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
1、在中国的古文化的沉淀中去感受安全文化。
①公元前200多年,文王所演的“周易”、“水尧火”中就有“水火相息”的句子,易经济卦象曰“水在火上即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多好的话,防患于未然讲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古人讲得清楚。
②东汉的荀悦在“申鉴杂言”中,明确提出“保安全,防火灾,防患于未然”。他说进患者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惩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宿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现代文明社会各层比率一般为:生理需要约85%;安全需要约70%;社交需要约50%;自尊需要40%;自我实现10%。
这里给我们两点启迪:一是安全需要仅次于生理需要的较为基础的位置,足见安全工作的重要。二是安全感得不到满足的职工,在工作中是不会有更高级的需要,从而不会产生更高尚忘我的行动。
据统计,全国每年学生死亡1.6万人,几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消逝在这个地球上。其中:小学和初中又是事故高发年龄段。溺水、交通、刑事案件伤亡的学生位列前三位。专家认为:事故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因素不良、管理不善。间接原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管理不善、教育不力。造成事故的十个心理因素:侥幸、烦躁、粗心、自满、好奇、麻痹、偷懒、逞能、莽撞、心急。安全的两个心理因素:责任心和守规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