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哲学家大个性

大哲学家大个性

来源:爱站旅游


大哲学家有大个性

2012-03-15 06:06 编辑:田野

文/魏剑美

大凡有所建树的哲学家,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和不为世俗所拘的执拗,在世人看来他们难免显得卓尔不群、不合常情。而事实上,人类认识的进步很大一部分就包藏在这些人的“古怪”和“乖张”之中。

坦然求死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出生于古代雅典。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在街头和人家辩论,非要将对方驳得哑口无言不可。于是有人拿他的长相来诘难他:“你常常讨论美,那么请问你怎么说明自己的美呢?”因为苏格拉底长相丑陋:秃顶、金鱼眼、狮子鼻、厚嘴唇、大嘴巴,走路像笨鸭子似的。对此,苏格拉底回答说:实用的才是美。他以为,一般人眼睛深陷,只能向前看,而自己可以左顾右盼;一般人鼻孔朝下,只能闻自下而上的气味,而自己嗅觉范围可以更大;自己的大嘴巴、厚嘴唇,吻起来可以更丰润而有力。

公元前399年春,苏格拉底因为“以诡辩腐蚀青年人的心灵”而被法庭审判,量刑结果是死刑。他的弟子柏拉图等人用金钱买通狱卒让他逃跑,但被他拒绝。弟子们只好计划向审判团求情,但苏格拉底决绝地说:“这是我死的时候了,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当时苏格拉底已经是70岁的老人,但最大的儿子才20岁,最小的儿子还在怀抱。临刑前,有名的悍妻带着孩子们来和他诀别,苏格拉底平静地让学生将他们送回去。

典狱官将盛满毒药的杯子递给苏格拉底的时候,自己泣不成声,哭着而去。一旁的学生们也是哭成一片。苏格拉底很不满意,说:“我之所以要把妇女打发走,就是要避免这种干扰。我说过,一个人应该精神镇定地迎接他的末日。请你们坚强些,平静下来吧!”

80岁不出故乡一步的康德

世界上的大哲学家几乎个个都游历丰富、见多识广,唯独被称为“德国哲学革命的先驱”的康德是个例外。1724年出生的他活了整整80岁,却从来没有离开他的故乡哥尼斯堡一步。

康德有42年的工作时光是在讲台上度过的,他上的课多达十数门,除了和哲学相关的课程外,还有矿物学、教育学等,甚至还有“要塞建筑术”和“烟火制造术”。

他一辈子没有结婚,过着独身而循规蹈矩的呆板生活,每天定时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饭、散步,守时严格到分秒不差,比闹钟还准时,以至于邻居都可以按他的行踪来对钟表。康德饭后散步的习惯风雨无阻,平生只破例过一次,那是因为被卢梭的《爱弥尔》所吸引而决定一口气读完。正因如此,海涅评价康德说他既没有生活也没有历史。

康德的著作文字艰深,大量使用抽象的专用名词,面对别人的批评,他说:“文章能够写得复杂不是更好吗?又何必力求简明来迁就读者呢?”

“木头人”黑格尔 黑格尔被誉为“美学上的金字塔”,但是他在耶拿大学做编外讲师的时候却是有名的“木头人”。他盛年驼背,瘦削的脸上始终是严肃的表情,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发呆,有时候思考一个问题竟会让他在原地待上一天一夜。散步时下起雨来他也浑然不觉,一次散步回家时才突然发现一只脚上居然鞋子不见了。

黑格尔不善言辞,上课经常翻阅笔记,费劲地字斟句酌,结果越是浅显的东西他越讲不清楚,学生于是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木头人”。更好笑的是,他经常记错时间,在别人的上课时间走进教室,打开讲义就开始上课,让师生们哭笑不得。也正因此,选修他课的学生最后落到只有11人。校方也对他很不满意,连副教授的头衔还是歌德出面才帮他争取来的。

但黑格尔来到柏林大学后却备受推崇,后来还被提升为校长,其黑格尔主义风行一时。年轻的叔本华不服气,自负地要求和黑格尔同一时间上课,并大骂黑格尔是“江湖骗子”,说其哲学“3/4是胡说八道,1/4是陈词滥调”,但叔本华最后惨遭失败,听他课的学生最多时只有3个人。

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他自命为“痛苦动物”。他从小厌恶轻佻虚荣的母亲,并由厌恶母亲发展到厌恶所有人,他说:“我从懂事以来,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颇为自得的博士论文居然被身为小说家的母亲斥为“像药剂师开的一张药方”。母子俩自此彻底决裂。

叔本华的课很少有学生问津,他最为得意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只卖出去100本,其余都被出版商当做废纸处理掉。对此,叔本华不以为然,他说:书本好比是一面镜子,一只驴子望进镜子,决不可能看出一个天仙来。

他将自己封闭在书本中,认为“生活在书中比生活在人当中更幸运”。他对人极不信任:从来不肯让拿着剃刀的理发师为他修面;住房子永远挑一楼,为的是便于在火灾时逃跑;任何时候都决不肯用他人的杯子,怕被病菌传染;只要一听说流行病,他立马疯狂逃窜;他处心积虑地用希腊文和拉丁文记账;他到处藏不多的几个镍币;把贵重衣服都标上假名企图鱼目混珠„„

一次,这个“天才疯子”在植物园和橘子花说悄悄话,管理员看他神情诡异,便过来问他名字,他一脸迷惑地说:“如果你能告诉我我是谁,我会多么感激你啊!”

临终时,叔本华将自己著作的版权授予爱犬阿特曼。 嫉商如仇的傅立叶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傅立叶尽管出生于商贾世家,但他却从小就极度厌恶商业,认为是“说谎和欺骗”的行业。6岁那年,他去父亲的商店玩耍,眼见店员欺骗买主,小小年纪的傅立叶当即走上前去向买主说明了真相。毫无疑问,事后父亲狠狠地揍了他一顿。这不但没有让傅立叶得以改变,反而使他更厌恶商业了。

傅立叶9岁那年,他的父亲身染重病,临终前,由于对“异端”儿子不放心,特意立了一道怪遗嘱:儿子长大后从事商业才可以得到他的遗产。就这样,一道遗嘱,使得傅立叶不得不违心地经营店铺。很自然,他的经商注定是失败的,后来,他的母亲彻底失望,将家产交给三个女儿经营,只付给傅立叶一些生活费。

傅立叶曾经非常尖锐地指斥资本家的贪婪本质:“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师希望发生大火时城市的1/4化为灰烬„„”

孤独至死的尼采

哲学家中孤独者并不少见,但像尼采这样孤独至死的却极为罕见。有人将他称为“孤独中的孤独者”。他甚至说:“在活着和死去的人中间,我没感觉到一个人与我有稍微亲密一点的联系。”

4岁丧父的尼采从小生活在女人堆里,导致其性格女性化,为了改变形象,他甚至一度酗酒打斗,但终于复归到寂寞、自闭的小圈子里。他慢慢变得害怕阳光、厌恶城市,对他来说,孤独即意味着恢复自由。

他一生饱受疾病的折磨,其著作被斥为“完全胡说”,连学生都不再来上他的课;求爱屡屡受挫,乃至最后完全丧失信心,连喜欢他的女读者也不敢去接受了。尼采终于感叹:“这世界是通往沉寂的无数沙漠的门!”

几乎被当时的人世所隔绝、所遗弃的尼采在自传中写道:“我不希望成为神圣的人,甚至宁可做个怪物——也许我就是怪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