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 All media age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郑传洋 王理略 【摘要12013年9月全国28所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首届本科招生,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科 特设专业与新闻学、传播学等并列二级专业门类,2014年,开设新专业的高校增加至48所,从 行业影响到教育热点,围绕新专业的人才讨论多元分化。如何构建与人才市场相适应的核心能 力体系,设计具有学科普适性又兼具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 养的成效。本文作者通过全国范围的行业调研,选择高校培养计划作为样本研究,从培养定位 和课程体系的宏观设置两个层面,探索构建具有前沿性和科学性的培养体系。真正实现培养高 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新媒体人才培养体系 (2)具备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视 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相继南都全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两大 方面来解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 能力培养体系建构。 一野及敏锐的观察力,掌握信息传播的 基本规律和新兴媒介的发展特点.通 媒体集群组建成立。2012年3月,国 家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职责整合, 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2年 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成为教育部审 批同意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 、人才培养定位 晓信息传播的技术原理。 (3)具备交互、体验、服务等众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科归属于新 闻学与传播学,专业上与新闻学、广播 电视学、广告学等专业并列,人才培养 类型信息产品的内容策划、设计,并熟 练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制作的基本 技能。 专业。 新闻行业与教育的不断改革前 行.也激发了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 养的全面思考。当前,我国新闻人才 培养环境与趋向也在不断演变,主要 表现为:(1)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催生 的体系构建既要有学科的统一性。也 要有专业的差异性。 进入互联网时代,传媒的数字化 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普遍认同的主要 趋向有:多适配、多媒体、全天候、即 (4)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的政 策与法规,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 具备娴熟、练达的社会活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和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众多领域急需专业化人才:(2)媒体行 业的融合发展对复合型的新闻人才的 时、互动、社交化、位置;围绕专业能力 的需求主要包括:新闻基本功、全媒体 传播技能、网络舆情研究能力、数据挖 掘和分析能力、策划创意、团队协作能 力、工具应用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的 关键词主要有:内容、渠道、技术、产 品、互联网思维。 二、课程体系 互联网发展对高校新闻与传播学 科的影响与日俱增,传统媒体与新兴 媒体加速融合.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内 容主体逐渐向复合型转变,技术素养 成为未来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需求不断增长;(3)传统媒体对新闻内 容的生存更加注重专业、深度,调查记 者、数据分析师等人才需求热;(4)网 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已成为新 闻传播教育的未来支撑。 2013年,以暨南大学为代表的 从发展趋势、能力需求和人才培 养三个维度可以归纳网络与新媒体人 近年来.多数高校新闻传播学院 (系)的网络传播或新媒体等相似专业 的课程设置都向“宽口径,厚基础,精 全国28所高等院校首批招收网络与 新媒体专业本科学生,2014年这一数 才培养的基本思路:(1)培养掌握新闻 与传播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培养基于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的 全媒体传播人才;(3)培养熟悉互联网 核心应用的网络与新媒体创新人才。 具体培养规格要求分解为五个 层面: 一据加大到48所。面对传媒融合发展的 需求及人才竞争的白热化,构建网络 与新媒体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体 系迫在眉睫。然而当前该新专业国内 尚无完善的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 专业”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培养综合 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但在 主干课程或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 中却各有侧重.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是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互联网 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模式以中 式,大多是基于传统新闻传播学科的 延伸和嫁接,是培养传统新闻人才的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领域所涉 及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 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本理论。 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 二是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 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这种模式以武 数字化应用?还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新 闻业务素养?亦或是其他的创新模式? 新闻前哨 2014年第1 1期85 I 全媒体时代 All media age 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专业 为代表:三是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互 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模式 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代表。这三种 模式具有代表性,同时也隐藏着在人 才培养方面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选 务、平面设计、数字信 息处理、网络信息检 索与利用、网页设计 全国28所首批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院校 主干课程统计分析表 与制作、网络信息编 辑、网络传播技术、数 字出版及技术等。 传媒经济学科: 传媒经济学、新媒体 经营与管理、网络运 营、网络广告学、网络 营销学、电子商务概 论、网站策划与建设、 图表1 _课程,次 择传统新闻学的价值取向还是传播 学经验学派的价值取向;以新闻传播 基础训练为主.还是以网络传播应用 技能训练为主:是突出网络传播信息 内容层面,还是侧重网络传播技术层 面。 (一)课程分析 新媒体产品设计等。 根据课程涵盖的 内容及课程名称关键 60 50 40 全国2窖所首批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院校 主干课程细分类别统计分析 本文研究选取了全国首批开办网 络与新媒体专业的28所院校,就新专 业申报表中主干课程一栏进行了统计 分析,排名前10课程/次如(图表1) 通过图表分析,28所院校全部开 词提取门类,排前5 名的依次为技术类 (包含基础技术和应 用技术)、概论(包含 30 20 10 O -课程分兴统计 设了《传播学概论》基础理论课程,对 网页设计、网络动画等计算机技能均 比较重视,排名前1O的课程中,网络 传统与网络新媒体)、 网页设计(包括网页 图表2 专业理论的纵深,主要课程包括新闻 与新媒体实务相关的多达5门,理论 课程2门,传统媒体实务2门。研究表 明.新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以传统新 与网站)、编辑类(包含传统编辑与网 络编辑)及广告,其中技术类、基础理 论的课程每所学校开设门次接近2 门.对技术和理论学习的认可度非常 高.广告与营销方面也有49次开课 次.对市场运作能力也非常看重。如 (图表2) (二)课程体系设计。 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网 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概论、融合 新闻学、新媒体与社会、网络伦理与法 规、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方法等; 闻与新媒体融合为理论依据,以传统 新闻与传播实务为基础,以网络与新 媒体实务为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包 (2)以专业选修课程为补充,丰富 括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新媒体传播、运 营实务等。 专业理论的延伸,主要课程包括西方 网络与新媒体理论、数字出版导论、网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 李怀亮认为.新媒体专业培养是一个 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理科、工 根据28所院校的主干课程分析. 构建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从 三大层面设计,分别是专业理论(包括 络与新媒体经典案例等。选修课程根 据各高校师资的具体情况,其设计思 路也可以不尽相同。 2.技术应用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典型的文理交 科、文学、艺术、经济与管理等多个学 科门类。张芹、黄宏在《高校网络和新 传统新闻、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 (包括数学、计算机及通讯)和传媒实 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一 文中归纳指出.新媒体的媒介特征及 务(包括传统媒体实务、新媒体传播实 务、市场运营与管理)。 1.专业理论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全新的特设专 业,基于完整专业体系的建立。理论部 分与实践(务)部分是相辅相成的两大 支柱,且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 叉型专业,其技术应用的学习和实践 是关键,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可 以开设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多门课程.构成较为连贯的技术应用 产业属性决定了新媒体专业设置主 要由三大学科群构成,即传播学、信息 科学和传媒经济学三大学科群:还须 三大技术支撑,即计算机技术、互联网 体系。体系设计的目标是:掌握计算 机学科的基础技术,熟练运用网络与 新媒体传播技术。 (1)以大数据应用为方向,构建数 据挖掘与数据分析为特色的技术应 用,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 与数理统计、统计学、数据挖掘与数据 技术和传感技术。 归纳28所高校三大学科群主要 开设的课程包括: 养不可缺少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两 者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理 论体系以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为一致 性原则,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理论为 创新构建。其专业理论的课程体系设 计思路主要包含两个层面: 传播学科: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 论、新闻写作、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伦 理学、新闻法规与传媒规制、新媒体与 社会、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信息学科: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 分析、数据可视化等; (2)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夯 实学生的技术素养,主要课程包括: (1)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体,构建 l 86新闻前哨 2014年第1 1期 全媒体时代 A1I reedia age 刍议“媒介审判’’ ◎李 鸿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因报道事实和 气,使得公信力的形成底气不足。 容忍网络不健康之风。在涉及司法的 进行评论从而获得的一种被社会公众 打开任一门户网站,弹出的小窗 新闻信息里.媒介充分发挥“法官”功 所信赖的内在力量,是媒介在长期的 口里不可避免的充斥着黄色、低俗、庸 能,在某些领域,媒体却噤声不语,并 发展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无形资 俗的信息,受众在此类媒体推送的信 未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责任意识不 产.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 息的轰炸下,潜意识里降低了自己的 够强烈.这对于媒介公信力的塑造.是 影响力的重要标尺。学者喻国明认为, 品味,将人性的低级欲望表现出来。 底气不足的 社会关怀、新闻专业素质、媒介操守是 然而在面临某些涉及到社会道德底线 2.文字的偏颇有失公允.违反新 媒介公信力的评断指标。 与原则的“新闻”时,受众似乎又立刻 闻媒体客观中立的立场。 在自媒体蓬勃的今天,公民记者 化身为道德的维护者,利用新媒体向 媒介审判的工具是文字和舆论, 的诞生使得传统新闻的消息来源已经 道德沦丧者声讨,而提供信息的媒体 依据的是社会的人情和道德原则.而 不仅仅是线人提供或记者寻找,许多 不失时机进行引导.仿佛社会的风气 不是司法程序中严格的有罪推定等 重磅新闻的出现都是由自媒体首先报 正是由“无冕之王”建构起来。 理性的法理。 道,再由传统媒体进行跟踪报道的,传 前后比较发现.媒介的审判是自 任何一种媒体报道出来的新闻. 统媒体的影响依然存在,并且发挥着 我矛盾的.既是推送低级趣味的“小 并不能保证完全的客观中立.文字是 权威作用。然而不恰当的媒介审判因 人”又是批评不道德者的“圣人”—— 记者的武器.尤其是在报道司法新闻 违背了新闻媒体的专业素质、工作准 媚俗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也是社 时,记者的好恶感容易被带人,同时变 则从而造成了公信力异化的现象。 会道德的捍卫者,居高临下站在道德 成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前文所举之 1.宽容低级趣味VS批评社会风 制高点批评伤害社会风气之人,却能 例.在潜意识中记者将自己内心的审 C语言、网页设计、网站设计、数据库 与新媒体评论、网络与新媒体用户分 参考文献: 应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平面设 析、网络舆情监测等; 【1】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 计、多媒体设计、网络动画、网络安全 (3)以互联网思维为基本思路,以 体人才求调研与专业培养》,《现代传 技术等。 传媒经济为主要延伸,课程主要包括: 播))2014第2期 3.传媒实务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实 [2】朱旭辉:《网络与新媒体学科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特色在 务、互联网产品设计、网络与新媒体广 发展路径的探析》,《编辑学刊))2013 于实务体系的交叉,通过多元化实务 告等。 年第6期 的体系设计构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以集中实践为形式,加大实践 【3]安金伟:《网络传播与新媒体 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设计的目标是: 和实习的培养力度。若以180四年总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掌握网络与新媒体行业所需的基本业 学分制计算.实践、实习的周数应在 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2 务。能够独立进行全媒体新闻传播,主 2O周左右(不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4]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 要包括采编实务、运营与管理实务以 结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对网 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黑 及其他实务能力。 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立足与发展至关 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以传统新闻实务为基础,培养 重要,它关系专业的学科立足,关系人 [5]张运香、李川汇、金升灿:《论高 学生扎实的新闻基础业务,课程主要 才培养的效果.关系专业的未来发展, 校新媒体人才的培养策略》,《哈尔滨师 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 新媒体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远远超出学 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4期 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界和行业的预期想象,因时制宜的人 [6】赵红勋:《微传播语境下新媒 (2)以网络与新媒体实务为主体, 才培养定位,不断创新改革的教学内 体人才培养路径》,《青年记者}2011 与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全 容和教学模式.将是网络与新媒体人 第26期 面的专业动手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全 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思想。 (郑传洋: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 媒体新闻采写、网络编辑与策划、网络 校:王理略:湖北日报) 新闻前哨 2014年第11期87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