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座广播电台:1920年美国
费森登 无线电话 1906年 马可尼 无线电报 15年 爱迪生 留声机 1877年 贝尔 有线电话 1876年 莫尔斯 有线电报 1844年 第一编 广播
一、 为什么说电报是现代先问的“催产士”?
1、 2、 3、
电报增强新闻观念---------时效性/受众兴趣/地方新闻/刺激性新闻 电报改善新闻采集方法--------信息传递从交通运输中分离出来
电报是现代新闻通讯社产生的推动力之一,如美联社的壮大。(美联社在大规模使用电报传递新闻方面尤为成功。)
4、
电报改变了新闻文体--------导语(5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二、 有线电话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电话之父” 三、 “无线电之父”:麦克斯韦 四、 电视之父:贝尔德(第三编) 五、 1906年费森登无线电话实验成功
无线电(广播)之父:福雷斯特
六、1920年世界上第一座注册的正式广播电台 美国匹兹堡 呼号KDKA 七、广播诞生的社会背景及原因
1、微观:国家科技水平与其经济、教育密切相关,如美国。 2、宏观:人类历史发展角度看---------
基因:人类需求 a基本需求 b文化需求,信息需求/娱乐需求
动因:利润刺激,如无线电应用于大众化广播,合乎生产消费规律 八、美国广播进入成熟期的三大体现: 1、广播网形成
2、节目形式和风格化 3、广播明星及品牌节目 九、广播网的概念:
(broadcast network)指由多家电台组成,由一座大型广播电台为节目发送中心的传播系统。
十、广播网形成的原因:
1、技术原因:理论上无线电波无限传播,但实际上卫星广播出现前,再高的发射天线,再强的发射功率也不能使一家电台覆盖太多地区。所以需要运用收转技术在电台之间联通信号,实现尽可能大的覆盖。
2、重要原因:来自节目源和节目制作能力方面,例:请明星/经费 十一、明星和品牌
1、《炉边谈话》:富兰克林·罗斯福-----------政治 a、了解节目背景
b、节目开播时间/涉及人物/重要事件 c、对节目的评价
2、《火星人的入侵》:奥逊·威尔斯-----------文艺 3、《这里是伦敦》:爱德华·默罗------------新闻 绪论—为什么学习广播电视史,如何学习。 第一篇 广播(诞生/发展/成熟) 第二篇 电影与电视
电影的记录性 电影的报导性
电视常用的电影手法
第三编 电视
世界电视发展简史 美国电视节目发展历程 中国电视传播方法演变 第二编 电影与电视 一、 电影在记录性方面的开山者:
1、
卢米埃尔(18----1948):“日常生活的记录“,写实 第一部影片:《工厂大门》
《水浇园丁》、《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
2、
弗拉哈迪(1884----1951):故事片的方式拍摄,有意义再现 被誉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美国,纪录片导演 纪录电影在探险领域首先获得新生的开创性代表性人物。
处女作、成名作《北方纳努克》-----“剧院墙壁上的一个奇妙窗口“
3、
格里尔逊(18----1972):“格里尔逊模式“,画面加解说 代表作:《漂网渔船》、《夜郎》、《锡兰之歌》
二、 电影技术准备:聚焦----投影---摄影术---视觉哲留原理---快速曝光
1823年 人类第一张照片《鸽笼》
三、 电影的发明者及其走出的两条路:造型/写实
1、 2、
世界最早的电影:14年爱迪生 “电视视镜“ 摄影机---500公斤 卢米埃尔:
14年来,解决活动电影机的全部问题
真正电影发明者“卢米埃尔活动电影机“---5公斤 15/3/22 放映《工厂大门》---------世界电影诞生日
3、 爱迪生---记录摄影棚内表演第一人,现在电视ESP方式前身(造型) 卢米埃尔---最早记录户外活动工作者,当今电视ENG方式鼻祖(写实) 故:人类开始对运动的记录走出两条不同的路:造型/写实
四、 早期纪录电影衰败之因及对当代电视的启示
a、 b、 c、 d、 e、
一味记录而无变化------方式,对应“剪辑“与”蒙太奇“ 微球显要只吃而成御用工具----题材 作者意识形态落伍------------立场
虚假之风大盛----------------素材获取,“再构成“?”真实再现“? 新闻片取代纪录片-----------关注受众
五、 格里尔逊精神:
纪录片作者把问题及其含义以富有教益的方式表现出来
“格里尔逊模式“:就是发展到后来的以画外音(解说词)主导其他创作元素的倾向,是纪录片在技术上没实现同期声的必经之路和制作偏向。
六、 纪录电影政治化的一个模本
反而:《意志的胜利》 莱尼·里芬斯塔尔
七、 今天从电视角度对格里尔逊的再认识
1、
中国电视节目---一种基本形态的“元祖“:画外音主导
a、“格里尔逊模式“:就是发展到后来的以画外音(解说词)主导其他创作 元素的倾向,是纪录片在技术上没实现同期声的必经之路和制作偏向。 (由于画外音主导的纪录片的创作,虚假难以避免。“偶人“---真实性、对立)
b、中国第一代电视人从向纪录电影学习开始摄影电视节目。
新闻纪录片厂作品为楷模----继承英国纪录学派(画外音为纲) 故:中国电视对其模仿就是解说词统领一切(文学/文字)主导
2、适合当今电视的题材和方法
a、题材:远征、门前 b、方法:对声音的运用
格及其运动首先实验纪录电影有声化,尽管电视的声音与生俱来,因为电影诞生在前,对声画关系特别是试听配合的探索,为电视铺平道路
C、纪录片的声音运用难度大于故事片:一条路---解说+配乐(声画对位的方式)
九、电影发展自身报导性以两个“合流“为背景 1、纪录片与故事片合流 2、电影与电视合流
十、技术发展使纪录片有多种可能,最重要的两种: a、直接电影:冷眼旁观,客观纪录; b、真实电影:踊跃投入,不断激发 十一、真实电影的产生及价值:
开山之作:《夏日纪事》-------法国 让·鲁什(真实电影的开创者) 十二、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的领导者
1934年《关于列宁的三支歌》:开创用搜集的影片编制纪录片的做法 十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异同
不同4 直接电影 工作者手执摄像机处于紧张状态,等待非常事件发生 艺术家不希望抛头露面 艺术家扮演的是不介入的旁观者角色 艺术家公开参加的影片中 作者则以人为环境能使隐蔽的真实浮现出来 真实电影 试图促成非常事件发生 相同2 二者都是从同时录音的发展中产生出来的 依靠说话的人使二者都因使用母语而产生翻译困难的问题,故不在国际间而大多在国内发生作用,而带解说的纪录片,易于进行国际间交流。 作者认为事物的真实可随时收入摄像机 第三编 电视
一、1884 德 尼普科夫 发明对电视成像至关重要的图像扫描技术 二、世界电视诞辰日:1936/11/02 英国BBC正式播出电视节目 三、电视发明的技术基础
1、光电效应:“任何物体的影像都可以用电子信号传播“(电传图像的理论基础)
2、传真原理:苏格兰 贝恩 发现图像传送原理 美 坚肯斯:使用无线电传送静止图像 3、图像扫描技术:1884 尼普科夫 电望远镜 4、光电摄像管:17 德 布劳恩 阴极射线示波器 1923 兹华伊金 发明光电摄像管 (3.4直接催生电视) 第二编 电影与电视 四、早期电视与娱乐(WHY)
1、早期电视没成为迅速传播新闻和信息的工具,而是跟随电影走上娱乐之路:传播的主要是娱乐性内容。 例:第一个声画节目《口含一朵鲜花的勇士》舞台剧
2、后来:政治家的活动成为电视转播的一个内容 但由于其富有戏剧性,某种意义上,反而是娱乐性的 3、原因三个方面: 1)工具:
2)人类天性是创造和享受的合一: 3)社会对新闻的消费水平不高
五、美国电视明星主播
1、(40---50年代):爱德华·默罗 2、(60---70年代):沃尔特·克朗凯特
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新形式,有传声筒式的播音员变成调配力量的主持人
3、(80---90年代):丹·拉瑟
奥普拉·温芙蕾(脱口秀主持人) 中国电视传播方法演变
电视诞生---70年代 形象化政论 70年代末---80年代末 “文学电视” 80年代末---90年代末 “电影电视”
90年代------现在 文学、电影的、“报人、口语电视”多种模式并举
六、 关于文学电视模式:
1、
学习过程:中国第一代电视人向纪录电影学习/摄制电视---------纪录电影以新闻纪录片厂作品为楷模-----新影作品以画外音为纲模式
所以:电视对其模仿自然是解说词统领一切
2、早期---80年代末:中国电视节目创作被文学主导, 1979年---80年代末,文学电视形成模式时期
3、所谓“文学电视”:在节目创作中,基本上以文学的构思方式来结构节目、铺叙内容,最核心的创作方法或者说最重要的创作元素是文学而不是画面,是文字而不是声音。
4、节目在完成形态上共同标志之一是:解说词贯穿始终: 5、代表作品:《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 6、评价文学电视模式:扬/抑/结合国情 评价“文学电视”这种模式: a、 扬:仍然要用,文学、解说词:
b、 抑:但从电视本体来说,如果仅把文学作为其核心创作方法,文学包打
听天下,人类发明出电视就是多余的,电视就失去了自我
c、 结合中国国情:文学国度,受其影响,文学能注入活力。但文学也能让
人不能自拔,忘掉电视本来作用
七、电影电视
学习西方电影纪录片的具体内容:真实性原则 电视媒介特性不同 七、 报人电视及其特点:
“报人电视”:指正在或者曾经从事报纸业务的人员参与电视节目操作而产生的新的电视节目形态;也指虽然没有参加过报纸实践但能理解报纸特点的电视从业人员有意识的借鉴报纸经验所开发的新的电视传播方法。 特点: 1、
第一印象,全盘照搬报纸新闻写作方法,连报导词都是书面语体
------追求节目大信息量,书面语体简介凝练,报纸新闻的写作手法有利于实现 2、
第二显著特征:节目内部结构灵活-----报纸版面化 外部形态似乎是“新闻杂志型”
内部结构不是过去的平均分割时段,而是像报纸灵活的版面安排
-------这样处理报导内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避免过去为严格的播出时间而不得不拉长、截短具体节目的被动
3、
在内容上,依靠报纸的新鲜经验,能否拿出好点子,好策划成为报纸优劣的重要标志
4、
主持人风格、个性化特色-----节目灵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