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2届山西省高三第四次四校联考理科语文试卷

2012届山西省高三第四次四校联考理科语文试卷

来源:爱站旅游
1.古诗文名句默写及文化常识填空。

(1)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

(2)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3) 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其中“天狼”指。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站的理由是,, .

(5)读诗既可陶冶情操,启人智慧,又可感悟哲理,引人深思。请写出一句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

2.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 (2)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衣带渐宽终不悔,。(《凤栖梧》)

(4)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5) 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岳阳楼记》) (6)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 (7)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8)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以景写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岑参《白雪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亦有此妙。

1.阅读下面记叙文,回答后面小题(15分)

①一位通讯员拿着厚厚一叠照片,来报社投稿。我接待了他。

②一张张翻下去。很遗憾,大部分照片质量很差,很多照片模糊不清,有的是拍照时手抖动了;有的是没有对焦,虚了;有的根本就没有认真取景,似乎是随手拍下的。 ③老通讯员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释说,这些照片不是他的,而是盲校的孩子拍的。他告诉我,为了让盲童们感知世界,学校特地组织了十几个孩子,拿着数码照相机,走上街头,凭着听力捕捉瞬间,拍摄身边的世界。于是,就有了这组照片。

④凭借听力拍照?这可是第一次听说。我再次端详着手中的照片——

⑤这是一张背景很乱的照片,人头攒动,是大街上我们经常见到的场景。他指着照片说,这是学生小丽拍的。当时,她拿着照相机,站在热闹的街头,到处是嘈杂的人声,她紧张得不知道怎么办。忽然,她听见人群中有个孩子在惊喜地喊奶奶,紧接着,她听见祖孙俩人快乐的笑声。她将照相机对着笑声的方向,摁了下去。小丽为她的这张照片取名为《街头的快乐女生》。听着通讯员的解说,再看照片,乱糟糟的画面突然活了起来,我从那些奔走在街头的脸谱中,找到了隐约可见的两张笑脸。因为没有取景,这两张笑脸一点也不突出,被淹没在了众多漠然的表情中。但那确实是两张笑脸,如果你仔细听的话,仿佛还能听见她们的笑声。 ⑥他翻出另一张照片,这是一个叫海涛的学生拍的。照片的主景,是灰色的地面,和一溜快速走动的双腿。他告诉我,与别的盲童不同,海涛不是先天性失明,而是五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失去了双眼。站在街头,海涛将他手中的照相机镜头,对准了路面和那些疾走的脚步。我们已经习惯了那些急促的脚步声,从一个地方,奔向另一个地方,在这个忙碌的街头,谁还会在意你匆匆的脚步呢?谁又会停留下来听听自己的足音?盲童海涛却为我们听见了。有意思的是,他让老师为他在照片背面题名《慢》,他是希望我们成人的脚步,能从

容些吗?

⑦通过通讯员的解说,那些拍摄质量很差的照片,忽然变得生动起来。这些照片,都是盲童们通过他们的耳朵听来的,我们在用眼睛看的时候,如果也能竖起耳朵听一听,也许感觉就会迥然不同。

⑧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一堆杂乱的树枝,树叶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显得光秃秃的,画面看起来一点也没美感。可是,当我竖起耳朵的时候,我听见了树枝上一只燕雀的歌唱。我已经多久没有听见城市上空小鸟的鸣叫和它振翅的声音?

⑨有一张照片,是一堵墙脚,一只小狗,跟在另一只小狗的身后,前面的小狗,头和半个身子已经跑出了画面。看着这幅照片,我哑然失笑,后面那只小狗屁颠颠的样子,也许急得哇哇叫吧。

⑩还有一张照片,看上去模模糊糊,分辨不出是拍什么的,估计是哪个孩子摁错了快门吧。通讯员却解释说,这是学生小勇拍的天空。天空?那么,他听见了什么?是小鸟的鸣叫,还是飞机的声音?是风筝的哨声,还是呼啸的北风?

⑾„„我一张张翻看着,我被孩子们凭借声音拍出来的照片深深吸引住了。这些孩子,他们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是,他们却清晰地听着这个世界,听见了它发出的每一个细微的声音。声音,那是他们看世界的另一只眼睛。而透过声音看到的这个世界,也是如此美丽,让人迷恋。

【小题1】联系全文,说说第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小题2】第④段中加点的“端祥”能否换成“欣赏”?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4分) 【小题3】老通讯员介绍了《街头的快乐女生》《慢》两张照片的相关情况,另外三张照片的情况,则是通过作者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介绍,请说说文章这样安排的好处。(4分) 【小题4】说说文章结尾画线句“声音,那是他们看世界的另一只眼睛”的含义。(3分)

1.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小题。(14分) 定公①问于颜渊②曰:“东野③子之善驭乎?”颜渊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定公不悦,入谓左右曰:“君子固谗人乎!”三日而校④来谒,曰:“东野毕之马失,两骖列⑤,两服入厩⑥。”定公越席而起曰:“趋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⑦,吾子曰:‘其马将失。’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对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⑧,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以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今东野毕之驭,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曰:“善!可得少进乎⑨?”颜渊对曰:“臣闻之,鸟穷则啄⑩,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节选自《荀子》,有改动)

【注】①定公:鲁国国君,鲁定公。②颜渊:即颜回,孔子最得意弟子。③东野:即下文“东野毕”。 ④校:校尉,古代官职。⑤两骖(cān)列:车两旁套马的缰绳断裂了。⑥两服入厩:有两匹马回厩了。⑦吾子:先生。⑧舜巧于使民:舜很巧妙地使用人民。⑨可得少进乎:还可以再说一点吗?⑩鸟穷则啄:鸟被逼到尽头就会啄人。下文“攫”,即抓人。 【小题1】.⑪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东野子之善驭乎()②君子固谗人乎() ③历险致远()④然犹求马不已()

⑫选出与例句中 “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例句:臣以政知之A.以尽吾齿(《捕蛇者说》)B.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小题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不识吾子 何以知之

【小题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⑪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颜渊看似说马,实则论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颜渊想要阐明的为政之道。(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面横线点的词。(2分) ④念无与为乐者②怀民亦未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④但少闲人

【小题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小题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事),这是事之雅者; (景),这是景之美者; (情),这是情之深者。(3分) 【小题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2分) 答:

【小题5】“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2分) 答: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3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3分)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3分) 秋夜山居 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小题1】歌首句“________”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1分) 【小题2】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2分)

1.作文(40分)

按要求从以下二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题一】挂在嘴上,刻在心里;激励他人,鞭策自己。它是“我最得意的一句话”,请以此为题,作文一篇。

【作文题二】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文章结尾,先补齐横线上的文字,然后自拟题目作文。 作文结尾: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情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温馨提示】(1)要求书写工整规范。

(2)作文字数600字以上,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泄露考生信息的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