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灌溉(kài) 桑梓(zǐ) 彬彬有礼(bīn) ...B.恣睢(zī) 筵席(yán) 顿开茅塞(sè) ...C.阔绰(chuò) 妖娆(rào) 不省人事(xǐng) ...D.嗤笑(chī) 诓骗( kuāng) 强聒不舍(guō) ...2.下列语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牍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
B.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C.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占雀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D.若使后之学者都默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正确的方法与刻苦努力的行动相结合是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
B.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C.书画因诗文而生辉,诗文因书画而典雅,中国的诗文与书画可谓是相得益彰。 ....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被誉为“当代散文作家”之一的林清玄是中国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在海峡两岸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B.一座大型冰川湖一夜之间突然干涸,通过对湖床进一步地勘察,使科学家认为裂缝是湖水巨大的压力造成的。
C.《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
D.收藏是以保存物证的方式传承人类文明,是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交流以及人们情操的重要行为方式。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
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尝趋百里外 趋:快步走 .B.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
C.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D.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遗失 .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益慕圣贤之道 ②已而之细柳军 ..B.①或遇其叱咄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 ..C.①以衾拥覆 ②不以物喜 ..D.①今诸生学于太学 ②行者休于树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辞甚畅达。
A.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前辈们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早上刚到京师,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 B.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
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 C.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前辈们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就带领同乡的晚辈一起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 D.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早上刚到京师,马生就带领同乡的晚辈一起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主要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B.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目前。
C.本文多用对比手法。如“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D.本文最后,作者抛出了假想之论:“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这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也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2分) ①一上高城万里愁, 。(许浑《咸阳城东楼》)
②知汝远来应有意,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
(2)请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任选一
首,在答题线上写出题目,再默写词的下片。(4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
多些“无声的联系”
徐文秀①
①春节刚过,不少人回味,这几天只与亲人团聚,过得清爽,过得惬意。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也感到,这些年来人与人的交往就像潮水退去一样,渐渐地安静下来了。过去那种两天一小聚、三天一大聚,不是喝酒唱歌就是甩牌搓麻的现象少了,那种拉拉扯扯、勾肩搭背的喧嚣渐渐淡去,人们回到了平静和理性,人与人“无声的联系”多了起来。
②这是一种好现象,正所谓无声胜有声。过去那种热衷于“热线联系”,整天泡在一起推杯换盏,打得火热、走得很近,今天一个同学会、明天一个乡友会等,一言以蔽之,无非就是有所图。正所谓“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无声的联系”可以少些纷扰嘈杂,让心静下来、神定下来;少些“小圈子”“小团伙”滋长的土壤,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净起来;少些精力上的分散,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用在工作、学习上。
③多些“无声的联系”,是一种静静的(甲) 。“无声的联系”的可贵在于,无论是天涯海角,还是各奔东西,心却在一起,心心相印、守望相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达40年的生涯中,相互支持与牵挂,然而他们曾20年身处两地,更多只是一种“无声的联系”。当恩格斯患病时,马克思在给他的信中说:“我关心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两地一心的守望,志同
道合的默契,虽天各一方,但思想和心灵的沟通却始终不断。共同的志向、追求和品质,可以让人与人的交往精神高于物质,无形重于有形,虽远在天边却近在咫尺。
④多些“无声的联系”,是一种稳稳的(乙) 。“无声的联系”并非冷漠无情,当他人身陷困境,能够雪中送炭,敢于挡风遮雨。明代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互相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郑少谷去世时,王子衡哀伤至极,为素未谋面的朋友千里奔丧。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平日看似平常,有事时却显非常,患难与共、肝胆相照,既给人力量,又让人温暖。
⑤多些“无声的联系”,是一种默默的(丙) 。“无声的联系”不是忘却,也不是抛弃,而是把记忆和美好存放心里。宋代王安石与孙少述交情极深,孙少述离别王安石时,王安石曾写过一首《别少述》诗为之送行,字里行间尽显彼此间的真诚和友谊。后来王安石到朝廷掌了大权,有好几年孙少述同他没有来往,人们猜测两人之间有矛盾、合不来。等到王安石再度罢相而归、隐居山林,路过高沙,孙少述与其彻夜长谈,依依难舍。这种君子之交诠释出“无声联系”的一种魅力,不因久别而褪色,不因沉寂而荒芜。
⑥“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无声的联系”是一种“淡若水”的表达,逢年过节时,或身患疾病中,或挫折失意之际,一声问候、一句叮咛,都会如春风般温暖,似春雨般滋润。多些“无声的联系”,人与人的关系就多一份纯粹与干净,多一份清澈与明媚,多一份醇厚与朴实,人与人的交往就更加行得稳、走得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以春节时人们与过去不同的交往方式为开头,有什么作用?
3.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请将下列词语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即可)。 ①守护;②守望;③守候
(甲)_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 5.第四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五、作文(共60分)
13.总要到了某个时刻,一些人才会被悦纳珍视,一些情感才得以发觉珍惜,一些体验才能够真切获得,一些疑惑才可以清楚解答
请以“如今,才知道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要有真情实感;③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⑥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卷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
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老子:陆游自称,时年五十八岁,被罢职回乡。
1.请赏析颌联中“绝”字在“老子犹堪绝大漠”一句中的表达效果。(2分)
2. 诗歌的颈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2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琼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奇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
高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伏,唯不获盗赃。高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赃验。高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琼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琼性清慎。僧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知其意,每见则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ロ。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频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恃年老,苦请,遂
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闻之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瓜犹在,相顾而去。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
家。琼普集都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日:一身获罪,却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
(选自《北齐书・苏琼传》,有删改)
【注】①署:暂任或试充官职。②推:追查。③矜:哀怜。④保安:平安地渡过困难。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琼对曰 对:回答
B.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 尔辈:你们这些人 C.其弟子问其故 故:缘故 D.何由得论地上事 论:观点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人闻之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瓜犹在,相顾而去。(3分)
(2)一身获罪,却活千室,何所怨乎?(3分)
5.苏琼为官期间,备受百姓爱戴。本文写了苏琼为官期间的哪些优秀品行?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阅读下面《水浒传》选段,按要求填空。(2分)
(1)甲慌忙放起妇人来,便问:“我看你夫妻两个,也不是等闲的人,愿求姓名。”那人便妇人穿了衣裳,快近前来,拜了都头。甲道:“却才冲撞,阿嫂休怪。”那妇人便道:“有眼不识好人。一时不是,望伯伯恕罪。且请去里面坐地。”甲又问道:“你夫妻二位,高姓大名?如何知我姓名?”那人道:“小人姓张名青,原是此间光明寺种菜园子……”
(2)乙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弟兄。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心内自慌,却答应道:“晁盖这厮奸顽役户,本县内上下人没一个不怪他。今番做出来了,好教他受!何涛道:“相烦押司便行此事。”
选段(1)中的“甲”是 (请填人名),选段(2)中的“乙”是 (请填人名).
7.《水浒传》常把两个人物放在一个事件中来塑造,充分展示人物不同的性格。请结合下面所给故事的相关情节,简要分析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2分) 人物:鲁智深与林冲 情节: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信任
余显斌
他一个呼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
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
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呼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
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他举起猎。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4分)
9.小说第四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
10.品味划线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这两处描写小狐狸眼神的句子,分别体现了小狐狸对“他”怎样的情感?)
(2)雪特别大,四野一白。(这句写景有何作用?)
11. 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12.阅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12分)
(1)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伴随着“寻找最美声音读书读报”大型公益活动的开展,书香漂流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包括望江公园在内的55个漂流书籍点参与活动,覆盖中小学校、企业车间、社区活动中心和基地等城区多地,充分将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空间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用书页和文字把人们联系在一起,营造了全民阅读的氛围。书香漂流活动还推出了“全民阅读・志愿风采”微信图书借阅平台,利用“互联网十阅读”进一步浓厚阅读气氛。
【材料二】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而些人爱读纸质书和报刊,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双方不妨少ー些“洁”,多一些接納。两种阅读方式并存,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与其纠结于读屏与读书之间的,不如反身自问:今天我阅读了吗?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不论哪种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读”。唯有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深切理解“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心怀都是道河水,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2分)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材料二所闻述的观点。(不超过20个字)(2分)
(2)阅读下面有关“读书”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4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①。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②;从方法“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
本质上说,③的过程;“读厚”的过程,其实就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架构知识网的过程。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和要义唯在于:先由“薄”而“厚”,④,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① ② ③ ④ (3)仿照下面示例,另写两句话,分别写出你阅读杜甫和李白诗歌后的感受。(句式大致相同,字数可略有增减)(4分)
示例:苏轼的诗犹如一支豪迈的乐曲,让疲惫者聆听后轻松愉快,让失望者聆听后自信勇猛。
杜甫的诗 。 李白的诗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