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站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美学赏析

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美学赏析

来源:爱站旅游
第8卷第5期2009年lO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WuxiInstituteofTechnologyV01.8No.50ct.2009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美学赏析闵洁(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215411)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烹饪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及丰富多彩的饮食民俗。中国饮食文化讲究美感,主要体现在烹饪美、就餐环境美、饮食器具美、饮食礼仪美、诗文美、菜名美等。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美学;赏析中图分类号:F719.3;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880(2009)05—0084一03TheAestheticAppreciationandAnalysisofChineseFoodCulture,MINJie(Chien—shiungInstituteofTechnology,仡泐ng215400,China)Abstract:Chinesefoodcdture,includingtheculinaryculture,teaculture,winecultureandcolorfulfolkdiet,isimportantcomponentofChinesetourismresource8.Chinesefoodcultureespeciallypaysattentionincooking,diningenvironment,cookingutensil,etiquette,poetryandthenameofeachdish.Keytoaesthetics.mainlyWords:Chinesefoodculture;aesthetics;appreciationandanalysis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饮食文化系指中华民族的饮食、饮食加工技艺、与饮食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J。中国茶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层次上的如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技术等;二是制度层次上的如有关茶的法规(唐代的贡茶制、宋代的茶马交易、清代的茶禁等)和饮茶的礼仪风俗等;三是精神层次上的如茶道、茶德、茶史、茶诗、茶艺等。中国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人们在品尝名茶、观看茶艺表演和参加从事茶事活动时,都可以得到一种轻松、愉快和美的享受。3.酒文化酒文化是指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和行为的现象的总和【2J。例如制酒的原料、饮酒的器具、酒的酿造技艺、酒的饮食习俗、品酒艺术(包括酒品、酒仪、酒德、酒礼、酒令)等。4.饮食民俗饮食民俗主要指人们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具体包括饮食品种、饮食方式、饮食特性、饮食礼仪、饮食名称、饮食保存和饮食禁忌以及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其礼有关的美学思想、饮食器具的使用和饮食的习俗风尚等的总称…,是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试从美学赏析的角度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一、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1.烹饪文化烹饪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主体部分,它是指对食物进行加工、制成色香味俱佳菜肴的基本原理、制作技术和方法的总称…。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由于气候、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爱好迥然不同,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风味小吃、特色点心及多种多样的烹调技艺等。2.茶文化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收稿日期:2009—09—04作者简介:闵洁(19r70一)。女,江苏太仓人,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旅游教育教学、旅游资源开发。万方数据第5期闵洁: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美学赏析85仪常规。二、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美学赏析1.烹饪美中国饮食文化的烹饪美主要体现在烹饪原料的广泛性、烹调技法的多样性、菜品的审美与营养搭配性三个方面。(1)原料的广泛性。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各种地形地貌纵横交错,使得中国物产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烹饪原料总数可达一万种以上,其中常用的有3000多种。鱼肉禽蛋、山珍海味、瓜果蔬菜、花鸟虫鱼等均可入席,选料之广泛为其他国家所不及。(2)烹调技法的多样性。中国菜肴的烹调技法多达数百种,常用的有蒸、煮、熬、酿、煎、炸、焙、炒、燠、炙、炖、烩、腊、烧、熏、酱、爆、涮、氽、烫、扒、糟、拌、卤、拔丝、挂霜、蜜汁等几十种。而且烹饪多以手工操作为主,操作过程十分细致、复杂,技术性强,令人眼花缭乱,而且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3)菜品的审美与营养搭配性。中国菜品不仅讲究造型别致、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甚至山川树木、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珍禽异兽,都能尽收盘中,呈现出富有意境的景色和图案,给人以艺术享受,有时美得叫人不忍动筷。而且讲究色、香、味、形、质、器、养的和谐统一,即追求悦目的色彩、诱人的香气、鲜美的味道、协调的形态、舒适的质感、精美的器具和丰富的营养。2.就餐环境美餐厅是为就餐客人服务的直接现场,餐厅的设计装璜、功能布局、装修装饰风格所体现的文化主题和内涵,应与其经营的菜系相协调、匹配。和谐统一、美观雅致的就餐环境会使客人心情愉快、赏心悦目。中国饮食文化讲究进餐环境清净,舒适优雅,主要表现为餐厅的建筑和装饰。造型优美、选材讲究、色调和谐、风格迥异的建筑外观能使客人产生美的心理感受,产生各种丰富的联想,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以中国封建皇家美学风格为模式,朱红大门,琉璃瓦檐雕梁画柱,彩绘宫灯,富丽堂皇的宫殿式餐厅;以江南园林小桥流水人家为建筑装饰的园林式餐厅;以反映中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建筑风格的民族式餐厅;也有模仿现代西方简洁明快富有现代特点的西万方数据洋式餐厅。3.饮食器具美美食配美器,我国饮食不但讲求色、香、味、形的美,而且还非常重视饮食器具的美。中国食具之美,一指器具的形态多样、用料广泛。中国饮食品种繁多,形态各异,食器的形状也是千姿百态。例如,平底碟是为爆炒菜而来,汤盘是为汁菜而来,椭圆盘是为鱼菜而来,深斗池是为整只鸡鸭菜而来等等。我国饮食器具的用料种类也非常丰富,除了陶、瓷、金、银、铜、漆器以外,还有竹、锡、紫木、象牙、犀角等物。二指器具的构型、雕花之美。例如在饮食器具上绘有白鹤飞翔、游龙戏凤、琴鸟舒翼、彩蝶恋花、人物美女、各种花卉、山水画等,诗情画意,无所不包,给食者以视觉享受。三指器具与饮食之间讲究和谐统一。主要指器具与饮食之间在色彩搭配、花纹图案、形态空间上的和谐,做到佳肴耀目,美器生辉。在中国传统的饮食观中,讲究色、香、味俱全,这个色不仅是指食物本身的色,还有盛放菜肴的器具与菜肴之间的统一。总之,中国饮食器具之美,美在质,美在形,美在装饰,美在与食品的和谐统一。美器不仅可以美化肴馔、装饰宴席,还能以餐具表示规格,体现礼仪。而且精致的餐具美器更是美食之外的另类享受,这种美,给人们以文化的熏陶,艺术的美感,同时带给人们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4.饮食礼仪美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中国饮食文化讲究“礼”,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宴席的座次、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劝酒敬酒的礼节等都体现着“礼”。例如: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中国饮食礼仪是一种精神,贯穿在整个饮食活动中,已演变为包含在饮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它是中华饮食文化光辉的思想结晶。5.诗文美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离不开文人墨客不惜笔墨的赞美。例如,大文豪苏东坡的“竹外桃86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8卷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笋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七言绝句,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再如:苏东坡在品尝了用豆浆和无锡贡米熬的粥后,写诗云“身心颠倒不自知,更让人间有真味”;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是一位精通烹饪的美食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例如:“鸡跖宜菰白,豚肩杂韭黄。鲢香红糁熟,炙美绿椒新”(《与村邻聚饮》)。更有众多文人墨客关于美食的诗文,如:“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鲜鲫食丝烩,香芹碧润羹”,真是听诗如闻菜香,未见其形而知其味。6.菜名美中国烹饪艺术不但讲究菜肴的色香味形,而且还讲究菜肴的“美名”。因为美的菜名不仅能体现出菜品的内涵和层次,还能集中反映菜肴创制者的审美情趣,也是菜肴自身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给菜肴取个美名,可以追求菜品的艺术境界、构建一种艺术氛围、给食客提供美味和精神上的愉悦。(1)巧用比喻的菜名。中国菜的原料大多取自江河湖海,山野密林。那些原料的名字来自自然,有的充满野趣,有的平淡无奇,有的可能粗俗,但入馔成菜后,其菜名要完整地体现菜肴的面貌、特点,将菜品提升至一个美的境界,只有以精妙的比喻来增强其艺术表达效果。如:“珊瑚牛肉”、“白云猪手”、“兰花飞龙”、“珍珠鳜鱼”、“百花大虾”、“玉兰豆腐”等菜,就是巧用比喻手法取的菜名。(2)源于诗文的菜名。例如“佛跳墙”就源于“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之说;有的菜则因诗的流传而让佳肴声名远播,如湖北名菜“蟠龙菜”,有诗赞日:“满座宾客呼上桌,装成卷切号蟠龙。”可见中国菜菜名的诗情画意是形与参考文献:神的和谐交融,是虚与实的高度统一,真实与艺术相映成趣,自成格调,在美轮美奂中展现无限韵味。(3)充满趣味的菜名。这类命名,或新奇别致,或幽默风趣,便于营造出一种诙谐风趣的饮食氛围。例如有一菜叫“蚂蚁上树”,乍一听以为是以蚂蚁为原料烹制而成的菜肴,原来这道菜是用粉丝与肉末作原料,粉丝喻作树,粉丝上粘上肉末,即表示“蚂蚁上树”,真是令人捧腹。再如徽菜中的“百燕打伞”、滇菜中的“喜鹊登梅”、豫菜中的“金猴卧雪”、五台山佛门寿宴里边的“莲蓬献佛”、满汉全席里边的“金鱼戏莲”等,无不意象动人,趣意毕肖。(4)联想丰富的菜名。比如,粤菜“百鸟回鸾巢”用青菜丝围成一个“鸟窝”,中间放上几个透剔的鹌鹑蛋,绕窝摆几只肥硕的禾花雀,盘底浅浅灌一些鸡汁,似一泓轻轻流淌的小溪水。整个画面自然、恬静,宛如一幅田园风光图画。食者尚未举箸,便会浮想联翩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遐想之中。再如,福建创新菜“灵芝恋玉蝉”,把冬菇联想成灵芝,将瓤馅的蛋包联想为玉蝉,一个“恋”字,活脱脱地反映出灵芝和玉蝉相依相偎的爱恋情结;而孔府喜庆寿宴中的第一道名菜“八仙过海闹罗汉”,不仅使人联想到民间神话故事中八位神仙和佛教中的罗汉形象,更寓意着天上人间,神佛共庆华诞的美好愿望。三、结语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因此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开拓饮食文化旅游市场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1]都大明,金守郡.中国旅游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67,276.[2]王玉成.旅游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52,158.[3]刘凤玲.菜肴命名艺术与饮食文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5—47.[4]杨丽.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学术探索,2001(11):67—70.[5]杨滨,彭小云.简论中国饮食养生文化[J].昆明大学学报,2004(1):33—36.[责任编辑:胡小勇]万方数据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美学赏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闵洁, MIN Jie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21541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9,8(5)0次

1.都大明.金守郡 中国旅游文化 20082.王玉成 旅游文化概论 2005

3.刘凤玲 菜肴命名艺术与饮食文化 2005(02)

4.杨丽 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期刊论文]-学术探索 2001(11)5.杨滨.彭小云 简论中国饮食养生文化[期刊论文]-昆明大学学报 2004(01)

1.学位论文 孙补卿 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 2004

论文共分十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饮食文化的界定与研究范围、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典籍丰富\".中国数千年历史延绵不断,前人留下了丰富的典籍,其中有不少是饮食文化方面的书.该章简介了部分文献.第三章\"中国人的饮食思想系统科学\".第四章\"中国食疗理论独特完整\".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内容博大丰富\".论及的有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和风味食品.第六章\"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表现\".主要论述和分析了食雕、花馍、油香、点心的造型及文化内涵;餐饮具和餐厅的美学表现及中国人表现在饮食文化中的美学理想;对食物色、香、味、名、音及饮食环境的综合美追求.第七章\"悠久典雅的茶文化\".主要分析少数民族茶文化特色及中国茶事茶艺茶道的文化精神.第八章\"多彩的酒文化\".主要研究各民族酒俗.第九章\"中国饮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第十章\"中国饮食文化弊端举例分析\".

2.学位论文 孙晓磊 涉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技巧 2005

本论文试图将接受美学(理论)与中国饮食文化的英译实践相结合,以探讨翻译的有效途径。

第一章首先阐述了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而后分析了接受者或读者对翻译的影响和作用,探讨了翻译过程中两次视野融合以及读者的视野变化问题。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交际的参与者—读者的可接受性。此外,在读者的期待视野发生变化时,译者要调整其翻译策略。

第二章主要论述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从文化视角将翻译定义为跨语言与文化的交流。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的转换。除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外,中国饮食文化的英译还要求译者既要掌握两种语言,又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身份是多重的,他既是原文的读者及其译者,又是创造者、研究者。译者必须始终明确自己的多重身份,全面考虑翻译中涉及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因素,从而确保跨语言与文化的有效交流。

第三章着重探讨中英语言、文化两方面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其组句方式和表达方式各有特点。翻译时译者不必总是拘泥于原文的表达方式。作者在文中分析了烹饪英语的特点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在跨语言与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译者只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差异性才能译出好作品,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传播。

第四章中作者首先谈到了异化和同化这对翻译策略,并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和DavidHawkes翻译《红楼梦》时所采取的策略。译者不论采取哪种翻译策略,都要确保两种文化的有效交流。而后作者提出了成功翻译中国饮食文化的有效策略:直译,意译,音义结合。直译即逐词逐句的翻译,在中国饮食文化的英译中最为常用。意译即译出原语的意思。有时为了突出菜肴的地方特色和其与某个人物的关系,可采取音义结合的方法。增加是为了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在译文中采取解释法或添加信息。

总之,翻译时译者必须正确估计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译文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接受,从而使中国的饮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3.期刊论文 万建中 中国饮食活动中的美学基因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5)

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饮食活动中的文化意蕴作了全面的审视.揭示了中国饮食对味道的追求,是产生原始美意识的直接动因;而古典美学中\"和\"之美学范畴,也是建立在中国烹饪调和鼎鼐基础上的.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浓厚的社会功利性特征,这对古典美学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深层次的影响.

4.学位论文 李知 中国传统“以味论诗”的解释学意义 2005

中国传统“以味论诗”的解释学意义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李知指导老师黎东明[摘要]“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艺术精神的表现和具体化。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中,在视听准则之外提出“以味论诗”的中国文论传统,无疑是一份不可忽视的思想资源。可以说“以味论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学思想的体现。

  本文从味觉的特殊性和丰富的中国饮食文化出发,探寻出味觉与中国人的审美意识起源的密切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味逐渐从先秦时期的声、色并论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以味论诗渐成风气。“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从味—真味—余味—味外味的过程,“味”逐渐成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并且与其他范畴互相阐释、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系统、自足的体系。它不但是一种创造性的批评,而且表现了审美特征,体现出审美规律,还显现了审美意义。“味论”将追求自然真美与言外至味的审美品质永久性地赋予古代文论,从而使得言说方式的诗意性和审美性成为中国古代文论千年不变的标志性特征。

  20世纪西方哲学与美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向,那就是语言论的转向。语言观的变革引发了意义观的变革,西方现代解释学出现了“意义”与“意味”之争。察觉到文学作品的解读,既有一个意义的理解与诠释问题,又有一个情感意味的体验与品鉴问题。对文学意义的不同解释,带来的是文学美学阐释范式的变革。从历史的发展概略地看,当代西方文学美学经历了以作者原意为理解文学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以作品本文自身为理解文学根本依据的本文中心论和以读者理解为文学意义根本依据的读者中心论三个阶段。由于深受崇尚抽象思辩的“逻各斯”理性主义与语言形式主义的影响,西方文学解释学一贯执著于符号与意义之间关系的探寻,陷入意义的迷宫,而突显文艺本质的、更深一层的意象与意味的关系则常常搁置一边。

  中国传统“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的审美思想,有异于西方理性思维的解释思想,中国美学历来将诗歌的审美意味品鉴看得高于意义的诠释和意象的关照。文学欣赏依据意义——意象——意味三层次递进,在这里,“味”属最高层次,文学作品的全部意义与意味都隐匿在“象”内,对“象”的解释又以“义”为基础,以“味”为指归。从辨意到辨味,意味着从教化的认识向审美体验的转变,形成了一条意义探寻与意味品鉴相结合的解释模式。

  不仅如此,味作为一种整体性品评,它囊括一系列解释学思想,如前理解和先见、视域融合、解释的客观性问题、诗性语言、直觉和体验、空白、真理……,在与西方解释学的比较中又可以发觉中国解释学非分析、非理式、非逻辑的审美混沌性,阅读论、欣赏论、体验论的整体体悟方式的特点。西方传统解释学以意

  1义作为目标,在对意义终极追求的过程中发现:意义必须回归到生命实践之中,通过人类生命实践的相互沟通才具有解释的普遍有效性。但以主/客二元论为前提的认识论对于它之所以无能为力,是因为这种意义不是理智“发现”的对象,而是一种生命参与的“生成”物。“味”是审美体验作为一种最具有本源性,因而才最为强烈的生命体验的最好印证。中国解释学传统以追索“情”为目的的发展历程,无疑可以与西方传统解释学成为互为补充的一条解释学发展体系。

  总之,“以味论诗”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在现代语境下仍又其生命力。运用西方解释学思想对传统“味”论进行研究,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开启我们对传统“味”论的认识,拓展传统“味”论的内涵,以及凸显“味”论的现代价值。与此同时,这一研究过程又体现为用中国文化的眼光来审视西方解释学过程。走出西方文化习惯的思维模式,在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中找到契合点,从而发现新的途径。

5.学位论文 李知 现代视域下的中国传统味论 2008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艺术精神的表现和具体化。研究从味觉的特殊性和丰富的中国饮食文化入手,探寻出味觉与中国人的审美意识起源的密切关系。运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考察“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内涵和特征,寻找“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的历史轨迹。其间,“味”与其他范畴互相阐释、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系统、自足的体系。用味论与印度诗学、西方文论展开比较诗学研究,以确立中国味论的定位及其价值。味论批评有其独特的诠释方式与批评方法,涉及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个要素。与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以及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中某些思想有相通之处,在西方理论互释的过程中既可拓展理论的深度,也可在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中找到契合点,从而发现新途径。最后讨论在面临文学样式转型的过程中,味论如何实现自身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以保持其理论效力。

6.期刊论文 成明明.CHENG Ming-ming 论钟嵘《诗品》滋味说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

中国饮食文化滋味说的传统,以及南北朝时期品评滋味的风气,对钟嵘<诗品>滋味说有很大影响.钟嵘从纠正文坛时弊出发,反对用典、声律的过分雕琢,提出自然之美,更进一步提出滋味说,即:从清雅的自然之美,到吟咏情性的感伤之美,再到赋、比、兴、丹采、风力的调和使用,完整而全面地展示了其滋味说的美学理想.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滋味说是钟嵘<诗品>的中心.

7.学位论文 农建南 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的研究 2007

“品”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范畴,在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和绘画中被广泛运用,以“品”论书、以“品”论画是中国传统书画批评普遍的理论现象。本文旨在对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做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和探讨。

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从文字学角度看,“品”字较早就和文艺学和美学联系起来,“品”本身就包含了浓厚的批评学意义色彩。从“品”的哲学思想背景上看,“品”论饱含和渗透着深刻的儒家思想因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和礼,维护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是贯穿儒家思想的红线。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儒家要恪守的道德礼仪,因此儒家的礼仪象征的是一种有序的秩序,这种秩序需要社会形成一个等差结构,否则礼治就无法实现。因此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是儒家等差思想观念在文化艺术上的反映。从“品”论的文化人类学角度上看,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文明古国。

发达的饮食文化是“品”论理论所依赖的土壤和环境。纵观整个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国饮食文化强调的是“以味为本,以味至上”的美食标准。“味”作为评价食物重要的标准,他所依赖的显然是“品”的过程,即运用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品尝和鉴别的整个过程。 “品”是动态意义的行为,“味”则是“品”结果。“品”与“味”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品”

与“味”的意义从饮食扩大到审美艺术上来,成为文艺批评和美学的重要范畴。从“品”论产生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上看,“品”论受魏晋两朝的人物品藻之风直接影响。魏晋两朝是人自觉的时代,崇尚自然、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是士人们的价值取向。人物品藻关注人物的精神、风姿、风韵等内容,强调人的超功利性、审美性存在。人物品藻后来发展和扩大到文学、艺术和审美活动上来,成为传统书画批评“品”论的直接理论来源。

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它首先指向书画批评的方法论特征。品评批评是传统的文艺批评方法,它最早运用于钟嵘的《诗品》,后来广泛运用于书画批评。品评批评首要特征为品第法。它将艺术家及其艺术成就划分为三等九品,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进行鉴定和评价,给予艺术定位。品评批评在批评对象上旨在考察艺术作品的内在品格以及整体气质、风神上,是一种整体性、直觉性、感悟式的批评思维。采用比较法是它具体的批评手段和途径。其次,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体现了书画批评的标准论特征。中国传统书画批评的标准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成熟和完善的过程。“神”、“妙”、“能”三品论是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的批评标准,在整个书画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再次,中国古代书画批评“品”论还表现为人品批评的理论特征。中国古代批评家在评价艺术家成就时不仅批评其艺术作品,而且注重艺术家的人品的批评,将人品与艺术成就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人品和艺品的关系问题上,强调人品决定艺品,艺品反映人品。从而将艺术批评从作品的批评导向艺术家的人格批评。

通过对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的理论渊源和理论特征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书画批评“品”论在评价方法上确立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地位,但却容易引起品第的争议,使得品第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因此,这种品第法未免有随意性、武断性和模式化色彩。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注重艺术作品的风貌、风神和气韵等整体艺术表达。同时又注重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把人品、书品、画品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与西方英美新批评关于文艺批评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有着理论的相契点。最后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是一种泛生命化的批评理论。它自始至终都离不开主体生命的中心意义。

中国古代书画批评“品”论对我国今天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来说都仍然有其重要的意义。它昭示着当代艺术批评回到经典本身,重新认识传统的价值。它对构建当代艺术评价机制以及艺术家主体的人格修养来说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8.期刊论文 刘维锋.赵舒华 宋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生活和饮食观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5(6)

宋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使宋代士大夫成为探索饮食文化的主群体,他们的文化品位,美学修养给饮食带来了浓重的文化色彩,使饮食文化开始在另一个更高层次上发展.他们对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试从宋代士大夫的日常饮食生活和饮食观念两方面来探讨.

9.学位论文 金兰 《红楼梦》饮食文化研究 2009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一个方面,也是人们自古至今沿袭下来的最稳固的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存在方式,即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于各种饮食派系中,还以文字形式存在于百花齐放的文献典籍、文学作品中。成书于清初的《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特色十分鲜明,真实地再现了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风貌,是后世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饮食文化的珍贵文献资料。虽然,目前学术界和饮食界已有专家学者对之进行了研究,但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基于这一点,本文旨在从文化的视角对《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上、中、下)为文本基础,结合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典籍、社会饮食风俗,首先对《红楼梦》中记载的饮食文化事象进行分析。其次,透过这些饮食文化现象,探求《红楼梦》中的饮食活动所凝聚的饮食文化思想。再次,通过考证《红楼梦》中的饮食风味特色、调研红楼饮食文化的开发现状、参照饮食文化开发理论以及国内外饮食文化开发的实践成果,结合实际归结出红楼饮食文化开发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对策。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侧重于用统计分类的方法对《红楼梦》中的饮食内容进行分类,再从民俗学、历史学、美学、中医学、旅游学角度对《红楼梦》中所记载的饮食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力求探索《红楼梦》中饮食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红楼饮食的现代开发方式。这不仅拓展了《红楼梦》的研究思路,同时也为弘扬、开发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提供了借鉴。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红楼梦》中的饮食活动,并将《红楼梦》中的饮食活动置于当时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中,以探究和概括红楼的饮食活动特点。另外,红楼饮食文化的现代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系统研究《红楼梦》饮食文化,有利于提升红楼饮食文化开发的层次,拓宽红楼饮食文化开发思路。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xzyjsxyxb200905028.aspx授权使用:新疆大学(wfxjdx),授权号:6abbfa9f-281a-464e-b314-9e0c00dd379b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1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z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