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什么是艺术活动?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什么是艺术活动?
什么是艺术活动?

1、 什么是艺术活动?

艺术活动,是⼈们运⽤审美的⽅式,对于客体世界予以认知、反映和创造的过程。2、 什么是艺术创造?

艺术创造即指艺术家基于⾃⾝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特定的艺术语⾔和⽅式,所进⾏的从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情境或意境的创造性活动。3、 什么是艺术作品?

即指艺术创造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由艺术主体创造性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4、 判断纯粹艺术“准艺术”和⾮艺术的条件是什么?

判定纯粹艺术、“准艺术”和⾮艺术的条件有⼆,⼀是承认艺术是⼈的创造物⽽⾮⾃然存在物;⼆是艺术品均具有审美因素,它的主要价值是满⾜⼈们的审美需求,⽽不是其他实际功利性的⽤途。⾮艺术的创造物同样是有价值的,但它主要是具有实际⽣活中的功利性⽤途,满⾜⼈们⽣活和存在的需要。“准艺术”是史前艺术的典型形态,他虽然已经具有了相当突出的审美因素,但它实际上并未脱离实际的功利性需要。5、 简述艺术发⽣的⼏种学说及特征?

(1)、摹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类对⾃然和现实的摹仿。(2)、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3)、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

(4)、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这是在近代西⽅学术界最具有影

响的⼀种理论。

(5)、劳动说:认为艺术产⽣的根本动⼒和原因,在于⼈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

的物质⽣产实践活动。

6、 艺术是如何产⽣的?

可以认为,原始⽂化、原始⽣产劳动、原始宗教、原始艺术就是这样互相融合在⼀起,延续了相当长的⼀个历史时期。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的起源应当是⼀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与此同时,原始⼈类摹仿⾃然的本能(摹仿说)、表现情感的需要(表现说)、游戏的需要(游戏说)也渗透其中,尤其是对于原始⼈类来讲更为重要的原始巫术(巫术说)与原始⽣产劳动(劳动说),更是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们现在所理解的纯粹意义上的艺术才逐渐独⽴出来。

艺术的发⽣经历了⼀个由实⽤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类摹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发⽣应当是多因的,⽽并⾮单因的,是多元的,⽽不是单⼀的。艺术的产⽣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但归根结底,艺术的产⽣和发展是⼈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巫术在原始社会中同样是⼈类的⼀种实践活动。对于原始⼈来说,巫术具有特殊的实⽤性,他们甚⾄认为巫术的作⽤远远⼤于⼯具,拥有巨⼤的威⼒。原始社会中的这种巫术礼仪活动,同原始⼈的采集、狩猎等⽣产活动和社会群体交往活动融合在⼀起,形成了渗透到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各个⽅⾯的原始⽂化。正是在这种原始⽂化的⼟壤上,艺术才得以产⽣和发展起来。.

7、 简述或举例说明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的发展对于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制约和影响作⽤,同样,艺术的发展也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和影响。以⽣产劳动为中⼼的⼈们的经济活动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经济对于艺术的这种作⽤并不是直接的,⽽是往往要经过⼀些中介环节。其中包括政治的、社会的、制度的等各⽅⾯的因素。正是借助了这些中介,才使得作为时代精神⽣活重要⽅⾯的艺术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与影响,同时也借助了这些中介,使艺术⼜对经济基础施加影响。⽐如,⼈们发现,真正与⼀个时代的精神⽣活(包括艺术)发⽣直接联系的,往往是与社会内部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精神和感情状态有关,⽽不是经济结构及物质⽣产过程本⾝。8、 举例论述艺术发展的继承性

艺术活动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外部条件,更要充分的内部条件。艺术发展主要是由艺术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决定的,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运动法则,它决定着艺术发展的特征和基本趋向。

每⼀时代的艺术对于后代的艺术来说,都是⼀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后⼀时代的艺术注定要在前⼀时代的基础之上得以发展,中间不可能出现真空地带。战国时代的伟⼤诗⼈屈原的诗篇明显地继承了古代神话和传说的精神意蕴及表现⽅法。汉代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韵之离骚”,可见其与先秦⽂艺的继承关系。

后⼈的艺术创造也不可能如空中楼阁重起炉灶,⽽是要以前⼈的成果作为基础,跨越前⼈探索过的阶段,踩着前⼈的肩膀,去作更⾼层次的探索和创造。9、 举例论述艺术发展为什么需要创新?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并不就是对前代艺术的相循相因,新时代的艺术总是要适应新的现实⽣活的需要,适应⼈们思想情感的变化及审美需求,表达出新的观念、情感、趣味和理想。因此,后世的艺术对前代的艺术从来也不是全盘接受,⽽是有所选择、改造和创新。

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与创新是紧紧连在⼀起的,没有继承,更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继承只能是⼀句空话。在这样⼀对范畴中,继承是⼿段,创新是⽬的,研究艺术的继承性,⽬的是为了推进艺术的发展。历代优秀的艺术家往往善于博览精读,深知前⼈的成败得失并予以分析批判和借鉴,进⽽开拓新路,进⾏创造。

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必须批判地继承前⼈和其他民族的优秀⽂化遗产。在对待遗产的问题上,应当反对两种倾向,其⼀,历史虚⽆主义;其⼆,复古主义和国粹主义。

虚⽆主义者⼀贯否定艺术遗产的价值,否定批判地继承⽂化遗产的意义。复古主义和国粹主义是⼀种僵化、保守的观念。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批判的吸收,这是继承和借鉴的正确原则。所谓批判,就是依据⼀定的标准、尺度或原则,例如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民性的尺度、美的规律等,对以往的所有艺术作品进⾏审视和观照,鉴别出哪些是真的、善的、美的,哪些是假的、恶的、丑的,哪些是积极的、有益的。哪些是消极的、有害的,哪些是思想内容上⽆害的、形式上可取的等等。

艺术创造使⼈类审美创造能⼒的集中体现。

艺术创造不同于⼀般的⼈类实践活动,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审美特质。⼈类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是多种多样、⽆限丰富的。

追求新的美感和新的意趣,是⼈类艺术欣赏⼼理的突出特点。

艺术创造的不断更新,符合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们新的审美情感的需求,都迫使和诱导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不断推陈出新。艺术不可能停⽌在⼀个基点上,即使历史上曾经出现⽂化艺术发展的萧条和停滞时期,那也只是暂时的现象。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化,艺术会以更迅猛的态势向前发展。

10、为什么艺术的发展既要继承,⼜需要创新?举例说明11、或举例论述艺术发展过程中,为什么要推陈出新

10题、11题答案为8、9两题的结合12、简述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1)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

(2)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出现⼀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

(3)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13、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也是⼈类社会的⼀种重要⽂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

进程中也有⼀定的区别。

科学与艺术⼀样,也是⼈类掌握世界的⽅式之⼀。在原始社会,⼈类以此借助想象以征服⾃

然⼒。在欧洲⽂艺复兴时期,艺术与科学出现了融合与和谐,达·芬奇等⼈及作品充分体现了这⼀点。事实上,科学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从来也不是对⽴的,⽽是并⾏不悖。14、艺术的特征和性质

既然艺术活动是⼀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那么它就应与其他意识形态范畴具有⼀致性的同时,

⼜呈现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异和区别,凸现出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其⼀,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 其⼆,艺术活动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 其三,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体系为媒介、以创造艺术形象或意境为旨归的⼈类的精神⽂化

活动,它凝结为审美的意识形态。15、简述艺术活动的主要功能

艺术的具体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主要的应当是审美认知作⽤、审美教育作⽤、审美娱乐作

⽤这样三种功能。

简述艺术活动的审美认知功能

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主要是指⼈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然、认识社

会、认识历史、认识⼈⽣。⼀⽅⾯是⽂艺“可以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社会、历史的作⽤;另⼀⽅⾯是“多识于鸟兽草⽊之名”,也就是⽂艺还具有认识⾃然现象、增长多⽅⾯知识的意义。

简述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

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

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在潜移默化的作⽤下,引起⼈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深刻的变化,引导⼈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活,树⽴起正确的⼈⽣观和世界观。

简述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获得精神

享受和审美愉悦、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得到愉快和休息。16、简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的根本⽬标是培养全⾯发展的

⼈。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的感知⼒、理解⼒、想象⼒,使⼈的内⼼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指导⼈们进⾏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活动,实现美育的最终⽬标。 早在先秦时期,孔⼦就提出“兴于《诗》,⽴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

中“礼乐相济”的理论基础。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明社会进⾏了对⽐,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格,个⼈与社会之间也⼗分协调。席勒认为,近代⽂明社会由于⼤⼯业的发达,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和职业等级的严格区别,这样⼀来,不仅使社会与个⼈之间产⽣了严重的分裂,⽽且使个⼈本⾝也产⽣了⼈性的分裂,近代⼈在物质和精神、感性和理性、现实和理解、客观和主观等⽅⾯都是分裂的,已经不再像古希腊⼈那样处于完美的和谐状态了。他认为,⼈的天性遭到这样严重的破坏,是由于近代⽂明的发展和国家成为强制性机器所造成的,使得活⽣⽣的个⼈变成了缺乏⽣命⼒的机器。

⼴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

来提⾼⼈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培养⼈们健全的审美⼼理结构。与此同时,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内容,它对⼈们道德的完善和智⼒的开发也将产⽣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的想象⼒,发展⼈的感知⼒,加深⼈的理解⼒,增强⼈的创造⼒,培养全⾯发展的⼈。 爱因斯坦本⼈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活

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养了他的感知⼒、想象⼒和创造⼒。17、简述艺术的五⼤分类⽅式(这⼀篇重在⽂艺常识) 18、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1、 形式的变幻

在所有艺术中,绘画是最注重形式感的艺术样式之⼀。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成体系,独具特⾊。中国画的特点,⾸先表现在⼯具材料上,往往采⽤中国特制的⽑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2、 瞬间的凝固3、 丰富的意味

唐代画论家张彦远也⽤形似与神似的结合来解释谢赫提出的“⽓韵⽣动”。

19、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

雕塑是⼀门直接利⽤物质材料,运⽤雕刻或塑造的⽅法,在⽴体的空间(三度空间)中创造

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 基本特征有:

1、 物质与技艺的统⼀2、 造型性与表现性的融合20、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摄影是指采⽤摄影⼿段塑造可视的画⾯来反映⽣活、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摄影特别注

重纪实性,画⾯构图、光线和影调是它的独特的造型⼿段。 摄影的基本特征有:

1、 ⾼度的纪实性2、 主题的创造性3、 光与影的结合21、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

书法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笔⽤墨、结构章法、线条

组合等⽅式进⾏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书法有篆书、⾪书、草书、楷书、⾏书等书体。 书法的基本特征有:

1、 线条与组合2、 具象与抽象3、 情感与象征

22、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

建筑是⼀种实⽤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建筑,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类⽤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建筑的基本特征:

1、 造型的形式美追求

建筑艺术是⼀种⽴体作品,属于空间造型艺术,建筑的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造型美。

2、 环境的⼈格化体现3、 多重的象征性意味23、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园林是指利⽤⾃然因素和⼈⽂因素所创造的景观,它利⽤技术和艺术,凭借⼭⽔、花⽊、建

筑等组合成为实体形象。园林在⼴义上是建筑艺术的⼀种类型。

所谓“园林”,是指“在⼀定的地域运⽤⼯程技术和艺术⼿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步筑⼭、

叠⽯、理⽔)、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成的美的⾃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从世界范围看主要由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园林。东⽅园林可以将中国园林作为代表。 园林的基本特征:

1、 浓缩的⾃然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北⽅⼤型皇家园林和江南⼩型私家园林两⼤类型。前者如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庄等;后者如苏州的拙政园、⽹狮园、西园,扬州的何园,⽇涉园,上海的豫园。前者⽓魄宏⼤,富丽堂皇;后者精巧别致,饶有情趣。总的来看,中国古典园林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种“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另⼀⽅⾯,中国古典园林⼜⾮常讲究亭、台、楼、阁、廊、榭等建筑形式的美感,并且⼗分注意使这些建筑物同周围的环境融为⼀体。2、 综合的形式3、 意境的追求

24、⼯艺与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1、 实⽤与审美2、 物质与精神3、 技能与创造

25、⾳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乐是以⼈声或乐器声⾳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在实践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景的表现性

艺术。⾳乐以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段,以表达⼈的审美情感为⽬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其中旋律是最具表现⼒的因素。 ⾳乐的基本特征:

1、 情感性2、 想象性3、 多义性

26、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舞蹈是以⼈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段,运⽤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

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基本特征:

1、 动作性

由于舞蹈是以⼈体的姿态、表情、造型、尤其是动作来表现思想情感,表演在塑造舞蹈形象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2、 抒情性3、 节奏性

27、简述⼩说的三要素

⼩说是⼀种以叙述故事、塑造⼈物形象为主的⽂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在⽣活素材地基础上⽤

虚构的⽅式来再现⽣活,因此,⼈物、情节和环境是⼩说不可缺少的三要素。28、简述语⾔艺术的基本特征

语⾔艺术(⽂学),包括诗歌、散⽂、⼩说、戏剧和影视⽂学等。

⽂学是以语⾔或其⽂字符号作为物化⼿段的⼀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学语⾔是指加⼯提炼了的⼈民⼝头语⾔和书⾯⽂字语⾔。主体通过对于语⾔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艺术语⾔的基本特征:1、 间接性2、 ⼴阔性3、 想象性

29、简述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戏剧是指以舞台演出为存在形式,以演员的动作和声⾳为主要表现⼿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

事的艺术形式。

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1、 综合与多样是戏剧的表征2、 演员⾏动是戏剧的基础3、 ⽭盾冲突是戏剧的核⼼30、电影与电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1、 运动的画⾯2、 重组的空间

3、 科技与艺术的交融

31、简述艺术家应具备的修养和能⼒

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是⼈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

和⽣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的⼈格和丰富的情感,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同时,艺术家⼜是具体的和社会的⼈。艺术家的⽣命在于创造。 艺术家的修养

1、 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2、 ⼴播的知识3、 深邃的思想

4、 丰富的情感和独⽴的⼈格

⾸先,艺术活动是以⼈的情感为基本动⼒的活动,是否充满丰富的情感,是艺术地掌握世界与其它各种掌握世界的⽅式最重要的区别之⼀。其次,世界上优秀地艺术作品⽆不具有情感的⼒量

艺术创作,是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主要⽅式,是⼀种独⽴的、⾃由的⽣命活动,因⽽它必然要

求艺术家应当具有独⽴的⼈格。惟有具有独⽴的⼈格,才能⾃由⾃在地感知客观事物,不受拘束地开掘事物的本原和真谛;才能真实地展⽰主体对世界和⼈⽣的感受,创造性地渲染主体与客体交融之美;才能淋漓尽致地倾诉和宣泄主体的审美情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量。

艺术家的审美创造⼒:

1、 敏锐的感知能⼒2、 丰富的想象⼒3、 精湛地艺术技巧

32、举例说明艺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艺术是⼈类掌握世界的最重要的⽅式之⼀。艺术地掌握世界,是⼈类以⼼灵审美地关照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式。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艺术活动,是⼈类运⽤⾃⼰的审美能⼒和技巧,借助⼀定的物质材料,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创造⾃⾝的实践活动,是⼀种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融、充满激情与活⼒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造的⽬的,就是要不断⽣产富有审美价值的精神产品,满⾜⼈们的审美愿望与⼼灵渴求。

艺术主体是指在艺术活动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与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具有⼀定创造能⼒地认识和实践者。

艺术主体具有能动的创造性。

艺术主体需要具有⼀定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能⼒。

艺术创造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作⽤,是艺术活动的核⼼。艺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

艺术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的过程中,主体应处于⽭盾统⼀体的主要⽅⾯,能动地把握艺术活动的⽅向和动⼒。

33、简述艺术创造的三个过程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在⾃⾝对⽣活的长期积累和深⼊体验的基础上,注⼊审美的认识、感受

和思考,⽣成新的审美意象,并运⽤恰当的艺术语⾔将其物化和表现的过程。艺术创造⼀般要经历创作的体验和发⽣、艺术构思及审美意象的形成、艺术的物化和表现这样⼀些环节,并相对形成三个阶段。34、简述艺术体验

艺术家创作的第⼀个阶段,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与艺术创作的发⽣。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他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

动情感、想象、联想等⼼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35、简述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理活动和

艺术表现⽅式为中介,对⽣活素材进⾏加⼯、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简述什么是艺术意象?

艺术家内⼼的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

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定的艺术表现⼿段和规律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蕴追求的体现,是主观与客观的统⼀。 简述艺术家思维中得移情说

移情,即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的情感外化,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之中,并⽣成

新的审美情思的⼼理活动,同时也是艺术构思的重要⽅式。

在各个种类的艺术创造中,移情均是不可或缺的。正是由于情感的移⼊,客观物象或事象中

的审美信息刺激丛才被激活,艺术意象才得以逐渐⽣成。其间,不同的情感因素和情感⾊彩,将会对艺术意象的情感基调或美感质素产⽣直接的影响。36、简述艺术意象的形成?

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吧我到的客观审美物

象相融合,并以⼀定的艺术表现⽅式和语⾔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形象或情境。

37、简述艺术表现

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或称艺术传达是艺术家将⾃⼰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

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艺术创造的物化和表现是艺术创作活动的最后阶段。 艺术内涵的深化,是艺术表现的重要使命。

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艺术意象是属于艺术家头脑中观念性的东

西,它还有待于艺术家⽤具体的物化⽅式将其表现出来,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命。38、简述艺术创造的⼼理要素

审美创造的⼼理活动,经历了⼀个由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联想、审美情

感,到审美理解、审美判断等若⼲审美⼼理要素构成的过程,并突出地表现在其中四个⽅⾯: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39、简述审美感知(包括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及特点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

反映。审美感觉是⼈在审美活动中的⼀种特殊感觉。审美感觉主要是由视觉和听觉两器官构成的,⼈的视觉和听觉不是⼀般动物性的感觉,⽽是具有更明显的⼈和社会的特点,更善于把握反映外界事物的本质。

⼈们对客观对象的审美感觉可以分解为两个阶段,其⼀,是对对象本⾝的感性形式,⽐如个

别⾊彩、质地和⾳乐可以给⼈造成愉快的感觉,是直接由⽣理和⼼理的活动引起的,同时它也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其⼆,更深层次的感受不仅是对象客观物理属性的感受,⽽且是对其⽂化属性的感受,⽐如个别⾊彩、质地和⾳乐是有的⼈产⽣愉快或不愉快,是他由联想获得的,这种联想可能与⼈的经历、民族⼼态以及审美经验有关。40、什么是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或经验的获得是与知觉分不开的,⼈们的审美知觉活动的结果和⽬标就是创造和进

⼊⼀个独⽴的审美世界,充分表现⼈类的情感,就是要将客体世界与⼈的丰富的内⼼世界融为⼀体,并在创造主体的头脑中以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41、简述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过

程。审美想象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象。审美想象是艺术家从事创作活动及获取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最重要因素之⼀。42、为什么说审美想象既要符合⽣活的逻辑⼜要符合情感的逻辑

审美想象要符合⽣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

⾸先,它要符合⽣活的逻辑。其⼀,⽣活的总体运动的⽅向;其⼆,⽣活的总体与局部、个别与个别之间的必然联系。

其次,它要符合情感的逻辑。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艺术家⾯对客体对象,同时⼜唤起⾃⾝的记忆机制,究竟要如何复现和重塑新的形象或意境,主要须由情感的结构模式来决定。亦即,要符合情感的逻辑。创造主体⽆论怎样驰骋想象,也不会违背内在情感本⾝的模式和结构。情感的柔和与平静,就会与相应平和的物象相联系,⽐如清风、⽩云、平湖、幽⾕等;情感的壮阔与雄奇,⾃然会与相应壮美的物象相联系,⽐如长河、⼤漠、古⽊、雄狮等。鉴于表现感情的需要,创造主体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运⽤象征、隐喻、夸张等⼿法,甚⾄采⽤抽象的⼿法来表现。例如线条和⾊彩,突然转折及⽣硬的线条往往与愤怒的情绪相联系,曲折多变及柔和的线条则常语温和、柔顺的情感相对应。43、简述审美情感

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种特殊的⼼理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的需要所作出的⼀种⼼理反应。审美情感是⼀种⼈类所具有的⾼级情感,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种主观体验和感受。审美情感与其他审美⼼理要素⼀样,都是⼈类长期审美实践的产物,积淀着⼈类社会历史的内容。44、为什么说情感是推动艺术创作的基本动⼒和中介

情感在创造活动中是联系感知、表象、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理因素的中间环节,是

将诸种⼼理功能综合在⼀起的“混凝⼟”,是推动艺术创造思维进展的内驱⼒。

创造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如果主体没有充实的⼼灵内蕴,那么对象就不会激起主体对客

观对象的情和意,反之,如果主体没有⾯对审美对象,不能对其进⾏感知和直观,也就难以引发⼼中的情感。

创造主体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层次的、多⽅⾯的。同时,⼜具有很强的个性⾊

彩。

在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主体的⽴场、观点、愿望等主观条件的不同,具体的审美情感也就不

同。

审美情感在艺术创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创作。情感不仅是引发

艺术家创作冲动的重要因素,⽽且贯穿于创作过程的始终,是推动艺术创作的基本动⼒和中介。

作为创作的基本动⼒,⼀是艺术家是由情感为触媒,进⾏审美感知,发动艺术想象的。同时

⼜要以情感为推进器,不断为创作主体增添能量,激励主体克服各种障碍达到预期的⽬的,并能稳定地把握创作的动⼒度;⼆是艺术家感情的性质和浓度决定着作品的感情倾向、格调的⾼下。三是艺术家的情感可以激活各种想象和联想的客体材料,使之⽣发出与主体相契合、相吸引的情感因素,让⽆⽣命的材料注⼊⽣命的活⼒,让有⽣命的对象焕发出更为炽烈的热情。

45、简述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

的认识、领悟或把握。

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象等⼼理因素交织在⼀起的、领悟式的理解,体现出积淀在感

性中的理解,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46、简述审美理解的四个层次 审美理解包含着若⼲个层次

其⼀,最基本的理解是要把真实⽣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与审美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区

别开来。

其⼆,审美理解是指对于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题材、典故、技法、技巧、程式等⽅⾯的理

其三,审美理解是对形式中融合着的意味的直观性把握。

其四,审美理解对于形成审美习惯或审美⼼理定势有⼀定的影响。47、简述形象思维及形象思维的特征

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活、到进⾏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

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种主要的思维⽅式。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它以具体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以情感作为思维的中介和动⼒,并体现出浓烈的创造⾊彩和艺术家对事物的整体把握。

其⼀,“具象性”是指形象思维始终要以具体可感的得事象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形象思维的

这种具象性特点,可以为所有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所证实。

其⼆,“情感性”是指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彩。 其三,“创造性”是指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性功能。48、简述抽象思维及特点

抽象思维是⼈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概念来进⾏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式第⼀、 它是以形象思维作为科学研究的辅助思维⽅式,⽽不是作为主要的⽅式。

第⼆、 形象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主要在于启迪合计或⼈们的思路,以想象、联想、情

感等因素促使科研等活动呈现更加⽣动、鲜活的状态。

第三、 科学研究需要正确地使⽤想象和联想,使之在逻辑思维的主导之下进⾏。49、什么是灵感及特征?

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脑⽪层的⾼度兴奋;所产⽣的⼀种特殊的⼼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意识的相互作⽤,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的精神状态。

灵感具有鲜明的特征,特别是艺术创造中的灵感现象,更是呈现出积极的、活跃的、情感丰富的特点。

第⼀、 突发性第⼆、 超常性第三、 易逝性

50、简述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从艺术作品横向的⾓度来看,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内容与形式的统⼀、感性与理性的统⼀、再现与表现的统⼀。

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先就是内容与形式,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统⼀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个有机的整体。51、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和创造的⼈类⽣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的主观世界。内容主要指题材、主体、⼈物、环境、情节等诸多要素的总和。艺术作品的内容来⾃主观的统⼀。⼀⽅⾯,艺术作品的内容包含着对于客观社会⽣活的能动反映,另⼀⽅⾯,它⼜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融汇⼊艺术家的知、情、意,包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感情。

题材,是艺术家对客观社会⽣活的提炼和概括,它来⾃社会⽣活,但⼜经过了艺术家的选择和加⼯,成为作品主题得以表现的基础。

主题,⼜叫主旨、题旨或主题思想。艺术作品的主题是指通过艺术形象所表现和揭⽰出来的主要思想内涵

5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式,亦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式。其内部联系表现为内部形式,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外部形式,即表现内容的⽅式和⼿段,包括艺术语⾔、艺术⼿法、类型体裁等。

结构,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组织河构造。著名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曾感叹:“单是⼀个结构,即⼤厦的构造,就⾜以耗尽作者的全部智⼒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构成了辩证统⼀的相互关系。⼀⽅⾯,内容具有主导作⽤,它决定和制约着形式,在艺术创造中,形式的选择确定都应当以能否恰当地表现内容为原则。另⼀⽅⾯,形式⼜具有性对独⽴性,它不但直接影响到艺术作品的内容

的表达和体现,⽽且形式本⾝也具有⾃⾝的审美价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是进步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53、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感性

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地是指隐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

54、什么是艺术作品的理性

在艺术作品中,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及意境所凸现出的理性内涵。55、⼆者的关系

艺术作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另⼀⽅⾯,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

⾸先,艺术作品是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辩证统⼀。例如,西班⽛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品《格尔尼卡》,这幅画把⽴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熔于⼀炉,在这幅画中,毕加索调动了各种技法,运⽤了⽴体主义的变形和任意组合的⼿法,也采⽤了超现实主义的夸张、象征等造型⼿法,全⾯只⽤⿊、⽩、灰三⾊,强调悲剧的⽓氛和复杂的象征。

在感性形象中蕴藏着理性内涵,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全诗仅四句:“千⼭鸟飞绝,万径⼈踪灭。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寥寥20个字,诗⼈通过群⼭、⼩径、寒江、⽩雪,孤⾈上坐着以为头戴⽃笠、⾝批蓑⾐、⼿持钓竿的⽼翁,咋⼀看来,似乎是茫茫雪景的⼀幅⼭⽔画。但如果细细品味,会从这种画意中领悟到更加浓郁的诗情,在万籁俱寂的雪海中,⽼渔翁清⾼孤傲、敢于抗争的性格似乎跃然纸上、如在眼前。联想到柳宗元写此诗时正遭贬谪,就可以看出诗⼈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次来抒发⾃⼰压抑苦闷的情感和倔强不屈的性格。由于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使这⾸⼩诗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

其次,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统⼀⼜表现为艺术作品中情感性与思想性的统⼀。 56、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再现

⼀般认为,所谓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物真实地呈现于艺术作品之中。57、什么是艺术作品的表现

所谓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者的关系

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在侧重表现的艺术作品中,也不会没有再现的因素,其间知识存在⽐重的差别。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表现性作品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只不过它所表达的主要是⼼理和情感的真实。58、艺术作品的层次

由三个层次组合⽽承德。第⼀层是艺术语⾔,它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构,就是由⽂字、声⾳、线条、⾊彩、画⾯等所构成的层次。第⼆层是艺术形象,它是作品内在的结构,它是艺术家的审美意向的物态化,不同的艺术作品可以分别具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学形象等。第三层是艺术意蕴,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巨⼤的普遍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象征和寓意、哲理或诗情,这种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意蕴,常常需要鉴赏者仔细品味才能领会到。

59、什么是艺术语⾔

所谓艺术语⾔,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艺术表现的⼿段和⽅式。

艺术语⾔是个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同时,艺术语⾔⼜可分为⽂学性语⾔、⾳乐语⾔、绘画语⾔和电影语⾔等60、什么是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活的特殊⽅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动的⼈物,也包括其它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或意境。

61、什么是艺术意蕴,请举例论述

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最⾼境界。

⿊格尔举了⼀个例⼦来说明,他认为,就像⼀个⼈的眼睛、⾯孔、⽪肤、肌⾁,乃⾄于整个形状,都显现出这个⼈的灵魂和⼼胸⼀样,艺术作品也是要通过线条、⾊彩、⾳响、⽂字和其他媒介,通过整体的艺术形象,来“显现出⼀种内在的⽣⽓,情感、灵魂,风⾻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杜夫海纳认为艺术作品的第⼀层是感性,它包括物质质料(如雕塑⽤⽯头,绘画⽤画布)和艺术质料(如雕塑的形态,绘画的线条、⾊彩)其实就是指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他认为艺术作品的第⼆层是主题,就是由物质质料和艺术质料构成了再现形象。杜夫海纳认为艺术作品的第三层是表现,使得艺术作品的意义具有多重性,不可穷尽性,它是作品结构的最⾼层,也是艺术作品最本质的东西。此外,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克来夫.贝尔在《艺术》(1914年)⼀书中,提出了“艺术乃是由意味的形式”的论点。贝尔认为:“艺术品中必定存在者某种特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少

不会⼀点价值都没有。这是⼀种什么性质呢?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意味”则是⼀种极为特殊、难以⾔传的审美感情。

谢赫,都对“形神”问题发表了很有见地的看法。62、什么是典型

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具有⼀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物、典型环境等。

63、举例论述什么是意境

意境中既有来⾃艺术家主观的“情”,⼜有来⾃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是有机地融合在⼀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

如王维的名篇《⼭居秋暝》:“空⼭新⾬后,天⽓晚来秋。明⽉松间照,清泉⽯上流。⽵喧归浣⼥,莲动下渔⾈。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这⾸诗描绘秋⽇将晚时⼭间的景⾊,⼭⾬初霁,万物⼀新,⼭泉清洌,皓⽉当空,犹如世外桃源⼀般。诗⼈置⾝景中,写⾃⼰的所见、所闻、所感,情景交融,以景传情,全诗⽆⼀字直接⾔情,然⽽⼜是字字⾔情,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如:南宋画家⽶友仁的传世名作《潇湘奇观图》,画出了苍茫⾬雾中⼭⽔的特殊景观,湿漉漉的⼭、朦胧胧的树、⽔淋淋的雾,采⽤“⽶点⼭⽔”的画法,在如梦如幻的朦胧感中,增加了这幅画含蓄、深邃的意境。64、什么是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情境交互作⽤所呈现出的相对较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风格是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作品达到较⾼艺术⽔准的标志。

65、请简述形成艺术家艺术风格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哪些? 主观因素,也即内部因素,是形成艺术风格的⾸要原因。第⼀, ⼼理功能第⼆, ⽣活经历第三, 思想修养第四, 艺术修养客观因素有

第⼀, 时代及社会因素第⼆, 民族因素第三, ⽂化因素

66、简述艺术风格的基本特征

艺术风格有⼏个⽅⾯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风格的丰富内涵。

1、 独创性2、 稳定性3、 多样性

67、什么是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般来讲,某个艺术流派的形成和被⼈们认可,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物。68、什么是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艺术传播具有公共化与个⼈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式,将艺术信息递给艺术接收者,使其得到扩展。69、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

构成艺术传播的5个要素是:传播主体、艺术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70、简述艺术传播的⽅式

所谓艺术传播的⽅式,是指艺术传播活动的形态及运⽤的形式。艺术传播的⽅式有很多种。历史上先后出现⼝头传播、⽂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传播等⽅式。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传播的主要⽅式有:现场表演传播⽅式、展览性传播⽅式和⼤众传播(报刊、⼴播、影视、⽹络等)⽅式。

71、什么是艺术鉴赏

鉴赏性的艺术消费活动就是艺术鉴赏,也称艺术欣赏。艺术鉴赏是⼀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它是⼀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以其情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精神性与纯粹的艺术性娱乐活动区别开来,⼜以其强烈的感性⾊彩与充满了理性的思辨意味的艺术批评区别开来。

72、为什么说艺术鉴赏是艺术创作乃⾄艺术传播的最终⽬的?

艺术鉴赏是艺术创作乃⾄艺术创作的最终⽬的。绝⼤多数艺术作品的产⽣,其最终⽬的都是为了供⼈观赏和寻求思想情感的交流。因为只有通过这种观赏和交流,艺术作品的潜在价值才能够得以兑现为现实价值,完成其社会化进程。所以在这种意义上,当代接受美学家们

认为,艺术鉴赏的意义就在于它是艺术作品的最后完成,假如艺术作品不能进⼊鉴赏领域,没有艺术接受者的参与,艺术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可见,艺术鉴赏其实就是艺术作品的意义实现活动,缺少了它,艺术作品也就是去了其完整性和独⽴性。同样,作为艺术作品⾛向艺术鉴赏的⾈楫、桥梁或通道的艺术传播,其⾏为或活动的⽬的更是为了有效地促进艺术欣赏活动的展开。

73、请具体阐述艺术鉴赏的主体性 艺术鉴赏具有较强的主体性

1、 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

出于娱乐的⼼理需求,是很多艺术接受者进⾏艺术欣赏的原因,布莱希特在《戏剧⼩⼯具篇》中谈到戏剧的“⽬的”时说过:“戏剧就是要⽣动地反映⼈与⼈之间流传的或者想象的事件,其⽬的是为了娱乐。其实,⼈们在⾟勤的劳动、⼯作了⼀天之后,之所以花钱买票进剧场看戏、听⾳乐会或看电影,其直接⽬的也⼤都是为了在这⾥得到娱乐,得到其他娱乐⽅式所⽆法提供的特殊消遣。⽏庸置疑,艺术接受者娱乐⼼理需求的满⾜,是通过对艺术作品进⾏审美并获得审美享受⽽实现的。2、 对艺术作品审美认识属性的认知

出于认识的⼼理需求去鉴赏艺术作品,也是艺术接受者常见的现象。众所周知,艺术作品通过⽣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活的各个⽅⾯,本⾝就具有⼀种能够使⼈从中认识社会、认识⽣活、认识⼈⽣的属性。正因为有了这个属性,很多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才被⼈们看成⽣活的镜⼦或“⽣活教科书”。巴尔扎克在《⼈间喜剧》给我们提供了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3、 对艺术作品⽂化价值的阐释

艺术鉴赏的过程,也是对艺术作品⽂化价值予以阐释的过程。古今中外⼤量的优秀作品中,也深蕴着丰富的⽂化内涵。正是由于此,许多学者常常把对艺术活动、艺术作品的研究作为⽂化研究的重要⽅⾯,⽽作为⼀般的艺术鉴赏者,也把对艺术作品⽂化内涵的认知和阐释作为鉴赏活动的重要内容,试图通过对作品⽂化内涵的理解和⽂化价值的阐释,获得深层⽂化精神的陶冶,实现艺术鉴赏的最⼤收获。

对于艺术作品的⽂化阐释需要较强的理性思考,但是⽆论何⼈,没有对艺术作品作情感体验性的欣赏,也就⽆从对其进⾏分析与评价。所以⼈们即使在欣赏中侧重于⽂化意义的阐释,也必须以审美的情感领略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在获得充分的精神愉悦和享受的同时,才能以⾃⾝的审美体验与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家进⾏精神的对话,进⽽实现深层的⽂化内涵的开掘。

4、 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审美创造

艺术鉴赏活动的内容决不仅⽌于被动接受,⽽是在接受的基础上,⼈们从⾃⾝的⽣活经历、⼈⽣经验、世界观及艺术修养等出发,对艺术作品作出创造性的感悟和理解。⼀般来说,艺术创作的创造程序⼤概是由对⾃然的审美观照、⼼灵化意象到物态化形象,最终产⽣作品,⽽艺术欣赏的再创造程序则⼤概由对作品的审美观照,把握物态化形象,转形为和创造者⼼灵化意象既相重合⼜相移位的在创造性⼼灵意象,最终在审美⼼灵经受震荡和净化的过程中返回⾃然,与艺术创作的创造程序正好相反。如果说,艺术作品的创造活动是艺术创作者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某种表达和结晶的话,那么,每⼀个鉴赏过程的结束,也使艺术接受者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次对话、倾吐和升华。因此,真正的艺术鉴赏,不仅能给⼈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且还能⿎动和增强鉴赏者的审美创造⼒。

请简述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两⼤过程的特点

⼀般来说,艺术创作的创造程序⼤概是由对⾃然的审美观照、⼼灵化意象到物态化形象,最终产⽣作品,⽽艺术欣赏的再创造程序则⼤概由对作品的审美观照,把握物态化形象,转形为和创造者⼼灵化意象既相重合⼜相移位的在创造性⼼灵意象,最终在审美⼼灵经受震荡和净化的过程中返回⾃然,与艺术创作的创造程序正好相反。如果说,艺术作品的创造活动是艺术创作者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某种表达和结晶的话,那么,每⼀个鉴赏过程的结束,也使艺术接受者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次对话、倾吐和升华。因此,真正的艺术鉴赏、,不仅能给⼈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且还能⿎动和增强鉴赏者的审美创造⼒。74、简述艺术鉴赏的过程

艺术鉴赏的过程,在以往的不少艺术理论著述中,往往从感知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开始,途径联想、想象、情感体验、理解和共鸣,最终以领悟作品的情感内涵和思想意蕴为结束。75、简述艺术鉴赏的流程(前年试题“结合⼀件艺术作品论述艺术鉴赏的具体流程)

⽽艺术欣赏的再创造程序则⼤概由对作品的审美观照,把握物态化形象,转形为和创造者⼼灵化意象既相重合⼜相移位的在创造性⼼灵意象,最终在审美⼼灵经受震荡和净化的过程中返回⾃然,与艺术创作的创造程序正好相反。

⼀、审美期待⼆、鉴赏流程

76、简述审美是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是艺术鉴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鉴赏的作⽤和⽬的。任何优秀的艺术

作品,都有⼗分显著的审美效应。

77、什么是共鸣?请结合⾃⼰的经历,论述

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物命运所打动,从⽽形成的⼀种强烈的⼼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段、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78、什么是净化?

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格得到提升的状态。79、什么是领悟?举例论述

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由此引发的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种更⾼层次的审美效应。

艺术鉴赏活动的第三个审美效应,时能够深化⼈们的哲思,提⾼其精神境界。艺术作品富含的意蕴美,往往促⼈重新审视⽣活,思考⼈⽣,探寻宇宙奥秘。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称《命运交响曲》的⾳乐意象⾥,就融⼊了⼈与命运殊死搏⽃、个⼈奋⽃与群众洪流汇合正得胜利的哲学思想,当⼈们在欣赏它时,势必会为之深深触动,从⽽引发出有关对时代、对⼈⽣、对个⼈命运的思索。这种思索的结果便会带来欣赏者更深层次的⼈⽣领悟和更⾼层次的精神追求,提⾼其精神境界。

请论述什么是审美效应,结合⾃⼰的⾃⾝经历(答案为76题⾄79题)80、什么是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化活动。

81、简述艺术批评的特征

1、 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是其⾸要特征。

2、 艺术批评除具有科学性之外,由于艺术活动本⾝的审美特征,还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审美性。

3、 艺术形态性,是艺术批评的另⼀重要特征,如同艺术创作⼀定会反映艺术家的思想倾向性⼀样,艺术批评也⼀定会并且更能体现批评者的意识形态。82、艺术批评的门类

艺术批评的形态多种多样,按照批评对象所属的不同艺术门类,⼤致可分为美术批评、⾳乐批评、戏剧批评、影视批评等;按照批评的⾓度切⼊,则可分为社会批评、传记批评、⼼理批评以及⽂本批评、读者批评等。83、艺术批评的作⽤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消费活动中的重要⽅式,不仅有着⾃⾝独特的内涵和形态,还对艺术活动乃⾄社会精神⽂明的建设起着重要作⽤。

1、 能够通过对于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

2、 能够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其创作给与帮助。

3、 能够通过批评的开展,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

4、 能够通过艺术批评,协调艺术与意识形态其他领域的关系,促进社会⽂化的发展。84、简述艺术批评家应具备的素养

批评家的素养是其先天素质和后天修养的总和,是决定其艺术批评⽔平⾼低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艺术批评家应主要具有思想修养、理论素养、艺术素养核技术修养等四种。1、 思想修养

别林斯基说:“真正的批评需要思想。”2、 理论素养

所谓理论素养,是指艺术批评家应具有较⾼的理性思维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3、 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应该是⼀个艺术批评家所拥有的起码素质。因为假如不懂得艺术的话,⾃然就成不了艺术批评家。4、 技术修养

技术修养,是指艺术批评家应具有从事艺术批评、协作艺术评论的技能。这技能包括⼀般性的批评⽅法、推理技术、写作技巧、语⾔运⽤能⼒等。85、简述什么是艺术批评家应具备的态度

有了良好的批评素养,没有良好的批评态度,艺术批评家也是难以出现的。批评态度是批评

家批评原则的体现,是决定艺术批评是否客观、正确、令⼈信服的重要因素。 ⾸先,艺术批评家应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其次,艺术批评家应持全⾯、公正的科学态度。 第三,艺术批评家应持艺术民主的平等态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