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复习
一.文学常识。
1.编者:刘向。 刘向,西汉末年史学家。
2.选自《战国策》。是我国著名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各国谋臣策士言行,该书善于剖析事理,叙事生动,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 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
第 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
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
第四段 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中心思想: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1
3.写作特色:
1)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与动作描写来进行。
2)在塑造人物形象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对比、反问、排比、引用典故等方法突出中心。
三.要点
1.人物形象唐雎:机智沉着、不畏强暴、胆识过人、善于雄辩。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前倨后恭。
2.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可分为两个回合,简要概括为:
1)唐雎用受地于先王的理由,拒绝秦王易地。
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决定以死相拼,捍卫国家尊严。四、关键问题
1.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2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3.在文章中找出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施恩嘉惠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的句子。
答:“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简析“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在文中的作用。
答: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了本国的利益。
5.品读文段:说一说,秦王说“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时,他是什么语气?这句话又有什么言外之意?
气势汹汹的语气。言外之意是:如果你不答应,我将会发怒,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6:唐雎以“士之怒”回击“天子之怒”,表现怎样的精神?
答:忠贞爱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7:唐雎反击秦王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故事?
答: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表明要效仿他们,刺杀秦王,同时表明和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3
8.唐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9.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10.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上的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11.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语言描写,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2.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有很多,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例。
答:① 蔺相如完璧归赵 ② 晏子使楚,楚王自取其辱
③ 诸葛亮舌战群儒,连吴抗曹
13.填空。
4
秦国企图用 易地 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 出使秦国 一事。“ 长跪而谢之 ”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14.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语言(或“对话”)描写。(1分)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5.读了本文:,请谈谈你对:“士”的看法。 我认为“士”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都有一技之长,但能力却有强弱之分。如孟尝君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徒,有的只是小本事;像唐雎这样的士是忠君爱国,有勇有谋的英雄,有大本事。 16.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