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面向乡村社区的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探索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面向乡村社区的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探索
面向乡村社区的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探索□ 董 慰,李亚蓉,董 禹,张 威

[摘 要]在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推动下,乡村社区规划和建设实践活跃而多元,但存在着难以落地和盲目建设等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探索适合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社区规划与建设理论,对重拾中国乡土特色,实现乡村社区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对我国乡村规划特殊性的认知,探讨指向务实、持续发展和引导村民的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阐述了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的内涵、要求及角色,并将该模式引入金秀瑶族自治县滴水村的实践中。[关键词]乡村社区;乡村规划;渐进式营建;模式;金秀瑶族自治县滴水村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01-0082-06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引文格式]董慰,李亚蓉,董禹,等.面向乡村社区的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探索[J].规划师,2019(1):82-87.Exploring Progressive Building Mode for Rural Communities/Dong Wei, Li Yarong, Dong Yu, Zhang Wei[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urban rural integrating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booming while many problems still exists such as difficult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indiscriminate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uitable and sustainable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ory are significant to recaptur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and revitalize the countryside. Based on the cognition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rural planning in China, the paper studies a progressive construction planning model which is pragmatic, sustainable, and villager-oriented,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requirement and roles of this model, and applies it into the practice of Dishui village, Jinxiu county.[Key words] Rural community, Rural planning, Progressive building, Model, Dishui village, Jinxiu county1我国乡村建设的现实考量

1.1我国乡村建设的实践反思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我国几代国家领导人都曾指出,我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社区是我国社会的微观基础,其发展对我国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的系列政策出台,乡村地区已经成了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也成了市场投资的热土。一时间,“美丽乡村”遍地开花,建筑师、规划师及各界人士均积极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

参与到乡村建设活动中,成为自下而上推动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例如,“艺术下乡”“设计下乡”等活动①,从乡土建筑建造、乡村环境改造、乡村社区营造、乡村产业帮扶乃至乡村社会组织重构综合发展等不同层面为乡村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2]。但是,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在打造“明星村落”的同时,也有人质疑——我国传统的乡村很美,不仅是山水之美,还是村落建筑之美,难道这一切是靠设计师创造出来的吗?显然,乡村建设问题是关系到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城乡新型关系的复杂系统问题,是不可能仅靠建筑师、艺术家和设计师就能够完成的。更让人担心的是,部分设计师将个人对田园乡村“独特”的审美标准表达在乡村建设之中,使乡村处于“看起来很美”的窘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78204)、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项目(2015RQQXJ065)

董  慰,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李亚蓉,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董 禹,通讯作者,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张 威,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

82

甚至乡村建设项目最终成了农村文化旅游地产项目,完全忽视了村民的需求。乡村建设应该是对乡村“人”的建设,应该是在透彻理解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外部力量介入到乡村建设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应该保持对乡村文化的敬畏与尊重,理解乡村内在的需求,进而摸索乡村有序重建的科学路径。

 

1.2 我国乡村规划的特殊性(1)由于乡村物质空间结构与环境相对简单—分布散、规模小、密度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高度依赖,导致传统的物质空间设计的“用武之地”非常有限。

(2)在简单物质环境背后的乡村问题错综复杂。在乡土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由家庭集聚形成村落,村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他社会、文化和经济特征本质上都是从家庭、土地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衍生而来的。几千年来我国乡村的家庭与土地之间的依附关系一直非常稳定,形成了乡土社会特征。但近代以来,由于制度、法规和政策的巨大改变,这种依附关系发生了动摇[3]。人口和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出现人户分离和职住分离,进而导致了乡村社区空心化、老龄化及治理结构异化等问题。由于“传统秩序崩溃,而新的乡村秩序尚未建立”,只是单纯解决物质空间问题已远远不够,应帮助乡村重新“建立基于信任的文化和环境自信的乡村社会网络系统”[4],这将需要开展更多的乡村治理行动。

(3)乡村社区居民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加之教育等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衡,使得乡村社区居民总体受教育程度处于较低水平,而乡村社区空心化、老龄化进一步抑制了乡村活力。因此,在乡村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村民往往对规划的目标及成效持消极态度,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的积极性

不高,改造社区的能力和意愿不强,导致各类实践中的民主参与多沦为形式。同时,社区内部缺乏专业的社区工作人员对村民进行持续性的专业教育和引导。这些问题使得乡村规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乡村规划不应只是描绘未来发展愿景的一次性规划,而应转化为以营建实施为主的持续性、渐进式的行动规划,挖掘村庄内生动力,使村庄能够可持续发展[5],最终实现“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至善之路”[6]。正如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所说“救济乡村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至于创造新文化,那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所在”[7]。 

2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探讨

概括来讲,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是以渐进式营建行动推进乡村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建设,需要规划师从规划初始就与村民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依托远景规划和近期项目计划调动乡村社区居民参与规划、建设的全过程,进而促进具有内生动力的村民自治、社区治理机制的产生,并使其持续地发挥作用。

2.1内涵阐释(1)培育乡村社区的自主性。 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强调社区自主性的价值。在营建过程中积极提取、利用地方的智力,保证多方智慧的融合,形成具有强烈社区痕迹的规划成果,因地制宜地解决地方问题。规划通过应用社区自主性,可充分适应我国乡村社区在经济发展和组织形式、社区构成、文化归属等方面的差异,在满足不同类型乡村社区发展要求的同时,保留地方传统文化特征、保证地方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保护地方特色风貌。

同时,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强调“以智扶智”,改“输血”为“造血”,培

育社区自主能力,表现为:为乡村社区提供新的发展观念,帮助地方居民建立地方传统文化、生态资源环境及农特产业资源等方面的自信;为地方居民提供先进技术及发展思路,为其指明合理利用地方资源的方法以及改造居住环境、优化空间品质的技术,促进农村内生动力的提升。

(2)培育内生的乡村治理机制。在现阶段,乡村规划已经不再单纯的是处理物质空间环境的问题,而是在“民生为本”的理念中融合了国家治理的基本内涵,“化城入乡”,以城市文明成果反哺乡村,提升乡村生活质量,关注乡村传统文化、民俗风貌及其保护模式、传承路径等问题。这突出了乡村规划在治理实施中的重要作用[8]。梁漱溟认为构造新的乡村组织是乡村建设的蕴意所在,“今日中国问题在其千年相沿袭之社会组织构造既已崩溃,而新者未立;乡村建设运动,实为吾民族重建一新组织构造之运动。这最末一层,乃乡村建设真意义所在” [7]。乡村治理是一个系统而持续的整治管理过程。无论在哪个时代,任何治理与策划活动至少要考虑四个问题——“谁治理?治理什么?为何治理?如何治理?”[9] 时至今日,虽然中国农民作为一个利益群体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但是其组织化程度很低。无论是面对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还是自下而上的资本下乡,农民在与其他高度组织化群体的博弈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10]。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为乡村规划与乡村治理提供了载体,在“县政、乡派、村治、民选”的前提下,突出村民的主体位置,协调多方参与,重构社区组织,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3)培育多元的社会资源聚集平台。乡村规划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种单一的社会自组织群体既要有政府引导下的村民主体参与,又要有

2019年第1期 第35卷

83

社会不同团体和个人的参与。“适合21 世纪中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是伙伴思路与合作政治学”[11],发达国家的乡村建设经验及我国的乡村规划建设实践均表明乡村规划与建设是一种政、民、企、商多元联合的模式。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在远景规划和近期实施项目的双重引导下,架构了一个具有一定约束力、弹性且可实施的项目平台,而这些相对明晰的项目为各类专业团体、投资机构、公益组织及NGO等社会资源和主体提供了理想的参与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村民、管理者、规划师和多元参与主体以共赢的方式协同合作,这个协同基于一个共同认可的发展愿景。如此一来,这个共同认可的发展愿景就会形成潜在的约束力,能够推动社会资源与网络为个人与社区有效利用,促进社区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12]。

2.2工作要求综上所述,长期且渐进的乡村社区营建规划过程指向务实、持续和引导。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过程中对乡村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理解,与村民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沟通式规划技术引导村民参与营建过程。具体而言,包括以下要求。

(1)村民视角的规划调查。在规划实践中,对规划基地进行实地调研是必要环节。但是在常规规划中,规划师主要的沟通对象是地方的相关领导,对基地的生存主体关注较少,这主要是出于规划成本及可操作性的多维度考量。然而对于乡村社区而言,社区居民较少,规划范围较小,增强了公众参与的可操作性。因此,规划师要具备换位思考的思维,在制定规划之前要深入了解社区,要对规划区的目标主体有清晰的认识和分类,并为每一类人建立规划诉求反馈通道,保证能够精确把握规划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意义。

84

(2)共识形成的规划过程。在明确社区各类人群的多种需求之后,规划应搭建社区各类主体的交流平台,促进规划师、村民及管理者的沟通,形成村落发展远景目标和路径的共识,并结合村民的反馈进行目标修正,在村民共同参与的情况下使目标划分精细化、层次化。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规划师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与村民共同探讨策略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综合村民意见对策略进行筛选、调整、排序。在整个规划过程中,如何实现与村民的有效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规划师可利用其技术专长,运用生动易懂的图示语言、优秀案例介绍等具体方法向村民介绍规划策略。一方面,完整清晰的表达有助于发挥集体力量,使村民从地方实际情况来判断规划策略的可实施性和落实难点,弥补规划师的理想性和片面性缺陷;另一方面,规划思路的呈现也是教育的过程,可加强村民对自身生存环境优势和劣势的认知,提高村民的社区问题处理能力,进而提升村民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3)同心协力的规划实施。

在制定好规划远景和路径的基础上,规划师与村民共同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包括项目的具体实施和时序安排、社会资源的动员与协同平台的建构等。在项目层面,既包括基础设施与保障项目、产业升级项目、自然和历史文化传承项目、重要建设改造项目等物质性建设项目,也包括重要活动策划项目和社区组织建设项目等非物质性建设项目。在社会资源平台层面,可以依托现代网络与信息化技术广纳外部资源,通过特色活动策划扩大影响力,并与其他村落建立伙伴关系或共享网络资源等。

2.3角色转变在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中,参与主体角色发生转变,并产生新的主体关系

(更多体现为一种彼此信任、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长期以来,村民自负盈亏的生产生活模式难以调动其参与社区活动,阻碍了乡村社区集体力量的发挥,经济水平难以提高,村民对乡村社区的发展缺乏大局观、规划观,对于规划也较为抵触,更关心如何在短期内获取实际性的经济补助。这种消极态度致使村民在以往的规划中只是扮演旁观者和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在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中,村民逐步成为乡村规划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被赋予更多的权力。村民跳脱出传统的以家庭为单元的、消极的、被动的分散性、独立性思维,更加关注社区发展,通过建立社区共同体,发挥集体力量,提升社区自组织能力,积极、主动地对待社区规划及社区发展将要面临的诸多问题。

对于乡村规划师而言,在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中,一方面其作为社区规划师更多的是扮演“服务型”角色,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较强的沟通组织能力与社区服务精神、在地化视角和较长的服务周期等特征[13]。另一方面作为面向乡村社区的规划师,其不再是完全主导的角色,而是乡村社区的新村民、乡村规划的组织者、多元主体的协调者、社会资源的动员者及乡村社区的规划教育者。作为乡村社区的新村民,乡村规划师需要融入社区,切实了解乡村社区的生产、生活现状,思考乡村社区面临的问题并把握乡村社区的发展方向;作为乡村规划的组织者,乡村规划师需要搭建参与平台,引导居民发声,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实现共同规划;作为多元主体的协调者,乡村规划师需要综合乡村社区范围内各利益主体的意见,促进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以达成共识;作为社会资源的动员者,乡村规划师需要主动参与乡村的宣传、推介活动,推进开展乡村特色活动、乡村伙伴网络建设等工作;作为乡村社区的规划教育者,

乡村规划师则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责任感和较强的专业沟通能力,将专业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乡村规划实施的全过程中。

3滴水村渐进式营建规划探索

3.1村落概况金秀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金秀县”)位于广西大瑶山主体山脉,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也是世界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和瑶族主要聚居县之一,瑶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34.8%,瑶族文化、民俗风情和社区结构保持得相对完整。费孝通曾说过:“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金秀县域内分布着很多不同瑶族支系的村落,也不乏很多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总体来说,金秀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和健康绿色的农业基础,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是,一方面当地乡村发展与建设仍处于自发状态,交通和旅游基础设施还非常薄弱;另一方面乡村面临着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青壮年人口受教育和就业情况影响开始流失,旅游导向下的盲目建设导致乡村特色遭到破坏。此外,当地村镇建设没有形成完善的规划管理体系,严重缺少规划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科学规划来引领乡村的发展。

研究首先在金秀县域内选择试点。为了使研究具有可推广性,研究选取了一个有一定特色、但较为普通的村落——由滴水村、溶洞村和新安村组成的村落。村落共有住户112户(482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口占村落总人口的16%。村内茶山瑶族村民占57%,山子瑶族村民占39%,汉族村民仅占1%,是典型的瑶族乡村社区。村落仍然保有瑶族传统的聚落特色和社区结构。目前滴水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旅游业,旅游业以农

家乐和民宿为主。乐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吸引物,其产生的就业带动力、经济牵引力比较3.2问题判断薄弱,并不能真正起到拉动村落发展的通过村落调查和对村民、村干部的作用。

访谈,研究将村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3)村民缺乏文化自信。

聚焦在农业产业、旅游及文化三个方面。

作为少数民族村落,滴水村具有鲜(1)农业有特色但产业急需升级。明的文化特色,但长久以来较为封闭的由于山地可利用耕地稀缺(图1,生活状态使村民普遍认识不到自身文化图2),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耕种,的优势和自身文化的巨大发展潜力。而这使得村落的农业保持了传统的农耕文当下以经济收益为目标的旅游开发也缺明特色。但是,相对原始的农业生产缺乏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利用乏科学种植和经营的指导,产业仍然处及创新。

于产业链的初始端,如在种植上具有盲在村落调查和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目性,在茶叶销售上仅仅销售原材料,现大部分村民并没有意识到上述问题,获得的收益过少。

对这些问题也都表现出不关心和无所谓(2)旅游缺乏规划引导。

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一次性的规划在当前民宿发展的浪潮之下,有条供给很难为乡村社区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件的村民新建或改造民宅来经营民宿和因此规划工作者应该从技术角度引导村农家乐,但由于缺少对旅游产业的整体落科学发展,主动承担社会教育的责任,谋划,仅靠水平参差不齐的民宿和农家

并引导村民参与社区建设,做到“鱼渔

(户)(户)1008090708070606050504040303020201010005亩以下5~10亩10~20亩20亩以上50亩以下50~100亩100~200亩200亩以上图1 滴水村各户可利用的耕地面积统计图图2 滴水村各户拥有的山地面积统计图

基础建设与保障项目农业生产升级项目

自然与历史文重要建设改造项目重要活动策划

化传承项目

道路/桥梁农业产销合作社民间艺人挖掘项目游客中心

设计建造大赛老屋修缮林下经济种植口述历史项目瑶族技艺创新、研发艺术下乡活动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土特产品开发升级动植物/昆虫名录

与培训基地乡村艺术比赛旅游发展合作社滴水品牌产品打造

大瑶山博物馆瑶族集市生态系统修复房车/露营地电影/微电影大赛

志愿者招募计划

茶厂(体验)教育基地民宿

图3 拟定近期项目库示意图

2019年第1期 第35卷

85

表1 滴水村渐进式营建行动记录

活动主题时间/计划时间行动目标营建记录/营建计划“村民的幸福2017年3月讲述与启发分别以“滴水茶更生财”、“旅游不只民宿”生活,游客的和“瑶山文化惠子孙”为主题,用手绘与图幸福体验”片的方式向村民们讲述滴水村的优势、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情景“石牌②议2017年8月互动与倾听将方案转化为项目库,采取“思路图+口号事——滴水村+案例”的形式向村民们介绍每一个项目的的未来”目标、实施方式、成本与收益,以及所需的内外部资源等;村民投票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项目和最急需建设的项目“大家共同建2018年3月选址与踏勘落实村民认为最重要且急需建设的项目的选设滴水未来”址,完成基地的实地探勘工作,并进行方案设计2018~2019项目建造/实施结合村民认为最重要且急需建设的项目的实年地建造工作,开展社区营造活动兼顾,以智扶智”。

障项目、农业产业升级项目、自然和历史文化传承项目、重要建设改造项目和3.3工作方案重要节事活动策划项目(图3)。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判断,笔者提出(2)持续发展。

渐进式的工作思路,通过渐进式营建活研究不以一次工程项目为导向,而动推进指向务实、持续发展、引导村民是采取滚动式的一系列工程项目清单方的乡村规划,包括从规划制定到实施建式。目前已完成概念方案研讨和近期项设、从近期建设项目到远期发展引导的目库建设,接下来将开展年度实施项目全过程。

的方案设计与实施。通过这些前后相互(1)指向务实。

支撑的项目包实现在整体发展框架控制首先,规划师要对村落情况了如指之下的渐进式发展,避免了一次性大面掌,对村落发展历史和村落现状要进行积改造可能带来的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客观、细致的调查,包括文献阅读考证、能够有效地刺激和鼓励村民参与到村落村民访谈和实地勘测等必要环节,其成发展之中。在这样一个长期陪伴的过程果为客观详尽的调研报告(包括村落历中,规划师也成为“村民”,与其他村史、村民生产生活状况等)和GIS数据民经历村落点点滴滴的变化,进而实现信息库(包括村庄及周边地区的物质环村落良性发展的培育过程。

境综合信息);其次,充分了解村民的(3)引导村民。

困难和发展意愿,逐户了解家庭状况和引导村民以陪伴的方式,通过组织近远期需求,对村干部和重点农户进行渐进式的营建活动与村民共同发现和梳深入访谈,并亲自体验村民的生活,了理问题,一起探讨村落未来发展的路径。解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再次,采取远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规划更加强调村景规划和近期项目库并行的方式,提出民的参与和对村民的教育,一方面是希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重点围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问题,将村绕 “产业升级”“旅游升级”“文化发展”民真正的想法落到规划中;另一方面是的规划方案,同时提出面向可实施的五希望能够将方案转化为村民可以理解并大类近期项目库,分别为基础设施与保

接受的行动,使村民主动地参与到建设

86

之中。因此,规划制定了渐进式营建行动计划(表1)。

尽管滴水村渐进式营建实验尚未全部实施,最终建设成效尚不明确,但通过考察两次已完成的营建过程,村民自身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次营建活动的参与人数,以及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参与程度、交流深度都远远超过了第一次营建活动,村民对项目组提出的规划内容已经能够较好地理解并认同,就这两次营建活动来说,已经达到预期的行动目标。

4结语

受到历史、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乡村社区的发展状态并不理想,尚存在社区居民自治能力较低、社区共同体观念较差、乡村规划师制度和乡村治理机制相当不完善、社区组织与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本文构建的渐进式营建规划模式是结合我国当前乡村社区的发展特征以及规划行业现状提出的一种新的规划模式,旨在通过渐进式营建的方式逐步推进以乡村社区居民为主体的规划,促进乡村社区的内生动力的逐步生成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该模式具有以下特征:在规划形式上,站在规划师的角度,创新和优化乡村规划的方法与思路;在规划路径上,充分借鉴社区发展理论,注重乡村社区内部力量的参与和发挥;在规划内容上,不再局限于公共服务或者基础设施配置,而是根据地方居民对规划的反馈进而确定符合地方实情的规划内容;在规划目标上,以促进社区发展为核心,同时保证社区的“原乡特征”,进而建立新的、良性的乡村秩序。笔者期待,通过对村民的启发与触动,逐步激发村民的自主意识,提高村民的自治能力,与规划师一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积跬步行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从微而至著。

 

[注 释]

①这些活动包括宋庄艺术家群落、欧宁的“碧山计划”、艺术家渠岩的“艺术修复乡村”、娄永琪的“设计丰收”乡村可持续社区设计研究项目、建筑师谢英俊的“乡村建设工作室”、建筑师朱胜萱的莫干山“设计下乡”和 楼纳国际山地建筑艺术节等。②“石牌制”是大瑶山瑶族人民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共同订立规约,并镌刻在石牌上或抄写在纸上、木板上,供大家共同遵守的习俗。从明代至1940年以前,它一直在大瑶山社会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较好地维护了大瑶山的社会秩序。金秀瑶族石牌制度是瑶族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总结出来的一整套社会管理的经验,是金秀瑶族的“大法”(有“石牌大过天”的说法),至今在瑶族群众中仍有影响。[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8.

[2]王伟强,丁国胜.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

历史演进[J].时代建筑,2015(3):28-31.

[3]洪亮平,乔杰.规划视角下乡村认知的逻

辑与框架[J].城市发展研究, 2016(1):4-12.

[4]郐艳丽.中国人民大学《乡村规划理论

与方法》实践教学创新[C]//城乡包容性发展与规划教育——2015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 2015.

[5]董慰,邢凯,曲广斌.精准扶贫背景下

的“融入式”乡村规划教学实践探索[C]//

地域·民族·特色——2017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论文集, 2017.[6]新华社.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

篇章——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递六大新信号[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30/c_1122188285.htm,2017-12-30.[7]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11.

[8]文剑钢,文瀚梓.我国乡村治理与规

划落地问题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5(4):16-26.

[9]丁志刚.论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J].

学习与探索,2014(11):52-57.[10]王勇,李广斌.乡村衰败与复兴之辩[J].

规划师,2016(12):142-147.[11]莱斯特·M· 萨拉蒙.走向公民社会:

全球结社革命和解决公民问题的新时代[M].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魏成,韦灵琛,邓海萍,等.社会资本

视角下的乡村规划与宜居建设[J].规划师,2016(5):124-130.

[13]黄瓴,许剑峰.城市社区规划师制度的

价值基础和角色建构研究[J].规划师,2013 (9):11-16.[收稿日期]2018-10-28

[上接第81页]和社会公正原则的“城市的公平用益权”,并且强调这是城市居民,特别是弱势和边缘群体的一种集体权利(Collective Right)。由此可见,城市发展应该把包容性放在核心位置。

②资料参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的《长沙2049远景战略规划》,其第五章提出“将创建儿童友好城市作为长沙城市新名片”的战略,并提出关注儿童权利,建设更加公平、友善,充满沟通与关怀的幸福城市。③参见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以及文集《真理的政治》。但是,实际上,对话语权的批判贯穿了福柯的研究始终,从最早的《词与物》的秩序(Order)到《癫狂与文明》的正常(Normal)再到《生命政治的诞生》中的政府性(Governmentality)都与真理和话语权密切相关。[参考文献]

[1]孙施文,殷悦.基于《城乡规划法》的

公众参与制度[J].规划师,2008(5):11-14.

[2]陈锦富.论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J].

城市规划,2000(7):54-57.

[3]布伦丹·格利森,尼尔·西普.创建儿童

友好型城市[M].丁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4]石楠.“人居三”、《新城市议程》及其

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2017(1):9-21.

[5]马晓琴,曾凡林,陈建军.儿童参与权和童

年社会学[J].当代青年研究,2006(11):49-53.

[6]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

理论的流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Forester J.Planning In the Face of Conflict:

Negotiation and Mediation Strategies in Local Land Use Regulation[J].JAPA, 1987(3): 303-314.

[8]Sager Responsibilities of Theorists:

The Case of Communicative Planning Theory [J].Progress in Planning,2009(1): 1-51.

[9]Friedmann J.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M].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10]FaludiA, Altes W K.Evaluating

Communicative Planning:A Revised Design for Performance Research[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994(2): 403-418.

[11]Innes J E, Booher D E.Reffam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J].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04(4): 419-436.[12]Healey P.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Communicative Planning and Shaping Places[J].JPER, 1999(19): 111-121.[13]帕齐·希利.通过辩论做规划:规划理

论中的交往转向[J].曹康,王晖,译.国际城市规划,2008(3):5-10.[14]Albrechtsl, Denayerw.Comunicative

Planning Emancipatory Polities and Postmodernism[M].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1.

[15]龙元.交往型规划与公众参与[J].城

市规划,2004(1): 73-78.

[16]孙施文.寻求真实境况下的规划意义以

及相应对策——John Forester《Planning in the Face of Power》一书评价[J].城市规划汇刊,1999(1):73-74.[收稿日期]2018-10-30

2019年第1期 第35卷

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