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纳兰性德的文学创作精神

纳兰性德的文学创作精神

来源:爱站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满族研究 2006年第3期 纳兰性德的文学创作精神 胡丽茹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满族词人,他通过自身的努力熟练的掌握了汉语及汉民族的文学样式,在此基础上。 ● 他又积极创新,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这种善于学习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而又勇于创新的文学创作精神,是 满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 关键词:纳兰性德;学习;创新;文学创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1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O6—365X(2006)03—0O84一O4 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是独树一帜的大家,与朱彝尊、陈维崧鼎足而立,况周颐甚至 称他为“国初第一词人”①。鉴于他是地地道道的满族作家,却又以运用汉语进行创作而知 名于世,因而用他来说明满族的文学创作精神,应该是较为合适并且有说服力的。 满人最早可称得上文学创作的作品,是人关以前出现的《满文老档》,虽然具有重 要的文献价值,但从总体上讲这些作品还缺乏文学色彩,文学水平不是很高。就目前发现 的资料看,人关以前,满族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文学,当然也就无从谈起本民族的文 学形式与文学著作了。真正能够代表满族文学成就的是人关以后满族的知识分子用汉文 和汉文学形式(即诗、词、文、小说、戏剧等)创作而成的作品,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满族 作家与满族文学创作,实际并非满族语言文字的产物。因而,就文学来说,满族文人对于汉 语和汉语文学形式的掌握,是形成本民族作家文学的前提。 根据现代传播理论,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用什么语言进行交际,实际就是在接 受某种文化的影响,满族文学与汉语的关系,实质就是满族的民族文化同以汉文化为主体 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问题。这不仅与语言相关,也与“共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 化的相互关系相关。清代满族文人正是在积极学习汉语和汉文学形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大 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创作精神,从而构建了自己的民族文 学。纳兰性德便是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闻名于世的词坛大家。  。词作为一种汉族的文学样式发端于唐,兴盛于宋。经过历代文人的丰富和发展,无论 是词作的数量、质量,还是词论的水平都已经相当成熟。到了清代,这种文体的艺术表现规 律被认识得更加深刻和全面。纳兰性德是清初词坛上可与浙西派主将朱彝尊、阳羡派主将 陈维崧并称的满族词人,作为满族人,填词对他来讲是用一种其他民族的语言、文法去完 成一种其他民族的文学样式。这首先要学习并精通汉语,达到与汉族作家同样精熟汉语的 一8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程度,以解决创作载体的问题。纳兰性德通过博览群书与不断实践,确实熟练地掌握了汉 语和历经千年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词这种文体形式,对于词的体裁、结构、音韵以及技巧,都 早已烂熟于胸,使词成为他自由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工具。我们可以以他的传世名作《长 相思》为例,看一看他对这种文体的稔熟程度: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可以看到这首词无论句法文法、音韵节奏还是情感表达,皆可称得上行家里手,较汉 人的创作可以称得上“犹过之,而无不及”,词坛宿将陈维崧也称他的词作“哀感顽艳,得南 唐二主之遗 毫无疑问,纳兰对词体的学习是成功的。 在清初,这种成功的学习实践活动也表现在其他满族文人运用其他汉语文体的创作 之中。这些都切实体现了满人善于学习的文化精神。他们极少偏见,只要是先进的、文明 进步的东西,他们都愿意汲取,为己所用,从而使自身得以不断地发展完善。 不过,要创作出优秀的诗词作品,熟练掌握相关文体虽然重要,但也只可以看作是迈 出了第一步,除此之外,对作品的内容倾向与风格流派的理解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 下面我们再具体看一看纳兰性德对于这些方面的理解与把握。 首先,谈一下他对作品内容倾向的认识。他认为《诗经》是文学的开端,“感于哀乐,缘 事而发,可观风俗,知厚薄”,从而得出“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的结论。主张以三百篇 为诗、为词的模范,这实际也就是主张作品要反映现实,表达自身感受。他赞赏《诗经》、屈 赋、建安诗歌、汉乐府、唐诗、宋词中能积极反映现实、抒发情感的作品,而不喜诸如齐梁、 西昆体一类缺乏性情的作品。这就表明了他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学思想,从而在宏观上 把握了文学创作的基本标准。 其次,在宏观把握了写作标准的基础上,他对于风格流派也具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在讲对于风格流派的见解之前,先澄清一下纳兰性德对于宗立词派的态度,这会有助于我 们对这个问题的准确理解。在清初词坛上,浙西派推崇姜夔、章炎;阳羡派宗奉苏轼、辛弃 疾为宗,两派旨趣不同,各有所长。不过他们在开创词派的同时,也就限制了自身的创作。 纳兰性德针对这种现象在《原诗》一文中指出:“其始变因一、二聪明才智之士,深恶积习, 欲辟新机,意见孤行,排众独出,而一时附和之家,吠声四起,善者为新丰之鸡犬,不善者为 鲍老之衣冠。……又成积习矣”回。后来浙西派与阳羡派在清中叶衰落,常州词派兴起,两 派的结局正被他言中,可见他对开宗立派的弊端具有清醒的认识。基于他对风格流派的独 道见解,纳兰在微观上对前朝诗文家做了研究,他选两宋词时,专取“杰出之彦”,“北宋之 周清真、苏子瞻、晏叔原、张子野、柳耆卿、秦少游、贺方回。南宋姜夔、辛幼安”@,婉约、豪 放两派词作大家大部分囊括在内,并不轻此重彼,同样对它们进行客观的审视,给予客观 的评价,从而得出公正的结论,然后对各家的长处进行汲取,应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同时, 纳兰性德采众家之长的眼光,并没有只停留在两宋,先秦、魏晋、汉唐的优秀作品都是他开 采文学宝藏的富庶之地,在这里就不做进一步论述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纳兰性德的学习是择优而从、转益多师的,这在客观上恰 恰遵循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因此他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请看他这首著名的 《太常引・自题小照》: 一8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风乍起峭寒生,惊雁避移营。千里暮云平。休回首、长亭短亭。 无穷 山色,无边往事,一例冷清清。试倩玉萧声。唤千古、英雄梦醒。 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为表达内容,于沉郁中进发出雄放之气的写作特点,便是他 注重作品内容的现实性、兼采婉约豪放之长的生动实践。 纳兰性德对汉文学的学习与继承,足可以使他成为享有盛名的作家,但要成为独 树一帜的大家,仅仅有学习与继承就显得不足了,要做到这一点更需要创新。在清初词坛 上,朱、陈二人各自尊崇不同的流派,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将各自流派发展到了臻于完美 的境地。纳兰如果在创作中亦步亦趋的沿着前代词人的道路,其成就不会超过甚至达不到 朱陈二家的高度,也就不会取得“卓然冠乎诸公之上”的成绩。这样说是有一定根据的,因 为词对于纳兰来讲毕竟不是本民族的文学形式,这种文学样式必然在某个角度上浸透了 其他民族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要想从这个角度上来掌握它,对于纳兰来讲,自然有较 大的困难。此外,完全因袭前人的道路进行文学创作,在客观上也有悖于文学发展的规律。 纳兰对于上述的事实有清醒的认识,因而他力求在清代词坛独树一帜。独树一帜从字 面上就包含着“有别于他人”的意思。那么怎样才能有别于他人呢?这就要求在创作中博 采众长、转益多师之后,要有自家的面目。这种“自家的面目”与“独树一帜”是相对应的,它 用我们今天的思维可以理解为创新。那么,纳兰性德在文学创作中又是如何进行创新的 呢?我们认为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作品中准确的表达民族情感 与汉族词人对明代灭亡颇感痛苦不同,满人初人中原统一中国后,他们的心中只有喜 悦,纳兰的《忆江南》就写得极为畅达:“江南好,铁瓮古南除。立马江山千里目,射蛟风雨百 灵趋。北顾更踌躇。”表达了词人踌躇满志的心态。豪放粗狂犷的性格与兴奋喜悦的心情, 构筑了全词刚健的风格,满人骑在马背上指点江山的:姿态跃然纸上。与汉人为江山易主、 朝代兴亡而发的浓郁悲慨之感和凄怆黯淡的心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集中体现了满族人 的粗犷豪放的性格气质与入主中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首《忆江南》:“江南好,怀古意谁 传。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风景忆江南。”则写得更为畅快清新,通过他的慧 眼和生花的妙笔描绘了美好的江南,表达了他内心的纯真与美好,表现了满人质朴真纯的 性格侧面。这种民族性格与情感的表达,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民族内涵。 (--)以故乡风土人情作为作品的表现内容 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一定会在他的作品中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满人关外故乡 的风土人情必然是他们作品的重要表现内容,这类内容在满人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如纳兰的《浣溪沙》:桦屋鱼衣柳作城,蛟龙鳞动浪花腥。飞扬应逐海东青。犹忆当年军垒 迹,不知何处梵钟声,莫将兴亡话分明。词中“桦屋鱼衣柳作城,蛟龙鳞动浪花腥”表现了满 人的生活习俗,他们的城廓是柳条的、房屋是桦木的,以及以捕鱼为主的生活方式,第二句 中的“海东青”则是关东的一种特产,满人爱之不亚于战马,康熙曾在词作中将它视为民族 精神的一种象征。作品充满了满族独有的风物,这在汉人的作品中是极难寻觅的。这类作 品极大的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实现了内容的创新。 ‘ (--)以清淡真挚为特征的回归天性的作品气质 一8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清初以来,文坛摹拟之风盛行,汉族词人多注重词学传统,着力于艺术表现,如朱彝尊 论词特别提倡“字琢句练,归于醇雅”,其他词家也多从声调、音韵、字法、句法、章法等角度 着眼,将填词推上了重形式而轻内容的道路。纳兰性德则不然,他站在词坛宗派之外,以他 独特的感悟与理解,主张词应该抒写真情。纳兰作词强调真切自然,要有真切的内容,文质 适中,抒写“性情”,他的原则是“诗取自适”@,特别注重真情。是否能抒发自家性情,写出 自己的切身感受,是否达到了“真”的境地,这是他判断一个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标 准。他的词作也多以真切感人见长,请看下面这首《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 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全词呜咽低唱,泪水交织道尽了心中的思念、无奈与漠落。令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 用血与泪谱写了一曲爱与思念的圣歌,实为抒写真情的致笔。赵函在 纳兰词序》中讲纳兰 词“卓然超乎诸公之上,非其学胜也,其天趣胜也”。正是就这点而论的,王国维就此也曾这 样评价他“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⑦秉承这一原则,纳兰在创作中不 像汉人那样喜欢用典,亦不十分讲究四声、五音、韵拍、清浊、重轻之别,不因辞害意,坚持 雅正的风格,主要借词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就当时的文坛背景看,这也是一种创新。 纳兰性德通过在作品中反映自己的民族情感、风土人情、以及对“风、骚”之旨的追求, 实现了他对词作的创新,给当时词坛带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在客观上也成就了他的大家 风范。 以上我们对纳兰性德的创作进行了概略的分析,他在吸收和借鉴了汉人的文学形式 的基础上择优而从、转益多师,又不囿于此,而能够勇于创新,这基本上涵盖了他的文学创 作精神,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满族人民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是促使他成为文坛一代名家的 原因之一。应当看到的是,纳兰性德只是众多满族文学作家中的一个代表,是众多满族人 中的一员。清代,满族文学作品可谓蔚为大观,其作者人数之多,体裁涉及之广,取得成就 之高,以人口比例而言,较汉人尤胜。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清代文坛带来了勃勃生 机,同时也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从而构建了能够表现自己民族历史与现实、 表现自己民族心理与意识的民族文学。 注: ①况周颐:《蕙风词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②梁启超:《渌水亭杂识跋》。 ③纳兰性德:《填词》。 ④⑥纳兰性德:《原诗》见《通志堂集》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⑤纳兰性德:《与梁药亭书》见《通志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⑦王国维:《人间词话》[M]第5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佳生】 一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