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孟子滕文公上练习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孟子滕文公上练习
《孟子·滕文公上》练习

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膝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规②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③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膝,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④,厥疾不瘳⑤。’” (《孟子·膝文公上》)

【注释】①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②成规:齐国的勇士。 ③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学生。④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⑤瘳(Chou):病愈。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性善”就是宣扬“性善论”。“性善”的正式说法,最早就见于这里。所以,本章还有重要的思想史资料价值。

B、“称尧舜”就是宣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这跟孟子口口声声所说的“仁政”是有根本区别的,即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C、孟子所提倡的“不忍人之心”的善良本性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这是非常清楚的了。

D、孟子认为,古往令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得到。

(3)孟子提出了“道性善”和“称尧舜”,这二者是怎样的关系呢?

答:

1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滕定公①薨②,世子谓然友③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④,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⑤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6)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7)。’诸侯之礼,吾 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8),齐疏之服(9),飦粥之食(10),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11) 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 《志》(12)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孟子·膝文公上》)

【注释】①滕定公:滕文公的父亲。②薨:死。古代称侯王死叫 “薨”,唐代以后用于指二品以上官员死。③然友:人名,太子的老师。④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⑤之:至,到。邹与滕相距只有四十余里,所以可以问后行事。(6)自尽:尽自己最大的心力。(7)曾子曰:这几句话在《论语·为政》中是孔子对樊迟说的。(8)三年之丧:指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孝三年。(9)齐(zi)疏之服:用粗布做的缝边的丧服。齐,指衣服缝边。古代丧服叫做衰,不缝衣边的 叫“斩衰”,缝衣边的叫“齐衰”。(10)飦(zhan);稠粥。粥:稀粥。这里是偏义复词,指稀粥。(11)宗国:鲁、膝诸国的始封祖都是周文王的儿子,而周公封鲁,于行辈较长,所以其余姬姓诸国都以鲁为宗国。(12)《志》:记国家世系等的一种书。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是孔子、孟子都非常重视的政治领导原则。本章正是这样一个上行下效的实例。

2

B、滕国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膝文公)死了父亲,他亲自去向孟子征求意见,回来以后发出了实施三年丧礼的命令,结果遭到了大家的反对,“虽令不从”。

C、太子于是又再次请老师去问计于孟子,这一次孟子讲了上行下效,以身作则的道理,希望太子亲自带头这样作。结果,丧事办得非常成功,大家都很满意,“不令而行”。

D、从滕国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问题。

(2)孟子提出的“上行下效”在今天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有大人(1)之事,有小人之事。且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2)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 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膝文公上》)

【注释】(1)大人:这里指有地位的人,与下文“小人”相对。 (2)路:指奔波、劳累。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所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论断,是强化了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思想。

B、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在孟子的时代早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现象,他对这种现象加以概括,在“或劳心,或劳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孟子这种观点,一方面的确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孟子又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而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被批判。

3

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跟《左传·襄公九年》知武子已经说过的“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其实都在强调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

(2)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请简要概述。

答: 4、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墨者夷子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于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予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于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于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束子忱然,为间日:“命之矣!”(《孟子·滕文公上》) 7.孟子认为夷子是墨家学者,墨家办理丧事是以“_____”(一个字)作为原则的,但夷子却“_____________”(四个字),那是用他所鄙薄的方式来对待双亲;夷子则以“‘____________ (四个字)’,只是从自

4

己的父母开始施行”来辩解。

8.上面的选段记述了孟子与墨家学者的一次交锋,在这次交锋中(特别是倒数第二段)孟子阐明了他的什么观点?

答: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