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字音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馁靖(suí) 揣在怀里(chuài)治裁(cái)月明风轻 B.震悚(sǒng) 张惶失措(huáng)箱箧(què)不可名状 C.文绉绉(zōu) 号啕大哭(háo) 涎水(yán) 世故人情 D.伎俩(liǎng)风尘苦旅(chén)粗拙(zhuō) 富丽堂皇
2 .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头颅 擦拭 毫不懈殆 B.殉难 赎罪 贪赃枉法 C.震憾 天崖 勤能补茁 D.针灸 帐蓬 一拍既合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
(1)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
(2)这是一个六七岁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撞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
(3)“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她一边说.一边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
(4)“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 (5)“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 (6)“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
第 1 页 共 11 页
(7)“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8)“不,爸爸到老远老远的地方挣饯去了,我就现在要!”
(9)这个超市位于小城的繁华地带,穿梭出入超市的有好多人,有人好奇地往母子这里瞅上一眼,有人连瞅也不瞅,就径直走开了。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也独自安详地做着他的冰激凌,并不朝母干这里瞅上一眼。
(10)“妈,我就是想尝尝,那个东西是什么味儿。”
(11)“是……你管它是什么味儿!”母亲见孩子仍然扭着不走,有些急了,“啪”一巴掌拍在孩子子的屁股上。娃子“哇”地一声哭了,猛烈地抽泣着,样子委屈极了
(12)好多双眼睛一下子聚拢了过来,带着惊愕、疑惑、责怪、怜悯、叹息,或者其他别样的神色。这仿佛又是一场热闹,这些人聚拢着,不肯离去。
(13)这时一位衣着光鲜的妇人,走到卖冰激凌的面前.要了两支冰激凌。她把其中的一支给了自己的儿子,然后快步走到哭泣的孩子面前,蹲了下来,把剩在手中的那支冰激凌递给了他。
(14)“给,亮亮,别哭了,妈妈不愿给你买,阿姨给你买。”她摸了摸孩子的脑袋,接着说,“几个月不见,亮亮又长高了!”说完后,她站起来,朝孩子的妈妈微微点了点头,笑了笑,便领看她的孩子走开了。
(15)孩子不哭了,手里举着那支冰激凌愣在那里。一样愣在那里的,还有孩子的妈妈。
(16)走出人群后,那位妇人的儿子也有些不解,他扯住妈妈的衣襟问:“妈妈,你认识亮亮?”妇人说:“不,孩子,妈妈也不认识。”
(17)那你怎么知道他叫亮亮?为什么要买冰激凌给他?”孩子依旧寻根究底,想要弄个明白。 (18)妇人笑了,说:“孩子,不要问这么多了,等你长大后,妈妈再告诉你。”
(19)也许,若干年之后,妇人早已忘了这件事情,而他的儿子也忘记了问母亲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妇人用智慧为那个陌生的孩子付出爱的时候,这个世界早已因为她的这个举动而变得不同寻常。
3 . 本篇小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_______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2分)
4 . 第(9)节和第(12)节中都写到了周围人的反应,这些文字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5 . 说说这篇小说结尾的作用。(3分)
6 . 当今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但还有许多弱势群体有待关注和帮助。文中这位妇人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不
第 2 页 共 11 页
少于80字)(4分)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第 3 页 共 11 页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7 .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鹞爷的形象特点。 8 . 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9 . 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0 . 本文标题“飘逝的风筝”有何含义?
第 4 页 共 11 页
三、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味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nèn)么:如此,这样。 11 .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B.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曾经) C.思欲就亭止息(到,靠近) D.猛浪若奔(奔驰)
12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B.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天下独绝 哀转久绝 D.若人悟此 猛浪若奔
13 . 请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忘返。 (2)望亭宇尚在木末,意味是如何得到?
第 5 页 共 11 页
14 . (甲)(乙)两文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下,心境有何不同?
四、情景默写
15 . 默写古诗文中的句子。
1.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李清照的《武陵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描摹愁思的绝妙佳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的《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充分表达作者作战目的和最高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后汉颓废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古代有不少写“雪”的诗篇,请你写出两个含“雪”字的诗句。(要求出自不同的诗篇,课内外均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须晴日,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惜秦皇汉武,___________________;唐宗宋祖,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雪》)
五、诗歌鉴赏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①。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②潘鬓③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释]:①烟萝:形容花木繁茂,蓊郁如云烟。②沈腰:出自《南史·沈约传》,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③潘鬓:出自潘岳《秋兴赋序》,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相见欢 李煜
第 6 页 共 11 页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钓。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6 . 诵读《破阵子》上阕“几曾识干戈”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词?请说说你的理由。
17 . 有人说,李后主这首《破阵子》是对《相见欢》中“别是一般滋味”的绝佳注解。你认同这一说法吗?请简要说明。
六、语言表达
18 .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我们应该明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不可割裂的,二者不是两件不相干的事,而是①________。如果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毫不相千,这样的传承就是十分可疑的,我们还应该明,秀的传统文化也只是我们在民族复兴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之一,非全部。我们②________,而并非仅仅继承和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足够了。
七、名著阅读
19 . 名著阅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的文字,就出自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_____________》。
(2)主人公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是在_____________(人名)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八、综合性学习
20 . 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过去30年里,全球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0.4℃。地球上有超过80%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温现象。
(材料二)科学家研究结论:如果全球气温升2℃, 两极冰块将消融,欧洲大陆变大漠;升4℃ ,1/3生物会灭绝,人类口粮受影响;升5~6℃ ,绿树长到南北极 ,95%生物将灭绝。
第 7 页 共 11 页
(材料三)气温上升有多种原因,但如果任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本世纪末中国的气温将上升4℃。 ①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②看了三则材料,同学们很有感触,决定采访市环保局长,请你设计一个问题。 ③请你向市环保局提一条建议。
九、作文
21 . 做,做事,认真做,努力做,坚持做,奇迹自然而生。请以“做”为题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字数在600字以上;(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 8 页 共 11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二、现代文阅读
1
、
2
、
三、对比阅读
1
、
第 9 页 共 11 页
四、情景默写
1、
五、诗歌鉴赏
1
、
六、语言表达
1、
七、名著阅读
1、
八、综合性学习
1
第 10 页 共 11 页
、
九、作文
1
、
第 11 页 共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