了相当大的歧异,是一种改写过的,有所取舍的本社会、历史方面自己的需要,也加入了输入地区对他者的土文本,其中注入了输入地区本身文化、
想象和憧憬。中国古典诗歌对20世纪末以来一些美国作家能产生持久的影响,正是因为其英译[35]。它以译本的“经典化”已在英语世界形成了一个小传统”为目标。这种小传统形成后能独立于原作发挥作用,也就能解释一些较为奇特的翻译现象,比如杜诗英译的第二阶段正是中国与世隔绝的时期,但杜诗英译却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杜甫是古代诗人,与当时的国与国关系不大,但这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还是这种小传统的作用。
3.4.1.3读者期待与翻译目的:前面的文学性翻译以及译者的“经典化”努力,都可以视为对读者期待(主要是大众读者)的一种回应,此外,学者型翻译、格律翻译等也是满足另外一部分读者期望的方式。翻译目的与满足读者期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其中有一点比较特殊,值得注意,这就是有少数译者本身也是作家,他们的翻译对自身的创作也颇有促进,这也可以视为比较特殊的翻译目的。《松花笺》(其中有杜甫的诗歌)[25]这方面的例子有洛威尔译和被视为“旧金山文艺复兴之父”的29]。王红公[
当然,翻译期待的上述要素,为我们分析提供了探析的视角,但它们并非一成不变,比如在翻“创译”,第一阶段确实有不少但其中也不乏弗莱彻(W.Fletcher)在《英译唐诗选》译主流影响中,
“信达而兼雅”中所表现出的的例子。上述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互补等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3.4.2文本择选:从杜诗英译三个阶段文本择选的演进,我们不难发现,在汉诗选译本、杜诗专集中有以下选择方法:依据体裁、依据题材、依据编年史、依据已有原作选本、依据译者审美兴趣、依据原“经典性”、22]作的依据文学史价值。这些选材方式有的时候是并用的,如BurtonWatson[主要依
78
“经典性”据原作的进行选材,同时他还根据个人审美趣味,选入了部分他认为值得译介的诗歌。
这些方式的选用,往往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读者定位密切相关。如SamHamill宣称,他翻译,“我不可能是杜甫,[9:杜诗的目的,就是要用当代美国英语以诗译诗但我讲话必须像杜甫”introduction],正是出于这种诗情诗味的考虑,译者选择的重点是杜甫关于友情、家庭和自然的诗歌,而政治诗选择较少。这说明在选材中,译者的倾向和喜好是一个需要加以注意的重要因素。它不仅表现在完全依据译者个人审美兴趣的文本择选中,在其他选材方法中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同12]23]样是按编年史方式选材,有时候能呈现很大的差异。以Hinton[和DavidYoung[中杜甫的早Hinton名为“EarlyPoems[737A.D.-745]”,期诗歌选材为例,选诗5首;DavidYoung名为“EarlyYearsintheEast,737-744”,选诗14首。尽管两书收录杜诗的总数有差异(Hinton收127首,DavidYoung选170首),但从收录比例上无疑后者更多。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Hinton所选的“展示杜甫如何从一位好诗人成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发而DavidYoung是想是各时期杜甫的代表作,
[23:xii],23:xiv]。展历程”故此他的选材紧贴杜甫的生活和历史[
从上述简析我们可以看出,杜诗的选材是译者依据译本规模(如是汉诗选译本还是杜诗专集,若是专集,其篇幅多大,等)、读者对象以及译者本人的审美倾向所做出的抉择,它从宏观层面决定了某一种杜诗英译的规模、范围和具体内容。
3.4.3译介结构:在选材确定后,用什么方式来安排和呈现诗歌的选本或专集,就需要借助译介结构了。译介结构与选材方法有部分重合:假如选材方法采用的编年史法,在译介宏观结构中的“译Hinton的宏观结构就还有诗”部分也是编年史法,但宏观结构还有其他要素,如上3.3.2,Introduction,Biography,Notes,Bibliography等。此外其译介的微观结构是“译诗-注释型”(尾注)。
我们对译介结构可归纳如下:收有杜诗的汉诗选本和专集的宏观译介结构有:按编年顺序编排的方法,叙议译结合的诗歌史阐述方式和除译诗外与其他外在要素的组合,如introduction,notes,biography,bibliography,:“翻译型”、“译诗-注释型”、“背景介绍-译诗等。微观结构包括-注释型”、“译诗-诠释型”、“原诗(注音)-主题-形式-注解-翻译型”等。
从上面的描述也可看出,译介结构的详略,其实也与译诗目的和读者对象有直接的关系。采用什么样的宏观结构来呈现汉诗选本或杜诗专集,采用什么样的微观结构来表现译诗及与之相关10],的要素,都须由译者依据译诗目的和读者对象做出选择。如Hawks[的《杜诗初阶》由于面向初学者,因此在微观结构的设计上就颇为丰富(见上3.2.2)。
3.4.4译介策略:译介策略反映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各种译本的重中之重。如果说文本择选和译介结构主要从外部和相对宏观的角度解决杜诗英译的问题,那么译介策略则是从诗歌文本内部与语言转换、文化移译、意象传达等一系列问题相关。正因为如此,这部分内容也是在整个杜诗翻译“创意英译”“拆字法”,史中最为丰富的:从颇具特色的和到用自由体翻译、散文翻译、格律翻译,再到文学性翻译、学者式翻译和倾向于归化的译文的“英语化”归化翻译等,这些策略与方法涉及到异化-归化、散文译诗-格律译诗、文学性翻译-学者了迄今翻译研究中反复讨论的直译-意译、
型翻译等范畴,反映出译者在此演进过程调动了能够调动的手段、运用了各种能够运用的方法来致力于杜诗翻译。
通过对三个阶段的描述,我们发现,各种译介策略的发展呈现出“递进、互补、舍弃”的关系:所“递进”,;“互补”谓指译介策略与方法的丰富与发展,如格律译诗各阶段就是一种发展关系则指同一种译介策略或方法,在不同的阶段其内涵和操作方式会有一定差异,如果我们比较翟理斯和宇“意译”。“舍弃”文所安的就会有所发现则指某种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了,最典型的如洛威“拆字法”。它之所以在后来的翻译中不再为其他译者所采用,尔和艾斯柯的关键在于此法本身太
79
死与太活:对原文的理解太死,过于强调对字面的解析,而按其解析翻译出来以后离原诗太远,显得太活。
通过描述,对译介策略与技巧的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应当是很有价值的。另需说明的是,本文对于更具体的语句层面尚未涉及,容另文阐述。的描写仅限于译介策略的宏观层面,4.结论
本文借鉴切斯特曼翻译规范模式,构建了适用于描写汉语古诗英译中某一作者翻译的模式,还通过杜甫诗歌英译的个案,对这一模式进行了验证。个案研究说明,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描写力,能够从社会文化、读者对象、文本关系、译本呈现形式等方面反映某一作家英译作品英译的历我们可以将本文的图1扩展为(见图2):程。基于杜诗英译的个案,
图2
完善。参考文献:
汉语古诗英译描写的扩展模式
当然,这一模式的有效性还需更多的个案来加以验证,模式本身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予以
[1]Alley,Rewi.TuFuSelectedPoems[M].Beijing:ForeignLanguagePress,1962
[2]Ayscough,Florence.TuFu,TheAutobiographyofaChinesePoet[M].Boston&NewYork:HoughtonMifflin
1929.Company,
[3]Cherniack,Susan.ThreegreatpoemsbyTuFu[D].Ph.D.diss.YaleUniversity,1989.
[4]Chesterman,Andrew.MemesofTranslation:TheSpreadofIdeasinTranslationTheory[M].Amsterdam:John
1997.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
[5]Cooper,Arthur.LiPoandTuFu:Poemsselectedandtranslatedwithanintroductionandnotes[M].Ham-mondsworth:PenguinBooks,1973.
[6]Fletcher,W.J.B.GemsofChineseVerseintoEnglishVerse[M].Shanghai:CommercialPress,Limited,1919.[7]Giles,HerbertA.ChinesePoetryinEnglishVerse[M].London:BernardQuaritch,1898.[8]Graham,A.C.PoemsoftheLateT’ang[M].Hammondsworth:PenguinBooks,1965.
[9]Hamill,Sam.Facingthesnow:VisionsofTuFu[M].Fredonia,N.Y.:WhitePinePress,1988[10]Hawks,David.ALittlePrimeofTuFu[M].OxfordClarendonPress,1967.
[11]Hermans,Theo.TranslationinSystem:DescriptiveandSystemicApproachExplained[M].Manchester:St.
JeromePublishing,1999.
[12]Hinton,David.TheSelectedPoemsofTuFu[M].NewYork:NewDirectionsPublishingCorporation,1988.[13]Hung,William.TuFu,China’sGreatestPoet[M].NewYork:Russell&Russell,1952.
[14]McCraw,DavidR.DuFu’sLamentfromtheSouth[M].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92.
80
[15]Owen,Stephen.AnAnthologyofChineseLiterature:EarliestTimesto1911[M].NewYork:W.W.Norton&
Company,1996.
[16]Payne,Robert.TheWhitePony[M].London:AllenandUnwin,1949.
[17]Rexroth,Kenneth.OneHundredPoemsfromtheChinese[M].NewYork:NewDirectionsPublishingCorpora-tion,1971.
[18]Toury,Gideon.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Beyond[M].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
1995.Company,
[19]Underwood,WorthleyandChi-HuangChu.TuFu,Wanderer&MinstrelunderMoonsofCathay[M].Port-land,Maine:theMosherPress,1929.
[20]Venuti,L.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London&NewYork:Routledge,1995.[21]Waley,Arthur.ChinesePoems[M].LoweBros.,London,1916.
[22]Watson,Burton.TheSelectedPoemsofDuFu[M].ColumbiaUniversityPress,2002.[23]Young,David.DuFu,ALifeinPoetry[M].NewYork:AlfredA.Knopf,2008.
[24]陈宏薇,———《红楼梦》J].中国翻译,2003,(5)江帆.难忘的历程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
[25]葛文峰,《松花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2,(1).李延林.艾米·洛威尔汉诗译集及仿中国诗研究[[26]郝稷.翟理斯《古今诗选》J].杜甫研究学刊,2009,(3).中的英译杜诗[[27]郝稷.至人·至文·至情:洪业与杜甫研究[J].古典文学知识,2011,(1).[28]洪业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曾祥波译.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29]金启华,——略论杜甫诗歌对美国诗人王红公的影响[J].杜甫研究金小平.2008,仰止高山别开生面—
2008,(1).学刊,
[30]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1]刘岩.雷克斯罗思的杜甫情结[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3)
[32]芒迪著,——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李德凤等译.翻译学导论—
[33]田晓菲.关于北美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之现状的总结与反思[A],——研究概述与文张海惠.北美中国学—
C].北京:中华书局,2012.献资源[
[34]屠国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吴莎.《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历时性描写研究[[35]钟玲.中国诗歌英译文如何在美国成为本土化传统———以简·何丝费尔吸纳杜甫译文为例[J].中国比
2010,(2).较文学,
[36]朱易安,J].中国比较文学,2008,(1).马伟.论宇文所安的唐诗译介[
“中国文学典籍英译词典编纂:理论与实践”(编号:12WYB024)与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杜甫诗歌英译研究”(编号:YWF-11-06-4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科研基金收稿日期:2013-04-03
作者简介:文军,男,四川人,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词典学、英语课程与教学。
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