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节杆菌除锰工艺条件的优化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节杆菌除锰工艺条件的优化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Sci.Bul1.2011,17(03) 节杆菌除锰工艺条件的优化 许子龙 王 芳 许旭萍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为确定节杆菌除锰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4因素3水平进行正交实验,研究了pH、温度、装液量和初始Fe 浓度对节杆菌除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杆菌除锰的最佳条件为Fe“浓度100 mg/L、pH 6、25 ̄C、装液量100 mL/250 mL。在此条件下节杆茵对培养基中Mn 去除率达93.38%。采用节杆菌的菌体直接对硫酸锰溶液和地下水 进行除锰实验,取得较好的除锰效果。 关键词:节杆菌;锰去除率;工艺条件 中图分类号Q9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1)03—48—02 近年来,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并成为土地 (NH ):CO3 0.1g,柠檬酸铁铵0.45g,水l L,pH 6.8~7.0, 污染的重要媒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36个大中城 121℃灭菌20 min。 市的地下水受到污染,污染物主要为硝酸盐、亚硝酸盐、铁 1.2方法 和锰 。J。我国锰超标地下水量约占地下水总量的20% 1.2.1节杆菌MN1405种子液的制备从斜面挑取1环 以上,有18个省市的地下水存在锰超标的问题 ,从而 MN1405菌体,接种于改良PYCM培养基中,于25oC,120 降低其使用价值。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除锰技术,使地 r/min振荡培养24 h制成种子液。 下水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一直受 1.2.2正交试验根据单因素的试验结果 ,选择对锰 到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张杰院士等人通过大 去除率影响较大的4个因素(表1),设置4因素3水平进 量的试验研究,率先提出了生物法除铁除锰理论和技术, 行正交试验。吸取种子液按照6%接种量,接入改良PY— 2002年我国建成了首座大型生物除铁除锰水厂(沈阳开 CM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时间为6 d。发酵结束时, 发区除铁除锰水厂),该厂的成功运行及良好的处理效果 将发酵液于4000 r/min离心10 rain去除菌体和发酵过程 证明了此技术的优越性。国外一些学者也相继从不同角 中形成的锰氧化物,取上清液,采用甲醛肟分光光度法测 度对生物法进行了研究,在增强除锰效果及降低工程费用 定剩余Mn 浓度 ],并计算Mn 的去除率。计算公 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生物除锰技术是利用 式为: 锰氧化细菌将水中可溶性的Mn 氧化为不溶的锰氧化物 Mn“去除率(%)=(初始Mn“浓度一剩余Mn 浓 沉淀,经沉淀过滤实现锰的去除,因而锰氧化细菌在生物 度)/初始Mn“浓度×100 除锰技术和机理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1株分 1.2.3底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对节杆菌MN1405菌体除锰 离自锰矿样品的锰氧化细菌,在研究影响该菌去除水中锰 效率的影响将节杆菌MN1405接种到改良PYCM液体 离子的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正交试验,优化 培养基,按照正交试验所确定的培养条件进行培养6d,获 除锰条件,建立较好的除锰工艺,以期为节杆菌应用于地 得发酵液。将发酵液于4℃,2500r/min离心2 min,取上清 下水生物除锰工程提供依据。 液再于4 ̄C,4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菌体沉淀。沉淀 I材料与方法 用pH7.0的riffs—HC1洗涤2次,除去菌体表面粘附的氧 1.1材料 化物,再用pH7.0的Tris—HC1缓冲液重新悬浮制成菌悬 1.1.1菌种 节杆菌(Arthrobacter echigonensis)MN1405, 液。菌悬液各5mL于试管中,加入MnSO 溶液使Mn 浓 分离自锰矿样品,由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实 度为lOmg/L、20mg/L和30mg/L,于25 ̄C,120#min条件 验室保藏。 下反应0.5、lh和2h,4000 r/min离心10 min,除去沉淀 1.1。2培养基改良PYCM培养基 :蛋白胨0.5 g,葡 物,然后取上清液用甲醛肟分光光度法口 测定Mn“,计算 萄糖0.3g,酵母浸出液0.2g,MnSO4・H20 0.2g,K2HPO4 锰去除率。每个样品均做3个平行样,结果取其平均值。 0.1g,MgSO4・7H20 0.2g,NaNO3 0.2 g,CaC12 0.1g, 1.2.4地下水除锰实验按照1.2.3中的方法制备发酵 基金项目:福建省环保厅科技项目“富铁锰水质的生物治理与植物修复”(FJHK200912);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富铁锰水质的微生物治 理与植物修复”(JK2009008);福建师范大学本科生课外科技计划赞助(BKL2009—076)。 作者简介:许子龙(1988一),男,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技术。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0—12—23 17卷03期 许子龙等节杆菌除锰工艺条件的优化2 3 4 5 6 7 8 9 49 R 液,离心分离菌体。在一系列150mL三角瓶中分别加人 20mL调整好Mn 浓度为 5mg/L的地下水,加入一定量 的除锰能力,而且发酵液分离获得的菌体也可以直接用于 除锰,当Mn2 浓度为l0 mg/L,作用0.5~2h,锰去除率达 89.7~100%。随着Mn 浓度从10 mg/L增至30 mg/L, 的菌体,处理一定时间后测定锰去除率。每个样品均做3 个平行样,结果取其平均值。 表1正交因素水平 锰去除率从100%逐步减小至73.3%。随着作用时间的 延长,锰去除率有所提高,作用1h和2h的锰去除率基本 一致,但比作用0.5h的高。 2.4不同茵体添加量对地下水除锰的影响 据文献报 道,我国许多地区地下水中锰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地下 水中锰浓度多数在1.5mg/L以下,少数超过3.0 mg/L 。 因此,对新采集的地下水调整含Mll2 浓度为2.5mg/L,在 2结果与分析 2.1正交试验 由表2可知,最优工艺条件组合为 A:B。c,I)3,即温度25 ̄C、pH 6、Fe“浓度100 mg/L、装液量 100 mL/250 mL。R值由大到小说明各因素对Mn 去除 率影响程度依次为Fe 浓度>装液量>温度>pH。方差 分析表明,4个因素对Mn 去除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 0.05)。 表2正交表设计及试验结果 试温度lee 浓度 装液量 Mn 去 …验组 ….. pH ~’  ’l l l 1 79.37 l 2 2 2 79.70 1 3 3 3 85.25 2 1 2 3 91.29 2 2 3 1 86.29 2 3 1 2 79.60 3 1 3 2 84.66 3 2 1 3 81.90 3 3 2 1 81.54 244.32 255.32 240.87 247.2 257.18 247.89 252.53 243.96 248.10 246.39 256.20 258.44 62462.47 62448.59 62476.07 62471.85 注:R:(Kl +K2 +K3 )/3。 2.2优化条件的验证试验由于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佳工 艺条件不在正交组合中,故以此组合再进行Mn“去除率 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Mn2 去除率可达 93.38%,高于正交表中任一组合。由此可见,节杆菌 MNI405除锰的最佳工艺组合为A B C3 D]。 2.3底物锰离子浓度和作用时间对MN1405培养物除锰 效率的影响 采用改良PYCM液体培养基培养MNI405 获得发酵液,离心收集菌体,测定菌体对锰的氧化活性,结 果见表3。 表3 Mn 浓度和作用时间对MN1405菌体除锰的影响 表3显示节杆菌MN1405不仅在培养条件下有很强 实验室水平用MN1405菌体进行除锰实验,结果见图1。 100 95lIi/ ——_|1._ ’.卜|—-.卜—1卜——墨 : 二一・~一毒 90 窑85 纂;鞲 、、、 7O ——■ 一2・・ lmg 镕  一●一3 5mg蘸体 65 —-●一7mg 体 60 - 一 l 3 5 7 9 21 24 时间(h) 图1 MN1405茵体对地下水的除锰作用 由图1可知,在20mL的地下水(含Mn 浓度为 2.5mg/L)中加入2.1mg菌体作用5h,锰去除率为 81.02%;加入3.5mg菌体作用7h,锰去除率为100%;加 入7mg菌体作用3h,锰去除率为100%。显示MN1405对 地下水的除锰效果较佳,是一株有着良好应用前景的 菌种。 3小结 最佳除锰工艺条件为培养基中初始Fe 浓度100 mr,/L,pH 6,25 ̄C,装液量为100 mL/250 mL,在此条件下, Mn 去除率可达93.38%。菌体有较强的氧化锰能力,作 用时间和底物锰离子浓度对锰去除率有一定的影响。菌 体对于含Mn“浓度为2.5mg/L的地下水,有快速的除锰 效果。 参考文献 [1]蔡辉.浅谈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J].江西化工,2007,5(2):92 —93. [2]田滨,鄢恒珍.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评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 报,2007,16(1):18—2O. [3]高洁,张杰.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 报,2003,19(5):45—46. [4]孙全庆,冯勇,许根福.我国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发展状况[J] .湿法冶金,2004,23(4):169—175. [5]张杰.生物固锰除锰机理与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5:117. [6]王芳,许旭萍,郑晓丹,等.锰细菌氧化锰的影响因索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26(2):111—114. [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344—2007水质锰的测定甲醛肟分光 光度法(试行)[S].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责编:张琪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