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时间:2010年11月11日 教学目标:
1.欣赏准确、形象、富于情感、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抓住文眼,多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3. 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感情。 教学重点:变换角度写景、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发现的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皆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大师朱自清的《绿》,去感受大自然的本色,领悟绿色所赋予我们生活和生命的生机。
二、通过交流展示等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交流、检查预习导学第1、2题;听写词语。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找出文眼,理清线索。(交流“预习导学”第3题)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第一观察点:山边 观察角度:仰视 (远景) 观察景物:梅雨瀑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 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 观察角度:平视 (近景)
观察的景物: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观察点: 谭边 观察角度 : 俯视(联想)
观察的景物:梅雨潭的绿 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明确线索,理出顺序。
由观察点可知,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写景顺序是怎样的?有主次详略之分吗? 明确:(行踪)(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由略到详。 (3)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如何理解文眼?
文眼:“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惊诧”的意思是惊讶、诧异。这个“惊诧”既表明景中情(惊喜),又暗示情中景(奇异),这种形神皆领的字眼我们称“文眼”。 (4)第三节中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总体感受:“醉人、奇异”。 四、互动探究
1.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描绘梅雨潭的“绿”的动人形象的?写景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齐读第三节后,讨论交流、点拨、品味 ) 明确: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拟人手法直接抒情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 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
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对比:梅雨潭的绿——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西湖的波 (太明)秦淮河的波 (太暗)
作用: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联想: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拟人的方法 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联想等手法,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惊喜爱恋之情。
2.艺术家们都喜欢用颜色符号来确定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李白就爱用大红大紫的颜色表达他夸张、豪放的感情;而“诗鬼”李贺则倾向于用阴暗浓烈的颜色来表达他忧郁、绝望的感情。《绿》的主色调是什么?从色彩符号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文中作者用绿这一主色调,显示梅雨潭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给人以明快、舒适、清新之感。因此本文格调清朗,节奏明快,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生命活力。正表现了这个时期作者重于进取的激情,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这是衬托,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
三、迁移运用
模仿“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的句式,以“我若能„„”开头,接着原文内容仿写一个句子。 四、布置作业
完成《巩固案》和《课时作业》相关内容 教后反思
绿(二次备课)
备课教师:范胜荣
备课时间:2010年11月11日 教学目标:
1.欣赏准确、形象、富于情感、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抓住文眼,多角度描绘梅雨潭的绿的特点的方法。 3. 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通过交流展示等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交流、检查预习导学第1、2题;听写词语。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第一观察点:山边 观察角度:仰视 (远景) 观察景物:梅雨瀑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 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 观察角度:平视 (近景)
观察的景物: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观察点: 谭边 观察角度 : 俯视(联想) 观察的景物:梅雨潭的绿 明确线索:行踪 2.听读课文:(1)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文眼
(2)圈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的特征的词语 。醉人、奇异 三、品味语言
自由朗读第3节,从中选择一处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言,赏析其精彩之处,在旁边作批注,并试着把这个句子美美地读出来。 指导方法:修辞手法、用词(动词、叠词)、感情(直接抒情、融情于景) 交流、点拨、品味
明确: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拟人手法直接抒情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 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
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对比:梅雨潭的绿——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西湖的波 (太明)秦淮河的波 (太暗)
作用: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联想: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拟人的方法 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1、动词:如“追捉”等 2、叠词,潭水“汪汪”,波纹“松松”,浪花“轻轻”,水光“滑滑”,水色“清清”。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四、互动探究
1.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写了什么?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为什么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讨论后明确:①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及其绿形成的原因;
②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文章第三段道出了写梅雨瀑的匠心:“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瀑布就在襟袖之间,却视而不见;瀑水那么响,却听而不闻。心中只有什么?只有潭水的绿。瀑布那么美,如飞花碎玉般,使人惊诧,但潭水的绿更令人惊诧。写瀑布,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潭水绿的美。)
文中作者用绿这一主色调,显示梅雨潭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给人以明快、舒适、清新之感。因此本文格调清朗,节奏明快,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生命活力。正表现了这个时期作者重于进取的激情,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 作者第二次游仙台的时候,正好是秋天。在一般文人的笔下,秋天是一个萧索的使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梅雨潭是个低洼潮湿的地方,朱自清着力描写并致力赞颂梅雨潭令人心醉而奇异的绿的美,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出他热爱自然、热爱青春生命、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五、迁移运用
模仿“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的句式,以“我若能„„”开头,接着原文内容仿写一个句子。 学生自主写作,组内交流,选出最好班级交流 如: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布置作业:完成《巩固案》和《课时作业》相关内容
板书:
梅雨潭朱自清梅雨瀑托衬水波水光水色她松松的皱缬着她滑滑的明亮着她不杂些儿尘滓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比喻对比想(奇异、醉人)拟北京.杭州.西湖.秦淮河裁你以为带.挹你以为眼 联人教后反思;
字词默写、观察点环节可以略去,否则课堂时间不够。 赏析完第三节后,应学习方法赏析课文第二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